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范子烨:陶渊明与“种豆诗案”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是对隐居生活的颂歌,其艺术风格也是恬谧、平淡的。宋释居简《北磵集》卷一《碧幢赋》说“语其冲澹,则南山种豆,柳州种柳”,这种意见几乎构成了关于陶诗一种解释传统。按照这种传统,则陶公之种豆南山,与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之种豆于瓦尔登湖畔就没有任何区别......
-
〓 马执斌:孔子的圆通与子路的迂腐
《周易·系辞下传》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意思是说,黄帝、尧、舜制作衣裳,昭法百姓而天下大治,从此有了上下尊卑的等级,进入文明社会,这大概是从《亁》、《坤》两卦象那里得到的启发。《周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元典。它将服饰与治天下联系起来,说明在中国古代社会服饰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和伦理教......
-
〓 国学争鸣:再说黄帝与石峁古城——回应陈民镇先生
拙文《石峁古城是黄帝部族居邑》发表以后,引起学界不少人的关注。其中有对拙文提出批评者,如陈民镇先生。他认为我的论证是将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存与古史传说轻易挂钩,说这种做法“是危险的”。他承认石峁古城的始建年代在龙山晚期,但却以同时代的襄汾陶寺古城与尧舜有关为由,提出尧舜以前的黄帝不会居住在石峁。按照《路史·发挥》......
-
〓 前沿综述:中国新文化史研究进展及特点
大陆学界的新文化史研究有着多种称谓,或曰社会文化史,或曰新史学,或笼统地称为新文化史。称谓不同,其学术旨趣亦大有区别。总体而言,大致可分为两支。 一是以中国社科院刘志琴、李长莉、首都师大梁景和等为代表的学术团体,他们并未将社会文化史作为社会史的对立面,而是将其视为在一定程度上从属于社会史,有时候甚至是将其......
-
〓 国学博士论坛:董仲舒之“数”
王传林,男,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2013级博士。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董仲舒数哲学的基本建构与价值向度——基于数字诠释学的一个可能视角》。 博士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张奇伟 通讯评委:上海社会科学院教授 余治平 《衡水学院学报》编辑部教授 魏彦红 “数”作为哲学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
-
〓 求疵录: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李成梁传》误校一例
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繁体字本1974年4月第1版,简体字本2000年1月第1版)卷二百三十八《李成梁传》:“明年(万历四年),黑石炭、大委正营大清堡边外,谋锦、义。成梁率选锋驰二百里,逼其营,攻破之。杀部长四人,获级六十有奇。五年五月,土蛮复入,联营河东,而遣零骑西掠。成梁掩其巢,得利而还。”点校者在“五年五月土蛮......
-
〓 以实践为本位——杭师大中小学国学教育创新模式
杭师大副校长兼国学院院长何俊教授 资料图片杭州师范大学国学院于2011年5月启动的“国学教育与研究”项目,致力于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的推进,创立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本位创新模式”,并取得一批成果,引起学界关注。一模式的创新,首先应当是理念的创新。只有健康的超前的理念,才能引导发展出具有推广价值的模式。推进中小学......
-
〓 秉持修己安人、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着力建构新的世界化儒学
哲学总是在回答时代问题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当今时代,儒学发展面临诸多必须正视的时代挑战和应当解决的现实问题,诸如东西方社会现代化的动力与目的问题,东西方社会新一代面临的多元价值冲突问题,现代国家治理方式多元化及其国际整合问题,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恶性利益追逐与市场竞争问题,生态危机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冲突问题,人类未来走向......
-
〓 国学漫谈:容庚与青铜器辨伪
容庚先生(1894—1983年)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1926年被聘为古物陈列所古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鉴定清廷所藏青铜器。其辨伪实践即始于此。1941年《商周彝器通考》的出版标志着其辨伪思想的成熟并形成系统建构。他的辨伪成果代表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青铜器辨伪的最高水平。容庚擅长于文献考据,重资料的排比......
-
〓 “传爰书”赘语——读《张汤传》后
司马迁将张汤置于《酷吏列传》,似乎有些欠妥。试比较一下唐代的来俊臣、周兴辈及其后至近现代的同类,终觉有“隔”,非可以同一类而语也。班固的《汉书》就给张汤立了专传,未列入《酷吏传》中,应属“班马异同”之“异”了[1]。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对照一下《史》《汉》中的张汤传文字,看如何?我这里要说的是张汤幼时的一桩趣事(......
