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唐代谏诤风气与文学家谏官的命运
内容提要:由于在唐代谏官任职资格中,文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文学家以其所秉有的文才成为谏官队伍中的主力。尽管唐代君王基本都有求言纳谏的意识,但在不同的时代,谏诤风气还是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直接影响到了唐代文学家的人生轨迹,改变了他们的政治命运。可以说,唐代文学家的政治命运折射着唐代的政治风气和唐王朝的命运。从理论......
-
〓 大乘佛教和小乘传教的区别以及在中国流行的情况
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小乘”(Hinayana ,音读“......
-
〓 赋《诗》:“德”与“礼”的双重言说
翻阅有关春秋时代的典籍,各类文本中被反复征引的典籍中,频率最高的是《诗经》。 对春秋时代社会经验的记录,最重要的典籍是《左传》和《国语》。从史料看,春秋之时除周王朝外,鲁国和晋国是当时的文化大国。我们不妨以有关晋国的记载为例,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考察一下《诗经》在当时的普及程度。《左传》所载晋国的公卿大夫中在......
-
〓 朱杰人:传统书院的当代复兴
书院,是中国特有的教育与文化现象。考察世界各国的教育史、文化史,从未有如中国书院式的机构与制度(东亚各国如韩国、日本等也有书院,但都是源自中国)。书院在其消失之前,本是中华大地上一个世人皆知,毫无特别值得人们将其突出关注的普通之物,所以,它的存在一直不为人们所重视,虽有学者的研究,也只是作为一种历史的叙述而已。清末,书......
-
〓 郑连根:“官德”文章千古事
编者按: 为官之德是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古人一直很注重官德问题,并有许多精彩论断。从“为政九德”到“十思”,从《待漏院记》到《阅江楼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针对官德的评说早已自成体系,而这个体系又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 一切法从心想生。“心能作天堂,心能作......
-
〓 三十二岁诀
一岁驹齿二,二岁驹齿四,三岁驹齿六。四岁成齿二,五岁成齿四,六岁肉牙生。七岁角区缺,八岁尽、区如一。九岁咬、下中区二齿臼,十岁咬、下中区四齿臼,十一岁咬、下中区六齿臼。十二岁咬、下中区二齿平,十三岁咬、下中区四齿平,十四岁咬、下中区六齿平。十五岁咬、下中区二齿臼,十六岁咬、下中区四齿臼,十七岁咬、下中区六齿臼。十八岁咬......
-
〓 国学漫谈:容庚与青铜器辨伪
容庚先生(1894—1983年)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1926年被聘为古物陈列所古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鉴定清廷所藏青铜器。其辨伪实践即始于此。1941年《商周彝器通考》的出版标志着其辨伪思想的成熟并形成系统建构。他的辨伪成果代表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青铜器辨伪的最高水平。容庚擅长于文献考据,重资料的排比......
-
〓 “治大国若烹小鲜”献疑与三释
内容提要:《老子》第六十章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历代注释家多认为是讲述治国之道,但在注释和理解中存在着疑义和偏差。实际上在“治大国”和“烹小鲜”之关系上存在着可能的“异质同构”的三重解释关键词:老子;治大国;烹小鲜“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通行本《老子》第六十章中的一句话。历代注释家多认为是讲述治国之道。并由此也言说老......
-
〓 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唐代阎立本《步辇图》 资料图片/壹/纪元前后世界有两个中心: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东征到兴都库什山,在今天阿富汗建立了“极远的亚历山大城”,此后的希腊化时代,从地中海到伊朗高原,以亚历山大亚里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相对一体化的世界。一个世纪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华夏九州也成了一个政教文物......
-
〓 从“文不换武”现象看北宋社会的重文轻武风气
提要:北宋时期,在政坛上存在着突出的“文不换武”现象,即文臣一般不愿改换武职,武将又通常难于跻身文官之列。于是,不仅昔日“出将入相”之说在北宋消失殆尽,而且士人群体也遗弃了“投笔从戎”的观念。这一现象之所以能够产生,完全在于宋初以来不断压制、歧视武将和过度抬高文官地位的结果。由此,遂加剧了当时社会中“重文轻武”风气的流......
