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
山东济南90后大学毕业生在校训前拍毕业照CFP
纵观中国近代以来的大学“校训”,可谓林林总总,尽管算不上“繁花似锦”,也难称得上“群星璀璨”,但就总体而言,挖掘和传承中华经典文化价值,是中国大学校训的鲜明特性。中国大学校训多源于传统经典文化,深深地植根于中华经典文化的沃土并获得丰厚滋养,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育人睿智。
传承中华经典文化价值是中国大学校训的根本特性
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这些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元素,理应成为大学教育的宝贵资源。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各类院校的校训其立意多源于传统经典文化,深受中华经典文化的滋养,呈现出中华经典文化价值传承取向。换言之,我国博大精深的经典文化,为大学校训的提出和确立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校训所蕴含的教育真谛,不难从中华经典文化中寻觅。显然,传承中华经典文化价值是中国大学校训的根本特性。就我国已有大学校训的经典文化价值传承取向而言,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某些校训直接取自某一部经典之嘉言,或是同一部经典中嘉言的有机组合。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就直接源于《论语·子张》子夏之言,由复旦创校校长马相伯协同李登辉校长选定,用以表达复旦学人的学术品格与志趣。由郭秉文校长确立的东南大学校训“止于至善”,则直接出自《大学》,倡导师生达于进德修业之佳境。由孙中山为广东大学(后中山大学)题写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该校训注重“学”“问”“思”“辨”功夫,并谋求在此基础上有“行”之果,从而成就事功。清华大学借梁启超《君子》演讲而形成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源于《易传》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旨在启迪人们效法“天道”而“自强不息”,效法“地道”而“厚德载物”,进而达成理想人格。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第二,不少校训出自多部经典,是多部经典名句的融合。1903年陈宝琛为福建东文师范学堂所制定“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温故知新可以为师”校训,融合《礼记·学记》和《论语·为政》两句名言,深切表达了教育兴国理念,同时传递为学为师之道:不温故而开新,只能是无源之水;只温故而不能开出新知,知识就没有发展而停滞,这是为学或为师者都应懂得的道理。厦门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中的“自强不息”源于《易传·乾卦》,“止于至善”源于《礼记·大学》,既体现出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又体现着内圣外王的大学之道。
第三,众多校训传承着院校自身的文化命脉,是传统经典文化价值的凝练。众所周知,云南师范大学是在国立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基础上发展演进而来。尽管历史风云变幻,云南师大至今仍沿用“刚毅坚卓”校训,坚信《尚书正义》所谓“刚能立事”,《论语·泰伯》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左传·宣公二年》所倡“杀敌为果,致果为毅”,《后汉书·马援传》所言“穷当益坚”,《诗·大雅》所谓“实坚实好”,《论语·子罕》所谓“如有所立卓尔”,薪火相传,联大精神得以延续,文化命脉得以维系。显而易见,传承院校自身文化命脉的校训,实有典籍出处,同时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之价值。
承载经典文化价值的校训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育人理念
颇具中华经典文化价值传承取向的校训,必然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育人理念。由中国传统文化中寻觅、凝聚而成,揭示教育的真谛,承载着学校历史传统和理想追求的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的校训,必然薪火相传,凝聚着一代代教育工作者教育新人、引领文化的心血和智慧,浓缩着一批批学子孜孜求知、探求真理的信念与勇气,体现了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对师生道德文章发挥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承载经典文化价值的校训所蕴含的育人理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勉励大学人博学善学好学而乐学,学问思辨行兼顾,务求“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中华民族素有尚“学”尚“行”传统,与此传统相一致,大学校训涉及“博学”“笃学”“励学”“乐学”,强调“敦行”“力行”“笃行”“行笃敬”,按为学之序,努力兼顾“学”与“问”“思”“辨”“行”,力求“经世致用”。暨南大学“忠信笃敬”校训,勉励师生言行一致,成就君子品质。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强调“学”与“行”的统一,激励教师成为学生效仿的典范,而且鞭策学子求学不息,担负教书育人之天职。
