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京华
1、 刘向卒在成帝绥和元年,刘歆复领五经在二年,争立古文经博士在哀帝建平元年,去向卒不逾二年,去歆领校五经才数月。谓歆遍伪诸经,在向未死之前乎?将向既卒之后乎?向未死之前,歆已遍伪诸经,向何弗知?
2、 向未死二年,歆领校五经未数月,既能遍伪诸经。
3、 谓歆遍伪诸经,非一时之事,建平以下,迄于为莽国师,逐有所伪,随伪随布,以欺天下,天下何易欺?
4、 然则歆之遍伪诸经果何时耶?且歆遍伪诸经,将一手伪之乎?将借群手伪之乎?一手为之,古者竹简繁重,杀青非易,不能不假手于人也。群手伪之,何忠于伪者之多,绝不一泄其诈耶?
5、 莽尝征天下通逸经古记小学诸生数千人记说廷中,谓此诸人尽歆预布以待征,则此数千人者遍于国中四方,何无一人泄其诈者?自此不二十年,光武中兴,此数千人不能无一及于后,何当时未闻有言及歆之诈者?
6、 与歆同校书者非一人。尹咸名父子,歆从受学,与歆父向先已同受校书之命,名位皆出歆上,何不能发歆之伪?班斿校书,亦与刘向同时,汉廷赐以秘书之副。歆伪中秘,不能并班家书而伪之也。苏竟与歆同校书,之东汉尚在,其人正士,无一言及歆伪,且深推敬。
7、 杨雄校书天禄阁,即歆校书处,歆于诸经史恣意妄窜,岂能尽灭故简,遍为更写?伪迹之昭,雄何不见?
8、 其后东汉诸儒,班固,崔骃,张衡,蔡邕之伦,并得校书东观,入睹中秘,目验伪迹,转滋深信。
9、 桓谭、杜林与歆同时,皆通博洽闻之士,湛静自守,无所希于世。下逮东汉,显名朝廷,何所忌惮,于歆之遍伪诸经绝不一言,又相尊守。
10、 稍前如师丹、公孙禄,稍后如范升,皆深抑古文诸经,皆与歆同世,然皆不言歆伪,特谓非先帝所立而已。何以舍其重而论其轻?
11、 然则歆之遍伪诸经,当时知之者谁耶?而言之者又谁耶?且歆亦何为而遍伪诸经哉?歆之争立古文诸经,王莽方退职,绝无篡汉之象,谓歆伪诸经将以助莽篡乎?
12、 谓歆伪经媚莽,特指《周官》为说。然《周官》后出,方争立诸经时,《周官》不与。
13、 且莽据《周官》以立政,非歆据莽政造《周官》。谓歆以《周官》误莽犹可,不得谓以《周官》媚莽也。
14、 考《周官》之见于汉廷政制,最先在平帝元始元年,其前一年哀帝崩,莽拜大司马,白歆为右曹太中大夫,相距不数月。其前两人皆退居,不相闻。谓歆逆知哀帝之不寿,莽之且复用,而方退职不得志之时,私伪此书以误莽欤?谓歆于争立古文诸经前已先伪此书而故自秘惜不之及欤?抑歆为太中大夫后乃伪之欤?
15、 夫媚莽以助篡者,符命为首。符命源自灾异,善言灾异者皆今文师也。次则周公居摄称王,本诸《尚书》,亦今文说耳。歆欲媚莽助篡,不造符命,不言灾异,不说《今文尚书》,顾伪为《周官》。《周官》乃莽得志后据以改制,非可借以助篡,则歆之伪《周官》,何为者耶?其果将以误莽耶?
16、 若歆自有专政改制之心,知莽好古,因伪为《周官》以肆其意,则井田见于《孟子》,分州见于《尚书》,爵位之等详于《王制》、《公羊》,其他如郊祀天地,改易钱布之类,莽朝政制,元、成、哀、平以下,多已有人言之,此皆有本,何歆之不惮烦,必别伪一书以启天下之疑耶?
17、 谓歆之伪《周官》,将以媚莽助篡,未见其然也。且歆伪《周官》以前,已先伪《左氏传》、《毛诗》、《古文尚书》、《逸礼》诸经。《周官》所以媚莽,《左氏传》诸经又何为者?谓将以篡圣统,则歆既得意,为国师公,莽加尊信,而莽朝六经祭酒讲学大夫多出今文诸儒,此又何说?
18、 谓莽伪诸经以媚莽,其说既绌,乃谓将以篡圣统。因又谓古文今文如冰炭之不相并。然莽朝立制,《王制》、《周礼》兼举;歆之议礼,亦折中于今文。
19、 师丹、公孙禄,下及东汉范升,谏立《左氏》诸经,并不为今古分家,又不言古文出歆伪。自西汉之季,以逮夫东汉之初,求其所谓今古文鸿沟之限不可得也。
20、 谓歆之伪诸经将以篡圣统,又未见其然也。然则歆之遍伪诸经,固何为者耶?且《左氏》既出歆伪,何以有陈钦为莽《左氏》师,别自名学,与歆各异,岂亦歆私自命之以掩世耳目者耶?
21、 《左氏》传授远有渊源,歆既伪托,何以托之翟方进?其子翟义为莽朝反虏逆贼,方进发冢,戮及尸骨,歆何为而伪托于此?
22、 歆以前其父向及他诸儒,奏记述造,引及《左氏》者多矣。《左氏》自传于世,不得尽谓歆伪。
23、 至《周官》果出何氏,《左氏》《国语》为一为二,此非一言可决,何以遽知为歆伪?
24、 且当时媚莽助篡者众矣,不独一歆。歆又非其魁率。甄丰为莽校文书,六筦之议,蔽罪于鲁匡,此尤其彰著,何以谓伪经者必歆耶?
25、 盖古文诸经,多有征验。谓《左氏》、《周官》伪,不得不谓他经尽伪。谓诸经皆伪,不得不谓伪经者乃歆。何者?歆在中秘领校五经,非歆不得遍伪诸经也。则歆亦不幸矣哉!然当时《太史公书》,下及班氏《汉史》,可为古文征验者犹不一而足。因谓《史记》多歆伪窜,《汉书》亦出歆手,班氏不得二万字。汉代史实一切改观。
26、 且歆遍伪诸经,当有实例。谓今文五帝无少皞,歆古文有之。今文五帝无三皇,歆古文有之。今文惟九州,无十二州,歆古文有之。诚如此类,所以为圣统者仅耳,歆亦何必为篡焉?
27、 况五帝之有少皞,与夫三皇十二州之说,又断断不始于歆。先秦旧籍言此者多矣,因谓一切尽歆所伪。
28、 必以今文一说为真,异于今文者皆歆说,皆伪,然今文自有十四博士,已自相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