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元人小令鉴赏之二
【黄钟】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元好问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鲜卑人。曾祖元春(一作椿)任北宋隰州(治今山西省隰县)团练使,移家忻州,遂为忻州人。父亲元德明多次科举不中,以教授乡学为......
-
〓 对中国当代文学学术知识分子的观察与解读
知识分子一词内涵含混,外延不明。从字面上看指的是拥有知识并能运用、生产、传播知识的人。英语上知识分子(intellectual)的词根intellect是智力的意思,可理解为从事抽象推理的人。而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的身份却要复杂的多。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中指出,春秋末期,士为四民(士、农、工、商)之首而被正式规定在“......
-
〓 皇权制度下藩王的命运
作为皇帝的叔伯兄弟子侄,这些离极权仅仅一步之遥的人,既是皇权的受益人,同时也是帝位的觊觎者,对极权的欲望永远是这些天堂地狱间的过客们挥之不去的灵魂毒瘾。严格地说,只有被封王爵的人才能称为王爷。而实际上,因为皇帝的儿子和兄弟们基本都能封王,他们的子孙也可以承继王位,“王爷”实际上就成了宗室男子的代名词。皇位在传承过程中,......
-
〓 陈来:荀学与大陆儒学的复兴
1978年在北大上研究生的第一天,我到张岱年先生家,请教读书法,张先生说,先看《荀子》。为什么呢?因为《荀子》在难易之间,一开始太难的不容易看,太简单的,比如看《论语》达不到训练的目的。要培养、训练自己,最好是从《荀子》入手。那时候《荀子新注》还没有出来,我就去琉璃厂,十块钱买了王先谦的《荀子集解》,线装书,已经没有函......
-
〓 魏晋名士的古琴美学
魏晋时期,古琴得到了魏晋名士们的青睐。从“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贤”,再到两晋的大批名士,或琴书自娱,或琴酒消忧,以琴交友蔚然成风。琴在名士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影响和体现着他们的精神世界,成为“魏晋风度”、“名士风流”的象征。魏晋六朝是古琴的定型期,也是历史上古琴艺术的兴盛时期。魏晋名士对古琴艺术的推崇,则是古琴......
-
〓 王锟:哲学家的文化心态
美籍华裔学者吴森说过,中国文化的心态是“关怀”(Concern)的,西方文化的心态是“探究”(Wonder)的。借其名词引申之,可以说中国哲学是关怀型哲学,而西方哲学则是探究型哲学。 从认识论看,关怀哲学的心态是互为主客。所谓互为主客,即作为关怀者的主体与作为被关怀者的客体,在关怀过程中没有严格的对立二分......
-
〓 唐代“法治”刍议
唐假宁令(出自天圣令)S.1344开元户部格(局部) 唐代是否存在“法治”,看似是个有些奇怪的话题。法治建设是现代社会的特点和目标,作为封建王朝的唐朝何谈“法治”呢?但是,唐代又确实存在着完善的、以律令格式为代表的法律体系,存在着严格的“依法行政”制度。对于这些现象,如何来分析和解释呢?一 所谓“法治”,有......
-
〓 《周易》与和合
《周易》堪称中华文化思想的瑰宝,其中的和合思想更是为中华民族的思想宝库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财富。诚如张立文教授所指出,《周易》蕴涵的和实生物的生命理念、多元和合的价值理念,其阐发的太极思维、变通思维、道器思维等等,凝练了民族精神的大智慧。“和合”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活生生的灵魂。一 《周......
-
〓 《文心雕龙·事类》辨疑
摘要:“事类”与“典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有古代史实这一层含义。因此,把“事类”等同于“典故”或者说“事类”的范围比“典故”大得多的观点都是不甚恰当的。现代意义上的“引用”比“事类”的范围要宽泛得多,笔者认为“事类”大致相当于“引用”这一修辞方法。六朝时候,“事类”与“事义”既可通用,但有时它们的含义......
-
〓 1994年中国大陆佛学研究综述
1994年是中国大陆佛学研究繁荣的一年。这一年可以以“纪念年”来概括佛学研究的特点,因为在这一年里曾经先后举行了“中国玄奘国际讨论会”、“纪念鸠摩罗什学术讨论会”、“纪念禅宗四祖弘忍学术研讨会”和“持松法师纪念会”、“金地藏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五届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巨赞法师诞辰86周年纪念会”等。所以大部分学......
