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他是明嘉靖、隆庆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裕王(即后来的明穆宗)出阁讲读,高拱首任其侍读讲官,后来升任侍讲学士,共九年。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拜太常寺卿,任国子监祭酒。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三月,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深的教学智慧。其中,对宽严的掌控即是一例。
在其所著《本语》中,高拱借国子先生之口,提出应该根据学生“率教”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宽严适宜”。
国子先生把学生们召来,问道:“吾之为教也,严乎?宽乎?”有的说:“宽,诸生感德而不能忘”,先生说:“不然,吾不宽也”。有的说:“严,诸生畏威而不敢犯”,先生说:“不然,吾不严也”。又有的说:“宽严得中”,先生说:“不然,吾不宽严得中也”。学生们迷惑不解,请先生解答。
先生说:“夫宽,施诸率教者也;严,施诸不率教者也,何有定用?”假使对学生一律宽待,那么对不听从教导的学生不是放纵吗?假使对学生一律严待,那么对听从教导的学生不是太苛刻了吗?假使半宽半严、宽严得中,那么对全当宽待者则太严了,对全当严待者又太宽了。“所以,学生们全率教,则全用吾宽;全不率教,则全用吾严。率教者多,则多用宽;不率教者多,则多用严。又自一人而言,始而率教,则用吾宽;继而不率教,则用吾严;终而又率教,则仍用吾宽。始不率教,则用吾严;既而能改,则用吾宽;终而又不率教,则仍用吾严。一分率教,吾有一分之宽;一分不率教,吾有一分之严。”“本质在人,付之而已,而我何与焉?”这即是“宽严适宜”。
由此可见,对学生要求的宽严不可“定用”,而要根据其“率教”的具体情况,因人、因时、因变提出宽严要求,做到因人、因时、因变施教,灵活采取对策,这就是“宽严适宜”。国子先生教育学生要懂得“宽严之理”,笼统地说是宽还是严都是缺乏辩证分析的,最后得出“教无遗术”的结论。
高拱对宽严辩证关系的深刻分析,至今对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