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播种和育秧——《中国稻作史》第四章(三)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稻作技术三、播种和育秧(一)直播水稻的直播有两种情况,一是旱稻(陆稻)的旱地直播,二是水稻的水田直播,从后者演变出育秧移栽技术。前者则始终行直播。根据李根蟠、卢勋等近年来提出的农业起源于山地说,旱稻的直播显然早于水田的直播。他们调查云南少数民族如怒族、傈僳族、佤族、布朗族的水田技术表明,南方少数民族早期......
-
〓 我国有哪些农业遗产——《中国农学遗产要略》(一)
我们祖国,在农业生产上有一个先进的、丰富的、完备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这个体系是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它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还无法肯定。但是,一定比文字记载的历史古老得多,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它集中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经过成万年的累积,逐渐充实、改进、提高,臻于完备。以它作指导,加上勤劳质朴的农民们坚韧不移的努......
-
〓 古代官方祈雨考述
【内容摘要】祈雨是古代农业社会重要的祭祀与礼仪活动,其本质是原始信仰,不同形式的祈雨活动分别对应不同层次的神灵祈祀。基层民众及地方郡县喻祈于祭,王朝及皇帝则喻祈于礼,透过一系列仪式化的符号和象征行为,祈雨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函,集中反映了古代人对于自然、天象、政治等方面的思想观念和官方多神信仰的意识形态。【关 键 词】祈......
-
〓 论拉萨尔与拉萨尔主义
论拉萨尔与拉萨尔主义丁建弘 东方红网编者按:这是197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一本小册子。本刊将分两次全文转载。在这本小册子的扉页上,印着毛泽东同志的两段语录:“在反倾向的斗争中,反对两面派的行为,是值得严重地注意的。”“革命的政党,革命的人民,总是要反复地经受正反两个方面的教育,经过比较和对照,才能够锻炼得成熟......
-
〓 水车正名正位——水车起源和发展丛谈(二)
汉武帝有言:“农,天下之本也,泉流灌浸,所以育五谷也。”[1]宋人陈耆卿则说:“夫稼,民之命也,水,稼之命也。”[2]可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水对农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如果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那更是水稻生产的命脉。水是自然存在,其用则在人。人要充分用水之利,抑水之害,离不开相应的设施和机具。中国古代用于排灌的机械......
-
〓 近百年来中国古代合伙制研究述评——《中国古代合伙制初探》绪论
绪论近百年来中国古代合伙制研究述评中国古代合伙制的科学研究从二十世纪初即已萌芽,至今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近年来,随着股份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合伙制问题的研究再次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1]取得了一批新的成果,提出了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已有研究成果,推进这一问题的研究,为现实股份经济制度运行及相关理......
-
〓 隋唐宋元拒咸蓄淡堰闸工程技术成就
——《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
第二节拒咸蓄淡堰闸工程技术成就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潮汐差大,河流常受海水咸潮的倒灌,引起土地的盐碱化,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进行。唐宋元时期,随着沿海地区农业开发的加快,海堤工程系统的建成,为隔绝海潮的入侵,使内河咸淡分离,并蓄积淡水供给农田灌溉用水,在众多的通海溪河上相继修建堰闸,以拒咸蓄淡。拒咸蓄淡工程是我国东......
-
〓 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三)
三、市舶使及其管理制度唐初南海贸易管理仍然由岭南当局主导,但自从设置市舶等使之后,朝廷对贸易的控制加强,改变了以往地方包揽市舶之利的局面,市舶使的差遣具有开拓性意义。唐代诸使是皇帝或朝廷派出的主持某项专门事务的特使,市舶使其中之一种。诚如美国学者迈克尔·多尔比所云:使职“特别适于解决涉及朝廷和地方双方的问题,因为这种问......
-
〓 集体化时期大型水利工程中的民工用粮
内容提要:在集体化时期开展的大型水利工程中,对民工用粮政策的调整成为影响工程进行的关键因素。以河北省根治海河工程为例,国家的粮食补助政策数度发生变化,成为反映当时政治背景和粮食状况的晴雨表。海河工地的粮食补助一度无法满足需要并影响到民工的身体健康,基层生产队逐渐承担了帮助工地解决粮食问题的重任,加重了农村负担。对民工用......
-
〓 [宋元时期]特殊的同居大家庭——《中国家庭史》第三卷第一章第三节
第一章家庭的类型和传延方式第三节特殊的同居大家庭家庭只含有直系血缘关系,家族则含有旁系血缘关系,介于二者之间的还有一种以直系血缘关系为主,稍稍扩展到旁系的家庭结构模式,即同一个祖父或曾祖父的所有的子孙都不分家的大家庭,社会学上称作“联合家庭”,我国古代称作“同居共财”、“累世同居”,朝廷旌表的时候称作“义门”,此外还有......
