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体系的C位变动
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价值问题是学术界、理论界、思想界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个现象出现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知识分子独特的先锋角色所决定的,也与知识分子历史书写者的主体有关,而从根本上来看是现代化过程中知识分子的思想精英角色、政治精英角色的独特社会分工所决定的。所以分析研究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价值问题一......
-
〓 蚩尤的史迹、形象及其历史演化
蚩尤是我国上古时代九黎部族的首领,与炎黄二帝同时。关于蚩尤的记载其实很早就见诸《尚书》《逸周书》等诸多先秦重要典籍中。其事迹主要有两类:一是与炎黄部族相攻伐,参与上古部族集团战争;二是冶金作兵,后世奉之为“兵主”。 《逸周书∙尝麦解》记“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司□......
-
〓 专家学思:中国辞书人的使命担当
辞书是供人查检的知识体系,是通过条目的方式描绘世界的社会文化工程。辞书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包括意识形态、语言规范和文化规约等;辞书对人类知识进行收集、翻译、整理、建构和传播,承载着人类的知识世界,推动着社会的文明进步。 我国是最早拥有辞书文明的古老国家,从汉代的《尔雅》《说文解字》到清代的《康熙字典》,形成了字......
-
〓 光大中华民族家教文化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在家教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探讨中华民族家教的内容、方法与特点,总结中华民族家教的经验与规律,对当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
〓 赵匡胤祖源浅谈
半个世纪以来,学界对宋太祖赵匡胤的祖源有不同说法。大体分为两派,姑且称之为涿郡派和天水派。从某种意义讲,两派都对。问题在于:两者所说祖源不同。前者认为,涿郡赵氏乃湖北房陵赵王迁之后;后者则认为,涿郡赵氏乃甘肃天水赵公辅(代王嘉之子)之后。这是两支平行的祖源,即赵嘉与赵迁兄弟。因此这个问题的实质在于,祖籍为涿郡人的赵......
-
〓 关于建构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几点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
-
〓 走向世俗与儒雅——汉唐间孔子形象的演变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思潮。随着儒学的沉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儒学的象征,孔子形象的变迁附着了更多的政治、社会内涵,特别在汉唐时期。一 汉时谶纬神化下的孔子形象 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三月,鲁国相史晨向尚书省奏请祭祀孔庙。文中,史晨一再强调孔子是“乾坤所挺,西狩获麟,玄丘制命,……为汉制作”“汁光之精,大帝所挺,......
-
〓 董仲舒的五行说和十月太阳历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治水五行篇》等文章中,为了将五行和阴阳四季一年完美地结合起来,提出了五行每行平均配当“七十二日”的说法。这个“七十二日”的说法可能是受到了《管子》的影响,但归根结底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十月太阳历。 《治水五行篇》的大意讲一年的最后一日为冬至。冬至又是一年之始。最先的七十二日正当木的时令,这个季......
-
〓 陆地丝绸之路上的刺绣文化
新疆是古代陆地丝绸之路的要冲,是今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从古至今均是多种文化交融荟萃之地。伴随整个陆地绿洲丝绸之路行经西域向西输送的,不仅有丝绸、茶叶与瓷器,还有与之相关的传统工艺,刺绣便是这诸多工艺的一种。刺绣传统工艺经“丝路”传到西方,促进了西方在纺织技术上的发展;又借由“丝路”一路回传,使得我们也吸收借鉴了西......
-
〓 琵琶文武曲 珍珠落玉盘——漫谈琵琶艺术中和之美
琵琶始于先秦,时称“弦鼗”;成于汉魏,曲项琵琶;盛于唐宋,琵琶大兴。及清以降,琵琶流派纷呈,各有研究,按乐曲结构和演奏风格,把琵琶艺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文曲,其特征是写意抒情,表现阴柔美;一类是武曲,其特征是叙事写实,表现阳刚美;还有一类,古人称之为“大曲”,而今人以为称“文武曲”为宜,其特征是既有阴柔之幽境,又有阳刚......
