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批判是学术的生命
批判是学术的生命,是学术进步的必由之路,在我们的学术会议中理应经常听到批评和反批评的声音,在我们的学术刊物上理应能够经常看见批评和反批评的文字。遗憾的是,当前学界批评的声音弱了。究其原因,在学人方面,除了缺乏明锐的批判眼光和强劲的批判能力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畏首畏尾——怕惹麻烦,怕得罪人,怕冒犯权威,怕触怒强权。法国......
-
〓 让历史更加好看
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关系到历史究竟该如何书写。对科学化的极端追求导致了民众对专业史学的望而却步众所周知,近代史学的科学化是以兰克史学为标志的。作为“科学史学之父”,兰克发展出一套科学的史料考订方法。鉴于其在历史学成长为一门学科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基因突变”作用,这一方法被称为史学发展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从此,世界史学走......
-
〓 马克思阐释史的九个阶段——一个新黑格尔派马克思主义者的阐释
第一阶段:文献考古学当1883年马克思去世时,他的大部分手稿还是不为人所见的。不过,在文学史与哲学史中,这种情形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对过去的研究是考古学的一种形式,它是一项开掘并恢复仍然不为人知之物的事业。在哲学考古学中,重大的发现被揭示出来,进而改变了对过去某一事件的阐释,例如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重新获得,......
-
〓 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
关于世界史学科体系问题,笔者数年前就思考过并发表了看法。我的观点一以贯之,只不过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坚定和深化。【1】 笔者曾提出“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理由是:中国的世界史学科需要探索一个属于中国自己的、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工作框架,使其既能在世界学术之林独树一帜,又能为中国......
-
〓 关于传统左翼历史观(外一篇)
编者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经济所和《历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封建’名实问题与马列主义封建观”学术研讨会10月11—12日在京召开,除引起史学界的关注外,思想界也有所反应。10月24日,“乌有之乡”网站转载了会议的有关报道,在编者按中指出这次研讨会的主题也是乌有之乡网站曾经关注和讨论过的主题,并推荐了该网站的......
-
〓 “封建”、“半封建”的理解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实质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在《中华读书报》、《法制日报》的“名家荐书”栏目为冯天瑜先生的新著《“封建”考论》写过短篇评论,但我可能不属于有的学者所说的“吹捧者”之列,我也不习惯于吹捧。任何学术论著都不可能完美无缺,而且常常见仁见智,《“封建”考论》中的个别论点自然还可以商榷,只因报纸的篇幅十分有限,我作为后学,还不便展开......
-
〓 国外史学前沿与西方史学史的学科建设
半个世纪前,我国西方史学史学科的奠基人耿淡如先生曾撰文阐释“什么是史学史”,当时他特别指出,“史学史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耿淡如:《什么是史学史?》,《学术月刊》1961年第10期)。如果说,在耿先生撰文的1961年,中国的西方史学史学科尚处在筚路蓝缕、垦荒开拓的初创时代,那么时隔五十年之后,经过许多学界前辈和同行......
-
〓 《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与《农业志》的农学思想之比较
【内容摘要】秦国与古罗马都是典型的以农立国的国家,有着深远的农学传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传世农学成果。《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总结先秦诸子思想学说的“新道家”专著,其中《上农》等四篇保存了大量的农学思想。《农业志》为古罗马农学家加图所作,是研究古罗马时代农学思想的重要资料。两书的农本思想都很突出,都......
-
〓 兰克传统与20世纪“新史学”
——钱乘旦教授在上海师范大学的讲演
历史学毕竟有底线,那就是求真,尽管我们都知道历史研究只能尽可能接近真实,而不能够达到绝对的真和完整的真。正因为如此,使用史料和判断史料仍旧是历史学基本的要求,舍此就无法进行历史研究,因此历史学不等于文学,历史写作也不等于文学创作。钱乘旦,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
-
〓 经济史理论与研究
——纪念吴承明先生逝世一周年学术研讨会述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1000862012年8月18日,为了纪念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吴承明先生逝世一周年,来自海内外30多名专家学者集聚在吴老生前长期工作过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同经济所中国经济史研究室、当代经济史研究室的各位同仁一起,共同回顾吴老不平凡的一生,深切缅怀吴老对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重大贡献与学术风范,坦......
