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话瞿林东:从“断”到“通”勾勒理论发展脉络
【核心提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即唯物史观来看待中国史学,重新解释历史现象。瞿林东,1937年生,安徽肥东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年考取研究生,师从白寿彝先生攻读中国史学史专业。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
-
〓 从“专业”到“通业”:当前文明探源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当前的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结合了社会科学通则与历史学个案的研究,是一个学科交叉的领域。就总体情况而言,这项探索的关注重点已由“何时”转向“为何”,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早期文明、早期国家所处的所谓原史时期虽有古文字记载可供研究,但并不能满足人们了解社会变迁诸多方面的要求,因此需要依赖考古学田野工作和理论方法的不断改善提高对物......
-
〓 关于所谓“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真相
在最近十五年来的国内理论界中,马克思晚年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某些论述,亦即当今所谓“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如果不是最大热点,也算得上是最大热点之一。国内出版的相关的文章、书籍很多很多,观点则大都众口一词,即断言马克思晚年发生了“重大思想转变”,提出了“东方社会理论”,为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指出了方向云云。这......
-
〓 社会经济作为视野——以当代乡村建设实践为例
【内容提要】本文从对社会经济的不同理解出发,结合笔者长期从事的乡村建设实践案例(包括农民合作社、社区支持农业等)尝试指出:在实践中社会和经济从来都不是二元对立的简单分割,表面独立的经济问题背后其实包含着各种社会与文化层面上的限定和影响,故需要一种“社会—经济”的整体视野及让经济重新嵌回社会的理论敏感与现实框架。它既有助......
-
〓 “碎片化”:新兴史学与方法论困境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下)5
史学研究的“碎片化”现象,是近年来引起史学界许多人诟病的一大病症,其意指研究问题细小琐碎,且缺乏整体关联性与普遍意义内涵,因而缺乏意义与价值。这种“碎片化”倾向尤其在近二十多年来新兴的社会史和社会文化史(新文化史)领域表现最为突出。随着越来越多的学人进入这些新兴领域,尤其是刚刚跨入学术门坎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们,纷纷选择......
-
〓 改革开放以来先秦史研究的理论模式转换
改革开放以来,先秦史领域的研究硕果累累,涌现出大量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优秀成果。本文仅探讨涉及先秦史研究理论模式转换的一个问题,我将之归纳为从“社会形态模式”到“国家形态模式”的转换。正是由于这一转换,先秦史研究才得以突破原有理论框架的局限,了解了我们以前一无所知的“早期国家”这1久已为国际学术界所熟悉的概念,了解了早......
-
〓 “碎片化”是个问题吗?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下)4
社会史研究在当代中国复兴后不久,“碎片化”问题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检视社会史学界对“碎片化”问题的探讨,大致有以下4种看法:缺乏合适的理论指导与操作方法,以致概念不清,含义不明;学科归属不易确定和研究对象宽泛、庞杂;选题狭窄、研究取向和具体内容零碎;与当前的学风浮躁、成果评价以及人才培养机制有关。我们认为,尽管“碎片化......
-
〓 气候哲学研究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受到各国关注。11月26日,多哈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与会代表围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展开新一轮会谈。基于研究气候变化的气候科学,一门新的哲学分支——气候哲学应运而生。在中国,气候哲学才刚刚起步,有待拓展。本报记者就其内涵与动向采访了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气候问题需从哲学高度深思对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恩格斯在《自然......
-
〓 祛中心化历史:全球化时代的地方故事与文化交流
【作者简介】娜塔莉·泽蒙·戴维斯,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1403年,开罗的伊本·卡尔敦法官最后一次修订他的著作《史通》( Book of Examples)的“导论”部分,《史通》是阿拉伯语世界有关诸文明历史及其特征的经典之作。两年之后的巴黎,诗人克里斯汀·德·皮桑最后一次润色其在法语文学中具有......
-
〓 浊源与清流:经济史学与经济学辩证关系初探
【内容摘要】文章对经济史与经济学辩证关系做了初步探讨,从历史学的“历”、“史”语义学探析开始,以经济史学与经济学的“源”、“流”辩证关系展开,对中国经济史研究方法论落后的现状提出批评,呼吁中国经济史研究方法论的转型。【关键词】经济史;经济学;历史学方法;经济学方法【作者简介】蒋清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10......
