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书法的易变之道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凝练的物化形态”的中国书法艺术(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钟明善语),正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将中华民族的性格、品质、观念、文化传达得淋漓尽致。奔流不息的笔墨长河于波光水影间呈现出一派元气,在书法传统根脉的找寻中反思,中国书法艺术何以穿凿千年贯通古今?何以在时序变迁中非但未消弭,反......
-
〓 王岳川:大美书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因,汉字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四大古老文明中唯独中华民族的汉字传到了21世纪。朱自清在《经典常谈·序》中说:“仓颉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今天全世界掌握汉字汉语的有17亿人,占整个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中华文化传承不断......
-
〓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标志
关于“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时代,目前学界各有分说,意见比较集中的有“魏晋南北朝说”和“南宋说”两种。前者以中山大学的吴承学先生为代表,后者以复旦大学的王水照先生、四川大学的祝尚书先生为代表。这个问题很值得认真讨论,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点的问题,更关乎中国文章学的本体特征、文体范围及理论体系等方面的重要问题。我们认为,中......
-
〓 时代剧变下的经学教育——承前启后的经学教育家皮锡瑞
今天只要提起皮锡瑞,人们就会想起《经学历史》和《经学通论》。这两部著作,是皮锡瑞为晚清新式学堂编撰的经学教材,一百多年来风行于世,堪称新经学教育的经典,也给这位矻矻穷经的学者带来经学教育名家的桂冠。 皮锡瑞少时嗜好词章、议论,直到壮年才转向经学。他从训诂、名物入手治经,研读诸经注疏,进而精究今文《尚书》,同时疏证......
-
〓 辛弃疾《水龙吟》词“红巾翠袖”应作何解
辛弃疾的词在宋代词坛和整个中国词史上均堪称高峰。他的名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几乎为各种诗词选本所青睐,也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该词写作者抗金复国抱负不得施展,借登临观览之际,抒发壮志难酬、英雄失意之悲愤: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
-
〓 王子今:中国文化基因的秦汉形成期
我们对于中国文化基因的思考,有必要注意——“基因”之形成并产生影响是值得深思的历史现象,对于其动态的过程,不宜作简单的、凝定的、偏执的理解。考察中国文化基因的历史形成,应当注意秦汉时期的文化样态及其主要特征和基本风格对此后文化史的前导性及规范性作用。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化基因的形成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到区域文化、民族文......
-
〓 符号与意义指向:西南少数民族口传文学中的秩序与规范
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经济相对落后,对外交流比较闭塞,书面文字使用较少,人们通过口传文学这种口耳相传的语言形式,书写着本族群的历史、风俗和人情,以此保存并传承族群的集体记忆,促进族群成员形成对族群价值与规范的认同,从而实现社会秩序有效整合。从口传文学这一语言符号体系着手,对其中暗含的规则意识进行解......
-
〓 孟子论为政者的仁爱与责任
人们通常理解的性善论,是说每个人都有善性,或者说人具有成为好人的潜质。这种从道德范畴理解孟子的“性善论”,不能算错,但孟子的性善论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就《孟子》文本来说,善的最终考量标准要落到为政者是否尽到了“民之父母”的责任之上。为民父母,要有“不忍人之心”。如果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要掉到井里,立即会激起“怵惕恻隐之......
-
〓 糯:民族社会文化构建与文明交流互鉴之视窗
稻米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人们的重要食物(全球60%以上的人口以此为主食),一般来说,根据其淀粉含量可分为粘稻与糯稻两类。粘稻米质黏性小而胀性大;糯稻米质黏性大而胀性小。糯(包括稻和米)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国民经济中有特殊的用途和地位,能够体现世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与内涵,并对族性有一定的形塑作用......
-
〓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天下龙泉的起点
【考古中国】 龙泉青瓷被誉为“天下龙泉”“青瓷之最”,从南宋开始一直到明代中期,始终是我国海外贸易的最大宗,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使者和见证。荣获“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完整的航运体系及独特的节点位置,有望为我们还原龙泉窑扎根处州、畅销天下的诸多细节。 瓷器是中华民......
-
〓 甲马飞腾压陇东——金文所见西周王朝的西北经略
图一 陇东是指陇山以东、子午岭以西、关中平原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甘肃平凉、庆阳,宁夏固原以及陕西宝鸡、咸阳部分县市等地,其间主要河流是泾河及其支流,以及渭河支流千水。周人经略西北,核心就在于经营陇东。出土金文和传世文献多见周人与陇东戎族的战争,据此我们可以窥见西周王朝的兴衰历程。 先周时代,周人先祖就曾活动于陇东,......
