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线性文明理论与文明多样性思想的形成
人类从原始状态过渡到文明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从公元前4000-前3000年开始,人类从原始状态逐渐向文明过渡。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后,在世界各地出现的主要文明有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等多种。这些古代文明主要是自身发展起来的,因而各自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但是也有共同点。“文明理论”是文明过程在人们......
-
〓 马克思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道路
20世纪中国史学变迁,可以粗略地概括为两次转型:从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史学向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的近代史学的转型;从传统、近代史学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现代史学的转型。尽管在历史学科内部,每一个分支学科都有自己具体的学术发展路径,有自己内在的学术演变逻辑,但在对社会演变规律进行探讨的较深层次的理论思辨领域是相通的......
-
〓 在历史的深处展开未来的想象
——“社会形态理论与历史价值观”高级研讨会述评
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性质、特点、道路及其历史前提?这是学术理论界在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重大历史时刻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得出科学的认识。不能求助于远离中国实际、中国问题的西方理论。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框架内,结合新的理论资源和新的研究方法,凸显社会形态理论与历史价值观的当代意......
-
〓 史无定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理论与方法论问题
陈支平附记:吴老在中国经济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论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他在晚年提出的“史无定法”的说法,更是体现了吴老在学术上的包容与广阔。本人在吴老这一命题的影响下,也曾经对于“史无定法”作出了一些自己的解说。下面是《历史教学问题》杂志社对于我在研究生课堂教学的一次记录,发表于该杂志2008年第6期上。谨借此平台,转贴......
-
〓 唐宋变革期学术史·经济篇
小引:“唐宋变革期”的内涵和学界认识的轨迹在历史学人的视野中,重视变化,是史学研究的题中之意。惟有如此,才能够厘清制度的沿革、世态人心的迁转,进而从中追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规律,最终体现史学的镜鉴功能。史学大家钱穆先生曾强调在纵比与横比中发现历史的变化,以求做到“变中见异,异中见性”。[1]同样的见解也见于宋史专家蒙文......
-
〓 鲁迅的读书方法
鲁迅论读书,包括专题论述,及分散在其它文章、书信及日记中的论述,在《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十六卷本,1981年版)中占有一定的分量。从鲁迅这些论读书的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鲁迅的读书观以及他过人的读书方法。为什么要读书首先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需要。鲁迅在《鲁迅自传》中说到,之所以“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和“学洋务”,并......
-
〓 全要素分析方法与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经济史论坛”编者按:该文写作于2008年,刊登于《永久的思念——李埏教授逝世周年纪念文集》(武建国、林文勋、吴晓亮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中。吴老晚年十分关注“全要素分析法”的应用,今年去世前仍在联系有关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1986年10月,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丹尼森(E.D.Denisin)来北......
-
〓 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叙述
所以不要再轻易说“某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样的话,这很容易制造麻烦。要知道,“领土”是政治概念,表明国家或政府的实际控制权。如果你用“自古以来”,别人也会用,只不过两个“自古”是截取不同时段的历史罢了。如果在英文理论刊物上看到题为“FuckChineseness”(转译到中文刊物变成较文雅的“解构中国性”)的文章;......
-
〓 关于中国史学科发展的三点思考
历史认识成果的传播还需要关注在与现代传媒特别是视觉艺术有机结合的同时,也应保持民族文化遗存的独立性、丰富性和完整性,这对中国的自身发展和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十分重要。历史研究是有时代属性的。历史研究与时代思维的内在结合,是历史学研究成熟的标志。关于历史认识的价值,《易传》曾说:“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又说:“彰往而......
-
〓 唐宋城市社会变革研究的缘起与历程
【作者简介】宁欣,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我们关注的城市经济与社会,是指在城市范围(包括大都市圈内的周边及辐射区)以及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城市与乡村的互动中形成的城市发展特点,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形成的关系和由此带来的相关变化。这既是一个传统的领域,也被视为历史研究的新方向[1]。20世纪......
-
〓 日本关于唐宋变革时期流通经济史的研究
绪论内藤湖南首倡的“唐宋变革论”,是以唐宋时代的中国社会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研究课题的。它不仅关注唐宋之间的变化,而且把构成中国近代化前提的社会变迁作为重要研究对象。回顾唐宋变革论的研究历程,可以发现通常聚焦于农村社会的变化,我本人也曾做过这种尝试(宫泽1993)。中国的前近代属于农业社会,生产关系、身份制度等也是......
