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晋陕豫民间文化的生成演变与价值发现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在黄河流域表现得尤为明显。晋陕豫民间文化孕育于黄河流域,涵括民众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精神文化的全部内容,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与农耕:晋陕豫民间文化产生发展的历史根脉 晋陕豫民间文化的生成发展是不断层累建构的过程,时间是考察文化产生发展的结构形式,呈现的......
-
〓 “极深广的同情”与适当距离的审美观照
——从朱光潜探寻通达陶渊明理想之境的途径 一个优秀的作家总是在他的人生和诗文中表现出他所憧憬的理想境界,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也不例外。他饱尝过“少而穷苦”“东西游走”的奔波之苦,也饱尝过“志意多所耻”的仕宦之辱。42岁不愿意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后,仿佛人生主要问题差不多解决了,但“贫富长交战”的生活矛盾,“既来孰不去”的生......
-
〓 宗白华:写出活泼的人民性的作品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宗白华诞辰125周年】 读宗白华美学著作时,生命诗学和科学精神迎面而来、沁人心脾。前者从“流云”小诗走向“体验”美学、“散步”哲学,诗文分属不同文体但精神漫游者的底子较为恒定,都是镌刻在宗白华心中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蕴于“心源”隐微处的,是其祖籍地江苏常熟、出生地安徽安庆的江南文化气脉,......
-
〓 规范汉字是时代的选择
【规范汉字大家谈】 编者按 “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是血脉。”作为中国文化传承标志的汉字,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文化血脉。然而,随着手书体被数字化,汉字字体更加多元,一些所谓的“艺术字体”,粗俗草率地对汉字进行夸张变形,以博人眼球。这不仅背离了汉字的书写规范、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更对广大群众形成了不良示范。日前,国......
-
〓 汉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魂魄。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文明演进中,孕育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中汉字文化独树一帜。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几千年发展演变和使用传播,汉字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宝贵财富,对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意义重大。汉字铭刻着中华民族久远的文化记忆。文字是......
-
〓 甲马飞腾压陇东——金文所见西周王朝的西北经略
图一 陇东是指陇山以东、子午岭以西、关中平原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甘肃平凉、庆阳,宁夏固原以及陕西宝鸡、咸阳部分县市等地,其间主要河流是泾河及其支流,以及渭河支流千水。周人经略西北,核心就在于经营陇东。出土金文和传世文献多见周人与陇东戎族的战争,据此我们可以窥见西周王朝的兴衰历程。 先周时代,周人先祖就曾活动于陇东,......
-
〓 让女书文化传承下去
“女书”又称“女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女性专用文字,经过数千年的洗礼与变革,已经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女书文化起源于远古,流行于湖南江永县,故而又称“江永女书”。女书的由来女书由古代女性创造和使用,民间关于女书的流传十分丰富,包括九斤姑娘造字说、神台买书说、荆田胡氏皇妃传书说和盘巧姑娘造字说等,这些坊间传说无......
-
〓 彰显敦煌文化的时代价值
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特殊表达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
-
〓 当古老非遗遇上美丽风景
【热点观察】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既是旅游的重要资源,也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大众生活方式,则为非遗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应用场景,激发了非遗的生机和活力。近年来,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渐成趋势。当古老非遗遇上美丽风景,会擦出怎样的火花?非遗与旅游又如何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
-
〓 沈从文:人物由内而外散发着生机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沈从文诞辰120周年】 今年是沈从文诞辰120周年。对他这个人和他的文学、文化实践的基本理解,需要从孤立的、稳固的、规定性比较强的观念中摆脱出来,在更广阔的时空里,特别是在他与置身其中的20世纪中国的持续性动态关系中,展开讨论。事实上,沈从文的自我、文学、后半生践行的物质文化史研究,也正是和时......
