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来:世界意义的儒家
编者按 前不久,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复旦思想史研究中心主办的“海上儒林——《何谓普世?谁之价值》新书发布会暨中国当代儒家学者上海论坛”召开。会上,专家学者就《何谓普世?谁之价值》进行了讨论,更深入到该书所涉及的重大命题中,就目前极富争论的一些思想文化问题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其中,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
-
〓 志远与《法华传记》的著作时代
释志远,《宋高僧传》有传,为天台宗五台山系的一个并不特别出名的高僧,然其故事又见于《广清凉传》和《法华传记》,其间详略细处有异,故有予以考查的必要。唐人僧详所著《法华传记》卷三讲解感应第七之二江南释志远十可谓最早的记载:释志远,俗姓宋氏,江南人也。早丧其父,孤养于母,承顺颜色,朝夕无违。天性聪利,颖悟法华。生年十八,启......
-
〓 将孔、释、耶、穆及祖先揖入一堂——唐君毅之新宗教思想
内容提要: 唐君毅不赞成通常的宗教意识,认为它们是功利的实用的,是对真正宗教精神的“误解”。在探讨真正的宗教精神的基础上,唐君毅主张,面对现代化过程中的“物化”倾向,必须对科学这把“双刃剑”的发展施以一个统领方向,而宗教便可担当这个统领方向的责任。不过,能够担当此责任的并非既存之宗教,而是一奠基于真正宗教精神之上的新宗......
-
〓 艺术“俗”化,经典式微——对后经典艺术时代的思索
摘要:经典的存在需要特定的社会语境,人类社会的绝对不发达和相对不发达是“经典”得以存在的社会条件。而今,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提高,在使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同时,也使“经典”的语境消失了。艺术走向生活的结果是——艺术经典时代的终结。那么,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又是哪些直接原因造成了艺术后经典时代的来临?......
-
〓 鸿沟·汴水·运河
清代摹本《清明上河图》(局部) 资料图片鸿沟是古代典籍中经常出现的古运河名,今人以《竹书纪年》为依据,认为鸿沟开挖于魏惠王十年(前361年)。其实,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史记·河渠书》云:“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九川既......
-
〓 “道法自然”的人性论解读
学者们一般认为,“道法自然”的本义就是道效法它自己的样子,如任继愈《老子绎读》、张松辉《老子译注与解析》等。王中江先生则两次在《光明日报·国学》版撰文(《“道”何以要“法”“自然”》《老子的“道法自然”》)指出:这一解释没有注意到老子所说的“自然”只是“万物”和“百姓”的属性与活动方式,并且缺乏更深的哲学意义。“道法自......
-
〓 名臣对立国策论辩选评(三)
后发制人与先发制人提示 :面对齐国的两次进攻,曹刿主张后发制人,待其“三而竭”后在一举歼灭之;公子偃则主张先发制人,在鲁庄公“弗许”下主动出击。两次战法针锋相对,但皆取得了胜利。曹刿论战 (左传•庄公十年)十年春(1),齐师伐我(2)。公将战(3)。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刿曰:“肉......
-
〓 三十二岁诀
一岁驹齿二,二岁驹齿四,三岁驹齿六。四岁成齿二,五岁成齿四,六岁肉牙生。七岁角区缺,八岁尽、区如一。九岁咬、下中区二齿臼,十岁咬、下中区四齿臼,十一岁咬、下中区六齿臼。十二岁咬、下中区二齿平,十三岁咬、下中区四齿平,十四岁咬、下中区六齿平。十五岁咬、下中区二齿臼,十六岁咬、下中区四齿臼,十七岁咬、下中区六齿臼。十八岁咬......
-
〓 前沿综述:国际汉学中的出土文献研究
我们所说的出土文献,是和传世文献相对而言的,主要是指经发掘出土的先秦秦汉文字材料,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秦汉简帛等。在国际汉学研究史中,出土文献的研究是起步比较晚的。虽然英国人斯坦因(Aurel Stein)1900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第一次发掘了古代简牍,不过考虑到1898年中国学者王懿荣已经发现了甲骨文,而对......
-
〓 科学源出哲学——熊十力论科学何以可能
【内容摘要】熊十力认为,科学何以可能是哲学上的一个大问题,而要证成此一大问题端赖于三个条件:其一,知识主体的形成;其二,现象界的客观存在;其三,现象界有规律可循。依着对西方哲学的了解,基于对于佛学的认识,面对儒学发展的前瞻,熊十力对这三个条件分别进行了哲学上的证成。此一证成,在普遍意义上意味着所有民族都可开出科学,在特......
