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帝历史形象的塑造
【内容摘要】脱离传说境界以后,黄帝的形象是向神仙偶像与历史人物两个方向发展的。司马迁撰写《五帝本纪》,将黄帝塑造成中华正史第一人物,凝炼成虚实之间形象,尊崇为帝王样板,供奉为华夏始祖,从而适应了汉武帝构建大一统宏图和巩固家天下专制局面的时代需要。北齐史家魏收充分领会司马迁思想精髓,在《魏书》首篇首句中将拓跋氏初祖认作黄......
-
〓 中国稻作农业源于一万年前
新世纪以来,植物考古学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浮选法广泛普及,出土了大量的古代植物遗存,包括与农业起源研究相关的农作物遗存,使得学界对中国农业起源问题有了许多新的认识。稻作农业起源研究中,最重要的考古新资料是出土于上山遗址的早期水稻遗存。位于浙江浦江的上山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居址,年代距今一万年前后。2004年伴随考古发掘......
-
〓 吴起变法前后楚国封君领地构成的变化
【内容摘要】吴起变法前后,楚国封君领地的内部建构发生诸多变化。战国前期封君的领地大小与县相当,其内部包括一个或数个城邑,城内划分为诸“里”,城邑之外,环有乡野,乡野可以根据不同标准划分为诸“邑”,邑的规模和大小也有不同;战国后期,封邑规模受到压缩,常被割裂为两个或数个地区,以设立新的封邑或县邑,这一措施削弱了地方实力,......
-
〓 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一个理论思考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以古代希腊、罗马和日耳曼的社会发展情况为依据揭示了国家起源的道路,那就是彻底打碎氏族制度,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国家,“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它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之分裂为阶级所炸毁。它被国家代替了”。①这的确是古代希腊、罗马及日耳曼国家形成的道路,但恩格斯并没有说它是世界上一......
-
〓 齐家文化:史前东西文明交流的中转站
【核心提示】齐家文化分布区恰是中国地理的中心区,生态多样性为孕育和接受文化多样性提供了有利条件,使这一地区成为上古时期东西文化交流和人类迁徒的要冲,其率先接受青铜、游牧文化的洗礼,逐渐成为了中国上古时期文化的中心。齐家文化在马家窑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年代约为距今4100—3700年。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过渡......
-
〓 洪水传说与大禹治水略论
一、黄河洪水和治水的历史传说在距今10000年到3000年的早中全新世时期,是古黄河水系的大发展时期。河水上下贯通,沟系发育迅猛,尤其是黄土高原,出现“千沟万壑”。随之土壤侵蚀严重,河水泥沙巨增。在此期间,古渤海曾两次西侵。由于洪水泥沙增加和海平面的升高,河水排泄受阻,造成远古洪荒时代,留下不少洪水和治水的传说。根据国......
-
〓 六畜起源:中华民族文化形成轨迹新视角
中国的六畜可以分为两组:猪、狗、鸡和马、牛、羊。猪、狗、鸡常见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相关;马、牛、羊多见于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夏、商、周三代六畜逐渐齐备,表明东方定居农业文化与西来游牧文化的混合。猪是东亚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家畜,是定居农业文化的象征;马是游牧文化的标志,从青铜时代开始......
-
〓 华北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文化初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如同探索人类文化的起源一样,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考古研究课题。史前考古发现表明,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变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研究表明,华北地区早期旧石器已经显示出地理分布的区域性【1】,晚期旧石器更是多样化【2】。新石器的出现在华北地......
-
〓 专家谈中华文明探源
严文明:中原是“重瓣花朵”的核心中国文明起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其实,这个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本不称其为问题,但是到了近代社会,很多两方思想传进来,对这个问题也有了很多新的认识。我们研究文明起源,至少要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开始,这是因为当时中国就已经开始了文明化的进程。中华文明的源头不是一......
-
〓 从考古资料看仰韶文化的社会组织及社会发展阶段
【内容提要】仰韶文化早期,社会组织是以氏族制为基础的,属于母系氏族公社的高级阶段;到了中期 ,家族公社较前发展,社会性质应是父系氏族社会,父系制在多数地区已经形成;在晚期, 家族公社所有制已经发展起来,父权制在各地区均已确立,并在大部分地区已开始达到酋邦 (或古国)时期,文明基因已经孕育。【关 键 词】仰韶文化;社会组......
