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子“六相”说解密
先与后(上)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阐明了美论和善论之后,立即,一连说了六个“相”。就是: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及前后之相随。美论与善论,似乎偏重于总的理念,而接下来的“六相”,似乎偏重于做事做人的实际方法。“有无之相生”,就是无中生有,然后有又归还于虚无。在我祖父的时代,做梦也想不到......
-
〓 论西域文化对魏晋南北朝道教的影响
汉武帝开辟西域之后[1],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日趋频繁,西域各国的使者、商贾怀着不同的目的纷纷来到中土[2]。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东渐,大批的西域教徒来到中国传教,而中国的使者或僧侣也频频西行出使或取经,西域各国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日趋密切,其宗教文化必然会对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产生重大的影响。学者们几乎一致认为,道教......
-
〓 《老子的帮助》:前言(1)
年轻时已经迷上了《老子》(又名《道德经》),那时看的是任继愈教授的注译本。一个天地不仁、一个宠辱无惊、一个上善若水、一个不争故莫能与之争、一个无为、一个治大国若烹小鲜、一个生也柔弱死也坚强,就把我惊呆了。我觉得老子深不见底,我觉得他的论述虽然迷迷瞪瞪,却是耳目一新,让人大开眼界,一下子深刻从容了许多。 青春作赋,皓首......
-
〓 周易参同契—如审遭逢章第二十五
如审遭逢,睹其端绪。以类相况,揆物终始。五行相克, 更为父母。母含滋液,父主秉与,凝精流形,金石不朽。审专 不泄,得为成道。立竿见影,呼谷传响。岂不灵哉!天地至象。 若以野葛一寸,巴豆一两,如喉辄僵,不得俯仰。当此之时, 周文揲蓍,孔子占象,扁鹊操针,巫咸扣鼓,安能令苏,复起 驰走?...
-
〓 “存在”、“此在”与“是非”——兼论庄子、海德格尔对人的存在问题观点之异同
【内容提要】西方哲学中“存在”一词在翻译成中文时出现的麻烦,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映照出“存在”一词的多重含义和所谓“存在”问题的矛盾晦暗之处。汉语虽没有一个与“存在”完全对等的词语,但却用多个不同的词语来表述包含在“存在”中的问题。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庄子所谈论的“是非”问题就与海德格尔所谓“存在”、“此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
-
〓 《老子的帮助》:第五章 天地不仁(3)
老子个人未曾做过什么残酷的事,但是他看穿了人性中的丑恶,看穿了仁义道德的无力,看穿了多言只能数穷,不管你讲出多少花朵云霞。他还看出了百姓的没有力量,圣人的没有可能过于仁慈,天地的不闻不问,仁爱有些时候的无济于事。他看出了如黑格尔所说,你想进这间房子,结果只能是进那间不同的房子。他看出了许多美善的幻想都仅仅是一相情愿。他......
-
〓 通向人类未来的科学
庄子对老子的发展在于他建立了影响整个民族精神和文化艺术的精神本体理论。其学说精华是他的小宇宙科学。庄子所提出的“心斋”“坐忘”“朝彻”“见独”等一整套“体道”理论,许多人都认为是“神秘主义”,属于“唯心主义”的“虚幻空想”。其实是打开人的心灵之门,开发人的灵性与创造性的独特钥匙。他是通往人类未来的科学。 一、“其于宗也......
-
〓 老子的"返朴归真"与当代中国的伦理道德建设
人类伦理学的研究表明:伦理道德是维系社会稳定发展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伦理道德本体是人们维系社会稳定发展处理人际关系行为准则的精神支柱。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是以"天地"为本体。这是因为人类从生存的实践中看到,在渔猎乃至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中都必须依懒于天地自然。致使"崇天敬地"成为人类始祖的共同文化现象。如儒家的"天命......
-
〓 修真九要
修真九要序 修真之道乃天下第一件大事,亦天下第一件难事。以其至大至难,古人皆谓之天下希有之事。是事也,非深明造化、洞晓阴阳,存经久不易之志,循序渐进者,不能行之。后世学人,不究此事为何事,未曾学道,即欲成道;未曾学人,即欲作仙。无怪乎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也。予自幼慕道,未遇正人,不辨是非,乃乱乃萃,几乎受害。幸逢......
