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亲民”:王学要义所在
王阳明虽集学术与事功于一身,但却命运多舛,他去世后,朝廷对其“盖棺定论”,部分承认其事功,却全面否定其学术,直指为“邪说”:“免追夺封爵以彰国家之大信,申禁邪说以正天下之人心。”为此,阳明弟子、时任南京礼部侍郎的黄绾上疏为老师鸣不平,不仅力颂王阳明“四大功”,并且将其学术概括为“致良知”“亲民”“知行合一”的“三大要”......
-
〓 文明探源的交叉学科视角及方法论创新
编者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而且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多学科联合攻关深化了对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的认知。本版的两篇文章立足文学人类学,围绕中国性内涵,深入挖掘中华文明大一统基因以及精神信仰的起源及延续性问题。 ......
-
〓 振兴古籍工作,需落实组织保障
受人事变动、机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省市曾有的古籍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没能延续下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古籍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强古籍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的新思路、新要求,指明了古籍工作进入新时代的工作方法,从而揭开了新......
-
〓 光明学术笔谈·赵声良:敦煌石窟研究的进展与前瞻
进入21世纪以来,敦煌石窟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大规模的敦煌石窟图录不断推出,使学术界较容易查阅敦煌石窟艺术的内容;同时,随着交通和旅游设施的改善,到敦煌石窟进行实地考察有了更好的条件,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敦煌石窟研究的行列中。敦煌石窟研究的成果也呈现与日俱增的态势,在一些领域形成了总结性的成果......
-
〓 专家学思:中国辞书人的使命担当
辞书是供人查检的知识体系,是通过条目的方式描绘世界的社会文化工程。辞书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包括意识形态、语言规范和文化规约等;辞书对人类知识进行收集、翻译、整理、建构和传播,承载着人类的知识世界,推动着社会的文明进步。 我国是最早拥有辞书文明的古老国家,从汉代的《尔雅》《说文解字》到清代的《康熙字典》,形成了字......
-
〓 秦历史文化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
-
〓 董仲舒学说中“人性向善”的意义
从儒家观点着手,讨论主体价值抉择的理论基础脱离不了关于人性论之建构。若以孔孟以来奠基的心性论中心为依归,在工夫上无论谈扩充或复性,进入当代伦理议题与情境,虽能呈现出对价值抉择主体自觉能力的确立与肯定,然对如何引导主体进行价值抉择并落实于具体伦理两难情境,则容易在知行间产生隔阂。若从荀子本始材朴之自然人性思考,推导出......
-
〓 对立与融合:论《庄子》与儒家思想
儒道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中的一个重要论题。论者们发表过种种意见。魏晋玄谈中有“三语掾”的故事:“阮宣子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世说新语·文学》)“将无”是虚词,阮宣子的回答其实就是一个“同”字。这一看法在古代有其代表性,历代......
-
〓 盛唐诗歌的庄严气象
一提到盛唐气象,我们很容易想到热烈、飞动、雄壮、豪迈,未必联想到庄严。其实,庄严也是盛唐气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盛唐诗人来说,时代的美好、国力的强盛、山川的壮美,在在都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庄严感,让他们情不自禁地为之歌咏。“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王维《送綦毋潜......
-
〓 论古典诗学中的“逸”传统
“逸”虽为中国古代文论中颇为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却素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尤其是“逸”在古典诗学中的发展脉络、诗学内涵及其影响尚未得到深入探述。事实上,“逸”不仅是古代文人的一种传统审美趣味和品文论艺的审美标准,还以其丰富的诗学内涵建构出古诗词的独特质素,由此构成古典诗学中的一个重要传统。“逸”作为一种审美趣味 许......
-
〓 冯骥才:非遗学原理(下)
关注点 非遗学有几个关注点,这是非遗学独有的,它们共同构成了非遗学的学科编码。 (一)地域性 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之一,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这个文化的多样性是由各种不同的文化个性共同体现的。也就是说,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就是保护好每一种文化的个性。 文化的个性往往来自它的地域性,特别是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比精......
