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商代都鄙邑落结构与商王的统治方式
【内容摘要】通过对甲骨文资料和考古发掘资料的考察,商代王畿范围和四土侯伯内的都鄙邑落结构都是由三大等级所构成,而且后者显然就是前者的一种缩影。此外,作为晚商王都内的族氏结构和族居特点,其王族和一些强宗大族虽有可能是以宗族与家族相结合的结构而组织起来的,但王都内其他不同族属的族人们最初每每都是以家族的形式而出现的,这一现......
-
〓 夏史和夏文化研究的魅力与困惑
如何定位夏史在中国古代国家和文明的发展史上,“邦国-王国-帝国”的演进模式和历程是清晰的,也是耐人寻味的。而夏王朝作为夏商周三代王国的开始,其历史地位和史学界对它的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古史辨”派兴起以来,一直引人注目,也极富于挑战性。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对“三皇”、“五帝”的古史体系一直深信不疑,......
-
〓 洪水传说与大禹治水略论
一、黄河洪水和治水的历史传说在距今10000年到3000年的早中全新世时期,是古黄河水系的大发展时期。河水上下贯通,沟系发育迅猛,尤其是黄土高原,出现“千沟万壑”。随之土壤侵蚀严重,河水泥沙巨增。在此期间,古渤海曾两次西侵。由于洪水泥沙增加和海平面的升高,河水排泄受阻,造成远古洪荒时代,留下不少洪水和治水的传说。根据国......
-
〓 论古史重构
【内容摘要】近年大量宝贵简帛材料的面世,为古史重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以五帝时代为中心的古史建构与重构,是古代中国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20世纪疑古思潮所疑所辨的重点所在。可以预见,新世纪学术的重大发展之一应当就是科学考古对于古史重构的推动。这方面的科学考古既包括田野考古,也包括对于地下出土的文字资料的整......
-
〓 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
目次 一生态交错带适应的一般模式 二史前文化适应方式的转换 三环境格局的变化与适应变迁 四结语 燕山—长城南北地区是考古学研究上有特殊意义的地区。其地处蒙古高原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海河流域北部、滦河下游为其南区域,滦河上游、大小凌河、辽河上游地区为其北区域。我国400毫米降水分......
-
〓 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一个理论思考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以古代希腊、罗马和日耳曼的社会发展情况为依据揭示了国家起源的道路,那就是彻底打碎氏族制度,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国家,“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它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之分裂为阶级所炸毁。它被国家代替了”。①这的确是古代希腊、罗马及日耳曼国家形成的道路,但恩格斯并没有说它是世界上一......
-
〓 人类学方法——作用与局限性
我国对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开展得很早,比较重要的时期也许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上半叶。而我国这项研究的特点是很注意吸收人类学研究成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主要是对19世纪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的学说的借鉴和参考。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人类学相关成果参考的视野扩大到对当代西方文化人类学有关成果的了解上,对于推进国内......
-
〓 史前洪水的性质与大禹治水传说新解
《大禹治水传说新解》插图根据历史传说,中国在文明起源时期曾经发生过一次大洪水。在克服这场洪水的过程中,人们首先掌握了筑城技术,华夏文明诞生。这就是鲧作城郭、大禹治水和夏王朝诞生的故事。当代考古学诞生以后,考古学家发现了诸多文明起源时期的古城,说明传说不是空穴来风。关于洪水记忆的起源,王巍先生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收......
-
〓 商周中原文化对长江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的影响
【中文摘要】中原商周文化向长江流域的扩张,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是通过不同的模式进行的,其影响程度及结果也不相同。中原商文化在二里岗时期曾大规模向长江流域扩张,直接促成了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殷墟时期,中原的青铜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由于商王朝疆域的内缩及对周边控制力量的减弱,促使长江流域的青铜文化迅速发展,并......
-
〓 从税赋讨论看先秦儒家的民生关怀
我们说儒家是道德至上或者道德决定论的时候,是一种宏观上的总体定性和评价,所谓“子罕言利”或者“小人喻于利”,是着眼于人作为一种道德存在、超越存在的“应然”特质而立论,所拒斥和鄙夷的只是“不义而富且贵”。具体到关乎民生的问题,儒家并非不言利、否定利,而是主张让利于民,惠民富民;并非认为道德决定民生,而是认为民生决定道德。......
