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九世纪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比较研究
中国和日本两国大体上都在19 世纪60-90年代迈出了早期现代化的步伐,而两国发展的结局却大不相同。研究这种不同产生的原因,很有意义。本文拟对此作一些宏观的探讨。一般来说,中国在19世纪发生的早期现代化过程,学术界称作洋务运动,或者称洋务新政、洋务自强。日本的早期现代化运动则称作明治维新。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明治维新,......
-
〓 抗战期间昆明史家群体的理论探讨
【内容提要】抗战时期,危难时局与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浇灭昆明史家的科研热情,他们以昆明报刊为平台,纷纷撰文对历史、历史学、史学的本质与功能、历史发展动力及历史研究法等重要的理论问题予以探讨与争鸣。这种努力不仅推动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同时,致用风气的兴起亦开辟了中国史学的新篇章。更为重要的是,以服务抗战时局为宗旨的治学......
-
〓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粮政研究——粮食库券返还实况分析
【内容提要】按照粮食库券条例规定,粮食库券以田赋征实所得实物为担保,到期后可以粮食库券面额抵缴当年粮户应缴田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粮食库券却大多没有按照规定偿还。造成此种状况的主因既有印刷、运输的迟缓,亦有大面额粮食库券太多难以分发的困难,更是后期国民政府粮食短缺而不愿按规定偿还的苦衷。由于国民政府在粮食库券返还问题上......
-
〓 外国资本的扩张(一)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第四章第二节之一
第二节外国资本的扩张在第二章第二节,我们已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外国资本的银行、保险、贸易、航运、工业和公用事业等企业的建立过程,外资在华企业已初具规模。甲午战争以后至1914年,是外资企业大发展的时期,但除铁路、矿业、纺织工业等新辟部门外,主要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扩张。因而本节中,除重要者外,不再逐一介绍其发展过程,而着重从各......
-
〓 洋务派经营的近代民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四)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第三章第二节之四
七 洋务派民用企业的性质洋务派民有企业大都是从事商品生产的工矿业和对外营业的交通运输业,雇佣劳动,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它们是资本主义近代企业,这一点已无争议。但它们是一种什么形式的资本主义经济,与当时已出现的民营近代企业有无区别,是否属于官僚资本,学术界仍有不同看法。洋务派民用企业有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三种形式。在......
-
〓 郝平:走进“丁戊奇荒”的历史现场
“丁戊奇荒”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重大灾荒之一,长期以来深受学界关注。早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我即对这一重大事件进行了初步研究。当时在查阅相关档案资料时,发现在各类山西地方志书中记载此次灾荒的史料非常之多,于是在完成硕士学位论文之后,总觉得自己应该就这一课题继续深入下去,进行更加全面系统的研究。再加上多年来自己对灾荒史研究兴趣浓......
-
〓 菩萨心肠还是霹雳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美对日战略分析
注:这是2005年为纪念二战结束六十周年写的一篇老文。应《国防大学学报》编辑建议,于2012年5月做“与时俱进”的简单更新。本年本月,正值日本战犯石原莞尔的儿子石原慎太郎叫嚣“购买”钓鱼岛,而中国周边如菲律宾等蕞尔小国也在黄岩岛上和中国“对峙”,并且强行命名中国岛屿和海域,朝鲜武装人员在中国海域抓捕中国渔民。中国外交部......
-
〓 民族主义之经济基础——以清末民初之西北为例
《经济与政治之间──中国经济史专题研究》第十篇
【提要】本文以西北地区为例,探讨孙中山先生所揭示的民族主义的实行,必须有相当之经济基础,以为后盾,方能有效制止外国势力的渗入及分裂中国国土的尝试。所谓西北地区,历来定义各有不同,本文专指内外蒙古、新疆两大区域。以辛亥革命爆发前后一段时间而言,孙中山先生时常提及西北地区的范围,都是指蒙古、新疆的大西北。这些地区由于地理位......
-
〓 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体系演变新探
【内容摘要】中央苏区财政体系包括中央预决算制度、税收制度、会计制度、国库和国家银行制度、关税制度以及审计制度等环节,其形成经历了闽西苏区的初期探索、中央财政体系的初建和中央财政体系逐步完善三个阶段。中央财政制度和财政体系的建设,首先从建立统一的预算决算制度入手;其次是建立完善划一的税收制度,以增加政府收入,调节经济建设......
-
〓 近代中国货币、物价与GDP估算
——中国经济史研究中GDP估算笔谈之二
1980年代以来,吴承明先生曾多次强调经济史研究中计量方法的重要性,他希望在有关经济史的研究中“凡是能够计量的,尽可能作些定量分析”。[1]计量方法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在经济史研究中更好地展开横向的国际比较和区际比较,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纵向的异时段比较,可以使我们对经济史中许多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经济史研究中计量......
