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由“实然”状态的中国社会所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难题,以及社会转型中所出现的传统人格的失效、现实人格的失范、理想人格的失落等现象和原因,表明公民的人格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命题。本文从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态与社会三个子系统及对制度、机制和人格发展的互动视角的考察,论证了中国公民人格建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分析了人格的心性结构五个维度的文化内涵与建设和谐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并对如何应用传统伦理建构公民人格进行了哲学思考与阐发。
【关键词】儒家伦理 ;人格的五个维度;和谐社会 ;理想人格建构 ;
人格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命题和根本目标
以人为本、物质财富相对宽裕、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公平和正义,富有创造活力,民主法制、诚信友爱、安定有序、风俗和美,社会伦理关系纯真,社会资本得到充分利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个体人的自我身心高度和谐等是“应然”状态的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特征。“实然”状态的中国社会存在着各种社会矛盾和难题,如两级分化、分配不公、就业难题、经济增长方式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格局还在继续、社会保障体系水平仍然较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依然存在,腐败现象和社会不和谐的声音尚未杜绝。在各种社会矛盾和难题中,对社会稳定与和谐构成最大威胁的是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不公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是存在权利、机会、规则、分配等方面的不平等、不公平、不合理现象,它是激化社会矛盾、酿成社会震荡的根源。这里既有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协调的原因,又有制度、机制改革不到位等因素。必须指出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政治精英、知识精英和企业精英的素质状况亦即人格的健全和完善的程度还不高不能不说是一个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大问题。
由于现代中国社会是从传统中国社会发展而来,权力本位、等级结构、亲缘关系和人情至上等封建遗存和资本主义世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都会对当下的人们产生不良影响。在全球化语境下,由于现代性的负面效应与我们几千年的封建主义残余的相互勾连,使人的生存状态的偏差,人的身心的扭曲,由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冲突、理性和情感的分裂引发的人格缺失,人与存在环境的矛盾问题已显得越来越突出。在一些人身上优秀的传统精神和理想信念失落了,出现了个人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危机;传统的“务实”精神在追求实惠和功利中透过人情、面子、社会关系而变得赤裸裸;一些人漠视道德底线,丢弃了道徳和幸福终究可以合一,善人终可战胜恶人、公理必能战胜强权的信念。至于“慎独”、“敬己”和“修身”、“诚身”等理念在许多人那里已不知为何物。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貌似科学实质是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社会管理的模型化之弊端,存在着压抑人的个性和独立人格,忽视人的能力差异和正当需求的满足,践踏人的合法权益等现象。在鼓励竞争的市场角逐中虽然人们的潜能得到了极大的释放,但浮躁和急功近利的风气又极大的制约了原创性的发挥,人格的智慧定力——创造力被淹没和减损在浮躁、骚动不安和焦虑紧张之中……在学校教育中则表现为重智轻德;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功利、轻素质的等现象。不少人把知识、智力等同于智慧,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分隔开来,我们的大、中学生在基础知识尤其是考试能力上领先于世界但在创造力方面表现得并不优秀。总之,人们有一种“严重的无方向感”,缺乏一种框架或视界以确定他们是谁,应该做什么,去向何方?中国人的人格认同危机可能比西方人更严重。马克思当年在经典著作中描绘的 “人”的依赖和“物”的依赖状况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学者把这种转型中所出现的“人格危机”的主要症状称之为人格“三失”,即“传统人格的失效,现实人格的失范,理想人格的失落。[1]其实,人格转型是社会转型的一种必然要求和趋势,伴随社会的转型,中国公民必然要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正是在此意义上,公民的人格建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命题,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支撑。
中国公民的人格建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首先,无论从人类社会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子系统来考察,还是从制度、机制和人格发展的互动视角来审视,起主导作用的都是隐藏在经济、生态、制度和机制背后的“人”这一最活跃的因素。从经济的角度看,经济中的资本和资源相对人而言是被动因素,而人力资源才是国民财富的终极基础。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状况时指出,资本在具有无限度地提高生产力趋势的同时,又使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片面化,受到限制。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克服这一矛盾。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恢复和张扬人的主体地位,大力促进人的各方面潜能充分发挥,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从生态的视域看,人与自然的和谐既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重要前提。科学技术在征服自然中为人类创造出惊人的物质财富,使人的解放和发展有了更加广阔的前景,但人为了获得眼前的局部的利益,只顾对自然的无情开发和掠夺而导致严重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如果人类意识不到在提高征服自然力的同时还应提高自身的人文力,即提高个体人的人格品位,势必会造成社会发展失调、动荡甚至灾难,因此,解决生态问题的最终出路是提高人的素质和品位。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看,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伦理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淳化、社会资本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制度机制的改革,但最终取决于个体人的文化品位、人格水平的高低。而当代中国最需要而又最缺乏的是对“人格缺失的个人”、“独立能力的个人”和“完整个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