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总集编纂与晚明骈文“立体”思想
明代被视为骈文创作低谷期,然自晚明以来,四六总集的编纂却达到高峰,以之为重要载体,明人构建了以“辨体”“尊体”“立体”为核心思想的骈文理论体系。晚明选家对当时骈文创作存在的弊病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并且通过选编汉魏以来作品以树立典范,推崇“雅道”以修正猥滥俳俗之弊,以及从选材、结构、辞藻、声韵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的方式,......
-
〓 《洛阳伽蓝记》作者意图的想象
现代文论美学曾风行反意图主义思潮,这股思潮不满传统作品批评对作者意图的重视,认为愈是远离作者意图,愈可能建立客观、公共的批评。然而,即使是著名的反意图主义者威姆萨特(W.k.Wimsatt)和比尔兹利(M.C.Beardsley)也公开承认,如果不涉及作者意图,就不会有作品诠释和评价问题。由于“诗言志”“以意逆志”等观......
-
〓 《木兰辞》中“军书十二卷”新解——西夏军籍文书的启发
《木兰辞》是一首北朝叙事诗歌,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子,替年迈父亲从军,女扮男装,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回朝后不愿为官,请求回家与家人团聚的生动故事。诗歌热情赞扬了木兰勇敢善良的品质和保家卫国英勇无畏的精神,语言生动,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经久不衰。《木兰辞》作为优秀古典诗歌作品,历代专家做过很多注释和研究,在当代早已被选入中......
-
〓 《左传》语文教材功能刍议
中国古典诗文,历来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时期的教材编写者都精选了从先秦到近代堪称典范的诗文作品,或作为学习计划内的必学篇目,或作为自主学习的导读阅读篇目。入选的古代经典中,散文部分,史传散文是必选的。作为史传散文开山经典之一,《左传》的作品也是必选的。但是,就近几年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左传》作品来看,情况并不令......
-
〓 周敦颐为什么写《爱莲说》?
《爱莲说》是千古名篇1063年,北宋仁宗嘉祐八年的五月十五日,周敦颐在虔州雩都,今江西赣州的罗岩,刻下了《爱莲说》,并由“四明沈希颜书,太原王搏篆额,江东钱拓上石”。到1179年,南宋孝宗淳熙六年,朱熹曾经收到周敦颐的曾孙周直卿送给他的《爱莲说》墨拓本。朱熹还曾写有《爱莲诗》:“闻道移根玉井旁,开花十丈是寻常。月......
-
〓 门楣上的城市文脉——浅谈老字号匾额书法
【学人谈】 中国人历来十分注重门文化,门被视为建筑的脸面。门楣之上的匾额在宫廷园林、亭台楼阁、商铺民居中触目可见,有着“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之美誉。时移世迁,大多数匾额或是烟消云散,或是被列为文物收藏,或是散落民间,只有一部分老字号匾额依然醒目地悬挂、镶嵌于街巷市廛的门梁显要之处。它们融书法艺术、诗文典故、......
-
〓 那些被忽略的济水文化
济水(又名泲水、沇水)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很陌生了,只有专家学者或文人雅士才会偶尔提及她昔日的荣光。即便山东的几个地名如济宁、济南、济阳,是拜济水所赐而得名,年轻人知道济水的也不会太多。但在河南济源,这个因济水发源地得名的城市,人们没有忘记济水,有关济水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依然活在广大民众的口头上、心灵里。历史上的济水......
-
〓 形意和谐 文质融合——北京双奥图标中熠熠生辉的汉字文化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与表征。基于象形文字,历经几千年发展演变的汉字不仅是人们交流信息、传播智慧的工具,而且是中国人对经验世界认知的独特呈现,凝结了深邃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哲思。在人类文字发展的长河中,中国古汉字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使其能够游刃有余、恰到好处地展露于现代生活:从服饰装扮、篆刻艺术到建筑设计、体育图标......
-
〓 文明探源的交叉学科视角及方法论创新
编者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而且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多学科联合攻关深化了对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的认知。本版的两篇文章立足文学人类学,围绕中国性内涵,深入挖掘中华文明大一统基因以及精神信仰的起源及延续性问题。 ......
