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安石七律“词头”臆解——从钱锺书对王安石诗歌的一句评语说起
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1021—1086)存诗一千七百余首,它们的风格或浑灏朴茂,或健拔奇警,或雅丽精绝,可谓新奇工巧,众体兼备,是“宋调”的重要代表。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宋诗选注》两书中对王安石诗歌多有评述。其中《谈艺录》列有专章“荆公诗注”;《宋诗选注》选录王诗十首,并撰长篇“小传”,展示了钱先生对王安石诗......
-
〓 甲骨文的世界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笔谈】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甲骨文等古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2020年11月由中央宣传部、......
-
〓 早期《诗经》的形成与编纂
从战国秦汉时代的文献来观察,先秦时代存在两个诗歌文化传统:音乐文化传统和文本文化传统。二者相互交叉,原是一个整体,但很早就有了比较明显的分际。音乐文化中的两周歌诗,至西晋荀勖修改雅乐而最终消亡。文本文化中的诗,在春秋时代的外交场所中被引用,已经开始了经典化过程。西汉以后的《诗经》明显属于文本文化传统。 近年来学者......
-
〓 辛弃疾《水龙吟》词“红巾翠袖”应作何解
辛弃疾的词在宋代词坛和整个中国词史上均堪称高峰。他的名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几乎为各种诗词选本所青睐,也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该词写作者抗金复国抱负不得施展,借登临观览之际,抒发壮志难酬、英雄失意之悲愤: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
-
〓 《毛诗大序》与中华诗学传统
《毛诗大序》,是汉代毛苌所授《诗经》中的一篇诗学理论文章,其作者一说为孔子的弟子子夏,一说为汉人卫宏。一般认为,此序综合了先秦及两汉儒家的诗学理论,非成于一人一时。《毛诗大序》不仅是解释《诗经》的总纲领,同时也奠定了后世中国诗学理论的根基,对中华民族诗学传统和诗学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五四”之后,虽然白话新诗......
-
〓 翰墨丹青,说不尽的风采神韵
中国书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整部中国美术史,一大半记载的是绘画与书法。历来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将相,大都会翰墨丹青之事。社会上对书画作品的临仿、品评鉴赏、珍藏把玩、传诵流布,都使得书画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瑰宝之一。与书画创作同时发展的是书画理论,书画理论也是中国艺术理论区别于其他......
-
〓 《孽海花》中的科名和课艺
曾朴手拟过一份《〈孽海花〉人物名单》,把全书划为“旧学时代”“甲午时代”“政变时代”“庚子时代”“革新时代”“海外运动”六个部分。《孽海花》又有个特点,即人物和事件多有原型。“影射的人物与轶事的多,为从来小说所没有。”(蔡元培《追悼曾孟朴先生》)作为虚构文本,书中自有时空的伸缩腾挪;而参诸史实,大体上也可以编年系地......
-
〓 诗文误读与传主正史——以《旧唐书·温庭筠传》为例
文、史结合,以诗文证史,以史证诗文,向为治史、治文者所常用,陈寅恪先生的《元白诗笺证稿》便是一个范例。特别是正史,尤为治文者所倚重。但史家所编著的正史中文学家的传记,材料来源之一,便是其创作的诗文作品。如果一旦误读,并将误读所得出的结论写入传记,就会严重地误导研究者,因为正史的权威性远大于野史、笔记等史料。两《唐书......
-
〓 “极深广的同情”与适当距离的审美观照
——从朱光潜探寻通达陶渊明理想之境的途径 一个优秀的作家总是在他的人生和诗文中表现出他所憧憬的理想境界,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也不例外。他饱尝过“少而穷苦”“东西游走”的奔波之苦,也饱尝过“志意多所耻”的仕宦之辱。42岁不愿意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后,仿佛人生主要问题差不多解决了,但“贫富长交战”的生活矛盾,“既来孰不去”的生......
