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历代中州森林变迁
【内容摘要】本文是笔者的“河南历史时期环境变迁和水利兴衰”课题的一部分,探讨历史时期河南天然森林的变迁规律及变化特征。认为:1)战国至两汉是开发的第一高潮,天然林消耗为4.3~6.3万亩/年;唐宋是第二高潮,森林消减为8.1~4.5万亩/年;18~19世纪是第三高潮,消减率4.5万亩/年。2)天然森林自北向南、自东向西......
-
〓 历代中州森林变迁
【内容摘要】本文是笔者的“河南历史时期环境变迁和水利兴衰”课题的一部分,探讨历史时期河南天然森林的变迁规律及变化特征。认为:1)战国至两汉是开发的第一高潮,天然林消耗为4.3~6.3万亩/年;唐宋是第二高潮,森林消减为8.1~4.5万亩/年;18~19世纪是第三高潮,消减率4.5万亩/年。2)天然森林自北向南、自东向西......
-
〓 中国作物栽培历史的阶段划分和传统农业形成与发展
【内容摘要】我国原始农业约开始于1万年之前,最先驯化栽培的主要有黍、粟、稻、麻、菽等粮食作物。生产工具的不断发明更新,外来作物与本土作物的大融合,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对作物栽培技术的提高及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变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根据作物栽培历史的技术特点,将之划分为:史前植物(作物)采集驯化期、传统农业萌芽期、北方......
-
〓 整地技术——《中国稻作史》第四章(二)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稻作技术二、整地技术(一)原始农业的稻田现在研究中国农业早期形态的学者多趋向于把早期的农业区分为刀耕和锄耕(或耜耕)两个阶段[1]。是根据使用的农具和对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作出的划分。刀耕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使用刀斧、木棒进行所谓“刀耕火种一,不翻土。锄耕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使用翻土工具锄(耜、铲),由林木砍伐......
-
〓 古代稻谷(米)的贮藏——《中国稻作史》第五章(一)
第五章中国古代稻谷(米)的贮藏和加工一、古代稻谷(米)的贮藏古代稻谷(米)的贮藏有临时性和长期性的不同。临时性的贮藏没有固定的地点,便于随时取用或运输,其贮存的器具有蓧、蒉、筐、筥、畚、{竹屯}等。长期性的贮藏有固定的场所和构筑,供大量谷物的蓄贮。王祯《农书》把临时性的贮放谷物的器具归入“蓧蒉门”,而把长期性的蓄积谷物......
-
〓 论古代中国与缅甸的农林技术交流
缅甸位于中南半岛西部,是东南亚的重要国家之一,与中国云南接壤。缅甸古称掸国、骠国、顿逊国等。《旧唐书》云:“其国境,东西三千里,南北三千五百里。东邻真腊国,西接东天竺国,南尽溟海,北通南诏些乐城界,东北距阳苴咩城六千八百里。往来通聘迦罗婆提等二十国,役属者道林王等九城,食境土者罗君潜等二百九十部落。”又云:“骠国,在永......
-
〓 集体化时期大型水利工程中的民工用粮
内容提要:在集体化时期开展的大型水利工程中,对民工用粮政策的调整成为影响工程进行的关键因素。以河北省根治海河工程为例,国家的粮食补助政策数度发生变化,成为反映当时政治背景和粮食状况的晴雨表。海河工地的粮食补助一度无法满足需要并影响到民工的身体健康,基层生产队逐渐承担了帮助工地解决粮食问题的重任,加重了农村负担。对民工用......
-
〓 历史时期大清河南系的变迁研究
——兼谈与白洋淀湖群的演变关系
【内容提要】海河水系以“清”为名的大清河其实只是相对于位居其南、其北著名浊流滹沱河与永定河而言的“清”河。历史时期,随着上游水土流失的日益加剧,大清河南系各河含沙量不断增高,干流段决徙逐渐频繁。本文利用历史文献,对先秦以来在自然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的大清河南系的变迁进行了探讨,揭示和总结了两千余年来水系格局变动的基本过......
-
〓 元代以前的高梁河水利
【内容提要】本文综述从东汉至金代的高梁河水道及水利,亦即今北京城区及近郊的水利。三国时(公元250年),刘靖于桑干河上筑戾陵堰,开车箱渠,为最早见于记载的北京水利;北魏时(公元519年),裴延俊又重修该渠堰;再后北齐时(公元565年),斛律羡扩大灌区,引高梁水北通易京永,沟通高梁河及温榆河。唐代早期(公元650年),裴......
-
〓 汉简所见两汉之际窦融集团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及影响
内容提要:两汉之际的通货膨胀问题十分严重。其时,据守河西五郡的窦融集团针对世情,依次颁布执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理举措后,河西地区呈现出了民庶殷富、仓库有蓄的社会新景象。如此显著变化在动荡不已、物价暴涨的两汉交替过渡时期颇显特别。其中,像以谷为俸的“吏俸新制”不仅很好地抑制了通货膨胀的恶化,也在当时河西社会经济变迁中......
