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会形态演进的分析——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概述及读后所思
一人类最早的婚姻状态是群婚。即一个原始群内部生理成熟的男女之间不受限制的杂乱性交。(它主要是从对近现代尚处于原始状态的民族的考察及对历史记载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它之所以是人类最初的两性关系,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从人的生理上看,人类比其他动物有更旺盛的性欲,经常地处于发情期,因而性成熟的男女之间的性交就更经常、普遍......
-
〓 考古学与哲学联手打开新视野
【核心提示】考古学离不开哲学,因为考古学的精华部分就是哲学。 考古哲学为现代哲学的一个分支,借助现代哲学思想,对考古学的证据、方法、价值和对人类文化有着普遍意义的结论进行哲学考察,其主要考察对象是考古学的理解模式。这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学科,反映了哲学与考古学之间怎样的关系,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
〓 走上人文学科前沿的社会文化史
——突破瓶颈: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笔谈1)
【作者简介】刘志琴(1935—),女,江苏镇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资深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北京100006);梁景和(1956—),男,山东蓬莱人,历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北京100048);左玉河(19......
-
〓 别让“E考据”成为“伪考据”
【核心提示】E考据中一些人不是从历史出发去研究历史,而是先入为主,从现实出发发现问题,然后反观历史去探寻答案,以此作为自己假设的佐证,其下者乃以想象为据伪造模塑历史,仅凭对相关社会历史的片段了解,便贸然利用网络检索相关概念字句,拼凑整合,牵引成文。台湾历史学家黄一农教授近年提倡的“E考据”,被视为“足以使文史专业领域迎......
-
〓 《“封建”考论》节选(一):提要、目录、题记
《“封建”考论》,冯天瑜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提要:“封建”本义为“封土建国”、“封爵建藩”,古来汉字文化圈诸国都在此义上使用“封建”一名,并展开“封建论”。中国秦汉至明清社会主流离封建渐远,而近代欧洲目击者和学者发现,日本的幕藩制与西欧中世纪制度feudalism(封土、采邑制)“酷似”,日本明治间遂以“封建......
-
〓 “古今中外法”与农业遗产研究杂谈
这是作者在2011年第二届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报告的整理稿。《中国农史》2013年第1期全文刊载。发表时题目改为《“古今中外法”与农业遗产研究》,并由编辑部作了某些技术性处理。此为原稿。——作者2013年3月10日 农业遗产的研究方法是本次论坛的议题之一,论坛组织者让我讲一讲。这个问题我也是在学习和思考中。我在......
-
〓 中国古史创新仍需重视旧史料
【核心提示】通过观念和方法的更新,“旧史料”也可以焕发新生命,从而有所贡献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持续推进。或许与中国现代历史学科建立的历史过程有关,中国古代史研究中谈到“学术创新”,谈到“新研究”,多以“新史料”的发现和运用为主。尤其近三十年来,以考古工作的大幅进展为背景,学人争以“预流”为尚。今天简牍材料和敦煌吐鲁番文书......
-
〓 以开放的心态读书问学
【核心提示】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难以描述的巨变,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延续,人们的旧有观念和做法受到了冲击,知识的更新速度与传播方式发生的变化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转瞬间,21世纪的第12个年头将被我们悄然抛在身后。一句墨西哥谚语说:“别走太快,你会丢掉灵魂。”它仿佛在提醒我,该停下脚步回望一下刚刚走过的路,审视一下匆忙......
-
〓 《早期奴隶制比较研究》前言
这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主要是我们多年来钻研中国与希腊罗马古代史的论著。包括四个专题:中国商代,希腊荷马时代,罗马王政时代,凯撒与塔西佗时代的日耳曼人,此外还有一些与此有关或范围更加广阔的综合性的论述。人们知道,撇开一个多世纪以前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不可能接触上世纪末才开始发现的甲骨卜辞不谈,其余希腊、罗马包括日耳曼人的上......
-
〓 线性文明理论与文明多样性思想的形成
人类从原始状态过渡到文明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从公元前4000-前3000年开始,人类从原始状态逐渐向文明过渡。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后,在世界各地出现的主要文明有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等多种。这些古代文明主要是自身发展起来的,因而各自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但是也有共同点。“文明理论”是文明过程在人们......