-
〓 韩国端午祭的起源与发展
端午,不仅是中国二千多年来的传统节日之一,同时亦作为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传统节日,至今仍然流行于亚洲各国。在古代韩国称端午为‘SULI’、重五、重午、天中节、端阳等。此节日从何时起流入于韩国,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考证。依据《三国史記》记录的“俗以端午为车衣”,韩国端午的渊源可追溯到韩国三国时......
-
〓 老子思想中“无,有,仁,慈,善,圣人,义,礼,法”等字涵意之探讨
在中國歷史上,解老一向困惑甚多,千年來爭議不絕。 窺其緣由,有起於文字解析的不當,而“古書無斷句”這一事實加深了文字解析之困難;另一方面,困擾亦起於義理之誤解或誤判。而斷章取義或以他种學説(如儒家)勉強冠於其上則為二大主因。郭鶴鳴先生在其著作“老子思想發微”一書中(1),曾建議用袁保新先生提出之“合理詮釋”(2)來檢視......
-
〓 古籍数字化工程必须尽快实施国家整体调控
我国的历代典籍整理和研究工作起步较早,几乎与新中国同步:1958年,即成立由齐燕铭任组长的“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文革后改名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1983年教育部成立了以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周林为主任的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中国大陆高校古籍整理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
-
〓 李学勤:出土文献与古史重建
编者按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到90年代出土的湖北荆门郭店竹简,再到近年从海外购回的上海博物馆藏竹简、清华简、北大简等,大量出土文献的发现,大大推动了古文字学、古文献学、思想史、哲学史的研究,引领了一股利用出土文献探究中国古代文明图景的学术潮流。作为中华文化与文明的重要载体,出土文献......
-
〓 现代大学制度的“本土资源”与“道路自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京师大学堂匾额 中国正在走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大学,在模仿日本、模仿德国、模仿美国、模仿苏联之后,也越来越凸显自己的主体性和独特性。从掌握资源的政府,到各个大学的领导人,都在讲“要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那么,如何体现“中国特色”?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一 怎么样让大学真......
-
〓 宋代经济:历史观察的时代背景
近代以来所谓宋代社会“积贫”之说,早已被证明如果指国家财政的长期支绌,入不敷出,或者所言不虚,但如果指社会经济领域,则完全失实。而一些学者估算宋代的经济总量即所谓“宋代GDP的全球占比”论,使得宋代经济之辉煌似乎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其所给出的只是一个历史的“虚像”,而非“实像”。史学是史家与过去永无休止的对话,这句话对......
-
〓 从长时段看大作用长江城镇带的历史角色
长江沿线城镇是与长江早期文明相伴而生并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长江城镇带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社会结构要素,从历史长时段深刻认识长江城镇带的历史角色,对于在新形势下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秦汉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与城镇发展的重心在关中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城镇稀......
-
〓 老庄语言观对当代新闻传播学的启示
有关老庄思想的研究已是汗牛充栋,但老庄思想中所蕴藏的传播理念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字面意义来看,老庄思想所崇尚的虚静无为、返璞归真等理念似与传播学并无什么关联,而庄子对名家的批评更是公开挑衅语言传播的价值,但深入研究,老庄思想尤其是老庄语言观,对加强传播效果、重塑传播意念还是多有裨益。老庄思想对传播宗旨、语言......
-
〓 疑古与考信——钱穆评古史辨派的古史理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顾颉刚先生为首的古史辨派所掀起的疑古思潮,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思潮。徐旭生先生指出:“近三十余年(大约自1917年蔡元培长北京大学时起至1949年全国解放时止)疑古学派几乎笼罩了全中国的历史界,可是他的大本营却在《古史辨》及其周围。”自1923年顾颉刚先生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提出古史层......
-
〓 儒家政治学说的逻辑定位
关于儒家政治学说的基本内容,学界讨论甚多。学者们普遍注意到,儒家主张承天命存鬼神,讲人性重教育,重仁义讲礼仪,崇圣人尚贤能。学者们还指出,儒术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但是,对于儒家政治学说的根本属性或特质,儒家政治学说在诸子学说中的逻辑定位,目前讨论不多。弄清这一问题,不但有学术价值,而且有现实意义。第一,儒家政治学说的逻......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