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毛诗大序》与中华诗学传统
《毛诗大序》,是汉代毛苌所授《诗经》中的一篇诗学理论文章,其作者一说为孔子的弟子子夏,一说为汉人卫宏。一般认为,此序综合了先秦及两汉儒家的诗学理论,非成于一人一时。《毛诗大序》不仅是解释《诗经》的总纲领,同时也奠定了后世中国诗学理论的根基,对中华民族诗学传统和诗学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五四”之后,虽然白话新诗......
-
〓 诗词的功能和诗人的社会责任
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流行于宋代。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近年来,神州大地涌现出中华诗词繁荣发展的春潮。进一步认识诗词的功能和诗人的社会责任,对于我们提高创作和运用中华诗词的文化自觉,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诗词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语言高度凝练,依照一定的......
-
〓 孟子论为政者的仁爱与责任
人们通常理解的性善论,是说每个人都有善性,或者说人具有成为好人的潜质。这种从道德范畴理解孟子的“性善论”,不能算错,但孟子的性善论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就《孟子》文本来说,善的最终考量标准要落到为政者是否尽到了“民之父母”的责任之上。为民父母,要有“不忍人之心”。如果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要掉到井里,立即会激起“怵惕恻隐之......
-
〓 “文学南京”的风格、成色与价值
南京的形象,在历代文人的叙述中变得日益丰盈。它曾被称为“天下文枢”,无数文人墨客流连、驻足于此,千百年来,佳作辈出。当今,南京有众多重点高校,如“文曲星”坐镇。还有各层级文化、文学机构的支持,使得这座原本历史悠久的城市,构筑起更好的文化生态。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南京市“世界文学之都”称号,这是对其古今文......
-
〓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儒家哲学的根本精神
儒家哲学的精神是儒家哲学“精微的内在动力”。这种精微的内在动力,常常表现于一些具有驱动性、范导性的观念上。这些观念包括以和为贵、刚健有为、天人合一、内圣外王、极高明而道中庸、仁义中和、以民为本、以生命为中心等。那么,儒家哲学中是否存在着能够统领、范导上述诸观念的更基本的观念?答案是肯定的,笔者认为这个更基本的观念是......
-
〓 王安石七律“词头”臆解——从钱锺书对王安石诗歌的一句评语说起
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1021—1086)存诗一千七百余首,它们的风格或浑灏朴茂,或健拔奇警,或雅丽精绝,可谓新奇工巧,众体兼备,是“宋调”的重要代表。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宋诗选注》两书中对王安石诗歌多有评述。其中《谈艺录》列有专章“荆公诗注”;《宋诗选注》选录王诗十首,并撰长篇“小传”,展示了钱先生对王安石诗......
-
〓 现存《吾炙集》未收王渔洋诗问题考辨
《吾炙集》为清初著名诗人钱谦益所编选的一部诗歌总集。由现传的版本可知,其选取诗人(除去重收的)有21家,诗作245首。有关此总集已有近代的徐兆玮(剑心)、张继良(南祴)、邓实、留玉以及当代的蒋寅、孙之梅、朱则杰、张晖等学者研究。他们或专门对《吾炙集》进行概述,或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通读各种文献,我们发现,其中......
-
〓 小中见大——宋代扇面绘画小议
我国扇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晋人崔豹所著的《古今注》载,舜为了“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根据文献资料和出土实物来看,其前身应是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形似单扇门的半规形扇子,名为“户扇”,当时人们拿它遮面窥视,又被称为“便面”。现存最早的扇子实物是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竹制便面扇,和湖南长沙马王堆起出的篾......
-
〓 校勘工作中的“小疵”与“大体”
《韩非子》云:“古之全大体者,不吹毛而求小疵。”后世之人常把“求小疵”与“全大体”对立,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小疵”与“大体”作为关系和范畴,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它们也存在于古籍校勘工作中。对于校勘工作而言,“求小疵”乃职事所在,无可厚非,其与“全大体”相辅相成,本无抵牾。不过在实际校勘工作中,由于简化或悖离校勘......
-
〓 宗白华:写出活泼的人民性的作品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宗白华诞辰125周年】 读宗白华美学著作时,生命诗学和科学精神迎面而来、沁人心脾。前者从“流云”小诗走向“体验”美学、“散步”哲学,诗文分属不同文体但精神漫游者的底子较为恒定,都是镌刻在宗白华心中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蕴于“心源”隐微处的,是其祖籍地江苏常熟、出生地安徽安庆的江南文化气脉,......