-
〓 《史记》与咏史诗
咏史诗是融文学与史学特质于一体的重要诗歌体类,其创作的素材乃立足于史事。《史记》作为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自然成为咏史创作取材的渊薮之一。咏史诗人的创作结合时代特征和审美趋向,选取《史记》中的人和事,通过批判或褒扬,以达到寄寓抱负和针砭时弊的艺术效果。在现存的文学史料中,最早一首咏史......
-
〓 孔鲋的文化立场
孔子八世孙孔鲋是秦代文化闻人。实现统一之后的秦帝国任用了一些儒生多方面参与文化咨询,而孔鲋没有进入这一群体。在陈涉发起反秦暴动,六国复国浪潮涌起之后,孔鲋任职张楚政权。孔鲋持与秦王朝不合作的立场,据说他有“吾为无用之学”,“秦非吾友”的表态。孔鲋通过切身体会,应当认识到秦文化的实用风格怎样阻碍了社会才力的发挥,延滞了学......
-
〓 董仲舒学说中“人性向善”的意义
从儒家观点着手,讨论主体价值抉择的理论基础脱离不了关于人性论之建构。若以孔孟以来奠基的心性论中心为依归,在工夫上无论谈扩充或复性,进入当代伦理议题与情境,虽能呈现出对价值抉择主体自觉能力的确立与肯定,然对如何引导主体进行价值抉择并落实于具体伦理两难情境,则容易在知行间产生隔阂。若从荀子本始材朴之自然人性思考,推导出......
-
〓 光明学术笔谈·赵声良:敦煌石窟研究的进展与前瞻
进入21世纪以来,敦煌石窟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大规模的敦煌石窟图录不断推出,使学术界较容易查阅敦煌石窟艺术的内容;同时,随着交通和旅游设施的改善,到敦煌石窟进行实地考察有了更好的条件,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敦煌石窟研究的行列中。敦煌石窟研究的成果也呈现与日俱增的态势,在一些领域形成了总结性的成果......
-
〓 盛唐诗歌的庄严气象
一提到盛唐气象,我们很容易想到热烈、飞动、雄壮、豪迈,未必联想到庄严。其实,庄严也是盛唐气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盛唐诗人来说,时代的美好、国力的强盛、山川的壮美,在在都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庄严感,让他们情不自禁地为之歌咏。“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王维《送綦毋潜......
-
〓 冯骥才:非遗学原理(下)
关注点 非遗学有几个关注点,这是非遗学独有的,它们共同构成了非遗学的学科编码。 (一)地域性 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之一,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这个文化的多样性是由各种不同的文化个性共同体现的。也就是说,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就是保护好每一种文化的个性。 文化的个性往往来自它的地域性,特别是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比精......
-
〓 史海钩沉:汉唐时期储粮制度和方式之变迁
“粮仓系国脉,民心定乾坤”,粮食生产和储运是古代王朝的头等大事,直接关乎国家兴衰存亡。从先秦到明清都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粮食仓储制度与储存方式,以保证粮食供应和有效抵御因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不足,仓廪制度为历代统治者所继承发展,逐渐演化成国家治理的核心观念和制度安排之一。汉唐时期通过建立有效的国家与民间储备,将国家收储、......
-
〓 秦历史文化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
-
〓 论古典诗学中的“逸”传统
“逸”虽为中国古代文论中颇为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却素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尤其是“逸”在古典诗学中的发展脉络、诗学内涵及其影响尚未得到深入探述。事实上,“逸”不仅是古代文人的一种传统审美趣味和品文论艺的审美标准,还以其丰富的诗学内涵建构出古诗词的独特质素,由此构成古典诗学中的一个重要传统。“逸”作为一种审美趣味 许......
-
〓 唐诗中的楼兰
楼兰是历史上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故地在今新疆罗布泊西北、孔雀河东南,是出阳关、入西域的门户,汉唐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称为亚洲腹地的交通枢纽。令人困惑的是,曾经繁盛的楼兰国竟然在公元3—4世纪后悄然消失,有人说是战争的原因,有人说是水涝,有人说是干旱。直到1900年斯文·赫定在罗布泊考察时发现了楼......
-
〓 中文系何为?(上)
大学中文系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不是一个今天才有的问题。从近代引入西方大学制度开始,中文系该怎样办,如何设置科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出路怎样,都曾引起过热烈的讨论。最有名的意见,来自于闻一多。1946年暑假前,他口头向清华大学提出《调整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外国语文学二系机构刍议》[闻一多:《调整大学文学院中......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