-
〓 清代翻译科举的兴衰嬗变
翻译科举是清代独有的专为旗人设立的一种科举制度。入关之前,满洲统治者就已开始以考试来选拔人才,入关以后,效仿明制设立文科举,后允许八旗子弟参加,并准识汉字者考试翻译。雍正元年(1723年),随着满语骑射的衰落及对满汉翻译人才的需要,正式设立了翻译科举。雍正乾隆朝是翻译科举的初创时期,后经不断调整和完善,至嘉庆道光时......
-
〓 《老子》章数及其经典化
古书在最初的写作或编辑成篇时,自然就会“意穷而成体”(《文心雕龙·章句》),形成分章。李零称之为“自然章句”:“古书在未经编次成篇之前,本来就存在着许多意义相对独立的片段,也就是自然的章句。古书的编次成篇就是对这种自然章句加以归并和整理的结果。”(李零:《〈孙子〉十三篇综合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第364页)至......
-
〓 小字典发挥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编纂出版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一系列语文辞书,既是语言文字事业成就的一部分,同时又为这些成就的取得,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中国编纂出版的语文辞书中,普及型的小字典《新华字典》具有代表性。 我国语文辞书编纂有悠久历史,如汉......
-
〓 孔鲋的文化立场
孔子八世孙孔鲋是秦代文化闻人。实现统一之后的秦帝国任用了一些儒生多方面参与文化咨询,而孔鲋没有进入这一群体。在陈涉发起反秦暴动,六国复国浪潮涌起之后,孔鲋任职张楚政权。孔鲋持与秦王朝不合作的立场,据说他有“吾为无用之学”,“秦非吾友”的表态。孔鲋通过切身体会,应当认识到秦文化的实用风格怎样阻碍了社会才力的发挥,延滞了学......
-
〓 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张载的哲学与他的时代
今年(2020年)是北宋关中大儒张载的千年诞辰。张载是个真正的哲学家,他勇于“造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横渠四句”流传千古。张载不仅精思过人,且注重“外王”实践,以“躬行礼教”倡道关中。在哲学方面,他首重《周易》,其代表作《正蒙》就是在《易传》基础上写成的,其中表述了以“气”为基......
-
〓 总集编纂与晚明骈文“立体”思想
明代被视为骈文创作低谷期,然自晚明以来,四六总集的编纂却达到高峰,以之为重要载体,明人构建了以“辨体”“尊体”“立体”为核心思想的骈文理论体系。晚明选家对当时骈文创作存在的弊病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并且通过选编汉魏以来作品以树立典范,推崇“雅道”以修正猥滥俳俗之弊,以及从选材、结构、辞藻、声韵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的方式,......
-
〓 秦汉简牍律令与法家经典文本的编定
商鞅“变法之令”奠定秦汉国家律令体系的基础,也使得法家学说从此在战国至秦代的政坛占据主导地位。律是秦汉时期最基本的法律形式,令与律并行,《史记·酷吏列传》记述杜周说:“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即言前帝王确定的著录成“律”,今帝王确定的条记称“令”。秦汉律令体例规范,内容涉及国家的政治、军事、司法、经济、家......
-
〓 《洛阳伽蓝记》作者意图的想象
现代文论美学曾风行反意图主义思潮,这股思潮不满传统作品批评对作者意图的重视,认为愈是远离作者意图,愈可能建立客观、公共的批评。然而,即使是著名的反意图主义者威姆萨特(W.k.Wimsatt)和比尔兹利(M.C.Beardsley)也公开承认,如果不涉及作者意图,就不会有作品诠释和评价问题。由于“诗言志”“以意逆志”等观......
-
〓 文明探源的交叉学科视角及方法论创新
编者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而且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多学科联合攻关深化了对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的认知。本版的两篇文章立足文学人类学,围绕中国性内涵,深入挖掘中华文明大一统基因以及精神信仰的起源及延续性问题。 ......
-
〓 形意和谐 文质融合——北京双奥图标中熠熠生辉的汉字文化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与表征。基于象形文字,历经几千年发展演变的汉字不仅是人们交流信息、传播智慧的工具,而且是中国人对经验世界认知的独特呈现,凝结了深邃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哲思。在人类文字发展的长河中,中国古汉字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使其能够游刃有余、恰到好处地展露于现代生活:从服饰装扮、篆刻艺术到建筑设计、体育图标......
