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梁希“大林业思想”探析
【内容摘要】“大林业思想”是梁希最重要的林业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林业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龙头.居于首要地位,农业、水利等居于从属地位。若以林业为抓手,即可解决中国诸多的生态问题,因此,重视林业,大力发展林业.应是重要的治国方略,欧美诸国无不如此。发展林业不仅惠及农业,减轻水利负担,而且支援了工业。尤其是建筑行业、林化工......
-
〓 当代西方考古学研究范式述评
【英文标题】A Review on the Paradigm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Archeology Study【作者简介】陈胜前,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长春130012)。【内容提要】 Paradigm is the concept to synthesize academic re......
-
〓 探索经济史研究的新路径
《经济与政治之间──中国经济史专题研究》导论
从陶希圣先生在1934年创办《食货》半月刊至今,已经历七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亦从理论争辨──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开始,至今发展为一个极其多元化、内容充实的学术热点。当年,何茲全教授在30年代在北大读书,是陶希圣先生的学生。何氏在〈从「中国社会史论战」说到《食货》杂志〉[1]一文归纳陶希圣先生的观点。他首先引述〈......
-
〓 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质
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再次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还是哲学?如果是科学,它是什么意义上的科学?如果是哲学,它是历史哲学还是世界观?本文试图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一、康德黑格尔:科学与哲学的科学化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首先要考虑到德语语境中“科学”的含义。德......
-
〓 古史研究的……博物学-知识社会史转向
从敦煌古城遗址往西,在西出阳关之前的中途,在党河河谷的北岸,今天的西千佛洞显得比较寂静。从敦煌古城遗址往西,在西出阳关之前的中途,在党河河谷的北岸,今天的西千佛洞显得比较寂静。开越野车的司机是当地人,他说虽然只是与敦煌市区相距三十多公里,但来参观的游客很少,游客去得最多的当然是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湖等景点。从他浓重的当......
-
〓 信息化的历史学:基于互联网驱动的史学变革——“互联网与史学观念变革”笔谈之五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信息研究系主任博格曼(ChristineL.Borgman)在2002年出版的一本专著前言里提到,互联网是自600年前古腾堡(Gutenberg)发明印刷术以来人类交流史上最伟大的进步。【1】该书问世后仅几年时间,便令站在2011年这个时空坐标点上的我们完全能够断言,其历史意义之伟大将远非局限于此......
-
〓 GDP数值估计的三个原则
——中国经济史研究中GDP估算笔谈之六
关于历史上GDP研究的适用性及可能性,还有争论和分歧。分歧和争论的存在,表明研究已达到相当的深度,同时也说明有继续探讨的空间。GDP的统计和推算是系统工程,任何一个数估的变化,都会引起连锁反应。在今天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中,我们并不缺少数据,而是缺少可靠的精准数据。如何做出具有公信力的成果,应该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我觉得......
-
〓 历史记忆与城市精神——在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敬老崇文论坛上的讲演
像陈其美、李平书这样,在上海城市的历史记忆中,本应占有显著位置而事实不然的情况,是历史记忆中的非正常过滤的典型。考其原因,除了历史学者对他们的贡献研究、介绍、宣传不够,没有引起有关方面应有的重视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即移民社会双重身份认同与历史记忆的多元与淡薄。除了中国人,近代上海居住过数量可观的外国人,其中有些......
-
〓 “网络史学”的神话与实际——“互联网与史学观念变革”笔谈之一
人类具有超常的历史记忆能力,也总是追随最先进的记忆工具去表达自己走过的路。中国文明的发生其实就是历史记忆的萌生,不论是史前的刻画符号,还是殷墟的龟甲,后来的竹简,再后来的造纸,每一次技术上的进步都使中国的历史研究和史学表达发生一次深刻变化。没有龟甲,没有竹简,就没有孔子删订六经;没有造纸,也就不可能有历代正史的编修与流......
-
〓 中国小农经济的过去和现在——舒尔茨理论的对错
【内容摘要】本讲通过对诺贝尔奖得主舒尔茨理论对错的系统梳理,说明中国农业过去的內卷以及今天的可能出路,提出从农业本身挖掘出路以及后工业化“小农经济”的设想。同时说明作者提倡的从经验实际出发来提炼理论概念一一而不是从脱离实际的前提信念出发来推断理论一一的研究方法。【关 键 词】新古典经济学;过密型农业;集体化时期;改革时......
