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孔孟之别
孟子不像孔子的弟子那样是孔子的“具体而微”,像大江的一条分流;孟子“未得为孔子徒”,仅仅“私淑”孔子,他也许没有孔子那么汪洋恣肆,却真正继承了孔子的精髓——社会责任感。 “孔孟之道”,人们已经习惯于这样称呼,将孟子和孔子并为一谈。总体上,这是不错的。孟子的思想体系中,很多东西来源于孔子并有所发展提高。但如......
-
〓 元人小令鉴赏之六
双调·蟾宫曲卢挚沙三伴歌来嗏,两腿青泥,只为捞虾。太公庄上,杨柳阴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剌塔,碌轴上渰着个琵琶。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一个著名的作家,不但能书写不同的题材,而且能呈现不同的风格:杜甫的诗歌风格被定为“沉郁顿挫”,以沉郁之笔书写家国之难和自己思亲念远的忧郁情怀,但也可以写出《闻官军......
-
〓 《史记》的出版与传播
司马迁的《史记》草创定稿后即誊写清抄出两部,一部上献朝廷,一部存放家中。《汉书·司马迁传》说:“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不过,流传的范围并不广泛,东汉初年,已有散佚残缺现象。班固《汉书·艺文志》:“《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录无书。”为什么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有如此严重的残缺?......
-
〓 视觉性的古典镜像——新世纪诗歌的传统文化意蕴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为中国当代诗人提供了丰厚的创作资源,《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中遗留下众多经典化的意象原型和“托物言志”的抒情经验,这些直接启发了当代诗人回眸传统、重铸诗魂的艺术灵感。新世纪以降,诗人自觉回归民族文化的诗学殿堂,从古典文化体系中“借火”,频繁地遣用、调配古意盎然的物象入诗,勾连起现......
-
〓 大家谈:多元文化中的孝
时 间:2013年7月20日下午(“传统孝道的当代意义与多元对话”国际学术会议间隙) 地 点:北京友谊宾馆会议室 访 谈 嘉 宾:南恺时(Keith N.Knapp)美国南卡罗莱纳根据地军事学院教授 崔圣奎 韩国圣山孝大学院大学校长、韩国孝学会会长 王蓉蓉 美国洛杉矶罗耀拉大学教......
-
〓 浅析《诗经·齐风》与东西周地域文化
内容提要:《诗经》中的国风是产生于周代各诸侯国地域的文学作品。不论从其生产的地域范围,还是诗歌本身所表现的思想内容,都代表着所产生地区独特的地域风格。其不仅具有周代诗歌的一些共同特点,同时也具有较明显的地域文化色彩。本文以《齐风》为例,粗浅地解读《齐风》的思想内容与齐地的地域特征,以便更好的把握《齐风》的特质。关键字:......
-
〓 在美丽中国诗意栖居
“诗意地栖居”,这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从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中演绎出来的哲学命题,也是中西哲人深入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所滋生的美好理想。这一理想表明:自然环境是所有生命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对“诗意栖居”的追寻,既是人类重新寻求生存根基、重建价值信念的过程,也昭示着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
-
〓 中华传统君子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会上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华传统君子文化是独具中华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深入研究其历史价值及当代传承问题,......
-
〓 “狸猫换太子”传说里藏着的历史秘密
一、“狸猫换太子”传说由来有关北宋仁宗皇帝身世的“狸猫换太子”传说在元杂剧中已略见雏形,由于富有戏剧性,后来便被演绎成为京剧、越剧等多种艺术形式,遂众所周知。近年,又有了长达30集的电视连续剧《大宋奇案狸猫换太子传奇》,更家喻户晓。传说在宋真宗的皇后去世后,刘妃和李妃都怀上身孕,为了争夺皇后之位,刘妃串通太监和......
-
〓 象类思维与春秋时期军事思想
关键词:象类思维;军事思想一“象类”一词,首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郑国大夫子产之言:“雷震电曜,天之威也。圣人作刑戮以象类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雷震电闪能给人一种天发威怒的感觉,使人产生危惧心理,于是“圣人”经过类比推理,采取了用刑罚诛戮罪人以威慑犯罪、治理社会的措施。雷震电闪是一种自然现象,刑戮罪人是一种社会行......
