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永嘉学派的哲学精神世界
永嘉学派以致广大的胸襟,极高明的睿智,在融突和合“二程”(程颢、程颐)的洛学、王安石的新学和张载、吕大临的关学中化生,并在与其他学派互相交往、切磋、论争、探赜、借鉴、吸收中发展。永嘉学派通过智能创新,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事功之学。时代精神的把握 永嘉学派事功之学的崛起,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全祖望说:“乾、淳诸老既殁,......
-
〓 从优秀农耕文化中汲取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承载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文化就是乡村的魂。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
-
〓 《梦华录》之外——宋代官妓的命运
近日电视剧《梦华录》热映。该剧改编自关汉卿的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在《梦华录》中,曾为官妓(又称“官伎”)的赵盼儿可以凭借自己的双手开茶馆自食其力;编入乐籍的宋引章身穿绫罗绸缎,受尽达官追捧;东京名妓张好好自认身份高贵,与“以色侍人”之贱类划清界限。那么宋代官妓的命运究竟如何?《梦华录》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历史事实呢?......
-
〓 先秦儒学引诗叙事的思想价值
在先秦儒学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存在着大量的引诗叙事。按照先秦儒学的演变顺序,它们存在着一种递进上升的趋势,其中《论语》引诗5条,简帛文献《五行》引诗6条、《缁衣》引诗23条,至《孟子》引诗37条,《荀子》引诗多达83条。从形式上看,这些引诗叙事并非独立存在的经典文献形态,而是融入先秦儒学的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之中;......
-
〓 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冠礼是中华礼仪的滥觞。《礼记·冠义》:“冠者,礼之始也。”冠礼,是冠礼和笄礼的合称,是我国古代的成年礼,标志着男女由少年迈入成年。因而冠礼在古代社会家礼文化和人生成长诸阶段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根据礼书记载,先秦冠礼在宗庙进行,主持者一般为受冠者的父亲,即孟子说的:“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孟子·滕文公下》)如果父亲......
-
〓 二十四节气为什么没有大满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中为什么没有大满?目前能看到三种解释。一种从农业生产角度加以解释,认为大寒小寒、大暑小暑都是在极冷和极热的时间段,由于冷、热持续时间长,相当于两个节气,且人们正好在猫冬、避暑,没什么活动,所以分成两个相连的节气。但春种、秋收期间农事繁忙,事情比较多,节气本身的特点分明,所以不需要命名两个大小相连的节......
-
〓 王安石的生日究竟是哪一天
关于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王安石的生辰,南宋初吴曾《能改斋漫录》有明确的记载,只是版本略有不同。武英殿聚珍本《能改斋漫录》卷十载:王介甫,辛酉十一月十三日辰时生。五十八岁,自首厅求出知江宁府,继乞致仕。(吴曾《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87页)文渊阁、文津阁四库全书本《能改斋漫录》卷十载:王介......
-
〓 论“宋韵”的美学向度
“宋韵”是一个界定于宋代的文化美学概念,意在统括提挈两宋历史的本质,并区别于古代其他时代如唐代。 “韵”是中国艺术与美学最虚灵的关键词之一,对它做出准确的界定并非易事,往往被学界视为畏途。通常,“宋韵”概念之解释路径主要有历史描述和理学寻迹,也有作美学界定的,目前看来都不尽如人意。我们尝试综合历史、哲学和艺术三条......
-
〓 兴于诗 游于艺——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美育践行路径
“兴于诗”“游于艺”,《论语》中的这两句关于文艺的话很重要。“兴”与“游”,揭示出古代传统文艺教学中启发、浸润、涵泳之重要功用,对今天我们进行学校美育无疑具有启迪意义。 中国传统的艺术教育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文人士大夫的博雅教育,一种是艺匠的实用教育。博雅教育主要通过“琴、棋、书、画”等艺术形式提升人的综合素养......
-
〓 情感史的兴盛及其特征
编者按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史学研究的重点转向普通民众,妇女史、性别史、城市史、家庭史、儿童史等逐渐兴起。在从事这些研究的过程中,情感成为认识和考察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视角,情感史研究于是获得迅速发展。有学者认为,对情感的研究“改变了历史书写的话语不再专注于理性角色的构造”,情感史代表了“历史研究的一个崭新方向”。......