-
〓 论陈景元的老学思想——兼论二程理学的一个思想源头
摘要:本文从道气本体论、人性论、修养论、社会政治论等方面对北宋著名道教学者陈景元的老学思想作了简要的分析,并与二程理学的相关范畴进行了比较,认为陈氏老学不仅是唐代重玄学在北宋之延续,而且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对二程理学的建构起了重要的作用。关键词:陈景元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 老学 二程理学陈景元,字太初,玄号碧虚子,北......
-
〓 道教南宗老学中的心性超越理论
摘要:本文以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老子”这一老学发展的共同规律为背景,对宋元时期道教南宗的代表人物张伯端、白玉蟾、李道纯等的老学思想进行了简要分析。他们把内丹心性与《老子》之道论互相贯通,借《老子》而发挥道教性命之学,此种解释不仅反映了宋元老学新的时代特点,而且使我们了解到南宗对内丹理论的独特贡献以及宋元道教哲学在义理上的......
-
〓 砚池堂本《老子》"德经"原文(3)
三十二天下皆谓我道大。大而不宵。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细、久矣。我有三宝,抱而持之:一曰慈,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检,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检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女以慈垣之。三十三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與,善用人者......
-
〓 道与仁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根。他们创立的道家和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大学派,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对于这些思想,学界更多地是注意到了两者的差异,而对其统一性认识得并不深入。我们从道德和仁爱这两个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入手,看一看老子和孔子思想的统一性。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仁的涵......
-
〓 测字秘牒—投字
一生岁考书投字问等第,余曰:“四等。”其人屡考一等, 至发落时却是一等三名;因与某生代笔,事破,文宗唤至,立 责二十,置之四等。其同来之友复叩字理,余曰:“投乃股字 打字相合而成。秀才打屁股,非四等而何?”...
-
〓 析毛泽东对早期道教的原始社会主义的解读
从文化的维度来考察毛泽东,我们就会发现: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毛泽东深深地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从他的留下的大量文章、诗词和讲话记录稿等文献中,我们都发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俚语俗言信手采撷、推陈出新;不仅妙语迭出,而且高意频现。同时,这种浸润和熏陶也突出地表现在他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纳上。〔1〕......
-
〓 重温鲁迅先生“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学论断
摘要:鲁迅讲的“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是一科学的论断,它完全符合中国学术文化的历史事实。鲁迅在批判中国旧文化时,也曾批判道教中存在糟粕,但并没有完全否定道教;也并未从道教文化中“悟”出一个“食人民族”的结论。另外,还可从鲁迅先生对宗教的认识:宗教与迷信应严格区分,宗教的产生和存在有其客观的社会根源,反对盲目主张消灭中国宗教......
-
〓 悟真篇—悟真篇卷之中(二)
从此变成乾健体,潜藏飞跃总由心。 先把乾坤为鼎器,次搏鸟兔药来烹。 既驱二物归黄道,争得金舟不解生。 安炉立鼎法乾坤,锻炼精华制魄魂; 聚散氤氲成变化,敢将玄妙等闲论。 咽津纳气是人行,有药方能造化生。 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 纵识朱砂及黑铅,不知火侯也如闲。 大都全藉修持力,毫发差迟不作丹。......
-
〓 《道德经》是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万经之王,它之所以称之为万经之王。是因为它系统地揭示了宇宙的根本真理;揭示了宇宙万物形成和化生的源动力;揭示了人类与这个真理和源动力的根本依存关系;揭示了人类提升品质回归大道的必由之路。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天地万物众生的根蒂,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无色无相,无为无欲,不生不灭,不增不减。道,弥沦于整......
-
〓 测字秘牒—卜字
朝宦请余问婚姻,书卜字。余曰:“大贵!非本郡,比年 翁犹高数倍之家,且易成。”宦悦曰:“果在都中议婚,男女 两家亦远隔五百余里,果系大贵。敢求教字理。”余曰:“字 之体,金枝玉叶,一竖为金枝,一点为玉叶,故知其为于金小 姐也。卜字乃外字之边,则不在本郡。可知卜字可上可下,则 其易成可决。”宦叹赏而去。...
-
〓 道教和张伯端的老学思想
摘要:张伯端以道教内丹心性理论阐发《老子》,把老子思想落实在具体的炼养实践之中。其由命而性而心的修道理论,既是他在新的历史时期对《老子》的一次重新理解和运用,也是他融会三教思想的理论成果。张伯端的老学思想,充分反映了道教哲学发展的时代特色。关键词:张伯端 老学 内丹心性张伯端,字平叔,一名用成,号紫阳,天台人,北宋著名......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