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郑和下西洋的船
梁启超作《郑和传》,以《明史》本传“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为根据,认为当时航海利器发达,因有“吾读此文,而叹我大国民之气魄,洵非他族所能几也”的感兴。并且用夸饰的笔调,作为抒情的评论。他说:考现在世界最大商船,称美国大北公司之弥奈梭达,长六百三十英尺,广七十三英尺,全世界色然惊之,谓大莫与京矣。英尺当我工部......
-
〓 郑和下西洋前后中国造船业之盛衰分析
郑和下西洋前后中国造船业的盛衰有深刻的历史原因,而尤为深刻的是中国造船业之盛衰与国家盛衰同步的历史现象。其中所反映的规律性东西,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一、郑和下西洋前后中国造船业之盛衰宋代(公元960—1279年)是中国造船业获得较大发展、 技术日臻成熟的时期。北宋初年,宋太祖便在禁军中成立了专门的造船机构,名曰“造船务”......
-
〓 郑和下西洋航海图考
一、引 言去冬,十一月二十五日,香港《星岛日报》载葡国驻港领事柏比道,将该国十五、十六两世纪航海图两卷,赠送香港大学,贺其金禧之庆云:该两大卷地图重达数十磅,每页约十二方英尺,记载了葡国航行远东的历史,用英文叙述。柏氏在献图典礼时强调曰:“……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探险。”余获友人介绍,得睹原图,检阅下,知该图为葡......
-
〓 清初垦荒政策分析——《民命所系:清代的农业和农民》
在中国,一向有所谓“务本足国”、“首治农桑”的说法。“本”或者“农桑”,就是指耕作农业。因此,每当一个朝代发生农民大起义、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以后,新上台的统治者为了稳定封建秩序,巩固剥削制度,总是把恢复、整顿农业放在重要的地位。以招徕流民,垦复荒地为目的的“劝垦”政策,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清初统治者大力推行的垦荒......
-
〓 郑和航海的终极点——比剌及孙剌考
郑和航海的终极点,与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及结束的原因一样,是郑和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据《明史·郑和传》载,郑和七下西洋所经国家与地区如下: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渤泥、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琐里、加异勒、阿拨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锡兰山、喃渤利、彭亨......
-
〓 《庐江郡何氏家记》所见元末明初的广东社会
【内容摘要】元末明初的广东是一个乡豪所支配的社会。乡豪势力所支配的格局与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的分布密不可分。《庐江郡何氏家记》以何真家族的事迹为线索,详细地再现了元末明初广东乡豪势力崛起直至衰落的历史过程。元末广东群雄竞起,东莞境内势力最强的乡豪们占据了四大盐场和盐栅,他们不仅控制食盐生产和运销,也控制这些地区的盐民。何......
-
〓 重论“郑和下西洋”事件之贸易性质——代吴春晗先生答许道龄、李晋华二先生
上年初,清华大学讲师吴辰伯先生(晗)以所著《十六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一文(载《清华学报》第十一卷第一期)单行本见贻。拜读之下,见其见解深沉,援据详确,不胜钦佩。越月余,读《禹贡》半月刊第五卷第一期,见通讯栏有许道龄先生致顾颉刚师一函,对吴文有所批评。盖吴先生主张“三保太监下西洋”之最大使命为“经营国际贸易”,许先生非之......
-
〓 明清徽州土地佥业考释
【内容提要】土地佥业为明清徽州社会经济方面的一个关键性用语。土地佥业始于元末明初.在徽州一府六县广泛实行,并于明清两代贯彻始终,为业户土地产权方面的一项基本制度.佥业与土地清丈关系十分密切。所谓佥业,即是通过土地清丈,经过官府认定,而登录于国家版籍即鱼鳞图册上的土地产业。从业户的角度来说,佥业则指经过官方认定的土地业主......
-
〓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航程与功绩
南方网讯郑和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一位杰出人物,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一个重要事件,他也被国际上公认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郑和下西洋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了不起的事件,凝聚并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这种精神和品德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
-
〓 清代的自耕农和自耕农经济
在清代,农民是人口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但农民因拥有生产资料的不同而有自耕农、半自耕农、佃农和农业雇工之分。清代商品经济的蓬勃繁荣,各农户普遍重视多种经营,以及因分成租向定额租制转变,押租和永佃制的扩展,使得独立的佃农经济至少在南方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使自耕农和佃农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界线,已不那么显得截然分明......
-
〓 清初的更名田
康熙八年(1669),清朝政府颁诏实行更名田,这是康熙帝亲政后所进行的政治调整中陆续颁行的重要法令之一[1]。对于清初的更名田,史学界历来都颇多颂扬,认为它对重建封建经济、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积极的作用,有人并确认这是明末农民战争的伟大成果之一。但也有学者提出了相反的看法,认为早在更名田前,清朝政府已将其中的大部分土地变......
-
〓 17世纪下半叶北部湾的中国“海盗”
明清易代之际,南明隆武、绍武政权、永历政权及台湾明郑政权与清军在东南沿海进行反复的较量。以王之瀚、杨彦迪(杨二)等为代表的反清势力以粤西和北部湾海域为基地,持续抗清,清朝称为“海盗”或“西贼”。台湾明郑政权灭亡后,杨彦迪、陈上川等南渡广南,分别进驻美湫、同耐,开疆拓土,发展经济,为湄公河三角洲开发作出重大贡献。一、北部......
-
〓 明清江南早期工业化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早期工业化社会形成于何时?形成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一书认为,“早期工业化”(Early Industrialization)所指时间是明代中后期到清代中前期[1];费维凯《中国早期工业化:盛宣怀(1844—1916)和他的官督商办企业》一书认为,中国“......
-
〓 清代的亩制和流行于民间的田土计量法
我国自秦汉以来,一直用亩和顷作为田土的计量单位,但是由于各个朝代规制不一,所以顷亩的广狭,前后颇有差异。此外在民间,因传统习惯的不同,往往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法和标准。这些,都给我们的计量工作带来困难。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国家的田赋征收、民间的土地租佃、典当、买卖,以及其他等,都牵涉到田土计......
-
〓 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生活水平
几年前,笔者曾就清代的粮食生产写过些东西[1]。若干年过去了,现在重新回顾,感到不但在内容上有不少需要补充,而且在沦点上也有修正的必要。另外,鉴于学术界对明代的亩产至今触及不多,故又向上追溯,写了明代一段。因为课题的涉及面较广,难度较大,尽管笔者作了较多的思考,但一定还有很多漏洞,只是作为学术探索,供方家指正。一、粮食......
-
〓 茶叶、白银和鸦片:1750—1840年中西贸易结构
作者简介:庄国土,1952年生,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教授。19世纪前期,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正面临着重大的转折时期。18世纪中西贸易的基本结构,是西方国家以其殖民地产品,主要为白银、棉花、胡椒等交换中国的茶、丝、瓷器等。当这种贸易结构能保持平衡时,西人仍然获得巨额利润,传统的贸易方式仍可维持。由于白银短缺和中国政府厉行鸦......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