-
〓 胡同名里的京味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名的命名与使用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北京老城内的街巷胡同名称,大部分形成于明清时期,通常是当时当地居民根据日常生活、市井百态等街巷特色命名,约定俗成后流传开来的,保存着老北京的乡音乡韵。这些传统地名不仅具有空间指位作用,而且同街巷本身共同展现了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和肌理,丰富了街巷街区的精神空间......
-
〓 “两创”的实践指向:打造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八年前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何以德立人、以德兴国、将道德建设贯穿社会发展各领域,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重要的时代课题。中华美德若要深入人心,形成自觉践行能力,进而塑造社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扎根于民众日常生活方......
-
〓 数字时代的语言新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数字时代的到来,为人们沟通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突破了许多语言文化交流障碍。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语言的数字化发展和语言应用的数字化创新实践提供了良好环境......
-
〓 清代孔氏家族的女子教育与女性诗人群体
孔氏家族系指以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为一世祖,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逐渐子孙繁衍而形成的大家族,孔氏家族女性指孔子直系子孙的“妻”与“女”。秦汉以降,历代帝王尊孔崇儒,对孔子后裔恩渥隆重。从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获赐“关内侯”、食邑八百户以祀孔子(《汉书》卷八十一《孔光传》)开始,孔子后裔获得封爵......
-
〓 《五帝本纪》的书写与司马迁的古史观
主持人按语 中华民族在建设早期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建构着早期的精神文明。早期书写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宝贵文献。对这些文献,我们不仅需要从“信史”的角度进行考量,还需要从文化记忆和中华民族早期精神文明建构等角度进行多层面分析。本期推出的三篇文章,分别从《史记·五帝本纪》的书写与司马迁的古史观,铜器铭文书写中所体现的生命......
-
〓 大数据里的唐宋诗词世界
人们习惯用史料来描述文学史的高峰状态,而在当今大数据时代,我们或可尝试用大数据来显示和验证,并透视数据背后的文学史意义,进而反思数据存在的问题和展望未来努力的方向。唐宋诗词世界华茂繁荣,大数据可带我们领略其中新的风采。唐宋诗词的多个“第一” 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座高峰。据统计,东汉到隋末近六百年,诗歌总共才五千......
-
〓 中华民谚中的家庭文化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连接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天然纽带。家风正则民风正,民风正则国风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我国民谚中多有家庭家教家风类谚语,它们语言通俗活泼,内容警策有力,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勤俭节约的家计文化 家庭生计是一个家庭得以维系的物质基础。如何......
-
〓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文体观念
黄侃作为国学大家,其《〈文心雕龙〉札记》被誉为现代《文心雕龙》研究的奠基之作。一般认为其重点是对刘勰《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理论研究,对文体论涉及较少。因为《文心雕龙》一共二十篇文体论,而《〈文心雕龙〉札记》仅涉及六篇。实际上在《宗经》篇和《总术》篇札记中,也论及了刘勰文体论的几个问题。这些材料却未有人注意。于此我们对......
-
〓 命运共同,语言共通
编者按学好普通话与传承方言文化,网络流行语与语言低俗,机器人写诗与机器翻译,甲骨文研究与古文字,语言信息化与提笔忘字,全球汉语热与孔子学院……近年来,语言文字话题频上热搜,既反映了当下活跃而生动的新时代语言生活,也映射出语言文字事业所面临的新趋势与新挑战。如何更好贯彻党的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如何更好继承70年来的语言......
-
〓 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清初三大思想家对张謇的影响
晚清时期,沉寂两百余年的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重新为经世致用的士人群体所推崇。在这样的氛围中,自青年时代起,张謇就开始接触、研读《日知录》《明夷待访录》及《王船山遗书》。在张謇的论述中,多次提及顾、黄、王三人,时间跨度近五十年之久。可以说,张謇正是深受顾、黄、王气节和思想的影响,在士人担当上追求救......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