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探秘辽河流域史前文明
中华文明是何时、怎样起源和形成的?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记者带您走进5月18日正式开展的《中华文明起源展》——探秘辽河流域史前文明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记者提前一天抢先探访了于5月18日正式开展的《辽河寻根 文明溯源——中华文明起源展》。该展览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展览,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辽河......
-
〓 《禹贡》“鸟夷”的考古学探索
鸟夷,最早见于《禹贡》“九州篇”,其“冀州”条下载:“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1〕千百年来,对鸟夷地望的考证有很多种,较有代表性的有:《集解》云:“郑玄曰鸟夷,东方之民”,泛指东方边远地带的居族;清代大学者胡渭则以今日本、朝鲜等地当之〔2〕;郭沫若先生认为鸟夷在今渤海湾西岸一带〔3〕。其中尤以郭老的意见影响最大。......
-
〓 先秦史研究的十个理论问题
最近,史学界不少有识之士在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学研究进行回顾时,感到近一段时间,一些史学工作者有忽视理论研究的倾向。学者们指出的史学界这种忽视理论研究的倾向,我认为是确实存在的,在先秦史学界也不例外。我在过去发表的一篇对先秦史研究进行回顾的文章中曾经指出,近百年来史学界的各种思潮,总是率先在先秦史研究领域中反映出来,先秦......
-
〓 微子封建考
摘要:微子启助周武王伐纣,被封于孟渚之滨(今山东曹县),筑庙曰薄(亳)邑,奉祀其父帝乙,不久老死其地,曹县因有微子墓以及亳邑之设。周公成王东征后,迁微子之侄、微仲之子稽于宋(今河南商丘),立为宋公亦即商公,奉殷先祀,另建宗庙于其国都,即南亳,以备日常之祀。后世附会汤之“景亳”或“景亳之会”在曹县,即北亳,以及成王封微子......
-
〓 论原始宗教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发展的影响
——以“绝地天通”“铸鼎象物”为例
【内容摘要】原始宗教与古代文明的关系问题,在西方不显得密切,因此,不被重视。然而,在古代中国,原始宗教不仅催化了文明的起源。还促进了早期文明的发展。此外,原始宗教还造就了中国文明起源发展的连续性特点,影响了史诗、音乐、舞蹈等艺术的发展,推动了天文历法的繁荣,等等。这是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需要全面展开的一个新课题。【关 键......
-
〓 城头山并非中国最早的城市
2011年笔者参观了上海世博会闭幕后保留下来的中国馆。走进中国馆大厅不久,即见地面玻璃板下展示一座古城模型,并见其上有红色灯管打出的一行醒目文字:“城头山——中国最早的城市”。看后立即引起笔者的高度关注,并深感此说不确。这届上海世博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主办国,在其展馆中,为充分展示悠久的中华文明与绵长的......
-
〓 略论韩非子的消费思想
【内容摘要】韩非子作为我国先秦时期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在谈到法治问题时阐述了他的消费欲望观、消费道德观、消费与需求关系观、奢侈消费观,这些观点有对有错,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值得深入探讨。【关键词】韩非子;消费思想;以法治国;消费欲望【作者简介】尹世杰(1922—),男,湖南洞口人,湖南师......
-
〓 黄帝历史形象的塑造
【内容摘要】脱离传说境界以后,黄帝的形象是向神仙偶像与历史人物两个方向发展的。司马迁撰写《五帝本纪》,将黄帝塑造成中华正史第一人物,凝炼成虚实之间形象,尊崇为帝王样板,供奉为华夏始祖,从而适应了汉武帝构建大一统宏图和巩固家天下专制局面的时代需要。北齐史家魏收充分领会司马迁思想精髓,在《魏书》首篇首句中将拓跋氏初祖认作黄......
-
〓 上古蜀地水利史迹探论
【内容摘要】从大禹治水到李冰兴建都江堰,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不仅展示了上古蜀地水利的史迹脉络和独特成就,而且折射出凝聚其间的“道法自然”的深邃文化理念,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关 键 词】大禹;李冰;古蜀;水利史;道法自然【作者简介】彭邦本,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先秦时期,从据传兴于西羌的大禹,中经蚕丛、柏灌......
-
〓 黑龙江地区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关庆凡,女,历史学硕士,齐齐哈尔大学文史学院历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东北地方史,中国经济发展史;崔建伟,男,硕士,齐齐哈尔大学哲法学院政治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发展史。*项目基金: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成果;齐齐哈尔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专项项目(项目编号:2012ZSY008)。黑龙江地区在中......
