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明朝兴亡:跳不出的荒政死结
中国古代灾荒多发,也留下大量反映灾情的史料。自秦统一以来,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一姓制封建政权不断更迭。造成这种“皇帝轮流坐”的政治局面的社会原因固然很多,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解决得好坏却一直是影响政治天平的决定性砝码。而明朝的兴亡尤具代表性,它兴于饥荒,毁于饥荒,未能跳出中国古代历史的荒政死结。大饥荒的动乱造就了元亡明......
-
〓 清代前期周边地区的粮食运输
周边地区,包括东北三省、蒙古、新疆、甘肃、青海、西藏、四川、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居住区。一般来说,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方式与汉族人不同。他们多经营牧业,食物结构以羊、牛肉为主,配以少量粮食。完全不吃粮食的地方虽然也有,但比较少。粮食对于周边地区的人们来说,需求程度不如内地人那么大。或许就是这种原因,在以往对民族地区的商......
-
〓 清代前期全国商贸网络形成
【内容摘要】明清中国商贸网络的特点:第一,贸易路线作为商品流通的载体,十分庞大,是秦王车同轨以来整个封建时代的长期产物。经过先人两千多年的不断筛选和修治,到了清代,这一交通体系已经达到了封建时代可能达到的最为完美的状态。加之,明清以来,沿海运路的开辟与发展,与內地江河、陆路相联系,使原本的交通体系更完善,是史无前例的。......
-
〓 关于明末清初中国农村社会关系的新估计
《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之十三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初期是中国封建经济史上值得注目的一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期中国某些地区出现有资本主义的萌芽因素,在这一个新的历史条件之下,首先看到中国的纺织工业和矿冶工业里,稀疏地萌生着一些新的生产关系的幼芽,其中,由于城市手工业的推动,于是乡村工业也发展起来了。苏州附近的盛泽镇,当成化、......
-
〓 王庆云《石渠余纪》所载道光关税额辨析
内容提要:王庆云《石渠余纪》所载道光关税数据,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本文从关税数量、关税额度及历年各关奏销档案所载数据等资料入手,详细辨析了《石渠余纪》一书的诸多遗漏及错误之处,进而修正相关年份数据,认为在道光晚期,清代关税征收量仍然保持着很高的水平。由此看来,从关税量的角度论证“道光萧条”,恐怕是站不住脚的。关键词:王......
-
〓 招商局与清代漕粮海运关系新说
【内容摘要】招商局与清代漕粮海运之间的关系,历来为研究者重视。传统的观点是,因洋轮入侵,原有沙卫等船遭受致命打击,漕粮海运船只不敷,轮船招商局才得以创设。但当时的木帆船显然还没有沦落到无法完成漕粮海运的地步。最终促成轮船招商局成立的,主要还是洋务派官员政治势力的壮大,借漕粮海运之名,兴办洋务实业。而且,至少在招商局成立......
-
〓 清代十八省的形成
【内容摘要】本文从清官和内阁档案入手,探讨清代“十八省”的形成过程,并揭示了清初的“分省”实际是“地层累积”式建构的产物,其发端就是乾隆晚期官方编撰的一系列志书、政书;“省”与“十八省”并非清代的正式政区,而只是一种应用宽泛的通称,因此清代的官方文件中存着多个“十八省”体系外的省,并且省下有省。另外,本文还揭示了“统部......
-
〓 试论清代的荒政
内容提要:清代自然灾害频繁,造成巨大的社会损失,因此清政府建立了一套非常严密的荒政制度,开支巨大,组织严密,成为历代荒政的集大成者。清代的荒政重点集中于救灾和重建两方面,颇多创新,为清代社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国力与荒政,存在着天然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可以说,国力决定荒政,荒政亦反映国力。关键词:清代灾害;......
-
〓 明代多元化社会的形成与历史启示
一明朝建立后,经历了明成祖的“靖难”和短暂的“仁宣之治”,国家逐渐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尽管“土木之变”中,50万明军土崩瓦解,英宗被俘,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损伤明朝的元气,恰恰相反,明朝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逐渐进入到多元化社会。当时的多元化社会特征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价值观念诸方面都有所体现,如社会价值标准由单一的官本......
-
〓 《明清史研究》绪论
历史既指已经逝去的客观过程,又指人们对这一过程的记录与认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实在的事实是一成不变的,而历史事实的知识则是随时变动的;记录里的历史是印板的,解喻中的历史是生动的。”【1】本书是关于20世纪明清历史研究的学术史,尽管会涉及明清两代客观过程,以各种历史记录载体为依据,但核心是对以往有关明清历史著述、学术研......
