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儒释交融意蕴深——雍和宫匾额的文化解读
雍和宫“群生仁寿”匾额 北京雍和宫是清代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由理藩院直属的重要皇家寺院,历史上以规模宏大、学经组织完备、驻锡高僧众多并实施“金瓶掣签”制度而闻名。雍和宫原为清雍正皇帝登基前的王府,乾隆皇帝亦出生于此,故有“龙潜福地”之称,乾隆九年(1744年)改为藏传佛教寺院,成为培养蒙古族僧才的摇篮。因......
-
〓 书指
卷上书契之来,原于画卦,形势生于篆籀。字则自少而入多,法则自难而趋简。淳薄渐更,世代非一,溯观作者,可得而言。至于心手相师,笔墨无间,穷生成之用,极神化之模,无古无今,苍颉所不能易,佐吏所不能废。自昔名书,未经向人拈出,苟非窥测有限,实由缄秘自私。虽造化之巧,未易尽泄其藏,意千古以还,必有独行不谬者。予学书垂三十年,目......
-
〓 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
在《学人》第13期(1998年3月出版)刊登了我的一篇短文《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后,有两种很不相同的反映。有些学者认为,已经有了西方的解释学,没有必要创建中国的解释学,我们不必跟着西方的学术路子走。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创建中国解释学”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并建议组织一次有关此问题的讨论会,共同讨论一下是否有可能......
-
〓 民国年间冀中村民的消费:究竟吃什么
清苑11村各类村民家庭的饮食结构(平均每家) 单位:元民国初年的市场 关于不同历史时期民众生活水准和消费研究,是国际学术界一个相当重要的话题,然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似乎还不多见。从《白鹿原》一类的小说中可以看到当时乡村饮食的一些浮光掠影,但毕竟不是实证性的历史研究。著名学者陈翰笙先生20世纪30年代初进行的保定......
-
〓 项目论坛:古代都城考古揭示多民族统一国家认同
古代都城是古代国家政治统治、经济管理、军事指挥和文化礼仪活动中心,是古代国家历史的缩影,其宫城又是国家的政治中枢。因此,都城成为国家政治文化、精神文化的象征与物化载体,亦是“国家主导文化”的物化载体。“卜都定鼎,计及万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新王朝建立的第一件国家大事就是“定都”与“建都”。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
-
〓 全球化语境下的儒家文明
21世纪人类面对的最大焦虑是自我身份认同与全球一体化、同质化的冲突与张力所带来的困惑。面对全球化不可逆之时代大潮,生活于浩瀚宇宙、一个淡蓝色球体上的人们都会问:我是谁?我、你、他有什么不同?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
-
〓 讲武堂:恩格斯眼中的甲午战争
恩格斯像甲午海战图(油画) 当中日甲午战争的消息传至欧洲,恩格斯尽管已是74岁高龄的古稀老人,却仍以哲学家的敏锐思维,站在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历史高度,适时地对这场战争作了点评。在与友人的书信中,恩格斯就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给出了精辟而独到的见解。在120年后的今天,重温恩格斯的信件,仍可感受到他作为哲人的智慧光芒......
-
〓 史海钩沉:明代科举中的“同等学力”
科举考试图 《明史·选举志》里有两段话容易使人们对明代科举全貌产生一些误解。 第一段话是:“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这段话的后面一句是对的,因为明朝任官有多种途径,通常说是进士为一途,举人、贡生、儒士等又是一途,吏员也为一途,这叫“三途并用”。但这段话的前面一句却有问题,那就是科举未必“必由”......
-
〓 国学博士论坛:董仲舒与大一统
路高学,男,东南大学人文学院2015级博士,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汉初黄老思潮与王权合法性建构》。博士导师:东南大学教授 许建良 通讯评委: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黄开国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余治平古代王权合法性的建构除了直接依靠“神”的力量之外,另一重要的途径就是对历史进行某种价值倾向的叙事(真实的或虚构的),并使之与神......
-
〓 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起点明清交替,是中国历史的又一次改朝换代,与历代鼎革不同的是,发生在16、17世纪之交的中国大变动,余响不绝,进入20世纪后更成为国人关注的热点,这不仅因为推翻封建王朝的辛亥革命,最初是以反清复明的种族革命为号召,以宗奉明代认同华夏子孙,更重要的是发生在明末的政治、经济变动与社会思潮,对现代中国的政......