-
〓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里的中国文明史
1921年10月,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与多名中国工作人员在河南渑池仰韶村的发掘工作揭启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2021年10月18日,时隔一个世纪,“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仰韶文化的发现地隆重举行。大会的开幕式上,发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
〓 走近民众的《花部农谭》
清嘉庆年间,扬州通儒焦循创作《花部农谭》,其“自序”短小精悍,却可独立成篇,篇中充满对民间地方戏的褒扬,而隐含其后的是作者“礼乐自任”的士大夫精神和对民众坚定的教化态度。《花部农谭》创作于被称为“花雅之争”的清代戏曲发展变革时期。“花部”名称最早出现在李斗《扬州画舫录》中:“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
-
〓 冯从吾与关学复振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李二曲在书写关学源流时指出:“关学一派,张子开先,泾野(吕柟)接武,至先生(冯从吾)而集其成,宗风赖以大振。”二曲这一指陈就将冯从吾在关学建构和复振中的“集大成”地位显豁出来。我们需要追问的是,冯从吾究竟通过何种方式来实现关学在晚明的生成、更新与复振,这是我们当下推动传统关学“两创”所必须梳理、反思......
-
〓 符号与意义指向:西南少数民族口传文学中的秩序与规范
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经济相对落后,对外交流比较闭塞,书面文字使用较少,人们通过口传文学这种口耳相传的语言形式,书写着本族群的历史、风俗和人情,以此保存并传承族群的集体记忆,促进族群成员形成对族群价值与规范的认同,从而实现社会秩序有效整合。从口传文学这一语言符号体系着手,对其中暗含的规则意识进行解......
-
〓 孟子论为政者的仁爱与责任
人们通常理解的性善论,是说每个人都有善性,或者说人具有成为好人的潜质。这种从道德范畴理解孟子的“性善论”,不能算错,但孟子的性善论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就《孟子》文本来说,善的最终考量标准要落到为政者是否尽到了“民之父母”的责任之上。为民父母,要有“不忍人之心”。如果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要掉到井里,立即会激起“怵惕恻隐之......
-
〓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儒家哲学的根本精神
儒家哲学的精神是儒家哲学“精微的内在动力”。这种精微的内在动力,常常表现于一些具有驱动性、范导性的观念上。这些观念包括以和为贵、刚健有为、天人合一、内圣外王、极高明而道中庸、仁义中和、以民为本、以生命为中心等。那么,儒家哲学中是否存在着能够统领、范导上述诸观念的更基本的观念?答案是肯定的,笔者认为这个更基本的观念是......
-
〓 当古老非遗遇上美丽风景
【热点观察】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既是旅游的重要资源,也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大众生活方式,则为非遗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应用场景,激发了非遗的生机和活力。近年来,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渐成趋势。当古老非遗遇上美丽风景,会擦出怎样的火花?非遗与旅游又如何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
-
〓 沈从文:人物由内而外散发着生机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沈从文诞辰120周年】 今年是沈从文诞辰120周年。对他这个人和他的文学、文化实践的基本理解,需要从孤立的、稳固的、规定性比较强的观念中摆脱出来,在更广阔的时空里,特别是在他与置身其中的20世纪中国的持续性动态关系中,展开讨论。事实上,沈从文的自我、文学、后半生践行的物质文化史研究,也正是和时......
-
〓 从顾炎武看明清儒学思想变革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发展历程中,儒学可谓贯穿始终,连绵不绝。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就成为历代王朝尊奉的官方学说,发展至宋代,由汉代注重解释字词语意的章句之学,转化为具有哲学思辨色彩,注重阐发文字背后义理的“理学”,历宋元明三代五百年不衰。但明清易代不到数十年间,学风突变,出现了“对理学,特别是对其代表人物朱熹的激烈批评和彻......
-
〓 读史札记:中国古代疫病防治与官员治理
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着许多复杂、具体的工作,其中官员治理处在关键环节。所谓防疫之要,治吏为重。疫情防控中,治吏与防疫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中国古代疫情发生的特殊时期,中央对各级官员的职责进行了严格要求,包括及时奏报疫情、采取多渠道防疫措施、实施积极的救灾赈恤等。为强化疫情防控责任,政府加强官员治理,确保各级官员恪......
-
〓 《文心雕龙》是一部什么书
新时代的“龙学”和中国文论研究理应有着不同的思路,那就是不应理所当然地以西方文艺学的观念和体系来匡衡中国文论,而是应当更为自觉地理解和把握《文心雕龙》以及中国文论的独特话语体系,充分认识《文心雕龙》乃至更多中国文论经典的多方面的文化意义。 三十八年前的1983年,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在青岛成立,《人民日报》在同年......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