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传统学术中疑古辨伪思想的发展(节录)
——《二十世纪疑古思潮》第一章、第二节
吴少珉等主编,张京华等撰著明清时代是我国辨伪学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学者们认真总结前人的疑辨成果,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产生了不少的辨伪学家和辨伪著作。如明初宋濂的《诸子辨》是我国辨伪学史上考辨子书的第一部专著;晚明胡应麟的辨伪专著《四部正讹》的问世,则标志着我国辨伪学的诞生。尽管明代造伪的风气颇盛,一些学者既疑古......
-
〓 文化的互动及其双向选择——以印度佛教和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为例
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度佛教和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为例,讨论了文化的互动及其双向选择问题。特别指出今天中国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应当将自己文化中的一些合理的东西输送出去,以有利于人类社会之发展、进步。今日中国文化实际上是在五、六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不断吸收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多元一体的文化共同体。而在这漫长......
-
〓 近两年清史地理研究点评
2006~2007两年,历史地理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在清史地理研究领域的学术进步也令人欣喜。“清史地理”是笔者提出的概念,它是研究有清一代各种地理状况的专门学问,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断代地理研究,指历史地理学研究清代的部分;二是指历史地理研究牵涉到清朝的内容。前者是清史地理的核心内容,后者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近......
-
〓 东坡爱竹——谈苏轼的咏竹诗画
寒冬来临,花木凋零,江南的竹林却绿荫葱葱,苍翠欲滴。竹子挺拔刚劲,虚心有节,能在严寒中迎战霜雪,为历代文人所喜爱。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就是个爱竹者。 苏轼号东坡居士,学识渊博,兼善书画诗词文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风格雄浑,挥洒自如,为宋诗代表作家之一。词作极富创造性,题材广泛,境界阔大,是豪......
-
〓 陶渊明与中国菊文化
《荆楚岁时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晋末宋初的某年,重阳节,陶渊明没有酒了。他揭开坛盖,是空的,逸出的残香让他难以消受。他叹口气,摇摇头,踱出门外。菊花是有的,宅外篱边,一簇簇地,开得正盛,黄灿灿地喷张如盖,散出阵阵馨香,惬人心意。陶渊明摘了一大把,不时凑到鼻间,又想到了酒。此刻,有酒人家......
-
〓 顾农:“断章取义”诸法
“断章取义”一语现在大约多少有些贬义,指不顾原作的全文而只引用或攻击其中某一点那样一种不讲道理、不够意思的办法;但是这话本来并无贬义,相反,说的是一种很有意味的办法或技巧。一 正面意义的“断章取义”之法源于春秋时代的赋诗言志。那时的诸侯或他们手下的外交官(其时谓之“行人”)在折冲樽俎之际,碰到不便直接明言......
-
〓 学人论教:培养创新人才还需超越因材施教
CFP因材施教下的教育现实 当教师应用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时,逻辑上他需要判断学生之材,这是其施教的逻辑起点。学生属于何种类型、是否优秀、是否是所谓的早期超常儿童,是由教师来判断的;学生应当接受何种教育,也由教师来实施;学生是否应当受到奖励和惩罚,也由教师来判断和实行。简单地对学生之材予以判断,大部分情况下会出现......
-
〓 向来枉费推移力,今日水中自在行——宋诗中禅的理趣
内容摘要:有宋数百年间,理学独尊天下,禅风如火如荼,宋代文人,释也罢,儒也好,或身居庙堂之高,或浪迹江湖之远,他们的诗歌创作,重说理,尚议论,并以“悟”为入理、入道的途径,在形式上不主故常,有明显的散文化的倾向。诗亦偈,诗亦文,重理而以意胜的宋诗,无处不洋溢着禅的理趣。关键词:宋诗;理学;禅学;说理宋儒多严毅,甚至流于......
-
〓 《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之“五行说”比较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对《太极图》的作者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首先,本文从比较《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对“五行”思想的不同表达入手,指出二者所论的“五行”思想分别属于不同的流传系统。其次,本文较深入的比较了这两种“五行”思想的异同之处,进而指出:基于这一矛盾可以初步判断,《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决非一人所做。关键词:周敦颐;......
-
〓 港台主要汉学出版物近期目录(二十三)
2014·8——2015·21、重写的「诡」迹——日治时期台湾报章杂志的汉文历史小说时间:2015年2月作者:薛建蓉 着出版单位:台北:秀威信息公司内容简介: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动机与问题意识第二节文献回顾第三节各章重要名词定义第四节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第五节篇章架构第二章 「东亚论」下的历史诠释建构:报刊刊载之历史人物......
