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丽华:“浓缩”老北京记忆
陈丽华(左二)在老北京城门楼制作现场。资料图片摆放在中国紫檀博物馆广场上的“正阳门”模型。资料图片老北京城门楼,中国古代建筑惊艳与恢弘的代表之作。它涵盖了多少高超的技艺?展示了多少灿烂的历史与文化?承载着多少中国人的梦想?再过不久,北京未来的城市副中心——通州,会出现这样一处文化园区,它将再现老北京城无与伦比的风貌与神......
-
〓 章开沅:“一生与大学相伴”
章开沅先生的人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大学度过的。在大学这个知识人的特别社区,他有过安慰,也有过遗憾;有过大成就,且有过大承担;而无论身份角色如何变化,他对大学都有着持续的关爱和期待。他于抗战结束之后与大学结缘,一直在大学栖居到生命历程的终了。他的大学情结和大学理想,已经影响并仍影响着社会对大学的认知。战士上大学章开沅祖籍浙......
-
〓 鲁迅的衣食——摘自《走近鲁迅》
《走近鲁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6月出版)是由三百个鲁迅的人生片段连缀而成,是一本故事文体的鲁迅传记。“衣食”一节,讲述的是鲁迅的穿衣与饮食,反映了鲁迅时代的生活背景。 袍褂党马褂原为明代的军服,清代时为便于骑马而形成流行服装。满族人骑马时内着长袍,外套马褂,显得威武庄严,号称“长袍马褂”。清代男......
-
〓 雷海宗的最后十年
1957年雷海宗先生全家福在南开大学历史学科发展史上,19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52年秋,北大历史系主任郑天挺先生与清华大学历史系原主任雷海宗教授,因为难以言说的原因奉命调离北京,移砚南开,南开史学从此奠基,走上了崛起之路。1952-1962年的十年,谨言慎行的郑天挺先生生活相对平坦,雷海宗先生......
-
〓 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孙伯鍨哲学思想与贡献研究
孙伯鍨(1930—2003),我国著名哲学家。早年在华东团工委机关工作。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58年毕业后在北京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哲学系辩证唯物主义教研室任教。1975年调入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哲学系副主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后担任江苏省哲学学会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孙伯鍨致......
-
〓 迷雾点染华林间——回味吴组缃先生说《红楼梦》
吴组缃出生于1908年,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学者。他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与林庚、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1952年起他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潜心于古典文学尤其是明清小说的研究,曾兼任《红楼梦》研究会会长等职。吴组缃对《红楼梦》的研究在红学界产生过广泛影响。今天重温他关于《红楼梦》的深刻观点,有助于我们更......
-
〓 周慕西博士——北大教授捐书第一人
周慕西教授在书房一角 北大图书馆建馆百十年,兼收并蓄,蔚为大观。然初创时期,筚路蓝缕,举步维艰。幸教职员工,有识之士,慷慨捐赠,嘉惠学人。检阅馆史,饮水溯源,北大教授向校图书馆赠书者,周慕西博士当属第一人。 1923年的《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概略》一文中提及:“周慕西博士捐西文书一千二百二十七本,……周博士所......
-
〓 学人小传:唐弢
唐弢(1913—1992),原名端毅,笔名风子、晦庵、韦长等。浙江镇海人。作家,文学史家。16岁考入上海邮局任邮务佐,1933年起发表散文、杂文,曾参加1938年版《鲁迅全集》编校。上海解放后,被选为邮政工会常务委员兼文教科长,后进入高校、文化部门工作。1959年,调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九一八”事变前夕,山雨欲来,国事蜩螗。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黄节集宋人词句撰成楹帖送给陆宗达:“海棠如醉,又是黄昏,更能消几番风雨;辽鹤归来,都无人管,最可惜一片江山。” ◎陈梦家是闻一多在清华的高足,有名士气。有一次闻一多写一短简给陈梦家,称之为“梦家吾弟”,陈梦家回称闻为“一多吾兄”,闻大怒,把他大训......
-
〓 浅谈蹇斋之学——写于周本淳先生诞辰百年之际
周本淳先生字蹇斋,在其生前我无缘识荆,正如《世说新语》里面讲到的人物关系:“学之所益者浅,体之所安者深……讽味遗言,不如亲承音旨。”今年12月22日是蹇斋百年诞辰日,人民文学出版社适时出版了《周本淳集》,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文本。根据对其论著的学习,本文谈谈对蹇斋之学的肤浅理解和认识。蹇斋之学的渊源从学术上来说......