-
〓 孔子“患不均”论新诠
“患不均”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论语·季氏》中,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人们通常将孔子的这一“患不均”论理解为不必担心财物少而担心财物分配不平均,如果人们将财物分配平均,就不会有贫富差异,也就消灭了贫困......
-
〓 荀子社会控制思想略说
荀子生活的战国末期,是新旧秩序交替的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正在朝着中央集权、全国统一的新局面逐渐转化。从这一现实出发,荀子提出了丰富、系统的社会控制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性恶决定了人们有共同的追求和无限的欲望,而财物又是有限的,二者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冲突和争斗。“欲恶同物,欲多物寡,寡则必争矣。”(《富国》)因......
-
〓 商代的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
中国的农业大约有近万年的历史,及至商代已发展到较为繁荣的阶段。农业是直接来源于大自然的产业,受生态环境的影响最为显著。商代是中国上古社会的重要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在中华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商代的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发达奠定的坚实基础之上的。研究商代的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一、商代生态环境研究......
-
〓 陶寺邦国文明与中国古史体系
在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中,作为早期国家代表性的都邑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是非常典型的。陶寺遗址自1978年首次发掘以来,已经历30多年的考古发掘,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在陶寺城邑的周边,由规模大小不等的遗址构成了陶寺聚落群。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最新的联合调查,以陶寺都......
-
〓 关于夏商周年表
【摘要】本文通过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定考古测年得出的年代范围内几个研究所得武王伐纣的可能年代数据,以及据今本《竹书纪年》所得年代数据,用天文学推出的日食表数据对各种年代数据的行程日期推求月相(阴历日期),证实武王伐纣决战日为公元前1050年2月10日,只有今本《竹书纪年》所记年代数据是正确的。依据今本《竹书纪年》再加......
-
〓 齐国冶炼术:从青铜文明到铁器文明的转折
【核心提示】冶金铸炼术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青铜铸造技术造就了辉煌的青铜时代,而冶铁技术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开创了全新的铁器时代。最近的研究证明,山东淄博的铁山是中国冶铁的发源地之一,被视为中国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演进的重要标志。从青铜冶铸走向冶铁锻铸淄博铁山古称商山、西山,东距齐国古都临淄城仅10余公里。因富含铁......
-
〓 对《左传》中有关“中山”两则记载的解读
左丘明老人家也真会开后人们的玩笑:他在《左传》中只有两次记载中山,却都因为语焉不详,令后世之人疑窦丛生,成为聚讼千年的疑案!对这两则古文的正确解读,关系到能否揭开中山国历史上的一个谜团,即鲜虞与中山是否有前后承继关系的问题。故笔者不揣冒昧,试解析如下:一、“中山不服”一语隐含着怎样一段史实?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
-
〓 关于今本《竹书纪年》辨伪——《夏商周年表》代序
我国学者历来认为《竹书纪年》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魏国人所编写的一种编年体史书。而今本《竹书纪年》从清代以来,一些学者开始怀疑是伪书,到朱右曾、王国维先生时达到极点。王国维先生甚至认为“废此书可”,好在没听他的。本人在寻找、论证、探讨夏、商、周时期的年表时发现,依据今本《竹书纪年》所记录的各帝王元年的干支,结合武王伐纣、禹......
-
〓 荀子学术批评解读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学派纷呈,学者辈出,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力图为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寻求一种治世良方。战国后期的诸子们更是在前期诸子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探索,把百家争鸣推进到政治理论的探索、总结阶段。如在《荀子》、《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都以对其他学派的批评体现出对百家学说的总 结趋势,其目的总的来......
-
〓 先秦诸子的货币观点及现代启示
【摘要】随着先秦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儒墨道法等各家人物对货币的本质、职能以及货币信用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儒家给经济活动打上了伦理和等级的标签,拥有货币的多少要以“礼”来定;道家主张不过多干预货币的铸造与流通,希望回到物物交换的“无币”时代;墨家明确指出“兼相爱,交相利”观点,认识到了货币的交换价值;法家主张加强对铸币权......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