-
〓 生计与生态:生态人类学的田野实践
生态人类学是目前国内民族学人类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生态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和方法创新等理论层面的研讨取得了不少成果。无论是对西方生态人类学理论前沿的追踪,还是对我国生态人类学发展史的回顾,都有具体而深入的评述、反思与总结。但从现有的相关经验研究来看,内容庞杂,角度各异,缺乏明晰的主导性研究方向。我国生态人类学如何适应变迁的......
-
〓 苏区史研究的视野扩展、方法运用与未来发展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苏区史研究呈现不断深入的总体态势。一方面,新方法新思维的运用,使认识工具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另一方面,传统范式与方法仍然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由此促进了苏区史从学科视野、学术定位到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的持续拓展,人们认识苏区史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很大突破,苏区史研究的多样性、学术性特点得到长足的提升。与......
-
〓 史无定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理论与方法论问题
陈支平附记:吴老在中国经济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论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他在晚年提出的“史无定法”的说法,更是体现了吴老在学术上的包容与广阔。本人在吴老这一命题的影响下,也曾经对于“史无定法”作出了一些自己的解说。下面是《历史教学问题》杂志社对于我在研究生课堂教学的一次记录,发表于该杂志2008年第6期上。谨借此平台,转贴......
-
〓 略论口述史学与民俗学方法论的关联——民俗学视野的口述史学
【内容提要】“口述史”或“口述史学”(Oral history),是以同被访谈者有目的访谈的录音、录像所记录的口述资料,作为构建或复原历史原貌的重要史料文本的一种科学方法。就其科学性质来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口述史学的出现对于民俗学而言,既是对本学科田野调查方法论的支持,同样也提供了技术层面、方法论乃至科学观念方面......
-
〓 封建城市问题——《封建经济政治概论》第六章
封建时代的城市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西方史学的传统就是把西方社会的进步及发展和城市紧密联系起来,而认为东方的不发展,或者说没有西方那样的发展,就是因为缺乏西方那样的城市。我已经几次试图说明这是一个伪命题,但主要是就西方城市说的,即说明封建时代西方的城市也是封建性的,不是外在于封建的,没有和东方的城市对比。鉴于对立东西......
-
〓 略论历史归纳中的几个问题
作者简介:张耕华(1952-),男,浙江鄞县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上海200062)归纳方法的功能之一,是从“特殊事实”中提取“普通事实”,进而推导历史一般状况或一般常态,是史学研究的重要一环,也是“满地荆棘”、极易失真的一环。其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历史的个别缺乏天然的齐一......
-
〓 让历史更加好看
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关系到历史究竟该如何书写。对科学化的极端追求导致了民众对专业史学的望而却步众所周知,近代史学的科学化是以兰克史学为标志的。作为“科学史学之父”,兰克发展出一套科学的史料考订方法。鉴于其在历史学成长为一门学科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基因突变”作用,这一方法被称为史学发展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从此,世界史学走......
-
〓 “形象史学”为历史研究提供新视角
【核心提示】形象史学的任务当然不会停留在对于“物”的“观看”,而是具有史识的“阐释”。形象史学打开大门,将一切物都放了进来,在我们对于这些空前的史料丰富性应接不暇的时候,传统史学“文”的基本素养,正决定着我们其中的谁,更能穿过物的表象而接近史实真相。“形象史学”是以历史形象为主体构建的历史研究样态,由我国学者提出并倡导......
-
〓 从后现代主义到浪漫主义——一种史学观念的回归
【内容提要】浪漫主义史学与后现代主义史学都是对现代性作出的回应。基于对空间的关注,它们都反对现代主义的线性历史观,强调史学研究的多重视角。在历史观念和历史书写上,它们呈现出诸多相似性:如对特殊主义、地域主义、偶然性、奇闻轶事、多元性、开放性、差异性的强调;在怀乡情绪中表现历史写作的诗性和审美维度;对微观史和日常生活史的......
-
〓 国外学者究竟如何看待中国?——我国学术界对国外中国学的研究
随着我国的日益发展,国外学者对我国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国外中国学或称海外中国学,概略言之,是指由国外学者参与的、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或研究领域,其范围至为广泛,其渊源可溯自汉学。国外中国学原来侧重于我国古代,后来开始侧重于我国近现代,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实际上逐渐成为国外中国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中国学不断发......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