-
〓 诗歌鉴赏,需要考试吗
基脉绵长、赓续流布的传统诗教,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机构成,是我国古代涵育青少年审美素养的有效手段,也是被历史实践充分印证的笃化青少年情感认知的重要方法。读诗开启青少年对社会的审美感受和人文感应 先秦以降,吟诗作赋便在我国成为较为普遍的教化活动,以《诗经》《楚辞》为肇端的诗词写作诵读,历经两千多年的演进与迁变,无论内......
-
〓 吴克岐《犬窝词矩》的词调观
近代出现了不少词调研究专家,吴克岐即是被我们忽视的重要词家之一,其《犬窝词矩》对词调多有探究,在词调研究史上应当占据一席之地。吴克岐,字轩丞,号忏玉生等,盱眙(今属江苏)人,生于1870年。吴克岐以红学名世,撰有《犬窝谭红》《读红小识》《忏玉楼丛书》等红学相关论著。红学之外,吴氏于词学亦用力甚勤,尤其以词调研究和女性词......
-
〓 “用”与“反用”:探讨汉赋与经学关系的学理路径
有汉一代,被誉为一代之文学者,舍“赋”其谁?有汉一代,学术最为昌明而隆盛者,舍“经”其谁?汉代是经学时代,大量当世文本创作“依经立义”;汉赋是汉一代之文学代表,其铺张扬厉的风格特征,在表彰经学、承载经义方面尤为瞩目。但经学不等于儒学,探讨汉赋与经学之关系,须落实到具体文本,着眼于“用”与“反用”的互证,其学理路径概......
-
〓 给《典籍里的中国·尚书》“找茬”
甲骨文中的“册” 甲骨文中的动物字形甲骨文中旧释为“典”的字西周金文中的“典”字 何尊铭文所见“宅兹中国”春节期间,一档叫《典籍里的中国》的节目在央视开播,引发观众热议。节目希望通过全新演绎,展开古今对话,“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第一期的主题,便是“先王之政典”——《尚书》。无独有偶,本学期我在学校开......
-
〓 监察官选任的历史经验与当代传承
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官法》,这是新中国首部专门规制监察官选任、保障并监督监察官依法履职和正确行使国家监察权的专门性法律,标志着我国正式从法律层面建立监察官选任和监管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
-
〓 韩愈的人生困境及思想突破
韩愈的文学成就为古今学者所公认,韩愈“学圣人之道以修其身”(《上宰相书》)“修其辞以明其道”(《争臣论》)及首倡“道统”,在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这些功业,赢得了当时及后人的无限敬仰,而他在长期的人生困境中完成思想突破的事实,却似乎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 韩愈三岁丧父,由长兄韩会和嫂子郑氏抚养成人。约在十二......
-
〓 二十四节气中的科技与文化遗产
春分刚过,清明将至。在二十四节气的循环往复中,时光荏苒。从夏朝到周朝逐渐建立起的二十四节气概念,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其中不仅包含当时先进的科技知识,促进和服务了历史上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今天的气象学研究也大有裨益——中国传统气象学是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作为宝贵的气象科技文化遗产,其作用与价值有待学术......
-
〓 《满江红》与“南渡范式”
世传岳飞《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忠愤激烈,慷慨悲怆,语强敌则以匈奴,指时事则道靖康,言寇仇以贺兰,斥顽凶为胡虏,古今交融,语重义刚,振金声于曩昔,起顽懦于当代,深刻而持久地激扬着华夏民族奋发抗争的斗志。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余嘉锡先生以文本晚出质疑《满江红·写怀》为岳飞所作以来,围绕该词作者的争议迄未休止,但无论是肯......
-
〓 考古发掘与金文考释探索“曾随之谜”
提到曾国,最著名的发现就是气势恢宏的曾侯乙编钟,全套65件,总重超过2.5吨。令人疑惑的是,创造出辉煌灿烂礼乐文明的曾国,却几乎不见于史书记载。对于曾国的历史与文化,学术界进行了长期探索。 北宋金石学著作中就有对曾国青铜器的记录,但并无深入研究。近代以来,相当数量的曾国青铜器被发现,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这些铜器铭......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