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学漫谈:杨朱“哭衢涂”
《荀子·王霸》:“杨朱哭衢涂曰:‘此夫过举蹞步而觉跌千里者夫!’哀哭之。”《淮南子·说林训》:“阳子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涂”通“途”,衢涂、逵路,均指四通八达的路口。可南可北,可东可西,错走半步,等到觉悟后已经差之千里了,这不禁让杨朱黯然神伤而涕零哀哭。许多人都有徘徊彷徨在岔路口的体验,为何惟......
-
〓 宋人绝句鉴赏之三
柳枝词郑文宝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这是首宋人绝句,但究其诗味的隽永,意境的优美,情致的深婉,又像寇准的《书河上亭壁》一样,堪与唐人同类诗作媲美。《蔡宽夫诗话》称赞此诗“须在王摩诘伯仲之间,刘禹锡、杜牧之不足多也”。尽管这一评价有夸大之嫌,但也不无道理。此诗的作者是宋初诗人郑文宝......
-
〓 旋毛论
马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生之初,精血交构下生。肾上生心,心含虚灵,虚灵含真,真立精凝,干生于脏腑,支行于经络脉理,条分于骨节、肤肉、孔窍、皮毛,而止一气也。脏腑经络在内不可见。而骨节、肤肉、孔窍、皮毛在外,易见也。马毛比人独旋,旋毛在上者向下,在下者向上,在左者向右,在右者向左。凡上左者属阳——向下、向右者,阳,数顺也。......
-
〓 前沿综述:国际汉学中的出土文献研究
我们所说的出土文献,是和传世文献相对而言的,主要是指经发掘出土的先秦秦汉文字材料,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秦汉简帛等。在国际汉学研究史中,出土文献的研究是起步比较晚的。虽然英国人斯坦因(Aurel Stein)1900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第一次发掘了古代简牍,不过考虑到1898年中国学者王懿荣已经发现了甲骨文,而对......
-
〓 司马迁与《史记》创作
摘要: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史记》既是一部历史巨作,又是一部文学名著,它代表了古代散文最高的成就。《史记》取得如此高的地位,并非是历史发展的偶然。司马迁之所以“忍辱求生”,以自己全部的生命和心血来创作《史记》是深受:源远流长的“世典周史”的光荣世系;其父司马谈的临终遗言;大汉强盛帝国的历史背景;......
-
〓 从诸葛亮的隐士心态看三顾茅庐
【内容摘要】一般认为诸葛亮是一位积极入世的儒家士大夫形象,但出山之前的诸葛亮明显具有疏离政治的隐士心态,认识了这一点,有关“三顾茅庐”的一些争议与困惑便可基本得到澄清。【关 键 词】诸葛亮;隐士;三顾茅庐【作者简介】王猛,文学博士,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三顾茅庐”成为礼贤下士的代名词,实与《三国演义》的敷衍之功有......
-
〓 用传统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教育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毋庸讳言在一些学生中也存在着所谓“人生理想实际化、价值标准实用化、个人追求实在化、行为选择实惠化”的思想和行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当代大学生受自己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所限,面对身边急剧变化转型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现实缺乏适应的心理准备和能力,缺乏对未来美好追求的前瞻......
-
〓 清史稿·阎若璩传
阎若璩,字百诗,太原人。世业盐筴,侨寓淮安。父修龄,以诗名家。若璩幼多病,读书闇记不出声,年十五,以商籍补山阳县学生员。研究经史,深造自得。尝集陶弘景、皇甫谧语题其柱云:“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暇日。”其立志如此。海内名流过淮,必主其家。年二十,读《尚书》至古文二十五篇,即疑其伪。沉潜三十馀年,乃尽得其症结......
-
〓 天下人格与天地人格
追溯原始宗教及夏商文化就可发现,华夏民族经历了一个祭祀帝神的漫长时期,而借此肃穆的祭祀礼仪活动,最终不仅没有委身于观念中的帝神,反而积极培塑了自己的心灵品质和精神体验,使得中国近3000年以来构建人格中心的传统文化成为可能。 “人格”一词在西方文化体系中,不论是古希腊时期的戏剧表演,还是近现代的心理疗治,......
-
〓 “我”的语义分析——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之个案分析
作者简介:郑辟瑞(1977—),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南开大学哲学系讲师,研究方向:现象学。德里达对胡塞尔的另类阐释已经成为经典,《声音与现象》一书独辟蹊径,于庞大的《逻辑研究》现象学体系之中独独青睐第一研究“表述与含义”,撇开大多数研究者滔滔不绝的“意向性”、“表象”甚至海德格尔情有独钟的“存在”一词分析,独独对胡塞......
