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代突厥民族历史意识兴起原因探析
【内容摘要】突厥民族的历史意识兴起于第二汗国建国时期。由于唐朝将突厥降附部众与其它不同民族安置于河曲地区,彼此之间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差异,促使突厥民族族群意识的形成与民族认同感的提升。阿史那骨咄禄起兵反唐时的重要谋臣阿史德元珍曾入侍于唐,深受汉文化影响,了解“历史”对于一个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在骨咄......
-
〓 丝绸文化——《四千年农夫》第十三章
东方另一个伟大的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最了不起的行业就是丝绸生产。可以说,东方的丝绸是世界上最精致、最美丽的纺织品。丝绸业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它于公元前2600年起源于中国,原料是一种已经被驯化的野生昆虫蚕吐出的丝。迄今为止丝绸业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每次运往美国西海岸的丝绸价值都超过了100万美元。 人们还会......
-
〓 论儒家思想对我国农耕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钟小明,男,厦门大学哲学系201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人类文明的起源无疑地是以农业为先导的,农业生产是文明产生的先决条件,农业文明本身就是初始意义上的文明。”[1]儒家思想在我国持续数千年,对我国古代乃至现代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它的影响渗透到各个领域,其中在农业领域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古代先贤......
-
〓 《陈旉农书》与中国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
近年来,环境史成为史学研究的热点,可持续发展问题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这也给农史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野。我在《中国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实践》一文[1]中肯定了中国传统农业包含了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并把它概括为六种观点:“三才”观、农时观、地力观、物性观、循环观、节用观。现在需要讨论的问题是:这六种观点是平列的吗......
-
〓 从比较史的角度应该如何看待东亚农业
一、既有的关于发展阶段论和地区类型论的看法笔者在1996年之后的6年中,和中国、韩国的农业史研究人员一起进行了关于东亚农业史的共同研究。在项目实施期间,各位课题组成员都强烈认识到东亚农业以水稻耕作为中心这一地区性的同质性,虽然在时间上有先有后。但是我们在一同访问东亚各地的农村后,又认识到各地区间的异质性。至于应该如何去......
-
〓 迈步田野之间——《四千年农夫》第八章
3月31号早晨八点,我们搭乘上海到南京的火车前往位于上海西面、离上海32英里的昆山考察那儿的土地。火车一等座的票价则是1.6元,二等座的票价是80分(墨西哥币),三等座票价是40分,换算成我们的货币则分别是每英里2美分、1美分和0.5美分。这儿到南京的距离是193英里,乘坐二等座的费用是1.72美元,换句话说,每英里不......
-
〓 《中国疫灾历史地图集》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
《中国疫灾历史地图集》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 2012年12月14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14日第392期 作者:本报记者 郝日虹 浏览: 54 次 我要评论 字号:大中小 【核心提示】绘制疫灾历史地图不仅需要地理学、气候学、环境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还涉及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内容......
-
〓 古代农业文献及其和现代香料与药材种植的关系
【作者单位】Asian Agri-History Foundation, Secunderabad 500 009, Andhra Pradesh, India (email: ynene@satyam.net.in)【翻译】魏露苓(华南农业大学)印度自从吠陀时代起,就有丰富的农业遗产。在许多地区,农民们都仍然延袭着古......
-
〓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道路的早期探索:清季重商思想再评估
【摘要】清季重商思想阐释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重商论者将历史、社会、文化、制度、近代世界观等各种因素嵌入到经济问题的分析之中,探讨了中国如何发展近代生产力、构建近代生产关系等重大问题。强烈的忧患意识、救亡精神和经世使命感使重商思想呈现出独立意志、奋起赶超的鲜明特质,其关注人的发展,尝试古今、中西结合以及动态、开......
-
〓 《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目录
《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李庆新著,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4月内容提要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关于经济史、中外关系史专题研究新作,对秦汉至六朝时期岭南与东南亚海上交通、唐朝市舶制度、郑和下西洋与朝贡体系、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考古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作者比较详尽掌握相关中外文献资料,并与田野考察、考古发现相结合......