-
〓 稻作起源的考古学探索
【内容摘要】根据农业起源理论与考古学实例分析,长江下游的水稻栽培发生在野生资源非常丰富的自然环境里,其驯化机制并非饥谨和用于果腹,很可能是为了增加美食的酿酒。稻作农业在良渚阶段成为主要经济形态与复杂社会强化剩余产品生产密切相关,良渚酋邦解体后的马桥文化又退回到了狩猎采集经济。农业经济最终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是野生资......
-
〓 陶寺邦国文明与中国古史体系
在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中,作为早期国家代表性的都邑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是非常典型的。陶寺遗址自1978年首次发掘以来,已经历30多年的考古发掘,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在陶寺城邑的周边,由规模大小不等的遗址构成了陶寺聚落群。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最新的联合调查,以陶寺都......
-
〓 齐国冶炼术:从青铜文明到铁器文明的转折
【核心提示】冶金铸炼术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青铜铸造技术造就了辉煌的青铜时代,而冶铁技术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开创了全新的铁器时代。最近的研究证明,山东淄博的铁山是中国冶铁的发源地之一,被视为中国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演进的重要标志。从青铜冶铸走向冶铁锻铸淄博铁山古称商山、西山,东距齐国古都临淄城仅10余公里。因富含铁......
-
〓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离不开本土化创新
编者按:文明与国家探源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国内学者对文明与国家的认识日益深化,涌现出许多研究成果,但由于关注点不同,理解上仍有分歧。本期刊发范毓周、易建平两位学者的文章,以期引起更深入的研讨。强调理论方法的本土化创新,并不是要中国学者坐井观天,也不是随意杜撰和世界流行理论相对抗的理论方法,而是要在中国历史发展实际中把通......
-
〓 从考古资料看仰韶文化的社会组织及社会发展阶段
【内容提要】仰韶文化早期,社会组织是以氏族制为基础的,属于母系氏族公社的高级阶段;到了中期 ,家族公社较前发展,社会性质应是父系氏族社会,父系制在多数地区已经形成;在晚期, 家族公社所有制已经发展起来,父权制在各地区均已确立,并在大部分地区已开始达到酋邦 (或古国)时期,文明基因已经孕育。【关 键 词】仰韶文化;社会组......
-
〓 有关先秦气候研究的方向问题——兼对《商时期的雨量》一文商榷
【内容摘要】历史自然地理研究表明,潜水层深度是随文化层的增加而升降的。这种升降在雨量相对恒定的背景下,由于文化层的增厚,本身潜水层也在相对上升,与当时的雨量大小并无对应关系。从方法上如果仅是单纯主观地选择罗列一些冷暖记载来得出历史时期的冷暖,可能结论的信度都不是十分高的。研究先秦气候,目前从物候学方法,采取孢粉分析手段......
-
〓 关于今本《竹书纪年》辨伪——《夏商周年表》代序
我国学者历来认为《竹书纪年》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魏国人所编写的一种编年体史书。而今本《竹书纪年》从清代以来,一些学者开始怀疑是伪书,到朱右曾、王国维先生时达到极点。王国维先生甚至认为“废此书可”,好在没听他的。本人在寻找、论证、探讨夏、商、周时期的年表时发现,依据今本《竹书纪年》所记录的各帝王元年的干支,结合武王伐纣、禹......
-
〓 先秦诸子的货币观点及现代启示
【摘要】随着先秦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儒墨道法等各家人物对货币的本质、职能以及货币信用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儒家给经济活动打上了伦理和等级的标签,拥有货币的多少要以“礼”来定;道家主张不过多干预货币的铸造与流通,希望回到物物交换的“无币”时代;墨家明确指出“兼相爱,交相利”观点,认识到了货币的交换价值;法家主张加强对铸币权......
-
〓 对《左传》中有关“中山”两则记载的解读
左丘明老人家也真会开后人们的玩笑:他在《左传》中只有两次记载中山,却都因为语焉不详,令后世之人疑窦丛生,成为聚讼千年的疑案!对这两则古文的正确解读,关系到能否揭开中山国历史上的一个谜团,即鲜虞与中山是否有前后承继关系的问题。故笔者不揣冒昧,试解析如下:一、“中山不服”一语隐含着怎样一段史实?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
-
〓 荀子学术批评解读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学派纷呈,学者辈出,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力图为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寻求一种治世良方。战国后期的诸子们更是在前期诸子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探索,把百家争鸣推进到政治理论的探索、总结阶段。如在《荀子》、《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都以对其他学派的批评体现出对百家学说的总 结趋势,其目的总的来......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