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也成嘉耦不成仇——晚清教育家严修的结婚纪念诗
在晚清士大夫诗集中,人们可以看到家国天下情怀,读到仕途穷达之叹,却鲜能见到有关婚姻的书写。但在著名教育家严修诗集中却有一组结婚纪念诗,写得真诚且坦荡,值得细读。严修(1860-1929),字范孙,号梦扶,别号偍屚生,天津人。晚清时期曾任贵州学政、学部侍郎等职,是典型的士大夫。其于学部侍郎任上致力于推进教育改革,后又创办......
-
〓 南北互聘书写的文学意义——以李延寿《南史》《北史》为例
《南史》《北史》为初唐史家李延寿所修前朝正史。它们综合已往史书材料,书写了南北朝行人入南入北的经历,多角度反映了南北文化文学的碰撞交流过程,暗含了文学发展的推动力。史家在书写中展现出初唐文学发展的基本趋势。两部史书书写的南北互聘更多表现为展示才华、宣扬声威,文学的价值获得肯定。书中所记南北互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确实承担......
-
〓 吴克岐《犬窝词矩》的词调观
近代出现了不少词调研究专家,吴克岐即是被我们忽视的重要词家之一,其《犬窝词矩》对词调多有探究,在词调研究史上应当占据一席之地。吴克岐,字轩丞,号忏玉生等,盱眙(今属江苏)人,生于1870年。吴克岐以红学名世,撰有《犬窝谭红》《读红小识》《忏玉楼丛书》等红学相关论著。红学之外,吴氏于词学亦用力甚勤,尤其以词调研究和女性词......
-
〓 “文学南京”的风格、成色与价值
南京的形象,在历代文人的叙述中变得日益丰盈。它曾被称为“天下文枢”,无数文人墨客流连、驻足于此,千百年来,佳作辈出。当今,南京有众多重点高校,如“文曲星”坐镇。还有各层级文化、文学机构的支持,使得这座原本历史悠久的城市,构筑起更好的文化生态。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南京市“世界文学之都”称号,这是对其古今文......
-
〓 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宋代文学研究
最近几十年,宋代文学研究在深度与广度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新的时代,如何继往开来,作出新成就,无疑是值得宋代文学研究者思考的问题。个案研究必须有整体思维指引宋代理学完成了融儒、释、道三教的文化整合,既有张载、二程、朱熹等理学家的创造之功,也是宋代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思想开放的成果,更是中国儒学面对佛教、道教走出冲......
-
〓 王子今:中国文化基因的秦汉形成期
我们对于中国文化基因的思考,有必要注意——“基因”之形成并产生影响是值得深思的历史现象,对于其动态的过程,不宜作简单的、凝定的、偏执的理解。考察中国文化基因的历史形成,应当注意秦汉时期的文化样态及其主要特征和基本风格对此后文化史的前导性及规范性作用。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化基因的形成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到区域文化、民族文......
-
〓 今天我们如何读《尚书》
《尚书》作为一部千古流传的人文经典,其内容之丰富,其思想之深刻,任何归纳与概括的企图,都不免显得简单与粗暴,难逃鲁莽灭裂之讥。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静下心来,细读文本,入其壸奥,深造自得,方可左右逢其源。任何经典的经典性,都是在不断“温故而知新”的文本细读之中逐步开拓与彰显的。《尚书》是中国古代有关国家治理的重要经典文......
-
〓 黄州
苏轼: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编者按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题金山画像》)苏轼能够成为宋代文学乃至宋代文化的典范,除了天赋才情与个人努力,与他一生三黜的人生经历不无关联。黄州、惠州、儋州时期,既是他一生的苦难期,也是其文学创作的高峰,可以充分反映出苏轼自身的心性变化及......
-
〓 考古发掘与金文考释探索“曾随之谜”
提到曾国,最著名的发现就是气势恢宏的曾侯乙编钟,全套65件,总重超过2.5吨。令人疑惑的是,创造出辉煌灿烂礼乐文明的曾国,却几乎不见于史书记载。对于曾国的历史与文化,学术界进行了长期探索。 北宋金石学著作中就有对曾国青铜器的记录,但并无深入研究。近代以来,相当数量的曾国青铜器被发现,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这些铜器铭......
-
〓 聚焦“人”的历史:疾病医疗史研究的现实意义
谈及历史研究的现实意义,人们总希望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找寻各种对现实有所借鉴和启益的内容。不过,我们需要明了这种历史的借鉴和启迪很大程度上并非具体对策或者行动方案,因为历史研究的对象几乎无所不包,指望相对笼统的相关研究能给现实中建立在专业之学基础上的工作对策提供直接指导,有时难免不切实际。事实上,历史学自有其特点与优势,......