-
〓 孟凡港:流散日本的中国古代石刻
石刻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献形式,因其突出的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而受到中外文物收藏者与文博机构的珍视。正因此故,自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古代石刻同其他文物一同流出国境。正如罗振玉所言:“尝闻我关津税吏言:古物之由中州运往商埠者,岁价恒数百万,而金石刻为大端。”(罗振玉《海外贞珉录·序》)其中,日本......
-
〓 汉学与阐释学——误解、偏见与汉学研究的历史性
一 汉学家对汉学文本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人生经历、性格爱好等个人因素,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汉学文本作出偏离中国语境的阐释,有时会产生多种解读的方式。这便是汉学研究的所谓“历史性”(Geschichtlichkeit),其前提首先是理解(Verstehen)的历史性,而理解的历史......
-
〓 北宋皇室与“将门”通婚现象探析
内容提要:北宋时期,皇室与“将门”通婚的现象相当突出,即:一方面帝王、太子大都娶武将女为后妃,而另一方面武臣及子弟则多尚公主及宗室女。这一现象最初出现,主要在于宋初统治集团对武将上层收买所致,以后则形成打压和拉拢相结合的武将政策中的一个内容。由此也造就了一批长期与皇室联姻而又统军的著名将门。北宋时期,普遍存在皇室与“将......
-
〓 史海钩沉:清代女性结社考论
清代最显著的女性文学创作现象莫过于结社蔚然成风。这些女性诗社多数有自己的名称、诗作主张、日常规范的社事活动;诗社成员在业师或诗社领袖的奖掖支持下进行文学创作,由其评点作品、裁定名次;成员之间亦经常唱和往来,切磋诗艺。通过结社,女性的创作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其知名度也随着社事活动得到提高,并且渐次构建了由家庭到社会的交......
-
〓 国学漫谈:《赤鹄》篇的小说史意义
清华简第三册发布的《赤鹄之集汤之屋》具有鲜明的小说属性,无论是按照西方的标准,还是中国本土所作的界定,它都可以纳入小说系列。这篇作品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生成初期的特点,即以历史为依托,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采用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从小说基本三要素来看,作品的人物、情节,依托于历史,而又具有虚构性。其一,人物的虚与实。作品的......
-
〓 略谈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八旗书录》
一东北师范大学馆特藏部收藏《八旗书录》三卷,手稿本,李放撰,关文瑛辑。据封面上“甲申夏日”可知书成于 1945 年夏。封面“八旗书录”四字下有“云签 甲申夏日”及“云”字印,未知“云”所指为谁。扉页左有张凤翔题“八旗书录”四字,左下钤有“张凤翔印”及“庆阁”印,其右书“义州李放撰 沈阳关文瑛辑”。有关文瑛自序。二关文瑛......
-
〓 东亚汉籍与中国史研究
东亚各国部分汉籍 最近十余年来,中国学术界在复旦大学葛兆光和南京大学张伯伟等先生的倡导下,掀起了一股新的学术热潮,这就是葛先生所倡导的“从周边看中国”与张先生所提倡的“异域之眼”。葛先生重史学,张先生重文学,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研究的视角由西方转向东亚,研究资料则是域外汉籍,研究对象依然还是中国本身。这是新世纪的......
-
〓 孙玉文:如何理解古诗文中的植物词
古代诗文中有大量植物词,比如《诗经·豳风·七月》第六章:“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其中“郁、薁、葵、菽、枣、稻、瓜、壶、苴、荼、樗”都是植物词。再如,《论语·阳货》中,孔子说,学习《诗经》,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王逸《......
-
〓 史海钩沉:明代科举中的“同等学力”
科举考试图 《明史·选举志》里有两段话容易使人们对明代科举全貌产生一些误解。 第一段话是:“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这段话的后面一句是对的,因为明朝任官有多种途径,通常说是进士为一途,举人、贡生、儒士等又是一途,吏员也为一途,这叫“三途并用”。但这段话的前面一句却有问题,那就是科举未必“必由”......
-
〓 秦讳“正”为“端”始于二世元年说
作者简介:张小锋,历史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关于秦讳,学者已做过较多的研究,但仍存在着歧异和模糊之处。笔者拟以出土简牍资料为中心,并结合传世文献,对此做一探讨。不妥之处,祈望方家学者指正。对于秦讳,目前学界大体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秦讳楚为荆、讳正为端、讳胡为夷;另一种则认为,秦并......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