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华文字将全面数字化“中华字库”工程启动涵盖全部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
7月26日,“中华字库”工程研发工作启动大会在京召开。这标志着“中华字库”工程从筹备阶段正式进入全面研发建设阶段。作为新闻出版总署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的“中华字库”工程,是《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建设项目,也是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特别指出的具有带动作用的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工程以对文字学的深入研究为......
-
〓 封建经济原理的探索——《封建经济政治概论》第一章
一、封建经济学的由来研究经济史,虽然实证的研究是主要的,可是在指导思想上必然有经济学的理论。我们所知道的经济学来自西方,可以说完全是资本主义经济学,还没有发展出封建主义的经济学,而且许多模式都是以西方的情况为依据的,很少考虑到其他国家、地区的情况,那如何能用来指导研究封建的甚至是全世界的封建社会的经济运动和发展呢?因此......
-
〓 历史学中典型性研究的类型及其限度
——“历史学中的个别与一般”讨论之一
【《史学史研究》编者按】本期“历史理论”栏目发表的两篇文章,探讨历史学中的“个别”(或典型性)与“一般”问题。关于此问题,张耕华教授在本刊2010年第四期发表的《略论历史归纳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已有讨论。在本期发表的《历史学中典型性研究的类型及其限度》中,张耕华教授对此问题作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他指出,历史研究要涉及两种......
-
〓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丛》序言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不定期出版的学术文集,主要内容包括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研究、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方法论研究,以及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研究等。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修史的传统,特别崇尚以公认的伦理道德评价历史、臧否人物。辽代政治家耶律孟简有感于史学家的经验教训,说:“史......
-
〓 评英国历史学家里格比对唯物史观的解读
《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1]是由西方专业历史学家从评估一种历史研究指导理论的视角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所做的评说。[2]作者斯蒂芬.亨利。里格比(Stephen Henry Rig.by),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艺术、历史与文化学院历史学教授。他的主攻领域是英国中世纪史,是一位具有一定国际声誉的知名学者。在历史哲学和历史学与社......
-
〓 新时代如何编撰史学史
——多重视野下的外国史学史编撰
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这两个问题是相伴而生的。简单说,历史就是我们人类过去的经历。人们对人类自身的过往经历天然有一种探究的欲望。“历史学之产生,是因为人类想认识自己,因为人类始终在关注生存的意义”,这就是人类历史能够存在的共同的基础。而对于人类过往经验的这种知识的探求就是历史学。所以,一般所谓的历史,实际上指的就是......
-
〓 亨普尔《普遍规律在历史学中的作用》之文本研究
——“历史学中的个别与一般”讨论之二
【《史学史研究》编者按】本期“历史理论”栏目发表的两篇文章,探讨历史学中的“个别”(或典型性)与“一般”问题。关于此问题,张耕华教授在本刊2010年第四期发表的《略论历史归纳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已有讨论。在本期发表的《历史学中典型性研究的类型及其限度》中,张耕华教授对此问题作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他指出,历史研究要涉及两种......
-
〓 超越人类看人类
——“大历史”批判
【提要】作为20世纪末在西方兴起的一个新的史学流派,“大历史”试图从宇宙“大爆炸”讲起,以多个尺度考量宇宙、地球和人类的历史演进,努力整合人类的知识,尤其是弥合史学叙述中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久已分离的残损局面。在当今人类知识细碎化的形势下,“大历史”的跨学科努力显得弥足珍贵。“大历史”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关注有助于青年一代认......
-
〓 别让“E考据”成为“伪考据”
【核心提示】E考据中一些人不是从历史出发去研究历史,而是先入为主,从现实出发发现问题,然后反观历史去探寻答案,以此作为自己假设的佐证,其下者乃以想象为据伪造模塑历史,仅凭对相关社会历史的片段了解,便贸然利用网络检索相关概念字句,拼凑整合,牵引成文。台湾历史学家黄一农教授近年提倡的“E考据”,被视为“足以使文史专业领域迎......
-
〓 “古今中外法”与农业遗产研究杂谈
这是作者在2011年第二届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报告的整理稿。《中国农史》2013年第1期全文刊载。发表时题目改为《“古今中外法”与农业遗产研究》,并由编辑部作了某些技术性处理。此为原稿。——作者2013年3月10日 农业遗产的研究方法是本次论坛的议题之一,论坛组织者让我讲一讲。这个问题我也是在学习和思考中。我在......
