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黑水城契约:我国古代契约的重要组成
我国契约传统源远流长。从进入阶级社会之初到民国时期,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间产生的契约不计其数,绝大部分毁于社会动荡、人口迁徙和自然灾害,有专家曾估计,保留下来的只有十万件左右。但从近年对徽州文书、清水江文书、宁波文书、福建文书以及太行山文书的发现整理情况来看,远远不止这个数字。这些契约文书的产生时间以明清和民国居......
-
〓 女性学者的红学研究:像生活本身一样丰富
何其芳说《红楼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像生活本身一样丰富、复杂,而且天然浑成”,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生活兴味和揭露生活底蕴的诱人魅力”。《红楼梦》写的是日常生活、涓涓细流,很难用一个段落或一个故事来代表它的整体。人们熟悉的宝玉挨打、抄捡大观园一类当然是小说的精彩篇章。然而高潮之起早已伏脉千里、远铺近垫,无数细浪方......
-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日本侵略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
日本侵华战争结束70年了,但时至今日,日本仍有少数人无视铁的历史事实,无视在战争中牺牲的数以千万计的无辜生命,逆历史潮流而动,一再否认甚至美化侵略战争,破坏国际互信,制造地区紧张,引起了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强烈谴责。这也说明,必须对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进行深入研究,以事实回击谬论。1931......
-
〓 《后汉书》中的服饰史料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人。出身于世族家庭,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少好学,善文章,能隶书,晓音律。袭封武兴县五等侯。初为彭城王义康冠军参军,后为檀道济司马,随军北征,迁尚书吏部郎。文帝元嘉九年,触犯义康,左迁宣......
-
〓 中国路径:中国佛教文化的独特性
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
-
〓 国学博士论坛:《太平经》的“师道”思想
孙瑞雪,女,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12级博士生。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道教“师道”思想研究》。 博士导师:四川大学教授 卿希泰 通讯评委:四川大学教授 詹石窗 北京大学教授 张广保 “师道”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伦理思想之一,近现代学者们在这方面的论述主要依据儒家文献,而对道家、道教典......
-
〓 “荒桥断浦”与“苏堤才晓”——说张炎的“春水词”
张炎以一曲《南浦·春水》,获得了“张春水”的美称,而作为这一作品本身,也一向被视为是诗人早期“寄情山水,流连风月”[1]的代表。但在不同的版本之间,这首词的面目并不一样。有的本子(下称“通行本”)这样写: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鱼没浪圆,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
-
〓 学人解读苏轼:名花苦幽独
宋元丰二年(1079),苏东坡遭“乌台诗案”,流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春,寓居定惠院,作《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等诗数首,其中《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以下简称《寓居定惠院海棠》)一诗颇受文人好评,可谓流寓文学的经典之作,其诗云: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
-
〓 清代今文经学的缘起
依照冯友兰关于区分子学与经学的观念,经学的确立开始于西汉武帝时。西汉经学的显学是今文经学,但东汉时古文经学的发展就超越了今文经学,汉代以后今文经学更是默默无闻,而在两千年后君主专制制度即将崩溃的晚清,今文经学却重新兴起,成为最有影响的社会思潮。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今文经学在晚清的兴盛一时?影响经学的变化因素是多方面的。最......
-
〓 中国美学:在城市与乡村之间
一般认为,中国美学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其审美主要指向乡村、田园和自然山水。这种认识导致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或文明属性的误判,影响了对中国美学和艺术多元性、丰富性的认知。实际上,对乡村、田园、自然山水的歌吟固然是中国美学和艺术的价值选择,但这并不足以减损城市对人的审美创造和审美取向的主导性。在传统中国,城市不仅是国......
-
〓 《七略》“互著”、“别裁”辩正
《七略》“互著”、“别裁”辩正[1]【内容提要】本文从古书流传与刘向、刘歆校书的具体背景出发,通过全面考察《汉书·艺文志》反映的《七略》中著录的同名书的情况,认为《七略》中存在的同名书是刘氏有意所为,这些书或因篇数不等而著录,或因内容不同而著录,不是同一书,所以《七略》中没有“互著”;通过综合对比与具体分析《汉书·艺文......
-
〓 阅读古典诗词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古典诗词的分析欣赏,是一种文学批评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表现 ,而这两方面能力的提高,要靠平时的修养。这里所说的修养,包括生活阅历,理论水平,文学史知识,阅读古文的能力等等。本文结合同学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讲一讲阅读诗词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一、从字词句入手阅读古典诗词首先要弄懂作品的字句。遇到典故,要了解它的出处、原意,以......
-
〓 国学漫谈:《赤鹄》篇的小说史意义
清华简第三册发布的《赤鹄之集汤之屋》具有鲜明的小说属性,无论是按照西方的标准,还是中国本土所作的界定,它都可以纳入小说系列。这篇作品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生成初期的特点,即以历史为依托,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采用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从小说基本三要素来看,作品的人物、情节,依托于历史,而又具有虚构性。其一,人物的虚与实。作品的......
-
〓 国学漫谈:中华民族的命脉与根基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问题提出了两个概念,值得我们深而思之。第一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第二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所谓“根基”,是就民族当下的存身根据而言;所谓“命脉”,是就其对于中华民族生命续延的意义而言......
-
〓 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
内容提要:在历史和现实语境中,黄宗羲与卢梭常常相提并论。本文以卢梭的思想为背景,从整体和本质两个维度解读了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作者认为,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中尽管有与卢梭相似的话语,但它并不具有卢梭的人民主权诉求,它不是民主思想,它仍是传统的儒学民本思想;但它并不是民本思想简单的历史重复,而是对民本思想的深层次开发,它在很多......
-
〓 老庄语言观对当代新闻传播学的启示
有关老庄思想的研究已是汗牛充栋,但老庄思想中所蕴藏的传播理念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字面意义来看,老庄思想所崇尚的虚静无为、返璞归真等理念似与传播学并无什么关联,而庄子对名家的批评更是公开挑衅语言传播的价值,但深入研究,老庄思想尤其是老庄语言观,对加强传播效果、重塑传播意念还是多有裨益。老庄思想对传播宗旨、语言......
-
〓 元人小令鉴赏之一
总论一、元人小令的体制、兴起和发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如果说汉代是赋、唐代是诗、宋代是词的话,那么元代则是曲。当然,元曲也是个宽泛的概念,它实际包括杂剧和散曲两大部分,而散曲又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但就像一个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家庭一样,在元曲大家族中,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则是小令。所谓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令曲......
-
〓 日韩近期汉学出版物(十三)
2015·4——2015·61、中国语文学第68辑时间:2015年4月出版单位:庆山:岭南中国语文学会内容简介:A Study on the poetics of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LEE, Chi-soo)A comparison of crea......
-
〓 李含章:建文帝下落试探
晁中辰先生的《明成祖传》,1993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文字干净利索,逻辑细致紧密,用料严谨详实,情节引人入胜。笔者对此书反复阅读,受益匪浅。但是对其中的一个观点略存疑虑,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或希望能得到晁先生的关注指正。 晁的书中第214页开始分析建文帝的下落,在第219页引用了徐作生的结论:......
-
〓 敦煌年谱
公元366年,僧人乐僧和法良游方到鸣沙山下,时近日落看到三危山的“ 佛光”,决意在此造窟修行,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窟。1524年,明帝国关闭嘉峪关,敦煌孤悬关外,莫高窟“佛教屡遭毁坏,龛亦为沙所埋”。清雍正年间(1723—1736年),光禄少卿汪隆奉命督修沙州(敦煌),并以诗纪颂莫高窟艺术。清嘉庆年间(1796—1821......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