-
〓 深化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构想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再出发(专题讨论)之二
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史学史”的概念和创建学科体系的设想是20世纪初由梁启超明确提出的。经过近百年来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中国史学史的学科体系渐臻成熟,在中国史学领域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史学的不 断发展,中国史学史研究也应当进一步寻找新的增长点,拓宽学术领域,促进史学史的内涵和体系不断深入和完......
-
〓 历史思考的“新途径”在哪里?
2005年,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世纪前沿”系列丛书中出版了德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约恩·吕森(Jorn Rtisen)的一本著作——《历史思考的新途径》。关于这本书的写作意图,作者在“前言”中有着比较清楚的交代:“全球化进程对历史思考提出了新的挑战,跨文化接触在不断深化,必须把握形成和确立文化认同的新维度和新条......
-
〓 新材料新视角新方法:中国古代史研究
2012年终特刊:历史学之一
2012年,是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结合继续夯实中国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关注国内外前沿热点问题,在域外新知介绍、跨学科研究等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同时,这一年,地下考古、文献资料、海外鲜见资料的发掘与梳理,都较往年有较大增长。这是历史学认识论、方法论高度自觉性的体现,说明中国历史学逐渐汇入世界学......
-
〓 论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村社制和奴隶制残余
人们在研究中国史时提出许多感兴趣的问题,诸如中国历史上的时局,有如走马灯般的变动,封建王朝不断兴衰更迭,农民战争此起彼伏,连绵不绝,不时出现新贵族代替旧贵族,游牧贵族代替农耕贵族的情况;其在财产权上也不是很稳定的,所谓“千年田,八百主”,即足说明其间变动的剧烈。从表面上看来,随着新王朝的建立,似乎一切都变了,人也变了,......
-
〓 二十世纪以来晚宋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20世纪以来的宋史研究,北宋史的关注程度一直强于南宋史,但是随着近年来南宋史研究的不断加强,较多的南宋史研究成果出现,特别是以往较为薄弱的晚宋史研究,也出现了丰硕的成果。对于晚宋史的界定,目前有胡昭曦《略论晚宋史分期》(《四川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将其界定于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至帝舄祥兴二年(1279)南宋......
-
〓 史学30年:从“走出通史”到“返回通史”
【核心提示】史学近30年的变化,可以用“走出通史”与“返回通史”来概括。对于通史写作的不满意,逼迫我们走出来,经过30年的努力应该要逐渐回到通史这样一个大目标上,我称之为“返回通史”。近十年来,在社会史与区域史等研究潮流的推动下,新资料的发掘与利用成为史学研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这固然有助于营造史学繁荣的盛景,但同时也越......
-
〓 我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再认识
一、对于封建一词的争议近年来我国历史学界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展开过热烈的讨论,这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史的一个中心课题,也引起国外学者的注意。所以,在讨论中尽管意见十分分歧,但提出许多有益的看法,值得重视。首先,外国学者对封建一词就有争议,他们认为封建制度不单纯是指经济的意义,而是包括有政治、法制上的含义......
-
〓 从“专业”到“通业”:当前文明探源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当前的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结合了社会科学通则与历史学个案的研究,是一个学科交叉的领域。就总体情况而言,这项探索的关注重点已由“何时”转向“为何”,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早期文明、早期国家所处的所谓原史时期虽有古文字记载可供研究,但并不能满足人们了解社会变迁诸多方面的要求,因此需要依赖考古学田野工作和理论方法的不断改善提高对物......
-
〓 晚唐魏博节度使何弘敬生卒年小考
关于《何弘敬墓志》的具体年代,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一行5人于1993年9月26日给出的结论是唐咸通六年,即公元865年。由于这一结论来自权威机构,故流布甚广。笔者于2006年撰著《何弘敬墓志铭点注暨有关资料荟集》一书时,对这一问题也未加深究,遂至继续以讹传讹。近日,承大名县方志办副主任桂士辉先生提醒,笔者重新核对晚唐魏博......
-
〓 “中心观”与“中心论”
在既有的各种世界史体系范式中,“中心”是一个引起争议的概念,也是一个容易牵动民族感情的问题。然而,作为一种结构范式,世界史体系又无法回避“中心”概念。当我们运用各种理论资源建构不同范式的世界史体系时,无论是否直接表述,“中心”问题都蕴含其中,并以此支撑起各自的阐释系统。不过,在以往关于世界史体系的讨论中,“中心”的两种......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