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马宝金歌
三十二相眼为珍,次观头面要停匀。相马不看三代本,亦似盲人信步行。眼似垂铃紫色浸,睛似撒豆要分明。白缕贯睛行五百,瞳生五采寿多龄。鼻纹有字须长寿,如火如公四十春。寿旋顶门高过眼,鬃毛茸细万丝分。面如剥兔腮无肉,鼻如金盏食槽横。耳如杨叶根一握,项长如凤似鸡鸣。口叉须深牙齿远,舌如垂剑色莲形。口无黑魇须长命,唇似垂箱两合停。......
-
〓 哲学之极——关于儒学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
内容摘要:自杀、尤其是大学生自杀不断引来学界关于死亡的话题,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和解说。然而,这些探讨和解说往往忽略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作为意义诠释基础的哲学在其中的责任是什么?具体来讲,作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学在这一问题上的责任担当是什么?从一定角度来讲,哲学应当承担起“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之两种......
-
〓 在历史小碎片中发现大历史——兼评《明清歇家研究》的学术贡献
编者按:近些年来,有关明清基层社会管理与运作及其权力结构、国家与民间社会关系等问题都是史学界关注的焦点。基于不同视角,学界也提出了乡绅社会说、宗族社会说以及乡村自治论等不同研究路径。本文作者以《明清歇家研究》为切入点,指出《明清歇家研究》的学术价值,集中体现在首次对明清时期歇家类这个上承府县、下接乡村的社会群体进行了系......
-
〓 品智生活·艺术:风雅百代遗韵无穷——中国古诗智趣谈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有着极为独特而崇高的地位:它是庙堂之上人神相通的欢愉,是宴席之上把酒言欢的雅致,是歧路孤舟天涯游子的悲怆,也是月下花径多情少女的忧伤……那些情态各异、匠心独具的篇什,是一缕不灭的曙光,点亮了漫长岁月里的每一个黑夜,也使得每一个白天更加灿烂和妖娆,它让我们古老的文化传统拥有了一份别样的深情和韵......
-
〓 徐洪兴:有关“南怀瑾现象”的往事与随想
南怀瑾先生逝世快一周年了,但读书界和学术界对南怀瑾著述的学习和研究仍然热度不减。要说清南怀瑾先生何以具有如此魅力,不是三言两语的事。我与南先生没有直接的交往,只是读过他的一些书,但有关“南怀瑾现象”的一些回忆与随想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南怀瑾先生其人其书其事。 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南先生的著作开始......
-
〓 元典方策馆藏《围棋》杂志目录
年份期数19644、6、1019651-4、7、10-1219831-2、6-9、11-1219841-12(全)19851-12(全)19861-12(全)19881-5、7-1219891-5、7-1219901-12(全)19911-12(全)19921-12(全)19938...
-
〓 以美为谏的周代献诗
《大雅·卷阿》是一首颂美诗,借君子之游而献诗以颂,透露出一派雍容祥和的盛世气象。诗首章曰:“岂弟君子,来游来歌,以矢其音。”可知《卷阿》必是臣下向天子献诗而作,它是周代献诗制度的产物。然而,对于这样一首颂美诗,《诗序》却以“戒”释之曰:“《卷阿》,召康公戒成王也。”这不禁令人疑惑:《卷阿》一诗究竟是美还是戒?此......
-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日本侵略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
日本侵华战争结束70年了,但时至今日,日本仍有少数人无视铁的历史事实,无视在战争中牺牲的数以千万计的无辜生命,逆历史潮流而动,一再否认甚至美化侵略战争,破坏国际互信,制造地区紧张,引起了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强烈谴责。这也说明,必须对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进行深入研究,以事实回击谬论。1931......
-
〓 周岩壁:《水浒传》里的地理学
一 用常人眼光来看,《水浒传》中的地理都是有问题的,而从头到尾,错得毫无商量余地的彻底——和宋公明那种打打再商量招安的半推半就策略,风格截然不同。 史进离开华阴县的少华山,“取路投关西五路,望延安府路上来”。(《水浒传》第二回)饥餐渴饮,夜住晓行,半个月后,史进却来到渭州。要知道,渭州,就是今天的甘肃平凉,......
-
〓 月光下的天人哲思——中秋的起源及其文化内涵
中秋是月节,是以圆月为标志、寄寓着中华儿女团圆的梦想、积淀着中华儿女团圆的心理诉求的节日。各地区、各民族过节的习俗异趣纷呈,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中秋所体现出的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它凝聚着中华儿女的心,熔铸着中华儿女的魂。从祭月到赏月 中华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月亮文化。月亮称“太阴”,与太阳分别成为中华文化中代......