-
〓 火箭起源地:“中国说”靠谱
在中国古籍文献中,“火箭”一词具有极不相同的含义。按工作原理的差异,可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借助弓弩等机械弹力发射箭,用于纵火和焚烧;一种是应用火力喷射推进箭矢,实现纵火和爆炸杀敌的目的。后者已具现代火箭的雏形,可称之为原始的固体火箭。笔者介绍的是后一种类,即以固体火药为发射剂,借反作用原理而发射的古代火箭。火箭的起源地问......
-
〓 国学争鸣:问题是如何发生的
编者按 铃木虎雄提出曹丕时代开始了“为艺术而艺术”的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观点。后因鲁迅的推介,这个观点影响了20世纪中期以后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世纪后期,一些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对“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于“文学自觉说”提出了质疑。本刊于2015年11月26日登载的题为“文学的自觉是不是伪命题”的对话,以及本......
-
〓 什么是中国画的艺术美
世界各国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大体上分可写实的、抽象的和意象的三大类。写实的,也叫具象绘画。20世纪以前的西方绘画,多是写实主义的。不论是古典的绘画,还是当代的绘画,都是以精心描绘客观存在的事物为主。丰富的色彩、惟妙惟肖的写照,产生了很多杰出的油画家、版画家。中国古代最初也主张写形,《尔雅》说:“画,形也。”但不久,顾恺之......
-
〓 毛乐耕:杜牧《秋夕》新解
杜牧的七绝《秋夕》,是一首在解读上有点疑问的诗,许多唐诗选本都不选它,施蛰存先生在《唐诗百话》中对它的评价也不高。但古人编的两本著名的教材性诗歌选本,《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都选了它。在当代,这首诗仍常常被选家们编选给中小学生赏读,如叶嘉莹先生编选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中信出版社2015年9月版)中就有此诗。因此对它......
-
〓 儒家仁爱思想的现代意义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仁爱思想对中国社会和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的仁爱思想在当今时代仍具有广泛适用性,应大力推广,以应对极端个人主义的社会弊病,维护世界和平。爱是一种真挚的情感,是人类社会的崇高价值,任何社会都应把爱作为基本道德、核心价值规范。爱不是抽象的情感,爱中凝结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不同社会、不同文明形态......
-
〓 吴振武:谈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
谈这个题目之前,先要说说什么是“古文字”,什么是“出土文献”。 “古文字”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主要指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前的古代汉字,时间范围大体就是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汉字,因无字书记载,每个字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字,是需要古文字学家作出考释的。而秦统一以后,汉字进入了易识的隶书阶段,加之东汉许慎写了一部收有......
-
〓 早期中国山水画空间意识发展浅探
艺术中空间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都受其相应时代的美学思想的制约,反映出一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远古先民在陶器纹饰中表现出了活泼严峻或开放流动的空间转换;夏商青铜饕餮则寓神秘、狞厉的空间氛围于强弱、高低、节奏变化的线条中;“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古建筑将有机整体的空间转化为平面铺展的时间进程,以求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楚汉艺术把空......
-
〓 乾隆是如何评价古代帝王的——从北京历代帝王庙的四个碑亭说起
北京历代帝王庙 资料图片 北京历代帝王庙是明清两朝专门祭祀古代帝王的皇家庙宇,始建于明代嘉靖十年(1531年)。在该庙的景德崇圣殿内,供奉着188位古代帝王的牌位,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明末崇祯。乾隆与历代帝王庙有着不解之缘,他曾经六次亲祭帝王庙,并且重修殿宇,在庙内留下四座石碑。这些碑文记录了乾隆对入祀帝王的评价,......
-
〓 浙学的独特价值
图为马一浮(号蠲叟)书法:集曹子建句:绿萝缘玉树;灵液飞素波。 资料图片一在色彩纷呈的地域文化研究中,“浙学”在省域文化研究中独树一帜。山东的齐鲁文化、河南的中原文化、湖南的湖湘文化、陕西的三秦文化、安徽的徽文化、四川的巴蜀文化多侧重“文化”的展示,而浙江更关注浙学思想的发掘,更强调浙江学术思想的一脉相承及其独特性。那......
-
〓 试论柳永词的传播及其词史地位
【内容摘要】柳永是两宋著名词人之一,他的创作成果颇丰,影响深远。传播是柳永词走向读者和受众的重要环节。首先,柳永具有文学与音乐的双重才能,又常流连妓院教坊,为歌妓们填词歌唱,歌妓的演唱是柳词走向受众的重要因素,歌妓在勾栏瓦肆或茶坊酒馆里为市民大众们演唱,使柳词得以广泛传播到各个阶层,以一种动态的方式活化了柳词的存在方式......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