-
〓 那些被忽略的济水文化
济水(又名泲水、沇水)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很陌生了,只有专家学者或文人雅士才会偶尔提及她昔日的荣光。即便山东的几个地名如济宁、济南、济阳,是拜济水所赐而得名,年轻人知道济水的也不会太多。但在河南济源,这个因济水发源地得名的城市,人们没有忘记济水,有关济水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依然活在广大民众的口头上、心灵里。历史上的济水......
-
〓 从顾炎武看明清儒学思想变革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发展历程中,儒学可谓贯穿始终,连绵不绝。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就成为历代王朝尊奉的官方学说,发展至宋代,由汉代注重解释字词语意的章句之学,转化为具有哲学思辨色彩,注重阐发文字背后义理的“理学”,历宋元明三代五百年不衰。但明清易代不到数十年间,学风突变,出现了“对理学,特别是对其代表人物朱熹的激烈批评和彻......
-
〓 大唐气象与文化自信
辛丑牛年河南春晚上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惊艳四方。该节目力求将盛唐的风采和少女的灵动搬上舞台,再现盛唐时期的大国气象和以“唐三彩”为代表符号的唐韵之美,令亿万观众神往。大唐气象,说到底是由文化自信铸就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所谓文化自信,本质上就是对传统文化、传......
-
〓 光明学术笔谈:清代直隶总督与辖区治理
直隶总督在清代诸多总督中政治地位最高,素称“八督之首、疆臣领袖”,之所以直隶总督有着如此高的地位,主要因为其辖区的特殊。皇帝通过直隶总督,将中央意志转换为具体政令,由直隶总督贯彻推行至基层社会。同时直隶总督根据直隶社会的需要,制定相应的举措和建议提交中央,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权力运行轨道,达到中央增强地方控制力的目的。清......
-
〓 《诗经》的早期形态与“四诗”
汉代流传的鲁、齐、韩、毛四家诗学,以及近年陆续发现的阜阳汉简、上博简、清华简、安大简、海昏侯墓简等出土资料,都显示先秦《诗经》与后世所见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但这些差异并没有大到能形成不同的文献体系,这又说明《诗经》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骨干”或者“核心”。一般认为,《诗经》的产生及流传与周代的礼乐制度密不可分,因此上述所谓......
-
〓 监察官选任的历史经验与当代传承
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官法》,这是新中国首部专门规制监察官选任、保障并监督监察官依法履职和正确行使国家监察权的专门性法律,标志着我国正式从法律层面建立监察官选任和监管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
-
〓 翰墨丹青,说不尽的风采神韵
中国书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整部中国美术史,一大半记载的是绘画与书法。历来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将相,大都会翰墨丹青之事。社会上对书画作品的临仿、品评鉴赏、珍藏把玩、传诵流布,都使得书画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瑰宝之一。与书画创作同时发展的是书画理论,书画理论也是中国艺术理论区别于其他......
-
〓 丝绸之路视域下的中国与中亚
【史海钩沉】 “丝绸之路”概念于19世纪晚期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逐渐成为世界通用的概念,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代名词。尽管“丝绸之路”一词所包含的内容日益丰富,但中国至中亚的交通路网始终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与中国的交流源远流长,在中国的向西开放中具有特殊地位。一 “丝绸之路”由德国......
-
〓 《孽海花》中的科名和课艺
曾朴手拟过一份《〈孽海花〉人物名单》,把全书划为“旧学时代”“甲午时代”“政变时代”“庚子时代”“革新时代”“海外运动”六个部分。《孽海花》又有个特点,即人物和事件多有原型。“影射的人物与轶事的多,为从来小说所没有。”(蔡元培《追悼曾孟朴先生》)作为虚构文本,书中自有时空的伸缩腾挪;而参诸史实,大体上也可以编年系地......
-
〓 构建“三位一体”的中原国学大学科群
【依托学科 推动“两创”·国学学科化建设】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篇时代大文章。各地情况不同,所以文章的“写法”也各有不同。从几个传统文化资源大省来看,有的主要采用“书院+基金会”的模式,有的则以“研究基地+古籍整理”为基本方式,有的拟将省内几家相关机构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河南省这几年的做法可用一句......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