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
《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之二十二抄前短引【1】地区性研究的重要性,近来已渐为史学界所认识,特别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大国,人口众多,南北异俗差别很大,为掌握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的研究方法,应从地方看全国,又从全国看地区,有的还要看到世界历史变化的影响,才能抓住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这点我们早即注意及此。最近为着开展明清福建社会......
-
〓 评清帮的发源和演变——在泛长三角地区的转化
【内容摘要】清帮是大运河的漕运水手和罗教在杭州附近相结合的产物。漕运空闲时,水手集结于大运河南端,借住罗教庵堂。清政府为禁止秘密结社,扫除罗教庵堂,结果事与愿违,促使水手秘密结社淡化了宗教色彩,在船上进一步帮会化。道光、咸丰年间囚运河阻塞,改为海运,大批漕运水手失业转化到陆地谋生。转化为盐枭集团、土匪等,其中也有反抗清......
-
〓 刘伯温的政治韬略与人生智慧
十四世纪中期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元朝由盛转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使统治集团受到沉重打击,并一步步走向衰败。公元1311年,在浙南大地上诞生了一位对元明鼎革产生深刻影响的历史人物——刘基。刘基,字伯温,自幼熟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润,广泛涉猎天文、地理、军事、文学等知识,很快成长为忧国忧民、抱负远大......
-
〓 明清工商业、高利贷中的合伙制——《中国古代合伙制初探》第四章
第四章明清工商业、高利贷中的合伙制对明清工商业、高利贷中合伙制的研究,已有诸多成果涉及到了,较早的是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和藤井宏,前者有《合本组织的发达——中国近世生业资本的贷借补遗》一文[1],简要地谈到了宋以后包括明清时期的“合本经营”问题;后者研究徽商资本形态时所论述的共同资本,实际上是一种合伙资本,参见《新安商人的......
-
〓 明代多元化社会的形成与历史启示
一明朝建立后,经历了明成祖的“靖难”和短暂的“仁宣之治”,国家逐渐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尽管“土木之变”中,50万明军土崩瓦解,英宗被俘,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损伤明朝的元气,恰恰相反,明朝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逐渐进入到多元化社会。当时的多元化社会特征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价值观念诸方面都有所体现,如社会价值标准由单一的官本......
-
〓 清初的经济政策与社会经济的缓慢恢复
顺治元年(1644年),以多尔衮为首的清廷入关,定鼎北京,开始统治全国。在自此而后的70余年间,清政府为着巩固和加强其政权统治,在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方面虽作了种种努力,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进展缓慢,在生产力方面未能有明显的突破。如何评价清朝入关,论者看法颇有分歧。本文拟对清初的经济政策与社会经济缓慢恢复的关系作一......
-
〓 李卫与清代前期的盐政
关于封建时代人治的重要性,康熙皇帝曾一言以蔽之,“从来有治人无治法,为政之道全在得人。”(注:《圣祖仁皇帝实录》卷八十三,康熙十八年辛卯。)也正因为如此,讲求清官政治是其统治时期的突出特点。需要指出的是,为官者的能力和作风与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大有关系,这一点,古今皆同。在清代名臣李卫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时代一个好官的种......
-
〓 论清代商业网络传播与国家的社会控制力
——以乾隆时期的伪孙嘉淦奏稿案为中心
【内容摘要】清代乾隆时期的伪孙嘉淦奏稿案一直被视为一起重要的文字狱,本文则探讨伪稿在清代走向鼎盛时期是如何在社会上传播的。笔者认为: 各个层级的商人是伪稿案的主要传播者,他们通过商业中心的商行、会馆获得信息,再通过商业网络将伪稿传向不同区域,成为当时基层民众表达和发泄对清朝统治不满的政治文化心理的一种方式。这种商业社会......
-
〓 清代前期抑商问题新探
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抑商就成了经济史学界关心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围绕各朝代政府是否推行了抑商政策展开讨论。清代政府执行的是什么政策?对此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政府推行的是抑商政策;另一种则认为政府没有推行抑商政策,两种看法都可以列举出许多史料进行证明,致使清代的抑商问题争论相持不下,很难得到比较一致的结论。然而......
-
〓 清代中期关于漕粮加赋的三次政策辩论
【内容摘要】清代嘉、道两朝江南有漕省份传统漕运体制的危机达于极点,漕粮应否在原额基点上加賦引起朝廷內部争议,“不加赋”的祖制虽一再受到挑战,却未被突破。咸丰以降,大故迭起,中国面临数千年未遇之变局,有漕省份相继更改漕务章程,原来恪守的“不加赋”祖制被打开缺口。鉴于完全依赖河运的漕运旧制支离破碎且已难照旧复原,胡林翼、曾......