-
〓 中国近代工业与城乡人口流动
【内容摘要】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随着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加速,同时受实业救国思潮和清朝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推动,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和近代城市经济都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与原先因战乱涌入城市而呈现潮汐形态的人口升降不同,这一时期进入城市谋生的人口表现为持续增长的态势。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主要是迫于战乱、灾荒和农......
-
〓 20世纪日本中国史研究的步履
——写于《20世纪以来日本中国史学著作编年》出版前
众所周知,日本中国史学界的20世纪是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纪,日本学者在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内藤史学(也称“内藤假说”)、“白鸟史学”、“津田史观”、“六朝豪族共同体论”、“地域社会论”这些各具特色的历史研究成果,给日本史学界注入了太多的刺激与活力,几代蜚声海内外史坛的学术名流因此脱颖而出。著名的京都学派、......
-
〓 “鲁迅精神的当代价值”笔谈(中)
远离鲁迅让我们变得平庸张贵福有人说过,20岁的时候读巴金,30岁的时候读茅盾,40岁以后读鲁迅。其实,无论年龄多大,如果把自己封闭在书斋里是读不懂鲁迅的。鲁迅的本质精神是他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只有理解了中国社会才能读懂鲁迅,而只有读懂了鲁迅才能理解中国社会。鲁迅与中国就是这样一种解不开的纠葛。他一生批......
-
〓 近代中国早期的公司
【中文摘要】在欧洲商业组织引入中国以前,中国的实体股权长久以来一直依靠文化的以及法律习俗所支撑。在缺少法典化、系统化的私法惯例之下,深深植根于日常惯例之中的契约文化和使私人契约生效的政府维持了商业的日益增长。类似的惯例满足了商界寻求方法聚积资本并长久维持商行的需求。这些习俗的发展有助于解释西方式的公司法颁布之后中国对西......
-
〓 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华北农村的殖民主义掠夺
中国经济史论坛编者按;最近黑龙江方正县为日本“开拓团”立碑,激起国人的无比愤怒。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开拓团”的真相,本坛特转载刘克祥、吴太昌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中的有关部分。正如书中所指出的,包括“开拓团”在内的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华北农村的殖民主义掠夺,是“极端贪婪、疯狂、野蛮和惨无人道”的。这......
-
〓 长芦盐路与天津城市早期商业网络的形成
【内容摘要】盐业是政府控制下的经济活动。政府动员社会资源对盐路的开拓,也为民间开展商业活动准备了交通条件。长芦盐路形成于明清时代,《长芦盐法志》的记载较系统,说明那时的盐路运输网十分完备。长芦盐路整合了一个覆盖整个直隶和部分河南地区的水路运输网,这个运输网在天津开埠以后大放光彩,即使在铁路网形成后,依然承担着很大的运输......
-
〓 近代开滦煤矿产出的“Solow余值”分析
【内容提要】近代开滦煤矿企业档案中留存的自20世纪以来完整而连续的生产经营数据,不仅能形成精确的经济统计,也使一些数量关系的分析成为可能。本文应用计量经济学工具方法,建立了自1905年至1936年开滦煤矿产出关于资本、劳动投入的生产模型,同时借用现代经济学理论中“Solow余值”的分析框架,探讨了开滦煤矿生产经营背后的......
-
〓 近代苏北沿海的“走脚田”与“农民农”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上海200237【摘要】近代实业家张謇开启了苏北沿海“废灶兴垦”热潮。数十万的苏北农民到盐垦公司种棉花,从事的仍是农业生产,可称为“农民农”,有别于“农民工”。“走脚田”则是当时垦户对公司土地的俗称。“走脚田”的路径受制于“农民农”的构成;“走脚田”的收益制约了“农民农”的规模;而“走脚田”的......
-
〓 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
前言·研究思路与基本内容史无定法。一般而言,不同的学科当有不同的研究方法。按照现行学科体制,本书的研究领域很容易被划归政治史范畴。然而,政治史研究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既因人而异,也因题而不同。据笔者的粗浅体会,大概可从以下两方面打开思路:一是政治史研究内部的典章制度与人事关系相结合。就时下学科观念而言,这是一个典型的政......
-
〓 相对分散与较为集中:从冀中定县看近代华北平原乡村土地分配关系的本相
【内容提要】近代定县土地分配关系,为中国近代乡村土地分配的解释提供了重要例证。首先,自有田产者占绝大多数,自耕农比例居优势,中农、贫农阶层占地比例较大。不仅如此,土地分配的演变趋势也处于分散或稳定状态。可见,传统观点所谓地权日益集中、地主富农占有土地的百分之七八十以上,在此缺乏充分的依据。地权分配之所以没有如此恶化,主......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