第二,激励大学人“实事求是”,不懈探究知识,追求真理。深受传统经典文化的影响,中国大学不少校训注重格物致知,“尚实”而“求是”。中国人民大学和天津大学等院校的校训“实事求是”,浙江大学等院校校训所包含的 “求是”“惟真”之语,无不植根于中华经典文化,旨在弘扬中国本土化治学精神,以明道穷理为永恒主题。
第三,营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优良文化氛围。中华文化经典历来尚中贵和,主张“和而不同”,确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所倡导的“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所期望遵循的“思想自由之通则”和“兼容并收之主义”,之所以一直为不少学人所信奉,主要是因其中传承了中华经典中蕴含的“中和”理念,而且能针砭时弊,凝聚共识。某些校训包含的“厚德载物”“博大精深”“含弘光大”,就是期望大学人度量宽厚,“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应具备大度包容的气质和丰富而深邃的内涵。
第四,唤起大学人自强不息,时中日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得益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需要人们具有刚毅的性格,权变时中的智慧,刚健有为的精神,要求大学找准定位,担当应负使命。从西南联大到云南师范大学所秉承的“刚毅坚卓”校训,正是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励自强、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的体现。清华大学、厦门大学校训所涉及的“自强不息”之所以受到学界高度认同,主要是因其作为中华经典文化精神,体现了健全人格所必备的品质。在中华经典文化教育发展中,富有“与时偕行”的品质,具有权变时中的理性精神,由此而促进大学时中日新。
第五,启迪师生遵循大学之道,修身为本,修己安人,实现理想人格。中华经典强调修身为本,以天下为己任,努力达成“修己安人”的理想人格。基于此,大学校训注重道德教化和人格涵养,常用“厚德”“明德”“崇德”“修德”“立德”“弘德”“德合自然”,期望“止于至善”。完善的人格需要有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特别需要讲“正气”,有“风骨”。两岸“东吴人”之所以依然倡导“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山大人”之所以信奉“气有浩然”,都与中华经典所主张养“至大至刚”“配义与道”“非义袭而取之”的“浩然之气”密切相关,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由此彰显历久弥新的特有文化魅力和润物无声的潜在育人价值。
校训传承经典文化价值之启示
基于中华经典的大学校训,在大学自身发展过程中,经过历史的积淀,历久弥新,任凭风云变幻,仍能守望一以贯之之道。出自经典蕴含永恒价值的校训,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成果,长期作用于学校育人的全过程,耳濡目染,润物无声,理应发挥着独特的潜移默化的“正能量”作用。为进一步突显校训特色,切实传承校训蕴含的经典价值,实有必要关注如下问题:
首先,植根经典文化,凝练院校校训。显然,中华传统经典是构建校训并使校训更具文化魅力的源泉。挖掘中华经典智慧,吸收中华文化精髓,结合时代精神和本校文化传统,凝练和解读院校校训,是建设民族性多样化特色化校训的优先选择。要解决某些校训雷同和肤浅现象,无疑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经典智慧的挖掘上下功夫。
其次,增强校训经典名句的认知与认同,并凝聚共识。蕴含中华经典智慧的校训,内涵深刻,意味深长。大学不是只将其刻在石头上,拓在石碑上或是喊几句口号就能体现其固有的育人价值,而是要让全体“大学人”能够真正认知和认同,了解其经典出处,把握其寓意,在此基础上,广泛凝聚共识。
再次,贵在身体力行。蕴含中华经典价值的校训,有赖于学人内化于心的同时,能共同自觉践行,自觉将校训理念作为约束自身言行的准则。要解决校训形同虚设的状况,则需要大学人形成愿景与合力,以身作则,人人身体而力行之。
此外,深入挖掘与阐发校训经典内涵,深刻领悟大学育人之道。校训要发挥传承经典文化价值的功能,必须深入开展经典研读,深入挖掘与阐发校训经典内涵,回归教育本真,同时要融古通今,强化使命担当,深刻领悟修己安人的大学教育之道,养成健全人格,达到“至善”境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 于建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