-
〓 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宋代文学研究
最近几十年,宋代文学研究在深度与广度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新的时代,如何继往开来,作出新成就,无疑是值得宋代文学研究者思考的问题。个案研究必须有整体思维指引宋代理学完成了融儒、释、道三教的文化整合,既有张载、二程、朱熹等理学家的创造之功,也是宋代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思想开放的成果,更是中国儒学面对佛教、道教走出冲......
-
〓 听唱《赤白桃李花》:日本文献所见唐代春日乐舞
承载“盛唐记忆”的乐舞,多以《霓裳羽衣曲》为代表,但在唐代,与之齐名的还有《赤白桃李花》。此曲不见于汉晋六朝乐府,似为唐代新制之乐,郑樵认为是“唐高祖时歌”。天宝十三载(754),唐玄宗将之改制为法曲,《唐会要》记载太乐署供奉曲名内即有《赤白桃李花》,入林钟角调。在中晚唐诗人的笔下,这是一首打上“明皇时曲”烙印的宫......
-
〓 今天我们如何读《尚书》
《尚书》作为一部千古流传的人文经典,其内容之丰富,其思想之深刻,任何归纳与概括的企图,都不免显得简单与粗暴,难逃鲁莽灭裂之讥。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静下心来,细读文本,入其壸奥,深造自得,方可左右逢其源。任何经典的经典性,都是在不断“温故而知新”的文本细读之中逐步开拓与彰显的。《尚书》是中国古代有关国家治理的重要经典文......
-
〓 中文系何为?(上)
大学中文系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不是一个今天才有的问题。从近代引入西方大学制度开始,中文系该怎样办,如何设置科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出路怎样,都曾引起过热烈的讨论。最有名的意见,来自于闻一多。1946年暑假前,他口头向清华大学提出《调整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外国语文学二系机构刍议》[闻一多:《调整大学文学院中......
-
〓 陶渊明的底色和他的五次出仕
我们今天谈论陶渊明,每每简单地将其视为隐士。其实,陶渊明的底色,并不是一位隐者。从他少年时代的“猛志逸四海”(《杂诗》其五),到中年的“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再到晚年的“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大济于苍生”的济世热情,贯穿陶渊明的一生。每位青年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并希望在社会舞台上......
-
〓 唐诗中的楼兰
楼兰是历史上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故地在今新疆罗布泊西北、孔雀河东南,是出阳关、入西域的门户,汉唐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称为亚洲腹地的交通枢纽。令人困惑的是,曾经繁盛的楼兰国竟然在公元3—4世纪后悄然消失,有人说是战争的原因,有人说是水涝,有人说是干旱。直到1900年斯文·赫定在罗布泊考察时发现了楼......
-
〓 庄子学派“处身”论之发展
《庄子》是一部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典籍,其处世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生存策略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近代有学者认为庄子的“处世哲学”是“滑头主义,随便到底”,这一论述影响很大。以庄子学派自己的概念来说,如何安顿自身,应该叫“处身”,《达生》篇痀偻丈人承蜩寓言中痀偻丈人有“吾处身也”一语。用现代哲学概念来表达......
-
〓 宋朝国家文明的高度
1279年宋朝灭亡后,元明清人一方面对宋朝的文治给以高度的肯定。另一方面则对宋朝的积弱多所批评。从20世纪初至六七十年代,日欧美学界对宋朝历史都有很高的评价。国内从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曾用“积贫积弱”概括宋朝历史,到改革开放以后受域外学界的影响,对宋朝历史的评价如坐过山车,又将宋朝历史推向极高的评价,概括地讲有四个突出......
-
〓 也成嘉耦不成仇——晚清教育家严修的结婚纪念诗
在晚清士大夫诗集中,人们可以看到家国天下情怀,读到仕途穷达之叹,却鲜能见到有关婚姻的书写。但在著名教育家严修诗集中却有一组结婚纪念诗,写得真诚且坦荡,值得细读。严修(1860-1929),字范孙,号梦扶,别号偍屚生,天津人。晚清时期曾任贵州学政、学部侍郎等职,是典型的士大夫。其于学部侍郎任上致力于推进教育改革,后又创办......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