-
〓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札记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札记[1]【内容提要】《括地志》是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张守节《史记正义》中引用《括地志》解释古地名处甚多,但其中也存在一些文字讹误。本文考察了张守节《正义》所引《括地志》的部分内容,针对其中部分讹误和疏漏,作了订正与补充,成札记十九则。【关 键 词】《史记正义》;《括地志》;订补;札记【作者简介......
-
〓 海德格尔和亚里士多德的实践(Praxis)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技艺(techne)、实践智慧(phronesis)这两种揭示真理的方式同海德格尔的um-zu,um-willen指引关联的对应,并展示了制作(poiesis)和实践行动(praxis)同此在生存的密切关系,这些都表明海德格尔思想有着深刻的亚里士多德思想渊源。亚里士多德......
-
〓 作为文化基质的《孙子兵法》
形成于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一直受到后人的重视,但是有关的认识大多局限在军事以及需要高度计划、计算的领域。事实上,《孙子兵法》与《论语》一起标志着先秦诸子思潮的开幕,其中的功利理性和价值信仰两种精神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质。客观透彻的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一种客观的生活态度,也是客观地认识世界的方法。其从认识对......
-
〓 特别关注·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甲午战争思辨
冲向日舰的“致远”号与管带邓世昌 资料图片 ●作为一个成熟的民族,不应拒绝反思失败,而应认真吸取失败教训,找出原因,深挖根源,有针对性地采取切 实有效的举措,把教训转化为民族振兴的契机和动力。 ●中日两国观念、制度、文化上的差异,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战争的胜负。中国在甲午战争中不仅败在战场,也败 在软实力上。这......
-
〓 顾农:《文选》与《玉台新咏》
一中古齐梁时代文学大为繁荣,创作方面涌现出空前之多的作家作品,理论批评方面有《文心雕龙》《诗品》两部大书,稍后又贡献了《文选》《玉台新咏》这两部篇幅很大、影响深远的文学选本,大放异彩,照耀古今。 二大型诗文选集《文选》出于梁昭明太子萧统(501~531)之手,他手下的文人如刘孝绰(本名冉,481~539)等人也有......
-
〓 史文功力在笔端
史学是人文学科中历史最悠久、知识最密集的学科,它涉及人类生存发展的广阔领域,天文地理、文治武功、士农工商、文采风流、生产经济、物性事理、风俗民情、修身节操,无不罗列其间。这样一门丰富多彩的学问,又如何在笔下抒写,让更多读者分享史家的研究成果?这是史家必须思考的问题。因为丰富的知识、深刻的思想,只有诉诸文字或口头表达,才......
-
〓 文学里的乡愁:守望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乡愁是铭记历史的精神蕴藉。中国当代文学以乡土叙事为主导,广泛而深远地表现了20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动。莫言、贾平凹、陈忠实、张炜、铁凝、王安忆、刘震云、阿来等作家,或者以乡土叙事为主导,或者以不同的方式书写乡村,使20世纪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进步与转折留下了深挚的历史记忆。就对农业文明进入现代的艰巨进程的描写而......
-
〓 阅读古典诗词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古典诗词的分析欣赏,是一种文学批评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表现 ,而这两方面能力的提高,要靠平时的修养。这里所说的修养,包括生活阅历,理论水平,文学史知识,阅读古文的能力等等。本文结合同学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讲一讲阅读诗词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一、从字词句入手阅读古典诗词首先要弄懂作品的字句。遇到典故,要了解它的出处、原意,以......
-
〓 汉语国际推广视域下的书法教育
汉语国际推广,“是传播中国语言、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树立我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基础工程”。 “通过汉语教学推广中国文化与文明并进一步提高中国软实力”,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终极目标。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中国文化的最高象征,书法艺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和赞赏。特别是书法申遗的......
-
〓 东亚汉籍与中国史研究
东亚各国部分汉籍 最近十余年来,中国学术界在复旦大学葛兆光和南京大学张伯伟等先生的倡导下,掀起了一股新的学术热潮,这就是葛先生所倡导的“从周边看中国”与张先生所提倡的“异域之眼”。葛先生重史学,张先生重文学,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研究的视角由西方转向东亚,研究资料则是域外汉籍,研究对象依然还是中国本身。这是新世纪的......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