-
〓 在人不在天
《礼记·檀弓下》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秦穆公时,有一年天气大旱,他把县子召来请教说:“天久不雨,我想把有残疾的人拉到烈日底下去晒,不知意下如何?”县子说:“这种做法太不人道了,恐怕不可以吧?”穆公又说:“那么暴晒女巫如何?”县子说:“天不下雨,却寄希望于愚蠢的妇人而求雨,难道不是太不切合实际了吗?”穆公又说:“那......
-
〓 黄金制品所见中亚草原与中国早期文化交流
【内容摘要】先秦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的诸多古部族在联系北方草原与中原地区的早期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前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比较北方草原与中国北方地区出土青铜器所反映出的文化联系。自青铜时代以来,中亚草原的部族首领或贵族就形成了以黄金装饰人身、兵器、马具以象征地位和权势的习俗。本文试以金器为线索,分别比较了中亚草原......
-
〓 《诗经》中的渔文化研究
《诗经》作为儒家经典,历来备受关注,关注点不仅仅在于它是儒家的思想宝藏,也在于它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正如孔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读《诗经》甚至可以多识鸟兽草木虫鱼,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可以说是当时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诗......
-
〓 浅析战国时期农业家庭转型的原因和表现
农业家庭发展到战国时期,具有了小农经济的意义。战争、变法、宗法观念等因素都促成了农业家庭向较高阶段的转化。同时,在转化过程中,家庭内部的一些表现:男女分工的相对固化、家庭意识的强烈、手工业者和士等析出家庭等既与外部因素共同影响农业家庭的转化,又是小农经济形成的重要表现。一、农业家庭向小农经济模式转化的主导因素(一)频繁......
-
〓 探秘辽河流域史前文明
中华文明是何时、怎样起源和形成的?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记者带您走进5月18日正式开展的《中华文明起源展》——探秘辽河流域史前文明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记者提前一天抢先探访了于5月18日正式开展的《辽河寻根 文明溯源——中华文明起源展》。该展览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展览,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辽河......
-
〓 文明探源需多学科协作
早期文明的兴衰不是单凭两重证据法就能解决的,必须依赖多学科方法的协作。这种研究不但要了解文明起源的历史,而且要对起源的原因和动力机制作出解释。当今国际的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结合了社会科学通则与历史学个案的研究。而在我国,这一课题仍然主要由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来承担,因此表现出较强的传统国学倾向和较弱......
-
〓 论原始宗教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发展的影响
——以“绝地天通”“铸鼎象物”为例
【内容摘要】原始宗教与古代文明的关系问题,在西方不显得密切,因此,不被重视。然而,在古代中国,原始宗教不仅催化了文明的起源。还促进了早期文明的发展。此外,原始宗教还造就了中国文明起源发展的连续性特点,影响了史诗、音乐、舞蹈等艺术的发展,推动了天文历法的繁荣,等等。这是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需要全面展开的一个新课题。【关 键......
-
〓 略论韩非子的消费思想
【内容摘要】韩非子作为我国先秦时期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在谈到法治问题时阐述了他的消费欲望观、消费道德观、消费与需求关系观、奢侈消费观,这些观点有对有错,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值得深入探讨。【关键词】韩非子;消费思想;以法治国;消费欲望【作者简介】尹世杰(1922—),男,湖南洞口人,湖南师......
-
〓 “青铜社会”:古代王权的运转
——“冶金术与古代东亚文明”丛谈之七
《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者的话:长期以来,科学技术史揭示的文明观突出了西方的地位。金属的认识、开发和利用,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一定高度的产物。它不仅在极大程度上推动历史的进步,改写社会的面貌,也代表人们征服自然的非凡能力。古代中国以青铜冶铸为代表的冶金术起步较晚,但它在三代以降数千年的历史中日臻完善,后来居上。透过冶金术,人们......
-
〓 微子封建考
摘要:微子启助周武王伐纣,被封于孟渚之滨(今山东曹县),筑庙曰薄(亳)邑,奉祀其父帝乙,不久老死其地,曹县因有微子墓以及亳邑之设。周公成王东征后,迁微子之侄、微仲之子稽于宋(今河南商丘),立为宋公亦即商公,奉殷先祀,另建宗庙于其国都,即南亳,以备日常之祀。后世附会汤之“景亳”或“景亳之会”在曹县,即北亳,以及成王封微子......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