-
〓 顺治年间浙江嘉兴一带士人的生存方式
【内容摘要】嘉兴北靠苏、松,与浙东有带水之隔,顺治年间这一带士风严正而不失宽厚。当时在士风中起引领作用的陈确、张履祥等都以治生为立身之前提。艰苦的外部环境不仅没有使他们自暴自弃,反而使他们在反己自修方面提出了更加坚定的要求。他们尚且相信“圣王再作”的可能,所以他们一方面“修身以俟之”,另一方面通过破除邪说、绍述先进以及......
-
〓 苏东坡淮河之咏考述
——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二十六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茆冈。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这首诗的诗题叫《出颖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作者苏轼。苏轼(公元1037-1101),字子聸,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佑年间进士,历任凤翔府节度判官、直史......
-
〓 唐代“法治”刍议
唐假宁令(出自天圣令)S.1344开元户部格(局部) 唐代是否存在“法治”,看似是个有些奇怪的话题。法治建设是现代社会的特点和目标,作为封建王朝的唐朝何谈“法治”呢?但是,唐代又确实存在着完善的、以律令格式为代表的法律体系,存在着严格的“依法行政”制度。对于这些现象,如何来分析和解释呢?一 所谓“法治”,有......
-
〓 读史札记:礼与中国人的传统习俗
人们常把“礼”与“俗”合起来称“礼俗”,可见礼与俗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历代许多经学大师在给《仪礼》《周礼》《礼记》等作注作疏时,常常将礼与俗混为一谈。例如关于“礼俗丧纪祭礼皆以地媺恶为轻重之法而行之”,郑玄注曰:“礼俗,邦国都鄙民之所行先王旧礼也。‘君子行礼,不求变俗’,随其土地厚薄为之制丰省之节耳。”贾公彦疏:“俗者......
-
〓 传统儒家伦理对现行法治的影响——也议“亲亲相隐”的是与非
内容提要:以渔业行政执法案例,分析阐述了“亲亲相隐”等儒家伦理对现行法治的影响。在公平、公正的法律条件下,“亲亲相隐”决非美德,而如果面对的是有待完善的“不良法律”,“亲亲相隐”也未必就是腐败,而属权变。我国目前法治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不仅有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也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负面影响有关。融合东、西方两种文化智慧......
-
〓 顾农:杜甫最早的诗
“诗圣”杜甫(712~770)的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绝大部分是他四十岁以后的作品;而事实上杜甫从事诗歌创作甚早,据他本人后来在《壮游》一诗中所说,开始于七岁,(“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到十四五岁,已经“出游翰墨场”,在当地诗坛上崭露头角;稍后更有了“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样这......
-
〓 魏晋书法的儒学精神
作为中国书法史的高峰,魏晋书法所彰显出的风度和气象是后世始终都无法超越的,它温文尔雅、贵和持中、风流蕴藉、潇洒飘逸,为历代书家所瞩目。这其中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儒学精神。儒学精神的存在使魏晋书法能始终保持中和唯美的发展状态,并与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相契合,最终成为中国书法的典范。一《论语·述而》云:“志于道......
-
〓 范子烨:陶渊明与“种豆诗案”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是对隐居生活的颂歌,其艺术风格也是恬谧、平淡的。宋释居简《北磵集》卷一《碧幢赋》说“语其冲澹,则南山种豆,柳州种柳”,这种意见几乎构成了关于陶诗一种解释传统。按照这种传统,则陶公之种豆南山,与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之种豆于瓦尔登湖畔就没有任何区别......
-
〓 《四库全书总目》中关于古“今文经”的评述
一、古“今文经”的典籍这里要说的古“今文经”,也就是儒家主要景点在先秦乃至秦汉之交前后不断涌现,西汉学者为其整理,钻研并形成今文经学学派时期的今文经主要典籍。所谓今文经,是相对两汉后出的古文经而言的。皮锡瑞《经学历史》中明确指出:“案今古文经皆述圣经,尊孔教,不过文字说解不同而已;而其后古文家之横决,则有不可训者。”因......
-
〓 文贵丰赡——论葛洪的文艺美学思想
葛洪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内擅丹道,外习医术,研精道儒,学贯百家,思想渊深,著作弘富。他不仅对道教理论的发展卓有建树,而且学兼内外,于治术、医学、音乐、文学等方面亦多成就。《抱朴子》为其主要著作,他对文章及美学的论述就散布其中,虽然比较零散,但其价值还是不容忽视的。一、文章微妙,德行为粗在中国传统意识中,文学及文章......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