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光明学术笔谈·赵声良:敦煌石窟研究的进展与前瞻
进入21世纪以来,敦煌石窟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大规模的敦煌石窟图录不断推出,使学术界较容易查阅敦煌石窟艺术的内容;同时,随着交通和旅游设施的改善,到敦煌石窟进行实地考察有了更好的条件,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敦煌石窟研究的行列中。敦煌石窟研究的成果也呈现与日俱增的态势,在一些领域形成了总结性的成果......
-
〓 《五帝本纪》的书写与司马迁的古史观
主持人按语 中华民族在建设早期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建构着早期的精神文明。早期书写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宝贵文献。对这些文献,我们不仅需要从“信史”的角度进行考量,还需要从文化记忆和中华民族早期精神文明建构等角度进行多层面分析。本期推出的三篇文章,分别从《史记·五帝本纪》的书写与司马迁的古史观,铜器铭文书写中所体现的生命......
-
〓 论古典诗学中的“逸”传统
“逸”虽为中国古代文论中颇为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却素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尤其是“逸”在古典诗学中的发展脉络、诗学内涵及其影响尚未得到深入探述。事实上,“逸”不仅是古代文人的一种传统审美趣味和品文论艺的审美标准,还以其丰富的诗学内涵建构出古诗词的独特质素,由此构成古典诗学中的一个重要传统。“逸”作为一种审美趣味 许......
-
〓 运河之转轴:淮安城市的历史定位与空间形塑
中国传统城市往往是不同层次的行政中心或军事重镇,但随着春秋末期首条人工运河的开凿,以交通贸易为主要功能的城市愈来愈多。隋唐以降,在原有区域性运河的基础上首次贯通了长距离、跨区域的全国性大运河,运河沿岸催生出一批重要的商业城市和经济都会。淮安地处淮河之畔,泗水自北向南流至淮安泗口与淮河交汇,而沟通长江与淮河之间、中国......
-
〓 文明探源的交叉学科视角及方法论创新
编者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而且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多学科联合攻关深化了对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的认知。本版的两篇文章立足文学人类学,围绕中国性内涵,深入挖掘中华文明大一统基因以及精神信仰的起源及延续性问题。 ......
-
〓 董仲舒学说中“人性向善”的意义
从儒家观点着手,讨论主体价值抉择的理论基础脱离不了关于人性论之建构。若以孔孟以来奠基的心性论中心为依归,在工夫上无论谈扩充或复性,进入当代伦理议题与情境,虽能呈现出对价值抉择主体自觉能力的确立与肯定,然对如何引导主体进行价值抉择并落实于具体伦理两难情境,则容易在知行间产生隔阂。若从荀子本始材朴之自然人性思考,推导出......
-
〓 “德艺双馨”的文化源流
在先秦时期,“德”与“馨”相属而出,并非偶见。如《尚书·周书》:“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真正能够散发出浓郁香气的不是黍稷,而是人的美德。《国语·周语》:“其德足以昭其馨香。”意思是指一个人崇高的德行足以让人们感受到他散发出来的美好芳香。这也被认为是“德艺双馨”最早的出处。 德,《说文》:“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
-
〓 秦历史文化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
-
〓 今天我们如何读《尚书》
《尚书》作为一部千古流传的人文经典,其内容之丰富,其思想之深刻,任何归纳与概括的企图,都不免显得简单与粗暴,难逃鲁莽灭裂之讥。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静下心来,细读文本,入其壸奥,深造自得,方可左右逢其源。任何经典的经典性,都是在不断“温故而知新”的文本细读之中逐步开拓与彰显的。《尚书》是中国古代有关国家治理的重要经典文......
-
〓 荀悦的名实思想
名实问题一直是先秦诸家共同讨论的话题,诸如儒家和法家都曾有“正名”或“举名察实”之言,东汉末年荀悦对此又有新的发展。荀悦在“成王治者,必本乎真实”(《申鉴·政体》)的框架下,在强调了“真实”的重要性之后,紧接着以“治世之位,真位也”(《申鉴·政体》)号召统治者应该做到名位相符,并给“政者,正也”之“正”赋予“平直真实”......