-
〓 在史学价值实现中学界、媒体的互动与影响
中国史学因其特有的价值而作为一门学科不断发展,经过千年培育与积淀,成为中国学术的瑰宝。它的深厚、博大、深邃已为世人认同。从一定角度看,它所揭示的内涵具有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符号的意义。随着时间推移,它的光芒与魅力不但不会衰减,反而会更加耀眼与辉煌。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建设已成为民族与国家的盛事,而我们强调文化的......
-
〓 从“新史学”到社会文化史
【摘要】目前有关社会文化史的讨论中,论者偏重于汲取西方“新文化史”理论和方法,而对中国史学资源甚少提及。本文认为,20世纪初年“新史学”的研究取向和方法仍可资借鉴。社会文化史内容丰富,论题亦不限于大众文化一隅,可从多方面拓展和深化。【关键词】新史学;新文化史;社会文化史【作者简介】罗检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
-
〓 中国记忆史研究的兴起与路径分析
【内容提要】中国学界在西方新社会文化史影响下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开始记忆史研究,经过近二十年发展已成一定规模,并朝社会史和思想史两条不同路径演进。这两条路径在研究对象、史料获取、研究方法等方面各有特点,但也有相通之处。作者认为,两条路径的融合将是中国记忆史研究的未来走向。【关 键 词】中国记忆史;社会史路径;思想史路......
-
〓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国际视野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再出发(专题讨论)之四
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硕果累累,但知识在不断更新中,学术也要发展,创新是知识更新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助力。这种创新既有对史学内涵研究的拓展,也包括方法、视角的调整更新,以及要注意把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放到国际中国史学史、东西方史学研究和交流的大环境中考察,从历史的纵向考察和横向的比较电,探寻中国史学史研究......
-
〓 关于中国传统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若干思考
按:谨以此文庆贺最尊敬的吴老90寿辰长期以来,我国在实践上,以及学术界、思想界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研究,总体思路上是以“现代化”已经成功的外国强国为榜样和参照系的,之所以如此并不奇怪,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国家,落后就要挨打,想避免丧权辱国,只有效法先进。于是,从变法维新到“以俄为师”和仿效日、欧、美,从学习“苏联老大哥”......
-
〓 近十年中国古代史研究之观感
【作者简介】彭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最近十年来,从先秦至晚清之前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呈现出持续进展的态势。根据《中国史研究动态》各年度不同断代的学术综述,近十年中国古代史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在两万篇以上,专著和论文集在1800部以上,从量的角度来说,其繁荣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在质的方面同样也是如此。由于大量新的资......
-
〓 从“新史学”到社会文化史
【内容摘要】目前有关社会文化史的讨论中,论者偏重于汲取西方“新文化史”理论和方法,而对中国史学资源甚少提及。本文认为,20世纪初年“新史学”的研究取向和方法仍可资借鉴。社会文化史内容丰富,论题亦不限于大众文化一隅,可从多方面拓展和深化。【关 键 词】新史学;新文化史;社会文化史【作者简介】罗检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
-
〓 从“专业”到“通业”:当前文明探源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当前的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结合了社会科学通则与历史学个案的研究,是一个学科交叉的领域。就总体情况而言,这项探索的关注重点已由“何时”转向“为何”,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早期文明、早期国家所处的所谓原史时期虽有古文字记载可供研究,但并不能满足人们了解社会变迁诸多方面的要求,因此需要依赖考古学田野工作和理论方法的不断改善提高对物......
-
〓 中国古代史的主线与体系
【内容提要】中国古代史的主线与体系可以从许多方面去探讨。本文以“民”的演变为主线,指出“民”在中国古代经历了从先秦依存于部族到汉唐出现“豪民”,唐宋以来崛起“富民”,近代以来逐渐形成“市民”的历史进程。相应地,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从“部族社会”到“豪民社会”,再到“富民社会”,并走向“市民社会”的演进过程。“富民社会”是......
-
〓 历史研究的碎片化与现代史学思潮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下)3
梁启超的《新史学》为大多数历史研究者所熟知。在其《新史学》的第二章“史学之界说”中,梁公对于历史的性质做了如此的阐说:“第一、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第二、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第三、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为了说明这一历史研究的性质,他还引用英国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斯宾塞的比喻,像“邻......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