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文字平实、哲理亲切的《孟子的药方》,我想着重从伦理政治关怀的角度,谈谈孟子与药这一隐喻给予人们的思想启迪。
泡在《孟子》中的时间长了,有些细节就会自动浮现。譬如,《孟子》5·1的开头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结尾说道:“《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孟子》全书只用过一次“药”字,它就出现在这里。孟子引《书》,出自《尚书·商书·说命上》:“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今本《尚书》也仅有一个“药”字,而且居然就被孟子引用了。这是无独有偶,还是别有深意?
我猜测孟子基于《尚书》发展而来的这一药喻,曾经让梁启超(1873—1929)灵机一动,做出了“《论语》如饭,《孟子》如药”的精彩论断。先看《要籍解题及其读法·〈读《孟子》法〉》的论述:
为修养受用起见,《论语》如饭,最宜滋养;《孟子》如药,最宜祓除及兴奋。读《孟子》,第一,宜观其砥砺廉隅,崇尚名节,进退辞受取与之间峻立防闲,如此然后可以自守而不至堕落。第二,宜观其气象博大,独往独来,光明俊伟,绝无藏闪。能常常诵习体会,人格自然扩大。第三,宜观其意志坚强,百折不回。服膺书中语,对于环境之压迫,可以增加抵抗力。第四,宜观其修养下手工夫简易直捷,无后儒所言支离、玄渺之二病。要之《孟子》为修养最适当之书,于今日青年尤为相宜。学者宜摘取其中精要语熟诵,或抄出常常阅览,使其精神深入我之“下意识”中,则一生做人基础可以稳固,而且日日向上,至老不衰矣。
梁启超认为“《孟子》如药”,可谓一语道破孟子与药这一隐喻的天机,振聋发聩,立意高远。这一说法当然也是渊源有自的,因为朱熹(1130—1200)早就说过:
治病不治病,却在药方;服食见效不见效,却在人。(《朱子语类》卷59《孟子九·告子上·仁人心也章》)
今读书紧要,是要看圣人教人做工夫处是如何。如用药治病,须看这病是如何发,合用何方治之;方中使何药材,何者几两,何者几分,如何炮,如何炙,如何制,如何切,如何煎,如何吃,只如此而已。(《朱子语类》卷10《学四·读书法上》)
我读以上两段话,觉得朱熹道出了传统儒家有关药喻的共识:疾病在各人身上,药方在圣贤手中,痊愈在自家心头。所以,清代张潮(1649—?)的《书本草》曾说:《四书》《五经》“俱性平,味甘,无毒。服之,清心益智,寡嗜欲。久服,令人睟面盎背,心广体胖”。其中,“睟面盎背”出自《孟子》13·21说的“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心广体胖”出自《大学》说的“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张潮用它们刻画儒家经典给人们带来的精神面相,既是神来之笔,更是水到渠成。
《孟子的药方》包括五章:第一章题为《回望孟子的时代》,第二章题为《寻找孟子的童年》,第三章题为《感悟孟子的善良》,第四章题为《品味孟子的药方——不忍人之心》,第五章题为《品味孟子的药方——不忍人之政》。从朱熹到梁启超的药喻,侧重读书与修身。这固然是我们今天读《孟子》的重要缘由,但所谓“《孟子》如药”其实是修身养性与治国理政的有机统一,充满了以内圣统摄外王的伦理政治关怀。《孟子的药方》就是这样铺开的,这让我想起唐文治(1865—1954)的《孟子大义》针对《孟子》5·1说过的一番话:
人之性善,国之本亦善。性善之说,人之药也;善国之说,国之药也。战国之时,国疾甚矣。孟子将以疗滕国之疾,无如病者不能用,而厥疾至于不可为。然则后之人欲治其国,当先治其疾;而欲治其疾,当先自治其性。
大半部孟学史不看好滕文公,大孟学家唐文治也不例外,但这是另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我读《孟子的药方》,深感它想在滕文公与孟子之间多说一些心里话。原因之一在于:滕文公是滕州人,孟子是邹城人,而该书作者生在滕文公故里,工作、生活在孟子故里。这一原因既是狭义的里籍乡情,更是广义的文化乡情。至于作者想说的心里话,也是我想说的心里话。盖因我的两本小书,一是《〈孟子〉七篇解读·滕文公篇》认为“滕文公是孟子的知己”,二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世界》说过“让没有做过惊天动地大事业的滕文公在我的笔下复活,就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说同样的心里话,显然是与《孟子》5·1那个充盈着伦理政治关怀的药喻密不可分的。
2016年,我加盟了陈来、王志民教授领衔的孟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团队。几年来,我与殷延禄先生有了频繁的工作交往,私人交谊日益笃实。他擅长书法,并与《孟子》讲授融为一体,特色鲜明,生动活泼,深受各地(如邹城、济宁、济南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听众喜爱。2018年,他在孟子研究院·孟子书院的“孟子大讲堂”系统地讲了一遍《孟子》。《孟子的药方》即是依据这轮授课的讲稿整理而成。他在整理过程中常与我交流,让我受到极多启发。书成,他嘱我写一篇序文。我欣然受命,围绕“《孟子》如药”与“孟子的药方”写了这番感想,借以就教。
(《孟子的药方》,殷延禄著,齐鲁书社即将出版。)
(作者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孟子研究院泰山学者特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