-
〓 三位名师在云南
刘文典先生讲课时,常有独到的见解。一次,在西南联大,他讲到旧体诗的创作问题时,突然向学生发问:“你们说,什么是诗?”同学们一时不知如何对答。于是刘先生告诉大家:“诗,就是‘观世音菩萨’。”话音刚落,同学们惊诧不已。关于诗的定义,先生的说法还闻所未闻,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想听听先生的高见。先生笑着说:“写诗,必须观世,即......
-
〓 大家·同心同行·张望:佩公刀代笔,赖以立战功
张望(1916—1992),祖籍广东大埔,生于广东潮安,曾用名致平、克之、张抨,著名版画家、美术教育家、文艺理论家。1934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是“MK木刻研究会”的发起者和负责人之一,左翼美术家联盟成员。曾在重庆《新华日报》、育才学校、延安鲁艺、华北联大、东北鲁艺、鲁迅美术学院工作。曾任辽宁省文联副主席......
-
〓 季羡林与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
季羡林先生(1911.8.6-2009.7.11)开启了北京大学的东方学研究,为我国东方学研究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先生1946年回国,当年北京大学决定建东方语文系,聘先生为系主任、教授。建系之初,教员4人,语言4种;1949年夏,前南京国立东方语专等并入 语种增至9种1,、学生增至60;1950年至1953年又从各地招......
-
〓 一个香港编辑眼中的三大家:很现代的叶圣陶
叶圣陶《稻草人》书影做了逾四十年的编辑,在年轻人面前,往往自称为“老编辑”,这个“老”字,并不是指“资深”。“老”不一定是“资深”,“资深”不光指的是“经验”,也包含了学养、深度和厚度。说起“资深编辑”,前辈文人中,我首先想到叶圣陶。记得第一次去拜访叶圣陶老,是33年前的1979年初秋,北京香山红林尽染的时节。年逾九十......
-
〓 一位抗日烈士眷属的文化传承
一位抗日烈士的眷属,在复印收藏1940年的一张《新华日报》时,对水印复制技术产生了兴趣,由此成为水墨仿真印刷专家和麻纸制作工艺的传承者。一张风化的老报纸历史,总是在某一个时刻为我们掀开其中的一页,让我们看到精彩的细节。1984年春天,太原双塔烈士陵园筹建“革命烈士陈列室”时,征集到了包括高君宇、续范亭、张友清、郭于鸣等......
-
〓 钱中文先生的虚怀若谷——祝贺钱先生90诞辰
认识钱中文先生时,我25岁,时为江苏省大丰县南洋中学初二语文教师;钱先生50岁,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文艺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今年是钱先生90岁诞辰,也是我与钱先生结识40年,该好好地回顾、纪念一下。在此,我谨以1981年至1987年钱先生写给我的25封信为据(见《钱中文祁志祥八十年代文艺美学通信》,上海......
-
〓 帮孩子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记贵州台江县方召乡中心小学原校长姬伟宏
又到教师节。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怀念姬伟宏校长。2013年7月18日,姬伟宏因积劳成疾,罹患肝病医治无效,去世时年仅42岁。“一字一句读好书,一生一世做真人”——他写下的校训,在校门口格外醒目。孩子们说,看到校训,感觉姬校长并没有离开。 “我是巫梭人,巫梭的孩子需要我”1989年,苗族青年姬伟宏考入......
-
〓 韩吉日木吐:达尔罕草原上蒙古汉子的书香情
蒙古汉子韩吉日木吐自小是个“书虫”。他坚信读书的力量。2014年,他和爱人高红兰花费3万元盖起60平方米的板房书屋,并向本嘎查170多户农牧民发放《致农牧民阅读倡议书》,倡导农牧民们来书屋免费借阅图书,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现代科技助力农业生产。书屋得到全国各地网友的关注与捐助,藏书达到了1.5万册。他感恩捐书的朋友们,将......
-
〓 文艺人物志·葛亮: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书写历史
他的《飞发》日前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和传统的大历史叙事不同,他总是热衷捕捉历史的“分岔小径”,以人间烟火来呈现历史发展脉络。他说:“写作是我内心的沉淀之道,让我能够看清自身和世界。” 日前,葛亮的《飞发》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飞发”是一个粤语词,意思是理发。它是葛亮小说集《瓦猫》中的三则故......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周作人1943年写《怀废名》,其中说到废名和熊十力争论的故事:一日废名与熊十力论僧肇,两人大声争论,忽而静止,进去一看,则他俩已扭打在一处,不一会儿废名气哼哼地走出,但到了第二天,废名又来与熊翁讨论别的问题了。◎夏志清在北大做助教,专心治学,细读勃雷克全集和参考书两三遍,慎重下笔以勃雷克为题作论文,获得留美奖学金。夏......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