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法律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是五千年华夏文明凝聚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按照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及其有关的物品和劳动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在与大自然......
-
〓 特别关注:历史读物的庸俗化不可取
●在史学的繁荣中也夹杂着一些脱离历史本真的趋向,即史学研究和表述的庸俗化趋向。 ●历史读物的庸俗化,如果任其发展,不仅有违于学术的本真,而且误导读者,影响大众心理,尤其是成长中的青年一代。 ●从群众路线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当前我们应该特别强调史学为人民服务的功用。 ●需要历史研究者下大功夫以为之......
-
〓 黄宗羲心性说述评
心性问题是宋明哲学理论上的一个核心问题。它包含着许多方面的问题,诸如心性与理气关系问题,心与性的关系问题,心与性各自的性质和作用问题,性与情、心与情的关系问题,情与欲的关系问题,等等。围绕这些问题,自宋至明,理学、心学各派争辩不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黄宗羲对宋明以来各种心性理论,其中主要是程朱理学的心性理论,进行了细......
-
〓 莫其康:郑板桥与吴敬梓为何不相往来?
郑板桥与吴敬梓是同时代人,一生历经清康、雍、乾三朝。郑板桥,兴化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十月二十五日(1693年11月22日),卒于乾隆三十年乙酉十二月十二日(1766年1月22日),享年73岁。许多著述,尤其是《辞海》关于郑燮的词条以及党明放先生所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的《郑板桥年谱》等工具类书籍,都将郑......
-
〓 梅花岭记文考释
一《鲒埼亭文集》[1]中有《梅花岭记》一文。梅花岭记为史忠烈,即史可法的衣冠冢。江都之役,兵败城陷史可法被执,“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史可法宁死不屈,英勇就义。“出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其部下史威德欲得其尸,然终不可,乃以其衣冠葬于梅花岭。后人全谢山作《梅花岭记》,以表彰忠烈。《梅花岭记......
-
〓 诗经学公案再认识
《诗经》研究领域存在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学术悬案,这些公案直接关涉到诗经学的根基,但传世文献本身已无力解决,若想有所推进,唯有把眼光转向出土文献。“孔子删诗说”首见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为“三百五篇”。但是到了唐代,孔颖达编纂《诗经正义》时,开始对该学说提出质疑,其核心理......
-
〓 郑成功与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
闽南文化是闽南人创造的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它是在中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古老的闽越文化和外来文化而形成的。闽南文化内容丰富,色彩斑斓,不仅深深影响着一代代闽南人,并且随着历史上闽南人成批外迁而辐射到他乡异域。 我们知道,文化的传播,人口迁徙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大陆汉族移民向台湾迁移,唐宋即已......
-
〓 杨海文:刘熙与交州孟子学
名垂青史,尤其是《二十五史》为之立传,是极不容易的一件事。下面要说的东汉著名学者刘熙(生卒年不详)即属此类情形,《后汉书》《三国志》均无其本传,但他同样值得我们以学术的方式予以纪念! 严可均(1762—1843)辑《全后汉文》卷86有其小传(亦即“刘熙”题下注),正文部分极其简约,全文为:“熙,字成国,北......
-
〓 浅谈汉学与中国武学
内容摘要:汉学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学问,应不仅指国外,亦应包括中国人从传播介绍的角度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中国武学是研究中国武文化的学问,不仅是习研中国武“术”,亦是研究中国武“道”的学问。中国武学应不仅是中国人,亦应包括国外对中国武文化的习练研究。中国武学在汉学大家庭中占据重要位置。推动汉学与中国武学的相互促进、共得弘扬,意......
-
〓 张玉华:“崇俭节用”的当代价值
“崇俭节用”消费思想源于先秦,历代思想家都曾提出过相当深刻的见解。薪火相继,代代传承,“崇俭节用”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消费思想的主流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道德实践。继承和弘扬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理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将“崇俭节用”作为个人生存乃至国家治理的法......
