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气:中国书法的生命
在中国气论哲学看来,气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源。人因得天地之气而生,这种生命之气就必然要表现到艺术作品之中去,成为艺术作品的生命。美与艺术的形式,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命的合乎规律的、同时又是自由自在的运动形式,而这种运动用“气”来描述,最令中国人心惬。 气的思想对书法观念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我理解,它集中表现在......
-
〓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史料拓展
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曾经被陈寅恪先生归于“不古不今之学”。学界对于所谓“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等语意与语境的理解虽见仁见智,但“不古不今”之说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魏晋南北朝的史料特点。在20世纪前期的学术环境下,较之文献稀缺、史料难征的先秦两汉和文集众多、档案浩繁的明清时代,中古时期的史料系统完整,数量适中,学者可以凭......
-
〓 杨海文:刘熙与交州孟子学
名垂青史,尤其是《二十五史》为之立传,是极不容易的一件事。下面要说的东汉著名学者刘熙(生卒年不详)即属此类情形,《后汉书》《三国志》均无其本传,但他同样值得我们以学术的方式予以纪念! 严可均(1762—1843)辑《全后汉文》卷86有其小传(亦即“刘熙”题下注),正文部分极其简约,全文为:“熙,字成国,北......
-
〓 郁达夫南洋时期政论文新探
摘要:郁达夫南洋时期的政论文,是其后期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往的研究取得一些成果,但缺少全面性和系统性。本文希望在以下几点上做进一步的探索:1、对郁达夫南洋时期政论文进行全面系统的归纳与分析;2、论述郁达夫南洋时期政论文的特色及成因;3、对郁达夫抗战“速胜论”的新看法;4、探求郁达夫战斗精神的来源。关键词:郁达夫;......
-
〓 破解“之乎者也”千古之迷
——文言语气词非口语说
【内容提要】文言体是我国古代书面语的主要形式,在二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承载着古代文明的发展成果,对传统文化的积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按照传统观念与语言学基本理论,文言体既是使用或模仿秦汉词汇和语法而写成的,作为其明显标志的“之乎者也”[1]一类文言语气词,理应是古代口语词汇。但经过对历代有关论述的推理分析,笔者得出一......
-
〓 秦隋两代赋役制度比较
摘要:秦隋两代赋役制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重农抑商政策造就了倾斜的赋税结构;奢靡残暴导致了苛重的徭役等。这种相似从历史的发展进程看,虽然纯属偶然,但从统治者崇尚重农抑商且赋役无度这一点看,又是必然的。它反映了封建朝代赋役的一种共性。 关键词:秦代;隋代;赋役制度;比较 披览史书,会发现秦隋两代有着惊人的相似之......
-
〓 日韩马来西亚近期汉学出版物(七)
1、都市の公共と非公共:20世紀の日本と東アジア时间:2013年10月作者:高嶋修一、名武なつ纪 编着出版单位:东京:日本经济评论社内容简介:序章试论・都市の公共と非公共──20世纪の日本および东アジア都市を手挂かりに(高嶋修一)第1部西洋统治下の中国都市社会第1章ドイツ统治期の青岛経済にみる「公共」と「非公共」──山......
-
〓 阮元的经世实学思想刍议
宋明学术空疏,清人崇尚实学。一般以为,顾炎武首开清代实学之端,他振臂一呼,“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亭林文集·与人书三》),对后来学人影响甚大。阮元则以为毛奇龄“首出于东林、蕺山空文讲学之余,以经学自任,大声疾呼,而一时之实学顿起”(《揅经室集·毛西河检讨全集后序》),因而推毛奇龄为清代......
-
〓 辞曹归刘的隐情——重读《三国志·关羽传》
从宋代开始,“三国”被人们不约而同地赋予了极高的历史地位,而在此前,特别是两晋南北朝时代,主流学者大都认为魏、蜀、吴不过是临时性的割据政权而已。如常璩的《华阳国志》、习凿齿的《汉晋春秋》,都竭力张扬晋承汉统的历史观念,他们认为,汉代以后的历史根本就与“三国”无关;因此,即使是西晋时代的大史学家陈寿著《魏书》、《......
-
〓 黄朴民: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不归之路
发生在公元五世纪后期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社会政治盛衰的一大关键,也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它的地位、作用、影响之重要与深远,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已由国家教育领导职能部门的做法而得以证明了: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它与“商鞅变法”、“明治维新”等一......