-
〓 屈原与时代的连接点
屈子行吟图 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伟大诗人,也是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伟大诗人。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屈原为世界文化名人,2009年,以纪念屈原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端午节及其传说进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屈原及屈原的作品所体现的精神价值,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
-
〓 张剑伟:“不敢为天下先”辨析
“不敢为天下先”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原文是:“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舍后且先,死矣!”其意是,我持有、珍藏三大法宝:第一是仁慈,第二是俭啬,第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因不敢居前争先所以才能为众人拥戴成为官长。如果一味居前争先而希望获得拥护,......
-
〓 也说红学史大悬案——有关《枣窗闲笔》的几个故事
国家图书馆藏裕瑞稿本《枣窗闲笔》首、末页 最近在《中华读书报》读到韦力先生的访谈《〈萋香轩文稿〉Vs.〈枣窗闲笔〉:红学史一大悬案再检讨》,红学研究中的基础文献《枣窗闲笔》再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因笔者自去年关注《枣窗闲笔》以来,收集到了大量相关文献,对这部书也有了一点自己的认识,现围绕《枣窗闲笔》及相关问题......
-
〓 国学漫谈:朱熹的魂魄观
作为中国中世纪以来最负盛名的哲学家,朱熹的学术思想虽然具有较浓的理性主义色彩,不过陈荣捷先生亦曾指出:“朱子实一最虔敬而富有宗教热诚之人”(《朱子之宗教实践》),其有关鬼神与魂魄大量的或哲理化或神秘主义的理论演绎就是例子。当前学界对朱熹的鬼神观已有较充分的讨论,对其魂魄观念却关注不多。 尽管《论语》里说“......
-
〓 1900年来佛教判教研究要述
一、 1949年之前的研究1949年之前学术界与佛教界都进行了判教研究,其中佛教界除“判教研究”外,还产生了独特的“判教思想”,试图以之运用于实践中的佛教改革。以下分学术界与佛教界二方面分述。1、学术界研究情况要述近代佛学研究启自杨仁山(1837—1911)创办的金陵刻经处。杨氏作为中国近代佛学的启蒙者,创立学术环境有......
-
〓 清代今文经学的缘起
依照冯友兰关于区分子学与经学的观念,经学的确立开始于西汉武帝时。西汉经学的显学是今文经学,但东汉时古文经学的发展就超越了今文经学,汉代以后今文经学更是默默无闻,而在两千年后君主专制制度即将崩溃的晚清,今文经学却重新兴起,成为最有影响的社会思潮。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今文经学在晚清的兴盛一时?影响经学的变化因素是多方面的。最......
-
〓 特别关注·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甲午战争百廿年祭
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这场战争在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中打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甲午战争失败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捩点,也成为远东历史发展的转捩点,进一步说甚至成为国际局势发展的转捩点。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惨痛教训,在在都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不幸的是,当甲午战争120周年的时候,中日关系正经历着建交以来的一次令......
-
〓 书品
序书有以品名者,锺嵘诗品、庾肩吾书品是也。二子皆梁人,其称名也同,其遣词也类,时代则然,非相假袭也。诗品以三品品诗,书品以九品品书,何区别之精而用志之勤乎!或言:书与诗均艺,而书又非诗。此谬矣。古者君子之于物也,无所苟而已矣。如一二小技,罔不致其极焉。故曰:传兵论剑,与道同符。今人不及古人,而高谈欺世,乃曰:吾道在心,......
-
〓 唐朝名画录
序古今画品,论之者多矣。隋梁以前,不可得而言。自国朝以来,惟李嗣真《画品录》空录人名而不论其善恶,无品格高下,俾后之观者,何所考焉?景玄窃好斯艺,寻其踪迹,不见者不录,见者必书,推之至心,不愧拙目。以张怀瓘《画品》断神、妙、能三品,定其等格上中下,又分为三。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以表其优劣也。夫画者以人物居先,禽......
-
〓 王安石何以被推崇,何以被否定
在士大夫打造君臣可以共同接受的祖宗之法的过程中,新的政治共识逐渐形成了。一是对私人性君主权力的限制,一是对政权与治权边界的划分。北宋的政治文化生态因而表现出与其他时代迥异的面貌,尽管因为武人受抑制带来对外开拓的某种不足,但却出现了中国文化的又一次高峰。“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这是东晋谢安(字安石)东山高卧时被时人推......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