-
〓 千年科举的世纪反思
CFP 编者按 1905年9月2日,运行了1300多年的选材制度——科举制宣告废止。尽管科举制的列车走到了终点,但科学选材的讨论却并没有停下。110年过去了,我们对于科举制应该有怎样的反思? 2015年9月2日,是中国科举制废止整整110周年,随着科举制渐行渐远,我们比过去对科举制越来越能有一个更客观......
-
〓 关于简化字古籍——从历代典籍所用汉字字形谈起
古籍就是古代的典籍,它先是“书于竹帛”(《墨子》),后来则是以纸为载体(偶有以石者,如石经)的古代书籍。所谓“简化字古籍”是指用今天规范的汉字书写、印刷、整理的古籍。所谓规范汉字是指由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有关规范所规定的汉字,它包括:《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由中华人民国和国文化部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5年12月发布......
-
〓 “传爰书”赘语——读《张汤传》后
司马迁将张汤置于《酷吏列传》,似乎有些欠妥。试比较一下唐代的来俊臣、周兴辈及其后至近现代的同类,终觉有“隔”,非可以同一类而语也。班固的《汉书》就给张汤立了专传,未列入《酷吏传》中,应属“班马异同”之“异”了[1]。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对照一下《史》《汉》中的张汤传文字,看如何?我这里要说的是张汤幼时的一桩趣事(......
-
〓 从“德以事神”至“尽心成德”:两周祭祀观念之嬗变——以“德”为中心的考察
内容摘要:两周时期,周人的祭祀观念完成两次超越。西周时期,周人以祭祀主体之“德”作为沟通、交接人神的媒介,并以之作为神灵赐福的依据。这是第一次超越。春秋晚期以降,儒家将祭祀行为视作是人向自我本质回归与超越的实践之道。它是以“人心”与人的内在情感为依据,超越巫祝传统,将传统意义上的事神求福理念转换为祭祀主体“不求其为”成......
-
〓 史海钩沉:新教传教士和近代术语的传播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近代术语是中国各学科赖以构建的基石。它既是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东渐的产物,又为中国学术从传统四部之学向近代七科之学演进奠定了基础。1807年9月,英国传教士马礼逊抵达广州,由此揭开以新教传教士为主角的新一轮西学东渐的序幕。此后,西方诸国新教传教士相继来华,在近代术语的生成和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近......
-
〓 汉学与阐释学——误解、偏见与汉学研究的历史性
一 汉学家对汉学文本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人生经历、性格爱好等个人因素,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汉学文本作出偏离中国语境的阐释,有时会产生多种解读的方式。这便是汉学研究的所谓“历史性”(Geschichtlichkeit),其前提首先是理解(Verstehen)的历史性,而理解的历史......
-
〓 科举取消的历史——略论元代士人的心态变化与职业取向
关键词:科举;元代;士人;胥吏;地域社会;士大夫政治;唐宋变革论;宋元变革论绪言距离1905年这个科举被彻底废除的年分大约600年前,经历了极盛之后的科举曾被一度取消。说是一度,是因为后来又被恢复。但从取消到恢复,这中间,北方间隔了近80年,南方也间隔了有近40年。几十年的时间,对于节奏变化很快的现代人来说,也许并不算......
-
〓 中国的蛇文化
引子不知道什么原因,蛇这种动物老是进入梦境,所以一直有一种动力要研究一下这种瘆人的动物。蛇是很有诱惑力的动物。尽管在山上、树林里、田野中,甚至于在水里,都能看到它,但不论在哪里,只要有蛇出现,就会吸引着一大群人,老的小的都会围上来看,尤其是小孩子们,更是兴奋万分。而且,不仅喜欢蛇的人要饱览一番,怕蛇的人也常常带着恐惧的......
-
〓 儒学中的历史文化优先意识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内容提要:本文分上下篇。上篇讨论儒学在做人问题上的一种原则,就是崇尚历史文化。儒者相信,人生于天地之间,贵于禽兽,他的生活应由高于物质的原则来指引,这种原则就体现在历史积累的文化中。因此文化价值优先于人性的自然属性和快乐欲求,应成为人生的引导价值。下篇讨论“历史文化优先”意识在现代社会的意义。现代社会的主流道德是从自然......
-
〓 国学漫谈:逝者如斯
孔子是极善于从自然现象和事物中获得人生感悟的。如从山梁上的野鸡“色斯举矣,翔而后集”(《乡党》)中感其审时,从“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阳货》)中知其客观必然性。还有“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等,都是用了引譬连类的比兴手法感发志意,由物及人。其中最脍......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