-
〓 战略领导力与《周易》
“战略领导力”是近年管理科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沿概念。国内外学者正在探索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迄今尚未有统一的认识。众所周知,“战略”一词早已被从军事概念引入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用以指称那些重要的宏观决策;而“战略领导力”则是专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领导者所需要的个人境界、素质和领导能力。正如英国著名领导......
-
〓 乾嘉史家的“博古”与“知时”
所谓“古”与“时”的关系,即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联系,这一命题始终受到历代史家的关注,成为历史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清代乾嘉时期的史家大家都以“博古”著称,致力于为古史订误补阙,历史考据学蔚然成风。由此导致相关研究中的一种误解,认为乾嘉史家“博古”而不“知时”,有人据此批评他们埋头于故纸堆中,完全脱离现实需要,为考......
-
〓 文贵丰赡——论葛洪的文艺美学思想
葛洪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内擅丹道,外习医术,研精道儒,学贯百家,思想渊深,著作弘富。他不仅对道教理论的发展卓有建树,而且学兼内外,于治术、医学、音乐、文学等方面亦多成就。《抱朴子》为其主要著作,他对文章及美学的论述就散布其中,虽然比较零散,但其价值还是不容忽视的。一、文章微妙,德行为粗在中国传统意识中,文学及文章......
-
〓 “形学”与晚清以来书法观念的转变
【核心提示】“形学”的书法观念一经形成,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即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当一种外在形态普遍流行并为人们充分熟识后,由于审美距离的拉近,人们可能被迫寻求其他有异于常态的书迹面貌来加以替代。在“馆阁书”之外,最先是清代中叶秦小篆、汉隶风格的盛行,之后是临摹北朝碑版的“碑学”兴起,甲骨文、金文、古隶、汉简、楚文字等也相继......
-
〓 三篇《六国论》比较
——古典诗文比较之二
战国后期,山东的齐、楚、燕、赵、韩、魏六国合纵,对抗函谷关西的秦国, 当时无论是内在力量还是外表声势,六国都大大超过偏于西隅的秦国,但其结局恰恰是六国纵散约败,一个个被秦国蚕食鲸吞。公元前221年,嬴政终于横扫六合,登上始皇帝的宝座。这一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一直引起历代学者的深思,纷纷探究其中的原因,力图对此作出正确的......
-
〓 宋人绝句清赏之二十四
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 杨万里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杨万里的诗歌风格,除了形象奇特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诙谐、幽默。他继承陶渊明《责子》、杜甫《漫兴》、黄庭坚《打猛诨入,打猛诨出》的诗歌传统,并加以发扬和改造,使幽默之中又带上活脱和奇趣。他既能把一个寻常事物写......
-
〓 三家会通纵横论
历史渊源南朝傅大士最早倡导三教合一,《傅大士录》曰:“大士一日,顶冠、披衲、趿履。帝问:‘是僧耶?’士以手指冠。‘是道耶?’士以手指履。帝曰:‘是儒耶?’士以手指袖衣。遂出。故今双林寺塑大士像,顶道冠,身袈裟,足趿履,仿此迹也。” 傅大士以道上、佛中、儒下的表相,明示中国禅的法相,是以“儒学为基,道学为首,佛学为中心”......
-
〓 宋人绝句鉴赏之二
书河上亭壁 (四首选一)寇准峰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升庵诗话》载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明代的“前七子”之一的何景明,是个顽固的“诗必盛唐”派,“尝言宋人诗不必观”。有一天,杨慎抄了四首诗给他看,并问他这是何人诗。何看后不假思索地就说:“唐诗也。”其实这四首都是宋诗,其中有一首......
-
〓 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中的“官德”
纵观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始终把以德治官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治民先治吏成为共识。中国古代思想家所阐述的“徒法不足以自行”,“明主治吏不治民”,“得人者昌,失人者亡”都说明官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政风纯正、官吏清廉是历代帝王和黎民百姓所祈盼的,因为它关系着国家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稳定。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官......
-
〓 独尊儒术: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大的文化转型
——兼论对毛泽东“百代皆行秦政法”观点的一点补正
摘要: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夏商周“礼”文化的创立和形成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文化标识,“礼”是人类文明发展中创造的第一个比较成熟的文化体系。“礼”文化是春秋孔子儒家思想文化的直接源头,而儒家思想是对“礼”文化的传承、提升和创新。儒家思想是春秋时代世界最先进的地域思想文化。秦代“焚书坑儒”是对上古夏商周“礼”文化......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