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试析清代巴蜀地区的人口压力及其缓解途径
【内容摘要】由于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清代巴蜀地区的人口压力日渐增长。而在清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下,缓解人口压力的途径无非有如扩大耕地面积、周期性动乱减少人口以及劳动力的自然分流等。本文意欲通过对清代巴蜀移民经营各行各业、小手工业、小商小贩或佣工的分析,探索当地缓解人口压力的一个途径。【关键词】清代;巴蜀地区;人口压力;......
-
〓 明清时代的山东盐业
《明清山东盐业研究》,纪丽真著,齐鲁书社2009年11月第一版,30.00元盐是人类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在传统社会里,国家收入“半出盐赋”,盐课是封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盐业与历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都有密切关系。改革开放以后,明清盐业史研究渐多,成果迭出,但地区性盐业研究多集中在两淮、四川、广东......
-
〓 明朝的财政政策反思
张居正改革留给后人无尽的评说,尽管他性格刚毅果敢,勇于任事,为人练达,选择的每个办事的官员都很能干,听从他的指令,而且通过他十年的节流政策,使得明朝的统治延续了很久。但是张居正的改革并没有达到法律治理的高度,仍然是一种人治的思路。他要求从皇帝到官员都奉行节俭的政策来达到财政充裕的目标,但是他没有找到一种制度上的增加财政......
-
〓 皇权、景观与雍正朝的江南海塘工程
一、前言从学术史来看,19世纪直至20世纪初的很长一段时期,历史地理学重点关注过去的空间,文化地理学则相对更关注地理学的社会意义。1925年,美国地理学家索尔(Carl Sauer)发表《景观形态学》(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一文,把此前德国地理学家帕萨格和施吕特等人的“景观”概念引入美......
-
〓 苏州、杭州丝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二章第四节
第四节苏州、杭州丝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明代后现手工业中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前人已有不少论述。根据我们在导论中所提出的对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其中有直接史料可以确证的,还只有两项,即:(1)苏州、杭州的一些丝织品工场;(2)广东佛山的某些冶铁和铁器铸造工场。这一些工场已具有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性质;它们数量很少,......
-
〓 招商局与清代漕粮海运关系新说
【内容摘要】招商局与清代漕粮海运之间的关系,历来为研究者重视。传统的观点是,因洋轮入侵,原有沙卫等船遭受致命打击,漕粮海运船只不敷,轮船招商局才得以创设。但当时的木帆船显然还没有沦落到无法完成漕粮海运的地步。最终促成轮船招商局成立的,主要还是洋务派官员政治势力的壮大,借漕粮海运之名,兴办洋务实业。而且,至少在招商局成立......
-
〓 清代十八省的形成
【内容摘要】本文从清官和内阁档案入手,探讨清代“十八省”的形成过程,并揭示了清初的“分省”实际是“地层累积”式建构的产物,其发端就是乾隆晚期官方编撰的一系列志书、政书;“省”与“十八省”并非清代的正式政区,而只是一种应用宽泛的通称,因此清代的官方文件中存着多个“十八省”体系外的省,并且省下有省。另外,本文还揭示了“统部......
-
〓 清至民国山东东部玉米、番薯的分布——兼论新进作物与原作物的竞争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玉米、番薯集中产区和一般产区的数量标准,探讨了清代至民国时期山东东部地区玉米、番薯的分布特征,阐明了玉米、番薯以竞争的方式取得优势地位的过程,以及南方和北方的玉米、番薯不同的发展模式。研究表明,与南方的玉米、番薯发展模式不同,在北方,两种美洲作物以竞争的方式排挤了原有作物,并导致作物结构由多样性渐......
-
〓 生态、交通与县际纷争——以清代漳河草桥的修造为中心
我国南北地区的河流水文差异较大,南方地区受土壤、气候等影响,河道一般来说较为固定,洪枯期径流量总体上变化不大,便于建桥、摆渡;而北方地区降水集中,年际变化也大,河流含沙量高,善淤善决(尤以黄河、卫河、漳河、滹沱河、永定河等河流为最)。因此,北方地区河流之上搭设桥梁不如南方为易,多以渡口沟通往来,特殊河段只能搭设草桥或浮......
-
〓 美洲发现对于中国农业的影响
美国于1783年独立革命成功,翌年(1784,即清乾隆四十九年)即派船“中国皇后号”自纽约经非洲好望角来广州贸易。可是,中国与美洲间的经济关系并不始于此时,约在16世纪中叶前后,随着1492年哥伦布的发现美洲新大陆,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受到影响。在明朝(1368—1644)末叶,或16、17世纪间,中国与美洲之间还没有直接......