-
〓 四方之极:明代北京营建中的物料采办
“神京翼翼,四方之极”的明代北京城,是中国近古以来最大规模的都城营造范例,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这座宏大的古代城市是如何营建的,其营建物料来自何方,如何输运至京,采办经费如何筹措等等,曾是很多热爱北京历史文化的人士感兴趣的问题。明代北京营建物料采办品类及过程 明代北京营建是一个......
-
〓 历时辞书引证超前举隅
这里所说的引证超前,是指历时辞书某义项下所引的例证时代超前于该意义出现的时代,在其所引书证的时代该项意义还没有出现。学术界有一句行话:“说有易,说无难。”指出历时辞书引例滞后是“说有”的事,只要发现有例证早于该辞书所引例证的时代,就可以证明其所引例证滞后。而指出其引证超前是“说无”的事,需要在较大的资料范围内进行比对,......
-
〓 文学里的乡愁:守望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乡愁是铭记历史的精神蕴藉。中国当代文学以乡土叙事为主导,广泛而深远地表现了20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动。莫言、贾平凹、陈忠实、张炜、铁凝、王安忆、刘震云、阿来等作家,或者以乡土叙事为主导,或者以不同的方式书写乡村,使20世纪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进步与转折留下了深挚的历史记忆。就对农业文明进入现代的艰巨进程的描写而......
-
〓 中国古代哲学中若干基本概念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从周代到鸦片战争以前约二千六百年间的哲学,相对于近代而言,都可以称为古代哲学。所谓古代,当然可以说包括上古、中古、近古。中国古代哲学在基本方向上是与世界别的国家的哲学一致的,都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交互斗争交互影响为主要内容。然而,在具体表现上,却不能不有其特殊的形式。中国古代哲学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范畴、自己的一套......
-
〓 前近代儒学之开启——陆象山心学管窥
绪言儒学始于周公,成于孔子,拓于孟荀,凝于汉儒,自此而拟定儒学之内容与形态:自内容上说,儒学有内圣之学(道德心性学)与外王之学(政治实践学)两面;自形态上说,儒学有理论儒学与制度儒学两种,理论儒学中又可分子学形态之儒学与经学形态之儒学两类。两汉三国以降,儒学在内容上难有新的创造,在形态上也纯为古文经学和制度儒学,几百年......
-
〓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启示
“海上丝绸之路”(也称海上丝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的统称。相对于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对“丝绸之路”的命名来说,“海上丝路”的提法出现较晚,直到1913年才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从此之后,有关“海上丝路”的使用和研究越来越多,划分也越来越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
-
〓 台湾古典文学中的女性文学研究
女性文学研究本是一种西方文学的批评观念,它产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欧美。以美国的格蕾.格林和英国的科拉.卡普兰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企图“改写所有由男性文化体系衍生出来的种种规范、典律”,“揭开久经压抑、掩藏的躯体、无意识以及文化、语言中的深层欲望”;其分析方法则“结合了语言学结构主义理论、马克斯主义、心理分析和解构论”。......
-
〓 李白笔下的胡姬
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西域的胡商(商胡)、胡僧及胡姬争相涌入长安,从事贸易、宗教、文化等活动,其中胡姬给人留下的印象尤为鲜明生动。当时生活在长安的李白就在诗中多次写到胡姬,表达不加掩饰的好感: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少年行三首》其二)银鞍白鼻騧,绿地障泥锦。细雨春风花落时,挥......
-
〓 从《论语》看孔子和仁学
楔子庄子曰,“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我读《论语》,是为了解孔子其人和他的仁学系统,读法不同,于是便有了我的“《论语》心得”。一、“子不语乱力怪神”“子不语乱力怪神”。(《论语·述而》)有学生问他怎样事奉鬼神,他说:“人的事尚且没有处理好,哪里谈得上鬼神?人生前的事都没弄明白,哪能知道死后怎么样?”(《论语·先进》)......
-
〓 论坐忘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具体探索了坐忘的本来意义,笔者又将它的具体成分化归为养生、思维方式、哲学意义等三个层面,在具体阐释了坐忘的三个层面之后,又着眼于现代社会,表达了坐忘对现代生活的重要希望。关键词:坐忘超越;养生;坐忘的现代意义一先探讨一下“坐忘”的历史面目。《庄子》的原文是: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