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唐代坊市及其变化
坊市制或市坊制,是我国古代政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唐代则是我国古代坊市制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时期。坊市制从西周一直维持至唐代。坊,或称里坊,是中国古代城市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先秦称为“里”,“闾”或“闾里”,从北魏开始出现“坊”的称呼,从隋朝开始正式将“坊”固定化。里坊居住呈现阶层分区居住和职业分区居住两个特点。坊市......
-
〓 国学漫谈:“古不墓祭”再思考
编者按历代对黄帝的祭祀,是“拜庙”还是“拜陵”?在此问题上,学界见仁见智,向有歧见。本期刊出的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此作了认真的考证和梳理。欢迎广大读者关注。近年来,随着把黄帝祭祀上升为国家祭祀的呼声渐强,产生了对黄帝的国家级祭祀是应该在陕西还是河南的争论。不过,对于出现的这一争论,简单归之为陵、庙之争并不准确。河南......
-
〓 儒学中的历史文化优先意识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内容提要:本文分上下篇。上篇讨论儒学在做人问题上的一种原则,就是崇尚历史文化。儒者相信,人生于天地之间,贵于禽兽,他的生活应由高于物质的原则来指引,这种原则就体现在历史积累的文化中。因此文化价值优先于人性的自然属性和快乐欲求,应成为人生的引导价值。下篇讨论“历史文化优先”意识在现代社会的意义。现代社会的主流道德是从自然......
-
〓 唐朝名画录
序古今画品,论之者多矣。隋梁以前,不可得而言。自国朝以来,惟李嗣真《画品录》空录人名而不论其善恶,无品格高下,俾后之观者,何所考焉?景玄窃好斯艺,寻其踪迹,不见者不录,见者必书,推之至心,不愧拙目。以张怀瓘《画品》断神、妙、能三品,定其等格上中下,又分为三。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以表其优劣也。夫画者以人物居先,禽......
-
〓 曹操诗句“乌鹊南飞”句义考辨
内容摘要:《短歌行》的“乌鹊南飞”历来有不同理解,但都未明了其典故出处。诗当作于曹操为丞相之时,讨伐奸佞,渴求贤才,统一中国,是他的主导思想;“乌鹊”一词处于屈原的《涉江》“燕雀乌鹊,巢堂坛兮”,曹操用此典故,表明他为丞相之时,朝廷的奸佞之徒已没有存在之地,只得南逃。而贤才之士,才有了非常好的发展空间。本文还从文化词语......
-
〓 日韩、新马近期汉学会议信息(二十三)
2016·1——2016·71、【演讲会】顺天时报の会.2015年度第6回例会时间:2016年2月13日(周六)15:00-18:00地点:早稲田大学早稲田キャンパス22号馆719教室(东京都新宿区戸冢町1丁目办104)主办单位:顺天时报の会联 络 人:E-mail: aoyamah@asia-u.ac.jp内容简介:......
-
〓 论唐代诗人受拾遗补阙诸官的政治心态
摘要:拾遗和补阙是唐代谏官体系中的两个重要官职。唐代诗人担任拾遗和补阙之职者甚多,他们接受这一官职时的心态通过诗歌或其他文章表现出来。拾遗、补阙是品级较低但又极有前途的清望之官职,所以,诗人受此官时基本表现为感激;但也有辞而不受的。无论是感激还是辞让,都生动地体现了唐代诗人的政治心态。关键词:唐代诗人;唐代谏官;拾遗;......
-
〓 国学争鸣: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有人提出魏晋有所谓“人的觉醒”,并把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结合起来,“魏晋文学......
-
〓 一部古史探新知——清华简《系年》的价值及意义
中国有重视历史记载与总结历史经验的文化传统。但在早期图书分类中,史类文献并不独立,而是放在了经书位置上,关注的重点多是经验教训,目的在于经世致用、资治戒乱,对历史事实本身反而多有忽略,甚至一到历史事实,则很多记载彼此矛盾,以致真相扑朔迷离。由于自然淘汰、秦火焚烧、战乱散亡等原因,先秦古书到了汉代,世人所能看到的也就所剩......
-
〓 《文心雕龙·事类》辨疑
摘要:“事类”与“典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有古代史实这一层含义。因此,把“事类”等同于“典故”或者说“事类”的范围比“典故”大得多的观点都是不甚恰当的。现代意义上的“引用”比“事类”的范围要宽泛得多,笔者认为“事类”大致相当于“引用”这一修辞方法。六朝时候,“事类”与“事义”既可通用,但有时它们的含义......