-
〓 春秋战国至南北朝灌溉渠系工程的发展情况
——《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第二编第一章第一节
第二编大型灌渠及陂塘技术的发展(春秋战国至南北朝)第一章引水渠系春秋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井田制迅速瓦解,与之相适应的以排涝为主的沟洫工程也堙废了,代之而起的是兴修长距离引水灌溉工程。到战国、秦汉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开发更多的土地和增产更多的粮食,加上水利知识的积累和水工技术的提高,促使水利......
-
〓 试论我国中古自然经济及其下的田制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第四章
一请允许我把话说得稍稍遥远一点。假如我们用宏观的眼光,看我国历史上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后八世纪这一千四百年历史的话,它似乎恰好可以分为两段,每段七百年,以公元后一二世纪之交作为它们的分界点。前一段七百年,是货币和交换行为最初发展、逐渐泛滥以至收缩、停滞的年代;后一段七百年是自然经济发展、居社会主尊地位,并且最后又被货币......
-
〓 《洱海区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导论、结语
导论自城市诞生以来,它就和农村一样,是承载人类不同社会群体的广阔而绵长的大舞台。无论是在古代王朝的兴衰更替中,还是东西方社会千差万别的变化下,城市总是以领先而活跃的经济、更系统而完备的管理、更绚丽而多彩的文化以及无比富庶的物质生活和更加高远的精神境界走在时代的前面,在历史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农村社会那种相对......
-
〓 洱海区域地方郡县城市的确立
——《洱海区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第五章第一节
第五章大一统政权下洱海区域的地方城市【1】一、洱海区域地方郡县城市的确立本文所说“郡县城市”的概念,是借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划时代事物——郡县制度的概念。“郡县制”出现后一个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中央对地方改行新的管理方式——行政层级管理。这样,过去那种以血缘亲疏确定大宗、小宗的等级进行统治的落后方式被取缔了。......
-
〓 两宋的土地关系和赋役——《中国土地制度史讲稿》第六章
第二十四节宋以前土地所有制的总结宋以前的土地制度,前文大体上已经涉及过了,现在再来总结一次,不是为了重复,而是企图在总结中有所拔高,也就是说,会有些新的什么在总结中出现。特别是结合导师马克思关于东方(亚细亚)形态的伟大学说,观察这一形态的特征在具体的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土地所有制衍变的历史中,有些怎样的情节,是很有意义......
-
〓 试论新中国海运事业的发展和变迁(1949-2010)
中国社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00836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运事业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如今,我国在世界海运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海运大国。考察我国海运事业的发展和变迁,可以发现,我国海上贸易、海洋运输的强弱与经济增长具有同步性,与英国、美国、日本等国依靠“世界工厂”的制造业地位建立其海运大国的发展历程......
-
〓 洱海区域城市化问题的分析
——《洱海区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第五章第五节
第五章大一统政权下洱海区域的地方城市五、洱海区域城市化问题的分析关于城市化的概念,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解释,且由于古代、近代和现代城市的发展有诸多不同,所以学术界对古代社会是否产生过城市化这一历史现象都存有争议。据我多年的城市研究经验,我认为中国古代社会是发生过城市化现象的,且带有明显的阶段性。之所以这样肯定,是因为我赞同......
-
〓 中国古代生物质能源的类型和利用略论
能源是整个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人类开始使用火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能源利用的历史。我国古代先民完成了对生物质能、矿物能、自然能、畜力能等多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多种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保证了古代社会生产、生活对光、热和动力等能源的需求,从而为古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其中,生......
-
〓 广西壮族的农事歌谣及其生存境况
【内容摘要】中国广西壮族的农事歌谣丰富多样,这些歌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传授农业生产经验的歌谣、鼓舞斗志和调节情绪的农事歌谣、围绕农业生产进行祭祀活动的歌谣。本文对此分别进行介绍,并概述其主要特点、功能、产生的原因和目前的生存境况。【关 键 词】广西壮族;农事歌谣【作者简介】徐赣丽,女,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
-
〓 风能在中国古代农业中的利用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也是农业起源较早的地区之一。由于风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古代先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很早就对风及其作用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并对自然风、人造风加以充分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于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谷物的清选加工及农业提水灌溉及排水等方面。其工具丰富完备,技术先进成熟。谷物清选加工方面主要的工具有杴、飏篮、簸......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