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灰娃:我伴张仃写生
1987年,作者陪张仃在泰山玉皇顶写生太行霜早(中国画) 张 仃 1986年我和张仃结婚后的十年间,到过山东、河南、河北、辽宁、四川、新疆、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湖南、安徽、浙江、广东、福建等地,两次回陕北延安,两次深入腾格里大沙漠,六上太行。每次虽非风餐露宿,但亦常与山民同吃同住。张仃心里无所谓苦与不苦,其心......
-
〓 绷紧“传承”和“创新”两根弦
——访上海市剧协主席、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谷好好“昆剧的活力来自昆曲人的精神,很幸运,我们年青一代的昆剧人把老艺术家的精神很好地继承了!这20年间,昆剧有序传承,经典不断,做到了‘自有后来人’。跨越百年,昆剧守正创新的精神没有丢,始终给观众带来惊喜。”采访约在上海昆剧团一楼的一间小屋里,谷好好一阵风似的大步走来,一......
-
〓 新旧之争、师生之争抑或派系之争—由傅斯年评马叙伦《庄子札记》谈起
如果傅斯年当年没有写这篇酷评,则马叙伦有可能在那晚决定陈独秀命运的聚会上,多少为其美言几句,如此陈独秀的命运或可改写。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固然有其必然性,但当事者的经历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即便十分微小,也有可能成为促使其做出重大决定的催化剂。1919年1月,傅斯年在其主编的《新潮》创刊号上刊发了他写的三篇书评,一篇评王......
-
〓 苏轼的前身与后身
文学史上有成就的作家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被研究的多,被附会的也多。作为北宋文坛巨擘,苏轼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和个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几乎都被梳耙尽了,甚至连他从哪里来、向何处去之类的前身后身问题,都未能逃脱人们的附会。 关于苏轼从哪里来,据北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七“梦迎五祖戒禅师”条记载,苏辙(字子由)被贬为高安盐......
-
〓 述往·叶淑穗:守护鲁迅文物
我和叶淑穗先生相识于两年前。两年来,围绕着她的人生经历,我们聊了很多,聊得最多的,是她一辈子的事业——鲁迅和鲁迅文物。大时代中的一叶扁舟 叶淑穗1931年1月生于北京,父亲叶梯云学习铁路专业,母亲姚秀贞毕业于广州夏葛医学院,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医学女大学生之一。母亲在其表兄詹天佑的帮助下,成立了北京最早的私人妇产科医......
-
〓 2022永远的怀念(八)
钱正英(1923-2022) 2022年10月22日,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著名水利和电力专家钱正英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钱正英1923年7月4日出生于上海。1939年进入上海大同大学土木工程系(后并入上海同济大学)学习,194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1952年兼任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第一......
-
〓 翰墨往事:梅兰芳的画家朋友
梅兰芳和齐白石在一起。 京剧大师梅兰芳拥有许多画家朋友,受他们影响,他也热爱书画艺术,并达到了相当的艺术水准。早在1913年11月,梅兰芳首次赴上海演出时,就结识了吴昌硕等一批绘画名家。当时梅兰芳才20岁,名气还不是很大,邀请他的上海丹桂第一台许少卿特地安排他和京剧老生王凤卿同台演出,又邀请了一大批包括“海派”领......
-
〓 邵晶:做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考古人
【奋斗者 正青春·一线故事】 “‘拼多多’,这一地陶片又准备拼个啥?” “马上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眼前这位被同事称为“拼多多”的人,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石峁考古队副队长邵晶。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拼对修复,一件来自4000年前的陶鹰跃然眼前。 就这样一片一片清理、拼对、修复,两年多时间里,在石峁遗址皇......
-
〓 编辑往事:四十年,与郭书春先生的合作与友谊
“《九章算术》汇校本完成后,找出版社时却到处碰壁。借口是‘赔本’,实际上因为我当时是个助研,没有名气。正在这时,全国政协委员、辽宁师大梁宗巨教授向辽宁教育出版社俞晓群先生推荐了我的书。见面时我开门见山地对晓群说:我的书赔钱。晓群很干脆:只要书好,我不怕赔钱。”自1982年大学数学系毕业,我一直从事编辑工作,至今已有将......
-
〓 傲骨立天地 奇文鉴古今——史学家陈垣与故宫博物院
南粤骄傲初入京师在大师云集的近代学术史上,陈垣是一个特例,他自学成才,既无师承也未读大学,更无留洋史,他一生的学问全部来自于传统文化的熏陶,来自于他求知若渴、数十年如一日的读书与研究。陈垣将自己的书斋取名“励耘”,以激励自己坚持耕耘之精神。陈垣自幼嗜好读书,《书目问答》《四库全书总书》两部目录学著作引领他走上学问之路。......