-
〓 “古今中外法”与农业遗产研究杂谈
这是作者在2011年第二届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报告的整理稿。《中国农史》2013年第1期全文刊载。发表时题目改为《“古今中外法”与农业遗产研究》,并由编辑部作了某些技术性处理。此为原稿。——作者2013年3月10日 农业遗产的研究方法是本次论坛的议题之一,论坛组织者让我讲一讲。这个问题我也是在学习和思考中。我在......
-
〓 漫谈“封建”
白公寿彝九十大寿,朋辈、学生集文为他祝寿。我写点什么?想了这个题目:《漫谈“封建”》。“漫谈”者,一知半解,思考也不成熟,姑妄谈之而已。意在祝寿而求教。一我们现在对“封建”的认识,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者研究欧洲中世纪社会所得的结论。欧洲中世纪的封建,一般认为有两个来源,一是日耳曼,一是罗马帝国。日耳曼人入侵......
-
〓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热点辑录
——2012年终特刊:历史学之二
2012年,是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结合继续夯实中国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关注国内外前沿热点问题,在域外新知介绍、跨学科研究等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同时,这一年,地下考古、文献资料、海外鲜见资料的发掘与梳理,都较往年有较大增长。这是历史学认识论、方法论高度自觉性的体现,说明中国历史学逐渐汇入世界学......
-
〓 线性文明理论与文明多样性思想的形成
人类从原始状态过渡到文明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从公元前4000-前3000年开始,人类从原始状态逐渐向文明过渡。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后,在世界各地出现的主要文明有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等多种。这些古代文明主要是自身发展起来的,因而各自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但是也有共同点。“文明理论”是文明过程在人们......
-
〓 困境与反思:“欧洲中心论”的破除与世界史的创立
内容提要:二战后出现了众多的世界史编撰体系。由于对世界历史的较成熟的认知体系还未产生,这些世界史著述在开创之初都面临如何克服欧洲中心论的问题。许多学者批评欧洲中心论,致力于建立新的世界史,可是仍未获得显著成绩。因为我们的世界史体系是由西方学者建立的,是根据欧洲经验得出的,其中有客观的一面,也有欧洲中心论的一面。非西方国......
-
〓 “社会主义封建论”评析
关于现实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界提出过许多值得我们注意的看法,其中有“社会主义封建论”。世界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使得一些信奉科学社会主义的人对现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疑窦,对“社会主义封建论”产生某种程度的认同。分析所谓“社会主义封建论”,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一、所谓“社会主义封......
-
〓 中国古代史的主线与体系
【内容提要】中国古代史的主线与体系可以从许多方面去探讨。本文以“民”的演变为主线,指出“民”在中国古代经历了从先秦依存于部族到汉唐出现“豪民”,唐宋以来崛起“富民”,近代以来逐渐形成“市民”的历史进程。相应地,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从“部族社会”到“豪民社会”,再到“富民社会”,并走向“市民社会”的演进过程。“富民社会”是......
-
〓 历史意识的迷津:后现代历史观批判
【内容提要】后现代历史观以直观的形式呈现了这一时代历史意识的危机。后现代哲学试图通过颠覆牛顿时间观从而破解主体主义历史观,但牛顿的时间观并没有直接支撑起历史主体性。后现代哲学颠覆历史意识的策略一方面是使时间非价值化,另一方面又赋予”现在”以时间永恒性乃至超越时间的延宕性,使之替换或取消̶......
-
〓 历史研究的碎片化与现代史学思潮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下)3
梁启超的《新史学》为大多数历史研究者所熟知。在其《新史学》的第二章“史学之界说”中,梁公对于历史的性质做了如此的阐说:“第一、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第二、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第三、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为了说明这一历史研究的性质,他还引用英国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斯宾塞的比喻,像“邻......
-
〓 国际环境史研究的新动向——聚焦第一届世界环境史大会
《环境史学的起源和发展》第十章
环境史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领域,自兴起以来一直蓬勃发展,现已蔚为大观。尽管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都成立了自己的环境史学会,但各地环境史研究的发展并不平衡,交流也因经济实力和语言等多种原因而并不充分。在美国森林史学会、美国环境史学会和欧洲环境史学会等组织的倡导下,来自世界45个国家和地区的560位学者2009年......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