-
〓 史海钩沉:汉唐时期储粮制度和方式之变迁
“粮仓系国脉,民心定乾坤”,粮食生产和储运是古代王朝的头等大事,直接关乎国家兴衰存亡。从先秦到明清都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粮食仓储制度与储存方式,以保证粮食供应和有效抵御因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不足,仓廪制度为历代统治者所继承发展,逐渐演化成国家治理的核心观念和制度安排之一。汉唐时期通过建立有效的国家与民间储备,将国家收储、......
-
〓 《史记》与咏史诗
咏史诗是融文学与史学特质于一体的重要诗歌体类,其创作的素材乃立足于史事。《史记》作为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自然成为咏史创作取材的渊薮之一。咏史诗人的创作结合时代特征和审美趋向,选取《史记》中的人和事,通过批判或褒扬,以达到寄寓抱负和针砭时弊的艺术效果。在现存的文学史料中,最早一首咏史......
-
〓 董仲舒学说中“人性向善”的意义
从儒家观点着手,讨论主体价值抉择的理论基础脱离不了关于人性论之建构。若以孔孟以来奠基的心性论中心为依归,在工夫上无论谈扩充或复性,进入当代伦理议题与情境,虽能呈现出对价值抉择主体自觉能力的确立与肯定,然对如何引导主体进行价值抉择并落实于具体伦理两难情境,则容易在知行间产生隔阂。若从荀子本始材朴之自然人性思考,推导出......
-
〓 盛唐诗歌的庄严气象
一提到盛唐气象,我们很容易想到热烈、飞动、雄壮、豪迈,未必联想到庄严。其实,庄严也是盛唐气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盛唐诗人来说,时代的美好、国力的强盛、山川的壮美,在在都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庄严感,让他们情不自禁地为之歌咏。“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王维《送綦毋潜......
-
〓 秦历史文化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
-
〓 光明学术笔谈·赵声良:敦煌石窟研究的进展与前瞻
进入21世纪以来,敦煌石窟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大规模的敦煌石窟图录不断推出,使学术界较容易查阅敦煌石窟艺术的内容;同时,随着交通和旅游设施的改善,到敦煌石窟进行实地考察有了更好的条件,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敦煌石窟研究的行列中。敦煌石窟研究的成果也呈现与日俱增的态势,在一些领域形成了总结性的成果......
-
〓 冯骥才:非遗学原理(下)
关注点 非遗学有几个关注点,这是非遗学独有的,它们共同构成了非遗学的学科编码。 (一)地域性 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之一,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这个文化的多样性是由各种不同的文化个性共同体现的。也就是说,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就是保护好每一种文化的个性。 文化的个性往往来自它的地域性,特别是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比精......
-
〓 吴克岐《犬窝词矩》的词调观
近代出现了不少词调研究专家,吴克岐即是被我们忽视的重要词家之一,其《犬窝词矩》对词调多有探究,在词调研究史上应当占据一席之地。吴克岐,字轩丞,号忏玉生等,盱眙(今属江苏)人,生于1870年。吴克岐以红学名世,撰有《犬窝谭红》《读红小识》《忏玉楼丛书》等红学相关论著。红学之外,吴氏于词学亦用力甚勤,尤其以词调研究和女性词......
-
〓 南北互聘书写的文学意义——以李延寿《南史》《北史》为例
《南史》《北史》为初唐史家李延寿所修前朝正史。它们综合已往史书材料,书写了南北朝行人入南入北的经历,多角度反映了南北文化文学的碰撞交流过程,暗含了文学发展的推动力。史家在书写中展现出初唐文学发展的基本趋势。两部史书书写的南北互聘更多表现为展示才华、宣扬声威,文学的价值获得肯定。书中所记南北互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确实承担......
-
〓 今天我们如何读《尚书》
《尚书》作为一部千古流传的人文经典,其内容之丰富,其思想之深刻,任何归纳与概括的企图,都不免显得简单与粗暴,难逃鲁莽灭裂之讥。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静下心来,细读文本,入其壸奥,深造自得,方可左右逢其源。任何经典的经典性,都是在不断“温故而知新”的文本细读之中逐步开拓与彰显的。《尚书》是中国古代有关国家治理的重要经典文......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