-
〓 守望家园:萱草文化的前世今生
说起送给母亲的花,人们总是想到康乃馨。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一种花是代表母亲的,被称作“中华母亲花”。 今年,为纪念建党百年,北京长安街沿线布置了10组主题花坛。其中,建国门的“开天辟地”,是一组表现中共一大旧址和南湖红船的花坛。花坛中就采用了这种花——萱草,以表达“献给母亲”之意。 以萱草作为“母亲”的象征......
-
〓 走近民众的《花部农谭》
清嘉庆年间,扬州通儒焦循创作《花部农谭》,其“自序”短小精悍,却可独立成篇,篇中充满对民间地方戏的褒扬,而隐含其后的是作者“礼乐自任”的士大夫精神和对民众坚定的教化态度。《花部农谭》创作于被称为“花雅之争”的清代戏曲发展变革时期。“花部”名称最早出现在李斗《扬州画舫录》中:“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
-
〓 中国古代气象智慧及其书写
天气现象风云变幻,奥秘无穷,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活动。华夏先民在与大自然的长期互动中,日渐适应了四时交替,阴阳变化;辨明了雨雪晴霭,风云雷电;见证了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并逐渐探索出气象变化的一般规律,形成观天察气、看云识天的气象学识,留下世界上记录最早、传承最久、内涵最广的气象资料,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和......
-
〓 早期《诗经》的形成与编纂
从战国秦汉时代的文献来观察,先秦时代存在两个诗歌文化传统:音乐文化传统和文本文化传统。二者相互交叉,原是一个整体,但很早就有了比较明显的分际。音乐文化中的两周歌诗,至西晋荀勖修改雅乐而最终消亡。文本文化中的诗,在春秋时代的外交场所中被引用,已经开始了经典化过程。西汉以后的《诗经》明显属于文本文化传统。 近年来学者......
-
〓 楚辞成书与经典建构
“屈平辞赋悬日月”——李白的赞颂其实出自汉初淮南王刘安对屈原的评价。这是汉武帝即位第二年,刘安奉诏作《离骚传》,称《离骚》所述之“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楚辞”出现的第一个历史记录,也是因为汉武帝的赏识:“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史记》这段记载不如《汉书·朱买臣传》交代得......
-
〓 为何是“一壶浊酒”——诗文中的“浊酒”意象
“一壶浊酒喜相逢”“潦倒新停浊酒杯”“浊酒一杯家万里”……在传统诗词中,“浊酒”是一个频繁出现而让人难以忽视的意象。从唐诗宋词到明清诗歌再到近代诗歌,时有“浊酒”出现。何谓“浊酒”,它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有哪些意蕴,在文学的经典化过程中又扮演着什么角色? 农耕时代,随着生产力提高,粮食除了满足人们日常饮食需要,已经......
-
〓 中国书法的易变之道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凝练的物化形态”的中国书法艺术(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钟明善语),正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将中华民族的性格、品质、观念、文化传达得淋漓尽致。奔流不息的笔墨长河于波光水影间呈现出一派元气,在书法传统根脉的找寻中反思,中国书法艺术何以穿凿千年贯通古今?何以在时序变迁中非但未消弭,反......
-
〓 《关雎》兴象及其文化内涵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一篇的开端,人们耳熟能详。然而,诗篇所言“雎鸠”为何鸟,它与全篇意义的内在关联如何?这种关联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内涵?众说纷纭,未有定论,值得进一步探讨。最早提出“雎鸠”为《关雎》兴象的现存文献是《毛传》。《毛传》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句:“兴也。关关,和声也。雎鸠,......
-
〓 当古老非遗遇上美丽风景
【热点观察】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既是旅游的重要资源,也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大众生活方式,则为非遗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应用场景,激发了非遗的生机和活力。近年来,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渐成趋势。当古老非遗遇上美丽风景,会擦出怎样的火花?非遗与旅游又如何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
-
〓 沈从文:人物由内而外散发着生机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沈从文诞辰120周年】 今年是沈从文诞辰120周年。对他这个人和他的文学、文化实践的基本理解,需要从孤立的、稳固的、规定性比较强的观念中摆脱出来,在更广阔的时空里,特别是在他与置身其中的20世纪中国的持续性动态关系中,展开讨论。事实上,沈从文的自我、文学、后半生践行的物质文化史研究,也正是和时......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