-
〓 冯骥才:非遗学原理(下)
关注点 非遗学有几个关注点,这是非遗学独有的,它们共同构成了非遗学的学科编码。 (一)地域性 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之一,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这个文化的多样性是由各种不同的文化个性共同体现的。也就是说,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就是保护好每一种文化的个性。 文化的个性往往来自它的地域性,特别是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比精......
-
〓 时代性是语言的生命力所在
编者按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也是观察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窗口。在语言的诸多要素中,词汇是最活跃、最敏感、最开放的部分,能够快速而生动地记录社会变迁、反映人民心声、描述世界万象,也因此被看作是时代的“晴雨表”。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人们的语言生活日益丰富多元,语言的发展演变也趋于加速,一......
-
〓 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宋代文学研究
最近几十年,宋代文学研究在深度与广度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新的时代,如何继往开来,作出新成就,无疑是值得宋代文学研究者思考的问题。个案研究必须有整体思维指引宋代理学完成了融儒、释、道三教的文化整合,既有张载、二程、朱熹等理学家的创造之功,也是宋代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思想开放的成果,更是中国儒学面对佛教、道教走出冲......
-
〓 宋朝国家文明的高度
1279年宋朝灭亡后,元明清人一方面对宋朝的文治给以高度的肯定。另一方面则对宋朝的积弱多所批评。从20世纪初至六七十年代,日欧美学界对宋朝历史都有很高的评价。国内从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曾用“积贫积弱”概括宋朝历史,到改革开放以后受域外学界的影响,对宋朝历史的评价如坐过山车,又将宋朝历史推向极高的评价,概括地讲有四个突出......
-
〓 南北互聘书写的文学意义——以李延寿《南史》《北史》为例
《南史》《北史》为初唐史家李延寿所修前朝正史。它们综合已往史书材料,书写了南北朝行人入南入北的经历,多角度反映了南北文化文学的碰撞交流过程,暗含了文学发展的推动力。史家在书写中展现出初唐文学发展的基本趋势。两部史书书写的南北互聘更多表现为展示才华、宣扬声威,文学的价值获得肯定。书中所记南北互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确实承担......
-
〓 专家学思:中国辞书人的使命担当
辞书是供人查检的知识体系,是通过条目的方式描绘世界的社会文化工程。辞书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包括意识形态、语言规范和文化规约等;辞书对人类知识进行收集、翻译、整理、建构和传播,承载着人类的知识世界,推动着社会的文明进步。 我国是最早拥有辞书文明的古老国家,从汉代的《尔雅》《说文解字》到清代的《康熙字典》,形成了字......
-
〓 世界教育之窗:透视美国“语文”课本
教科书不是一般读物,尤其是文科性质的教科书带有很强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属性,起到对公民从小进行思想教育、培养文化认同的作用,这也是个体成为民族国家共同体一分子的重要途径。2019年秋季,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统编语文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统一使用。同年秋季,高中阶段国家统编语文教材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海南、......
-
〓 《关雎》兴象及其文化内涵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一篇的开端,人们耳熟能详。然而,诗篇所言“雎鸠”为何鸟,它与全篇意义的内在关联如何?这种关联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内涵?众说纷纭,未有定论,值得进一步探讨。最早提出“雎鸠”为《关雎》兴象的现存文献是《毛传》。《毛传》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句:“兴也。关关,和声也。雎鸠,......
-
〓 盛唐诗歌的庄严气象
一提到盛唐气象,我们很容易想到热烈、飞动、雄壮、豪迈,未必联想到庄严。其实,庄严也是盛唐气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盛唐诗人来说,时代的美好、国力的强盛、山川的壮美,在在都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庄严感,让他们情不自禁地为之歌咏。“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王维《送綦毋潜......
-
〓 从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探寻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融通
近30年来,中国古代文明和西方古典文明的比较研究日益受到学界关注,甚至成为热点。虽然也有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者参与其中,但主要的推动力量似乎来自以古希腊罗马文明研究为本业的西方古典学者。英国剑桥大学的杰弗里·劳埃德爵士在投身中西古典文明比较研究之前,已是国际著名的古希腊科学史专家。1987年,他在北京大学访问研究时期,开......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