-
〓 孔子与春秋执政卿
孔子“信而好古”,对历史、对传统、对先贤,抱有深深的温情。史称“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史记》卷六十一),而对于近世涌现的众多杰出的政治精英,活跃于春秋各国政坛的执政卿大夫,孔子更是怀有极大的敬意。史称他“严事”,即特别礼敬臧文仲、柳下惠、蘧伯玉、晏子、郑子产等人。他夸子产为“古之遗爱......
-
〓 三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
解释学(Hermeneutics)也有译为“诠释学”或“阐释学”的,可能释为“诠释学”更好。但由于《中国大百科全书》用的是“解释学”,因此本文也就沿用。由于我在《学人》第13辑发表了《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在《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一期发表了《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故本文题为《三论》。我的《再论创建中国......
-
〓 国学漫谈:编写“简帛学百年研究论著目录”的设想
在长达两千多年甚至更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主要靠简帛记载自己的历史,传递华夏文明。直到东汉魏晋以后纸逐渐成为书写的主要载体,简帛才退出了历史舞台。百年以来,地不爱宝,大量的简帛重现于世,以此为研究对象形成的“简帛学”既是中国特有的学科,也是国际显学之一。东到日本,西及欧美,以中华本土为主,研究论著如雨后春笋......
-
〓 《文心雕龙》之书名、框架和性质今辨
作者简介:万奇(1964— ),男,内蒙古满洲里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研究所所长。如果从黄侃一九一四年编撰《文心雕龙札记》算起,现代“龙学”已走过九十四年的历程。这期间海内外学者在文本校勘、原文注译和理论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龙学”逐渐成为“显学”。然而,《文心雕龙》研究中的一些重要疑点仍有......
-
〓 简说法家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四个字家喻户晓,这与“民惟邦本”“民为贵”“民者,君之本也”“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等等儒家之论是一个意思。论述儒家这种思想的文章比比皆是,囿于所见,论述法家“以人为本”的似乎很少。在此我做点简说。法家可分为两大支——晋秦法家和齐法家。这个问题另行讨论。齐法家的一个重要特征......
-
〓 文才能“尽”吗
在中国古代,文学天赋的神秘与天才传奇汇聚成文才尊奉的习尚,富有文才者由此被命名为“才子”,而创作力衰退、文思迟钝、佳作难觅者也同样要追根溯源于才,自六朝开始,批评界就将这种创作情势的变化概括为“才尽”,“江郎才尽”便是其时最著名的典故。围绕这个传说,历代引发了江淹之才是否尽,人之才是否能尽,是什么因素影响妨碍了......
-
〓 国学漫谈:制艺之辨
制艺,即八股文,别称制义、时艺、八比等,简称八股,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专用文体;相对于古文而言,又称“时文”。随着科举制度之废止,传统时代之终结,各界尤其是学术界对其评价贬斥居多,肯定绝少。而当今时过境迁,百年回首,平心静气,公正客观地评估其文化价值,具有一定意义。 考八股之名,正史最早见于《明史·选举制》......
-
〓 光明讲坛:《金瓶梅》《红楼梦》合璧阅读
王汝梅 1935年6月生,山东省兖州市人。吉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国金瓶梅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与明清小说的教学研究。主要著作有《金瓶梅探索》、《中国小说理论史》、《解读金瓶梅》、《臬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校注本、《袩烘绣像批评金瓶梅》会校本等。《金瓶梅》 上海古......
-
〓 专家视点:时代呼唤有思想的大学校长
CFP 编者按 6月12日本版刊出的温儒敏教授《大学应该回归其本义》一文引起很好的社会反响,我们接到了许多读者的电话和邮件,大家表示非常认同文章所表达的观点和建议。的确,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越来越深入到国人的生活,大学办学也就越来越处在更多人的关注中。本期我们刊出《时代呼唤有思想的大学校长》一文,从......
-
〓 专家论坛:唐宋时期经济增长的大国效应
唐朝繁荣的海运场景。资料图片唐宋时期(公元618~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的时期,也是世界大国经济发展的典范。这一时期中国人口众多、土地辽阔,由此形成庞大的市场规模、产业规模和经济规模。这些规模因素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从而表现出明显的大国效应。初始条件:人口众多和土地辽阔从唐宋时期的初始状况看,人口众多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