-
〓 [清代]农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三章第三节
第三节农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上面两节,我们考察了清前中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租佃关系和农村雇佣关系的变化这些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前提条件(还有商品流通这一条件因编制关系放在下一章)。大体看来,这些条件中,从经济作物的发展、佃农封建束缚的松弛和农村雇佣关系的变化来说,比之我们在第二章中所述明后期情况,有了显著的进步。但地租形态......
-
〓 明清时期白银流入量分析
摘要:在中国的明清时期,自16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20年代的280年间,在海上对外贸易中,有大量白银流入中国。通过对前人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粗略的结论:在上述时期,通过海上对外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约有6亿两。流入的日本白银约2亿两,其中约1/3通过中日直接贸易输入,2/3为转口贸易输入。流入美洲白银约4......
-
〓 清代云南铜矿开采中“底本银”制度考
【内容提要】清代云南铜矿的“底本银”制度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由云南巡抚刘藻奏请实行。实行之初仅限于汤丹、大水、碌碌三矿。政府根据各厂的生产规模,预先借给各厂一个季度生产所需银两。所借“底本银”两,从矿民炉户生产矿铜数量中以规定的价格按比例扣还,即矿民炉户每生产矿铜100斤,从中扣收余铜5斤,扣收价银每百斤六两四钱......
-
〓 清代两淮盐政改革论纲
一清承明制,除少数地区外,各地基本上都推行晚明的专商世袭卖引纲法,连明代实行票盐法的部分地区,如山东、浙江、河东的一些地方,也都革票行引,以归画一。商收商运,专商专岸的纲法,其弊与日俱深。在清前中期曾因地而异对一些非主要盐区改行过官运、民运等其他形式,以期补救,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仍以纲法为主,“行之为广且久”。纲法得以......
-
〓 晚清山西粮食价格波动、市场成因及政府行为(1875-1908)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0083内容提要:粮价变迁与人们的生计息息相关,清代以来,在人口增长和区域分工深化的背景下,市场化因素对于粮食价格的影响日益显现。山西省作为一个重要的商贸省份,光绪(1875-1908)年间农业生产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经济作物与粮争地,种粮成本升高,粮食生产比较收益下降,同时,经济整体萧......
-
〓 明清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的理论视野
【提要】明清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理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一是以反思和批判魏特夫的治水学说为起点。二是充分运用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讨论水利与社会、水利与国家的关系。三是吸收人类学研究成果,以弗里德曼的理论假设和宗族范式为基础,实现了从“宗族社区”向“水利社区”的转变。四是具有反思与超越日本学界“水利共同体”理论的学术自觉......
-
〓 明代江南治农官述论
【内容摘要】明代治农官制创始于永乐初年,经宣德至成化间添革往复,由江南一隅推广至全国大部,并基本完善了司府州县各级治农官建置。正嘉以降,江南治农官不断遭到裁省,权力收缩、下移,由官到吏。终明之世,江南治农官先后经历了三次职能转变:宣德二年初次复设后,在永乐以来单纯的提督农田水利基础上,统摄粮长、职兼催粮;宣德六年开始全......
-
〓 明清江南商品经济与商业资本发展的新格局——以衢州的造纸业和木植业为中心
【摘要】明清时期衢州府的造纸业和木植业是地方财政和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撑,在木植业中有“拚”的产权分离和契约化的卖买关系,标志着商业资本已扩拓了发展道路,推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一经济现象值得重视。【关键词】杉木;拚;官纸;衢州开化【作者简介】陈学文,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日本大阪大学、丹麦哥本哈根......
-
〓 乾嘉时期珠江三角洲的私盐问题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一则关于东莞盐务档案的解读
【内容摘要】嘉庆十八年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联署的一则私盐案奏折,反映出乾隆、嘉庆年间珠江三角洲的私盐案件易受重视和数额较大两个特点。这些特点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的地方官员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私盐问题与海洋安全联结在一起考虑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人口不断增长而官方所定食盐销售额不增加的必然结果。同时,作为两广盐区私盐较为严重的珠江......
-
〓 清代前期棉花棉布的运销
前人已经对清代前期棉花、棉布的运销进行了很多研究,但从全国角度研究棉花、棉布运销的并不多,而且一般认为,棉花、棉布这类农产品、农副产品多由农家“自给自足”,也就是作为商品买卖的很少。这与史料中记载的大量棉纺织品及其原料,作为商品在全国的流通相互矛盾。本文准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清代前期全国棉布、棉花的运销状况进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