-
〓 庄子学派“处身”论之发展
《庄子》是一部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典籍,其处世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生存策略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近代有学者认为庄子的“处世哲学”是“滑头主义,随便到底”,这一论述影响很大。以庄子学派自己的概念来说,如何安顿自身,应该叫“处身”,《达生》篇痀偻丈人承蜩寓言中痀偻丈人有“吾处身也”一语。用现代哲学概念来表达......
-
〓 “中”与“中和”理念的考古学阐释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考古学界聚焦一些重大历史课题,如开展“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讨论、相继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在此基础上,近年来,考古工作者进一步对“中华历史文化基因”展开了探索与研究。从考古发现与历史研究来看,“中”与“中和”理念应为中华历史文化基因的核心,本文拟对此作以考古学阐释。......
-
〓 乐诗之教
所谓“乐诗之教”,指的是儒家以歌辞演唱、音乐伴奏、舞蹈搬演等文艺方式来推行公共教化,以实现其社会伦理与政治意图的一种教育形式。其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化功能。在“乐”与“诗”有机融合的和谐氛围里,通过耳目器官的闻见感知,来进行心灵反思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而达到感化他人与教化社会的效果。孟子曾说:“......
-
〓 荀悦的名实思想
名实问题一直是先秦诸家共同讨论的话题,诸如儒家和法家都曾有“正名”或“举名察实”之言,东汉末年荀悦对此又有新的发展。荀悦在“成王治者,必本乎真实”(《申鉴·政体》)的框架下,在强调了“真实”的重要性之后,紧接着以“治世之位,真位也”(《申鉴·政体》)号召统治者应该做到名位相符,并给“政者,正也”之“正”赋予“平直真实”......
-
〓 赋学极简史
与赋在汉代兴起的同时,赋的研究——赋学,也伴之而生,并沿着与赋发展不同的轨迹前进。赋学在整个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在本文中,复旦大学徐志啸教授拟对这四个阶段的发展沿革作极简略的概述:从两汉时期即赋学史的发轫期说起、从最早对赋及其创作发表见解的司马相如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学呈现出的特点,曹丕、陆......
-
〓 吴越钱氏世家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世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家”最早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后则泛指人才辈出且世代延续的大姓氏大家族。从孔孟颜曾这些圣贤之家到江州陈氏、吴越钱氏、浦江郑氏、山西裴氏等,许多世家,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至今仍对社会产生着深远影响。作为传统中国的望族和江南的世家,吴越......
-
〓 从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探寻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融通
近30年来,中国古代文明和西方古典文明的比较研究日益受到学界关注,甚至成为热点。虽然也有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者参与其中,但主要的推动力量似乎来自以古希腊罗马文明研究为本业的西方古典学者。英国剑桥大学的杰弗里·劳埃德爵士在投身中西古典文明比较研究之前,已是国际著名的古希腊科学史专家。1987年,他在北京大学访问研究时期,开......
-
〓 不曾褪色——中西绘画中的青绿简史
正如《只此青绿》舞蹈中的长裙那样,中国古代“青绿山水”里的青是指蓝色。但要说明不同的“青”并非易事。同样,在西方绘画中,各种蓝色和绿色的颜料也经历了异常坎坷的演变。如今水彩、丙烯和中国画的颜料管上印着的颜色名字,都有着一份遥远的历史。一.花青、石青和石绿 首先,“青绿”的“青”绝对不是“红橙黄绿青蓝紫”中的“青”......
-
〓 “用”与“反用”:探讨汉赋与经学关系的学理路径
有汉一代,被誉为一代之文学者,舍“赋”其谁?有汉一代,学术最为昌明而隆盛者,舍“经”其谁?汉代是经学时代,大量当世文本创作“依经立义”;汉赋是汉一代之文学代表,其铺张扬厉的风格特征,在表彰经学、承载经义方面尤为瞩目。但经学不等于儒学,探讨汉赋与经学之关系,须落实到具体文本,着眼于“用”与“反用”的互证,其学理路径概......
-
〓 大唐气象与文化自信
辛丑牛年河南春晚上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惊艳四方。该节目力求将盛唐的风采和少女的灵动搬上舞台,再现盛唐时期的大国气象和以“唐三彩”为代表符号的唐韵之美,令亿万观众神往。大唐气象,说到底是由文化自信铸就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所谓文化自信,本质上就是对传统文化、传......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