-
〓 历史书写应该回到叙事
【作者简介】汪荣祖,台湾嘉义中正大学讲座教授。因为想写书,我最近的阅读内容多半是相关史料,特别印象深刻的书很少读到。实际上,那种有启发性而且令人印象深刻的书并不多,像黄季刚所说“八部书外皆狗屁”——这当然是他读中国古书读通了以后的狂言。不过我以前倒是读过一些印象很深刻的书。20世纪以来,史学界用科学方法研究历史,后来改......
-
〓 东汉史研究需要补偏救弊
——“三十年秦汉史研究的理论反思”笔谈之五
【作者简介】赵国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兼职教授。(湖北,武汉,430079)近三十年来的秦汉史研究,给人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秦史研究成果丰硕,西汉史研究建树颇多,东汉史研究相对薄弱。笔者查阅秦汉史研究历年综述,发现一些撰稿人谈及缺陷时,总会提到东汉史研究。如论1981年秦汉史研究概况,......
-
〓 非碎无以立通:简论以碎片为基础的史学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上)
近年所谓史学碎片化的感叹,多受外国影响[1],却也有本土的渊源。贺昌群在1934年就感慨:清末民初《国粹学报》和《中国学报》上的文章,“大多仍能巍然保持着它的价值”,不过只是一种碎片化的价值,“在一门学问或一个问题中,只见零篇断目,如三五小星在夜天闪烁”;表现出中国“整个学术的内容,步调太不整齐,缺少连锁性,很难寻出一......
-
〓 中国环境史研究——《环境史学的起源和发展》第八章
环境史作为一个分支学科或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早在1970年代已经出现,随后世界许多地区和国家也相继开展了环境史研究。中国环境史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其进程本身就需要梳理和反思。本章将从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兴起、取得的成就、呈现的特点和未来需要克服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第一节环境史研究在中国的兴起众所周知,“环境史”一词最早......
-
〓 探索经济史研究的新路径
《经济与政治之间──中国经济史专题研究》导论
从陶希圣先生在1934年创办《食货》半月刊至今,已经历七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亦从理论争辨──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开始,至今发展为一个极其多元化、内容充实的学术热点。当年,何茲全教授在30年代在北大读书,是陶希圣先生的学生。何氏在〈从「中国社会史论战」说到《食货》杂志〉[1]一文归纳陶希圣先生的观点。他首先引述〈......
-
〓 社会史研究“碎片化”命题再检讨
【编者按】近年来,社会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史学变革与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与此同时,繁荣发展中的社会史研究也面临着“碎片化”(“碎化”)和缺乏理论关怀等质疑,尤其是关于社会史研究如何避免“碎片化”的趋势作为学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理论话题,不仅反映出人们对于这一学术范式的看法和评价,对其学术走向和长远发展也有重要的影......
-
〓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革命史研究及其趋向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革命史研究发展迅猛。在中共建党、国民革命、苏维埃革命、新民主主义理论、革命与乡村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本文不是对此一研究状况的全面梳理,而是力图从展望未来的角度,对具有方向性的研究成果予以介绍,旨在由此透视革命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关键词】中共;革命史;新民主主义【作者简介】黄道......
-
〓 百年中国社会史究竟该怎样写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在史学研究领域中独树一帜,并有了长足进展。众所周知,中国社会史研究往往都是以古代社会研究为主,学者们一般不愿触及敏感的近现代社会研究。张静如教授则与众不同,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始就力倡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入进行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并提出以此为基础深化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如......
-
〓 概念史与历史的选择——概念史笔谈之一
【编者按】概念史是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昆廷.斯金纳和德国的考泽莱克所开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已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为世人所公认的研究方法。概念史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推动;另一方面,也与人文科学向语言学转向有关。目前,在西方一些主要国家都有专功概念史的学者,在一些国际合作项目中,也有以......
-
〓 自然与人文:华北平原生态环境史研究
华北平原生态环境史研究,既要关注水、土壤、植被、聚落等环境要素,又要重视人与环境的关系史。环境要素变化的研究有较为刚性的自然科学尺度,而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考察则是人文社会科学层面的,相关描述具有较大弹性。学科和研究手段更趋细致水环境、土壤、植被、役畜、聚落等因素的研究以前多涉及地理学,特别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而环境史......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