-
〓 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八)
八、南海贸易与岭南社会经济变迁20世纪初叶,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中唐以后出现的前所未见的经济社会变迁,这种变动与宋代相衔接,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向近世转变的观点。1910年,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提出“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的命题;其后,宫崎市定对内藤氏的观点加以阐述与完善,形成系统的宋代“......
-
〓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前言
黄土高原是范围相当广大的地区。它南倚秦岭,北抵阴山,西至乌鞘岭,东抵太行山,有今山西全省和陕甘两省的大部,兼有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甚至还涉及青海省东部和河南省西北部一隅之地。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说法,乃是其北仅至于横山之北陕蒙两省区交界之处,不包括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当然也就不能至于阴山山脉之下。......
-
〓 礼仪、习俗与气候变迁和环境演变关系的思考
——《江汉论坛》2011年第8期环境变化与社会变迁笔谈之三
【作者简介】潘晟,男,1975年生,江苏常州人,历史地理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天津,300387。一、目前利用历史文献资料研究气候变迁与环境演变存在的区域局限自从竺可桢开创利用历史文献资料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科学方法以来,无论是气候的冷暖序列重建,还是干湿序列重建,都得到了十分深入的讨论,在文献的认......
-
〓 中西青铜器与世界青铜文明
【核心提示】早期青铜器由西及东渐次推迟的现象,暗示中国青铜器的起源可能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但由于东西方发展阶段不连贯,加上青铜器的传播路线缺失,中国学者对此持谨慎态度。西方学者则支持上述观点,认为冶金术这样重大而复杂的发明在人类发展史上不可能是多元起源,就像水稻起源于中国一样。铜是人类最早认知的金属,用铜、锡、铅制作......
-
〓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后记
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此项目研究,经过田野调查,研究成果以题为《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水利灌溉及其社会意义初探》(中、英文),先在昆明植物研究所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后在《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发表,又被荷兰高教国际合作组织《国际综合知识和发展网络》Knowledge & Development Monito......
-
〓 上堡古国:昔日起义地今日安乐居
在远离都市的偏僻地区,有一些古老而神秘的村落。在那里,一些古老习俗、建筑造像、宗教信仰、历史遗迹,避开都市喧嚣,躲过灾害战火,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他们不是定格过去的博物馆,也并非观光游览的圣地,而是老百姓世世代代生息繁衍、耕织劳作的场所,是活的聚落。这些古村落被称为“记录历史的活化石”。一个古村落即是一个微缩的社会,对......
-
〓 《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目录、内容简介、后记、组织者的话
《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张芳著,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内容提要本书是系统阐述和总结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的发展进程和历史成就的专史。依据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发展的历史阶段特征,全书分为五编,即新石器时代至夏商西周水利工程技术的萌芽和初步发展、春秋战国至南北朝大型灌渠及陂塘技术的......
-
〓 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赵 德 馨内容提要:在游猎采集为生阶段,无城无市。进入农业定居阶段的氏族社会,城兴,有城无市。家族社会里,市随商品货币关系的产生而兴起,城中有市,市被垣围住。地主经济形态下,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破垣而出,散布全城,城区即市区。市场经济兴起后,市破城墙而出,市比城大,城在市中。城成为市发展的障碍,相继......
-
〓 汉字拼义理论提出汉字是独一无二的视觉文字
汉字在华夏文明的继承、传播和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长期以来,对汉字本质和发展方向的认识,成为世界性学术问题。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学新从心理学和脑科学的视角,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对汉字独特性的论证,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张学新利用神经科学技术,发现了一个中文阅读独有的脑电波。他在2月2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汉字是独一......
-
〓 十六世纪中西面对封建危机的不同改革
【摘要】十六世纪,面对封建制度的危机,中西分别进行的张居正改革和宗教改革是中西社会发展先进与落后发生位移的重要契机。目前还很少有人对这两种改革作过系统的比较研究。本文认为,由于中西社会环境的不同,张居正改革是对封建旧传统的维护,是统治阶级的一种廉政建设,因而缺乏生命力,而半途而废。宗教改革既尊重了群众的传统宗教信仰,又......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