-
〓 史海钩沉:晚清中西人士在“救国策略”译介中的心态历程
翻译引进西学著作,在西学中求得救国之策、强国之法,改变国家命运,这是晚清知识群体译介西学的初衷。而作为这一时期西学译介的另一主力,来华传教士也有着自己的打算。纵观晚清中西人士在西学译介中的互动和心态变化,虽然在微观层面上因个体、环境差异而各不相同,但在宏观层面上,以社会群体视之,则呈现出一般性特点和规律。这两个社会群体......
-
〓 将孔、释、耶、穆及祖先揖入一堂——唐君毅之新宗教思想
内容提要: 唐君毅不赞成通常的宗教意识,认为它们是功利的实用的,是对真正宗教精神的“误解”。在探讨真正的宗教精神的基础上,唐君毅主张,面对现代化过程中的“物化”倾向,必须对科学这把“双刃剑”的发展施以一个统领方向,而宗教便可担当这个统领方向的责任。不过,能够担当此责任的并非既存之宗教,而是一奠基于真正宗教精神之上的新宗......
-
〓 科举停废与文明冲突
内容提要:科举制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华文明产物,贤能治国说或精英统治理论为科举考试制度的出现奠立了理论基础。在一定意义上,科举制可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的实质,是一种开放报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制度。废止科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和典型事例,实际上科举是废于时而不是废于制。科举制在......
-
〓 从“造篇”到“诵古”——春秋宴飨赋诗的历史渊源
胡宁,男,北京大学历史学2010级博士,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师,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春秋用诗与贵族政治》。 博士导师:北京大学教授 朱凤瀚 通讯评委:武汉大学教授 杨 华 浙江大学教授 贾海生 载于《左传》《国语》等典籍的宴飨赋诗现象,是春秋时期最鲜明的时代特色之一。郑玄将“赋诗......
-
〓 国学漫谈:敦煌学与巴蜀
敦煌学的兴起,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清代嘉道以来徐松、龚自珍开创的“西北学”的延续和发展,它不仅仅是新材料的发现,更主要的是中国的学术风气因之一变。从此,中国的学者认识到,研究中国学问不能只翻阅四部书,要关心中外交流及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中国的学术开始走进国际学术语境。所以,敦煌学是一个具有现代学术韵味的......
-
〓 《道德经》带给我们的文化自信
宋代晁补之《老子骑牛图》 资料图片元代赵孟《老子》书法(局部) 资料图片《道德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伟大的经典之一,拥有一个精深玄奥的思想体系,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价值,故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道德经》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远播海外,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道德经》在历史长河闪耀出来的哲学......
-
〓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理论研究回顾
20世纪90年代,中国宗教学领域一个最显著的理论突破,就是明确提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命题,并成为国家宗教工作的指针。作为一个有重大理论意义的热点问题,理论界对“相适应”命题的提出、意义、基础、内涵、实现等问题都有大量讨论。一“相适应”命题的提出及理论意义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定位,这是长期以来困......
-
〓 区域社会史:明清时期中国内河的公益救生
救生红船模型 资料图片 我国古代内河的救生捞浮主要是一种公益性质的事业。不过,对于这种公益救生的开始时间,学术界的观点并不统一。实际上,中国古代内河义渡船、官渡船及一般民船都时有救生之举,或兼有救生功能,如果要追溯就很早了,而我们这里的公益救生是指专设的救生船、救生会社之始。以前传说在唐代就有红船之设,但缺乏文献......
-
〓 宝黛性格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内容提要:今天我们处于社会的转型阶段,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复杂。我们应该用新的视角去探究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及其对命运的影响,得出性情和命运关系的科学合理的结论,为构建和谐人情社会服务。并着重从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和哲学等方面综合分析。关键词:性格和命运;和谐人情;和谐社会作者简介:梁钺,原名梁忠杰,商丘人,男......
-
〓 温儒敏: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
高考改革紧锣密鼓。不久前,教育部宣布2017年将全面实行高考改革,虽然提得比较原则,但一石激起千层浪,影响巨大,最近一些省市相继出台了改革框架方案,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拿北京的框架方案来说,办法是逐步推进,这两年先改填报志愿等规定,到2016年,就有大动作,即:高考只考语文、数学与文综理综,语文180,数学150......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