-
〓 从虚拟物象看《庄子》的美学境界
内容提要:本文先批判了以往的庄子美学思想研究的一般立足点,指出从庄子相对主义哲学理论出发进行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从感性层面上观照庄子美学的这一新视角,通过分析《庄子》一书中的虚拟物象,探究了庄子的美学意蕴和审美气质,自我超越的全过程,得出了庄子美学的内在超越性呈螺旋式回归的结论。关键词:物象;道;逍遥游;大美;内在超越......
-
〓 我们为什么读《论语》
我为本文冠名为“我们为什么读《论语》”,并非要代所有人发言,只是我个人在前人思考、解说基础上的一些阅读体会。自从孔门弟子记录下孔子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教学和嘉言懿行,并且共同阅读、研究、编定它,就深受后辈学子喜爱而代代相传至今。《论语》至今仍然吸引众多读者,是因为它经过了千百年深入研读和审视的历史检验;而不是因为它......
-
〓 中国书法简史(一):中国书法的艺术特征
绪论第一节 中国书法的艺术特征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各国文字书写中,没有任何其他文字的书写,像汉字的书写一样,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且源远流长,在当代不仅没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脑的普及、手写量的减少而导致魅力消减,相反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当代中国参与者最多、受众最广泛的......
-
〓 从董仲舒的奏对看汉代士人与帝王之对弈
提要:西汉时代的士与帝王关系极为复杂,思想对弈是其复杂关系的一种体现。西汉大儒董仲舒与汉武帝的奏对,反映出当时士人与帝王在思想文化上的既不同又有一致的地方,通过解析这种思想对弈,有助于我们认识两汉思想文化的特点。关键词:两汉君臣;董仲舒;天人三策;思想对弈自秦汉开始,中国古代士人与帝王的关系进入到一个新时代,从春秋战国......
-
〓 世界第三悖论《红楼梦》
内容提要:西方哲学史流传二大悖论,一是克里特人悖论,二是柏拉图与苏格拉底悖论。《红楼梦》与这二大悖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堪称世界第三大经典悖论。本文分析了《红楼梦》中“真假”悖论、作者悖论、五个书名悖论。关键词:悖论;真假;作者;书名先看世界上两个著名的经典悖论例子。1.一个克里特人说:“我说这句话时正在说谎。”你说......
-
〓 国学博士论坛:真人与真知
杨锋刚,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11级博士,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讲师,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论感通思维与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 博士导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邹元江 通讯评委: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 张松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陈霞 在《大宗师》篇,庄子提出“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在人......
-
〓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十九
南朝乐府·吴声歌团扇郎歌(之四)团扇薄不摇,窈窕摇蒲葵。相怜中道罢,定是阿谁非。团扇郎歌(之七)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此歌见于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南朝乐府中的“吴声歌”,共十首。其中注明为无名氏者有七首,这里选录的是第四首和第七首。至于《团扇郎歌》的原创,据说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之侄儿、......
-
〓 究竟什么是红学——有关红学概念、本旨、方向、方法的检讨
红学之繁荣昌盛,貌似已超乎各显学之上,盖四野之内,达官显贵,雅士文人,乃至懵懂村童、走卒健夫,莫不以谈红为趣。然而红学思想却越来越混沌,目今对于《红楼梦》的理解益发莫衷一是,百家百言,见仁见智,人人解的都对,人人解的又都不对,学界甚至失却了研究目标和研究方向。这不应该是红学本应有的状况。红学思想混沌的一个根源在于人们对......
-
〓 法国的汉学研究(下)
3、兴盛期和新变期:中国大陆改革开放阶段(1978-)此间的法国汉学进一步走向兴盛,且在研究方向、研究思想和研究手段上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产生这种兴盛和新变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造成的经济繁荣和世界影响的扩大;另一是二战后美国汉学成为西方汉学的龙头老大,其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对法国汉学产生很大影响......
-
〓 宋人绝句清赏之二十四
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 杨万里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杨万里的诗歌风格,除了形象奇特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诙谐、幽默。他继承陶渊明《责子》、杜甫《漫兴》、黄庭坚《打猛诨入,打猛诨出》的诗歌传统,并加以发扬和改造,使幽默之中又带上活脱和奇趣。他既能把一个寻常事物写......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