-
〓 袁行霈:把生命与学术融为一体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缓步走到发言席:“我的这点成绩真算不了什么,在北大算不了什么,在全国算不了什么,在学术史上更是不值一提。”4月18日,是袁行霈的85岁生日,借着新书出版的机会,朋友们、学生们从四面八方来到未名湖畔给他祝寿。关于做学问,他讲得不多,格局、眼光、胸襟、气象、博采、精鉴、深味、妙悟,从前也讲过,算是旧......
-
〓 梨园花落“梅”韵流芳——追记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
这是今年三月五日全国政协委员梅葆玖在驻地宾馆接受记者采访。本报记者 郭俊锋摄《梅骨芳华——梅兰芳极限片集》书影。本报记者郭红松摄4月24日,新书《梅骨芳华——梅兰芳极限片集》的编著者张国良(右二)和读者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书城交流。该书由梅葆玖于3月19日作序。 本报记者郭红松摄4月25日,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遽然谢幕,......
-
〓 学人小传:罗国威
罗国威,1944年生,四川洪雅人。古典文献学家。1983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现四川师范大学),1985年调入四川大学。曾任中国《文选》学研究会理事、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文学分会副会长。著有《刘孝标集校注》《昭明文选丛考》《六朝文学与六朝文献》等,主编整理《古文辞类纂笺》。...
-
〓 资华筠:舞者 学者 仁者
2013年10月26日资华筠在家中为光明日报创刊65周年进行口述实录。宫苏艺摄 12月9日,我国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和理论家资华筠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辞世,享年78岁。她辉煌的人生中,不仅在舞蹈表演艺术上成就卓著,在理论教学领域也是硕果累累。 资华筠原籍湖南,作为中国金融学界泰斗资耀华之女,资华筠深厚的文化素养......
-
〓 学人小传:庞薰琹
庞薰琹(1906—1985),江苏常熟人。艺术家、设计家、艺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运动的先驱和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奠基人。1921年考入震旦大学预科,1925年赴法留学。1930年回国,在上海美专、北平艺专等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教务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等职。庞薰琹广涉绘画、装饰艺......
-
〓 不倒的包龙图——京剧裘派名家方荣翔在香港
1988年方荣翔在香港饰演包公的舞台照 资料图片 1988年6月,香港京鼎影业有限公司和华星娱乐有限公司联合邀请山东省京剧团、北京战友京剧团和一批京剧名家赴港举办大型汇演——京剧荟萃耀香港。总领队是当时的文化部艺术局局长方杰和文化部对台办主任关敬成,中国京剧院艺术顾问袁世海担任艺术总指导,演职人员多达百余人。 ......
-
〓 走近文艺家·刘学俊:用世界通用的音乐语言讲好中国节气故事
他是杰出的小号演奏家、策划导演多面手。他曾见证一个艺术团的辉煌历史,亲历众多名家大家的星光闪耀。作为国家级艺术院团“掌舵人”,他希望通过作品不断创造新的佳绩。他创意策划的《万物生长——二十四节气交响套曲》音乐会等影响广泛。打造文化品牌,讲好中国故事,他一直在探索实践。 近日,由国家广电总局主办、中国广播艺术团承办......
-
〓 沈应珍:世纪笔工的传承与坚守
最美人间四月天。在湖笔的发源地——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卜家堰村东山庄自然村,我们见到了百岁老人沈应珍。“做毛笔,要128道小工序哩!”老人将湖笔的故事娓娓道来。称其师者不计其数“湖州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在小小的善琏镇,乃至方圆30里以内,家家户户会制笔。出身于制笔世家的沈应珍,10岁就开始接触制笔,短短......
-
〓 学人小传:刘文英
刘文英(1939—2005),陕西乾县人。哲学家、哲学史家、文化学家。196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先后执教于兰州大学和南开大学,曾任兰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哲学系主任,南开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著有《漫长的历史源头: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新探》《梦的迷信与梦的探索》《......
-
〓 学人小传:杜子劲
杜子劲(1897—1955),别名杜同力,河南西华人。语言文字学家。192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后在河南开封第一师范和女子师范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出版总署编审局、新华辞书社、人教社辞书室工作,是第一版《新华字典》的主要编写者之一,曾任《光明日报·新语文》周刊编委。编著有《四声易通》《1949年中国文字改革......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