-
〓 清代前期的粮食运销和市场
清代前期全国范围的粮食流通量是相当大的。本文拟就这一时期的粮食运销和市场问题做一考察。清代前期的粮食市场就全国范围来说,以米谷为大宗,稻米是清朝普遍食用的主要粮食品种之一。稻米在全国范围内流通,数量很大,是南粮北调的主要品种。值得注意的是,在南米北运的同时,还存在相当数量的南调北米。例如:陕西汉中的米谷运往湖北;豫南的......
-
〓 清代前期内陆粮食运输量及其发展趋势
粮食是人们生活最基本的必需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清代前期粮食成为商品流通中的主导商品,这也是清代前期商品流通的一个特点。商品流通的范围、规模,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粮食运输的状况,所以对粮食运输量的估计,必然有助于深入研究清代前期商品流通的规模、市场状况,以及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等问题。许多学者曾就清代粮食运输问题,做了大量有益......
-
〓 清代前期关税中的书役家人
内容摘要:书役家人的确是征税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人员,他们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他们,税收就不能进行;如果人数过少,还不够用。然而,也正是这些具体征税人员,在税收中利用所掌握的权力,滥征苛收,扰累需索,使国家丢失税款,商民深受其害,影响极其恶劣。由于他们犯罪的成本,远远小于犯罪的收益,政府的制度与法规又不足以震慑邪恶......
-
〓 清代前期杀虎口在中原与蒙古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内容提要:清代前期杀虎口是西部中原与蒙古经济联系的重要陆路纽带,特别在商品流通方面,作用不可缺少。正是由于这种商品流转的拉动,使杀虎口与归化城及其附近地区的民族经济联系更为紧密,且兼及新疆地区的经济,都获得了较大发展。但这种经济联系,仍处在资源、日用消费品贸易的低水平阶段,经济发展也有局限性。这种状况对现今该地区经济发......
-
〓 清代前期全国商贸网络形成
【内容摘要】明清中国商贸网络的特点:第一,贸易路线作为商品流通的载体,十分庞大,是秦王车同轨以来整个封建时代的长期产物。经过先人两千多年的不断筛选和修治,到了清代,这一交通体系已经达到了封建时代可能达到的最为完美的状态。加之,明清以来,沿海运路的开辟与发展,与內地江河、陆路相联系,使原本的交通体系更完善,是史无前例的。......
-
〓 关于明末清初中国农村社会关系的新估计
《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之十三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初期是中国封建经济史上值得注目的一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期中国某些地区出现有资本主义的萌芽因素,在这一个新的历史条件之下,首先看到中国的纺织工业和矿冶工业里,稀疏地萌生着一些新的生产关系的幼芽,其中,由于城市手工业的推动,于是乡村工业也发展起来了。苏州附近的盛泽镇,当成化、......
-
〓 关于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几件事
编者按:本文为著名历史学家向达教授于1964年为北京大学历史系四年级学生讲课时的讲义,现予发表,以飨读者。三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一盛事。钱曾《读书敏求记》著录巩珍的《西洋番国志》,所作提要有云,“盖三保下西洋,街巷流传甚广;内府之剧戏,看场之平话,子虚亡是,皆俗语之流为丹青耳!”如今脉望馆孤本《元明杂剧》中收有“奉天命......
-
〓 晚清财政规模估算问题初探
内容提要:当前对晚清财政规模的研究,大多或是直接转引史料数据、或是将史料数据简单分类汇总,极少对既有史料数据及其统计方法进行细致的校核,故在此问题上自清末至今仍没有取得实质性进步。若将一些基础性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如计量单位混杂、重复统计、统计区域缺漏、数据呈报滞后等问题),则可以对晚清的财政规模估算进行重新审视与修正。......
-
〓 从《聊斋志异》看清初的物质文明
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1640-1715)的《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文学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小说则更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聊斋》是蒲松龄在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的,也就是康熙十九年(1680)前后。通读细阅此书,可以从中了解清初物质文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侧面。清初玻璃仍很稀罕《聊斋》......
-
〓 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
提要:本文透过耙梳历史文献和运用田野调查,揭示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的地方人士在使用各种族群标签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复杂的政治和经济资源的争夺。在明清时期,在珠江三角洲一些乡镇中,涌现了不少强宗大族,他们拥有大面积的沙田、控制市场和庙宇、举办各种士大夫的活动。这些经济和社会活动,是地方上正在攀升的人群使用的文化手段,用以排斥......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