-
〓 春秋战国至南北朝大型引水渠道工程的技术成就
——《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第二编第一章第二节
第二编大型灌渠及陂塘技术的发展(春秋战国至南北朝)第一章引水渠系第二节大型引水渠道工程的技术成就我国早期大型引水渠道工程漳水渠、都江堰和郑国渠,都创建于战国时期,之后经不断整修,工程逐渐完美。这三大灌渠工程取得的技术成就光彩夺目,是我国水利史上的奇葩,足以引起世人的瞩目。一、多首制引水工程——漳水渠漳水渠,又称漳水十二......
-
〓 春秋战国至南北朝大型蓄水陂塘工程的技术成就
——《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二节
第二编大型灌渠及陂塘技术的发展(春秋战国至南北朝)第二章蓄水陂塘第二节大型蓄水陂塘工程的技术成就我国大型蓄水陂塘工程兴建甚早,春秋中期在淮南已建成陂周224里的大型蓄水陂塘芍陂,之后,东汉时又建成绍兴鉴湖,湖周358里。陂湖水利工程在南方最为普遍,芍陂和鉴湖是古代南方陂湖水利工程的楷模,其取得的技术成就至今令人景仰。一......
-
〓 播种和育秧——《中国稻作史》第四章(三)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稻作技术三、播种和育秧(一)直播水稻的直播有两种情况,一是旱稻(陆稻)的旱地直播,二是水稻的水田直播,从后者演变出育秧移栽技术。前者则始终行直播。根据李根蟠、卢勋等近年来提出的农业起源于山地说,旱稻的直播显然早于水田的直播。他们调查云南少数民族如怒族、傈僳族、佤族、布朗族的水田技术表明,南方少数民族早期......
-
〓 风能在中国古代农业中的利用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也是农业起源较早的地区之一。由于风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古代先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很早就对风及其作用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并对自然风、人造风加以充分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于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谷物的清选加工及农业提水灌溉及排水等方面。其工具丰富完备,技术先进成熟。谷物清选加工方面主要的工具有杴、飏篮、簸......
-
〓 唐宋政府岁入与货币经济的关系
一、引言中国社会发展到了唐(618—906)中叶左右,自汉末以来约共五百多年占优势的自然经济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货币经济[1]。这一股货币经济的大潮流,在中唐以后渐渐增长势力,而且并没因为政治上的改朝换代而被阻压着,到了宋代(907—1279)更加特别向前发展。说到自唐至宋货币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本来可以像从前研究中......
-
〓 朝鲜时代农业的特性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探析
Ⅰ. 绪论 本文研究传统时代韩国农业的特性,探索继承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同时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案。本文采取了分析最能代表前近代农业性质的朝鲜时代农业的研究方法,考察韩半岛农业的特殊性及传统的农耕方式对现代农业所做出的贡献。一直以来,有关韩国农业史的研究方向侧重于围绕资本主义制度的成立阐明世界史的普遍性或解释个别的农业......
-
〓 中国作物栽培历史的阶段划分和传统农业形成与发展
【内容摘要】我国原始农业约开始于1万年之前,最先驯化栽培的主要有黍、粟、稻、麻、菽等粮食作物。生产工具的不断发明更新,外来作物与本土作物的大融合,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对作物栽培技术的提高及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变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根据作物栽培历史的技术特点,将之划分为:史前植物(作物)采集驯化期、传统农业萌芽期、北方......
-
〓 [宋元时期]分家:传家的过程和方式——《中国家庭史》第三卷第一章第四节
第一章家庭的类型和传延方式第四节分家:传家的过程和方式我们接着看普通的小家庭。家庭与家族、与同居共财的大家庭不同,后两者可以无限期地存在下去,家庭则有时限性,从一对夫妻结婚组成家庭到年迈或去世,一般只能存在三四十年的时间。【1】人们都忌讳自己身后门户灭绝,都有把家庭门户传继下去的本能愿望,分家就是家庭的传延过程,【2】......
-
〓 春秋战国至南北朝灌溉渠道工程技术
——《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第二编第一章第三节
第二编大型灌渠及陂塘技术的发展(春秋战国至南北朝)第一章引水渠系第三节灌溉渠道工程技术春秋战国至南北朝时期,我国兴建了大量的引水灌溉渠道,涌现了一批大型渠道工程,因而灌渠工程技术迅速发展。在灌渠勘测规划技术方面,运用“表”、“准”、“度”技术进行水准高程、距离远近、地形地势等的测量,以布置渠首工程和确定渠道线路,并成功......
-
〓 中国古代生物质能源的类型和利用略论
能源是整个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人类开始使用火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能源利用的历史。我国古代先民完成了对生物质能、矿物能、自然能、畜力能等多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多种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保证了古代社会生产、生活对光、热和动力等能源的需求,从而为古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其中,生......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