-
〓 《明清史研究》目录
《明清史研究》,钞晓鸿 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作者简介钞晓鸿,1968年生,陕西渭南人。1997年获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系副主任,兼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商业史学会理事;2002-2003年度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史,近年来侧重......
-
〓 清至民国山东东部玉米、番薯的分布——兼论新进作物与原作物的竞争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玉米、番薯集中产区和一般产区的数量标准,探讨了清代至民国时期山东东部地区玉米、番薯的分布特征,阐明了玉米、番薯以竞争的方式取得优势地位的过程,以及南方和北方的玉米、番薯不同的发展模式。研究表明,与南方的玉米、番薯发展模式不同,在北方,两种美洲作物以竞争的方式排挤了原有作物,并导致作物结构由多样性渐......
-
〓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郑和下西洋
[内容提要]本文以欧洲大航海时代为参照,旨在从长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检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大航海时代以来,欧洲人因为对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资源的支配而取得的优势,对于欧洲长期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推进作用。郑和下西洋促进建立的朝贡贸易制度,结果却是中国统制经济的强化与市场经济的弱化。郑和下西洋船队空前庞大,经济意义却无足轻重......
-
〓 郑和的航海功绩与历史地位
在中国古代文明构成中,海洋文明与农业文明、游牧文明一样,亦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外来文明的交往中,海上通道与陆上交通都是主渠道。与沙漠和草原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一样,海上丝绸之路因政治形势的变化也时兴时衰。在古代中国,明初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明朝特指中国南海以西的南洋群岛、印度洋、波斯湾、北非......
-
〓 试论郑和宝船
一、导言郑和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受明政府派遣统帅舟师七下西洋。每次出去几万人,几十条大船。这是由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组成的最大的远洋船队。不但到了现在的南洋群岛的主要国家,而且一直到了非洲。郑和的船队每到一地,都以我国的丝绸、瓷器等宝货,或馈赠国王,或换取特产。回国时更邀请各国使......
-
〓 《护仙坑磜上合众分关》解读
——一个客家移民群体的社会经济关系
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330031内容提要:清雍正末年和乾隆初年,福建上杭县中都乡的陈、何、邱三姓人家迁移到江西义宁州山区,以一座高山幽谷为落脚点。经过几十年的繁衍生息,互相联姻,原本荒僻的山谷出现了一个类似于“宗族集群”性质的移民群体,亲情、同乡的纽带维系着群体活动秩序。乾隆末年,三姓进行了一次产权界定。保存下来的......
-
〓 试论明清时期的守巡道制度
内容提要:明清地方行政都实行省、府、州县三级政府体制。道处于府之上,布按二司之下;似乎为一级政府。其实不然。明清地方行政中的道分为守道和巡道,分别隶属于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是省政府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同时,又兼有监察府州县的职责,统辖或分辖全省之府州县,常驻一地或省城,连同布按二司俗称“监司”。守巡道制度是明清......
-
〓 明代的镇守中官制度
明代的省级制度,有过两次重大变化:一在明初,由行省而为三司;二在明中叶,由三司而为巡抚。〔1〕在由三司到巡抚的演变过程中,曾出现总兵、巡抚、镇守中官“三堂”并立的局面,镇守中官在内地和边镇事务中,居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地方政治制度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奇特现象。本文拟对镇守中官的设置及革除,镇守中官制度的形成及演变,以及相关......
-
〓 明代商税思想初探
【摘要】明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也是传统思想与反传统思想交汇碰撞的时期。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市场发育、商人资本实力等方面,都较以往社会有了很大提高。在此背景下,商税必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心。在当时的经济思想领域中,丘浚、王夫之等思想家对征商纳税提出了一些较前代更为详细、丰富和具体的看法。总的来说,明代对商税的讨......
-
〓 明清人的“奢靡”观念及其演变
——基于地方志的考察
近20年来,学术界对明清时期所谓“奢靡”问题的研究相当突出,除了传统的经济思想史继续探讨或时有涉及外,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等领域对此也予以研究。这一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学术与现实背景,既是对国外新兴学科的吸收与利用,也是对20世纪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中国自身史学革新的继承与发扬;既有对历史的关注,也有对现实的关怀。但是......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