-
〓 封建国营经济和经济政策——《封建经济政治概论》第七章
封建时代中西各国都存在着政府控制、经营的经济体,而且也都有着具体的经济政策。因为这时的国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所以把它们称为国营经济并不合适。中国有官工业这样现成的名词,就是指政府经营的经济组织。可是西方似乎没有这样的名词,所以只好拿一个模糊的“国营经济”指代这样一种情况。国营经济与经济政策时常有关联,所以放在一起论述。......
-
〓 中华文字将全面数字化“中华字库”工程启动涵盖全部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
7月26日,“中华字库”工程研发工作启动大会在京召开。这标志着“中华字库”工程从筹备阶段正式进入全面研发建设阶段。作为新闻出版总署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的“中华字库”工程,是《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建设项目,也是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特别指出的具有带动作用的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工程以对文字学的深入研究为......
-
〓 黄宗智: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
1.阅读方法首先要养成连接概念与经验的阅读习惯。读书必定要首先掌握作者的中心论点(当然有许多没有形成中心概念的著作,甚或主要是经验信息堆积类的著作,有的价值不大,但有的是十分珍贵的参考书。我这里关心的不是参考书的编撰,而是学术专著的写作),而为了精确地掌握一本书,也是为了锻炼自己概括能力与养成连接经验与概念的思维习惯,......
-
〓 批判是学术的生命
批判是学术的生命,是学术进步的必由之路,在我们的学术会议中理应经常听到批评和反批评的声音,在我们的学术刊物上理应能够经常看见批评和反批评的文字。遗憾的是,当前学界批评的声音弱了。究其原因,在学人方面,除了缺乏明锐的批判眼光和强劲的批判能力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畏首畏尾——怕惹麻烦,怕得罪人,怕冒犯权威,怕触怒强权。法国......
-
〓 深化中国乡村史研究面临诸多新课题
城市化进程带来乡村社会变迁。有学者认为,今天的乡村很可能是未来的都市,乡村史研究不仅能为城市化提供借鉴,也能为城市化建设方向和发展道路提供思路。乡村史研究关注十大问题中国乡村史研究发端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20世纪前半期,乡村的解体与对“乡土中国”的观察、探讨同步展开,以乡村社会结构、乡村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史研究......
-
〓 从后现代主义到浪漫主义——一种史学观念的回归
【内容提要】浪漫主义史学与后现代主义史学都是对现代性作出的回应。基于对空间的关注,它们都反对现代主义的线性历史观,强调史学研究的多重视角。在历史观念和历史书写上,它们呈现出诸多相似性:如对特殊主义、地域主义、偶然性、奇闻轶事、多元性、开放性、差异性的强调;在怀乡情绪中表现历史写作的诗性和审美维度;对微观史和日常生活史的......
-
〓 唐宋变革与第一个中产之家的政权
作者简介:柳立言,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唐宋变革”的要义,是唐宋两代既有延续,也发生了一些划时代的改变,一方面使唐宋两代在某些重要领域产生断裂,另一方面是变革的结果——宋型文化,开启了中国的近世,元明清三代只是延续,没有再产生划时代的改变,亦即没有宋元变革、元明变革或明清变革了。最明显的断裂,当是统治阶级的......
-
〓 中国历史:社会性别分析的一个有用的范畴
本文探讨琼·斯科特的论文《社会性别:一个有效的历史分析范畴》的问世对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的影响,着力勾勒了社会性别分析范畴在中国大陆和欧美的中国历史研究界相互关联而又截然不同的学术发展轨迹。在英语学术界,斯科特的文章标志着重大的概念上的转变,推动此后的研究走出仅限于对妇女的思考,引向对社会性别的关注;走出男女二元对立的思维......
-
〓 国外学者究竟如何看待中国?——我国学术界对国外中国学的研究
随着我国的日益发展,国外学者对我国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国外中国学或称海外中国学,概略言之,是指由国外学者参与的、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或研究领域,其范围至为广泛,其渊源可溯自汉学。国外中国学原来侧重于我国古代,后来开始侧重于我国近现代,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实际上逐渐成为国外中国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中国学不断发......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