-
〓 论新乐府的歌辞性质
学界关于唐代“新乐府”与“新乐府运动”尚有诸多争议。如裴斐、罗宗强、周明、王启兴、王运熙、黄耀堃等学者或从“运动”概念,或从“新乐府”概念的角度,质疑新乐府运动的存在。与之相反,卞孝萱、朱炯远、蹇长春、邱燮友、何诗海、朱安群、赵乐等学者则予以肯定。葛晓音关于广义、狭义新乐府概念的说法最为包容,对新乐府运动的说法也比......
-
〓 杂议陈寅恪的中古民族文化研究
正确梳理中原汉民族政权与各个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及阐释不同民族文化对传统文化体系形成所做出的贡献,既是陈寅恪研究的重点,也是他为后人留下的宝贵学术遗产。陈寅恪的中古史研究给我们的另一启示就是,对历史上大中华文化体系内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问题应坚持“回到现场”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分析不同民族在构建中华民族精......
-
〓 黄天骥:说王翰《凉州曲》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的这首诗,从表面看,并不难懂。但对它的理解,却不容易,人们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说它写出军营里的乐观精神;有人则从最后一句,说它表现出将士们悲凉的心境。是喜,还是悲?人们感觉的滋味很不一样。正像看达·芬奇的名画,那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笑,......
-
〓 《关雎》《泽陂》与周代礼乐文化的传播
《关雎》篇系于《诗经·周南》之冠,《诗大序》由对它的阐释而生发。无论《诗经》的编排,抑或《诗》教之传统,皆以其为首,决定了它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关雎》则堪称周代礼乐文化传播的经典,值得专门予以研究。从《诗经》内部诸篇的比较切入,从地域文化传播形态的角度出发,探讨周代礼乐传播的方式与途径,......
-
〓 唐代类书中的陶渊明影像
在陶渊明的接受史上,唐代是极为关键的时期,士大夫慕陶、学陶的现象不绝如缕。在唐人构筑的陶渊明世界里,类书是陶集、史传之外的第三大资源库。陶集只录诗文,史传仅载事迹,而类书则兼采事与文,形成了对陶集和史传的有力补充。此点人们关注不够,于此试为考述。就现存文献而言,最早征引陶渊明事迹和诗文的类书是《北堂书钞》。《北堂书钞》......
-
〓 《诗经》的礼义、乐义、诗义与经义
《诗经》所载乐歌,本为两周礼仪的用乐与歌舞的歌词,要对其诗义进行清晰的解读,需要回到历史现场,结合两周礼乐制度,从礼义、乐义对其施用场景进行还原,方才能够理解诗之本义。受长期的经学阐释遮蔽,《诗经》中诸多诗篇的礼义、乐义被曲解,这就需要跳出传统的经学解读,从文字训诂、礼乐制度、历史事件等角度对其进行诗义重诂。《诗经......
-
〓 怎样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脉络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上是文化的复兴。高校人才培养理应心怀国之大者,自觉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具体到国学专业,就需要在新时代找准定位,深入思考如何在新文科背景下培养国学专业人才。因此,新时代的国学专业人才应该在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高度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这就要求从中华民族整体的角度来理解中国传统文......
-
〓 中国考古学理论必须具有中国气派
编者按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8日下午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
-
〓 韦应物《滁州西涧》是否有寄托
韦应物七绝《滁州西涧》,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一类读者只是爱重诗人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妙笔,沉醉于诗中的天机野趣。另一类读者的理解便与此相左。如谢枋得曰:“幽草、黄鹂,比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春潮带雨晚来急,乃季世危难多,如日之已晚,不复光明也。末句谓宽闲寂寞之滨,必有贤人如孤舟之横渡者,特君不能用耳。”(高棅......
-
〓 精耕细作 循环永续——中国传统农耕技术内涵解读与价值挖掘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强调“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数千年来,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积累了丰富的耕作经验和技术体系,并长期居于世界前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挖掘梳理中国传统农耕技术,探索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与现代农学相结合等问......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