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明月照积雪,夜深千帐灯——论叶嘉莹先生的“弱德之美”
一庚子盛夏,淫雨霏霏。我在京西大觉寺与傅莹大使饮茶。是日恰逢农历六月初一,是叶嘉莹先生的生日。我提到即将上映的叶嘉莹先生纪录影片《掬水月在手》,谈及这部影片的主题词“弱德之美”。大使问我如何理解“弱德之美”?彼时,我尚未深入研习叶嘉莹先生关于“弱德之美”的著述,但从字面理解,马上浮现老子《道德经》中的名言:“天下莫柔弱......
-
〓 卞孝萱: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
人物简介:卞孝萱(1924.6.20-2009.9.5),江苏扬州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副主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唐史学会顾问、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会长、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名誉会长。著有《刘禹锡年谱》、《唐代文史论丛》、《刘禹锡丛考》、《元稹年谱》、《郑板桥丛考》......
-
〓 顾农:刘师培怎样写文学史
刘师培 近代国学大师刘师培著作甚多,他去世后友人编为《刘申叔先生遗书》(凡74种,1936年宁武南氏刻本),今有影印本(简称为《刘申叔遗书》,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集外著作尚多,被编为《刘申叔遗书补遗》(万仕国辑校,二册,广陵书社2008年版),刘师培全部著作的最新整理本《仪征刘申叔遗书》近年来也已......
-
〓 生命最后一息还在研究汉学——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十一——法国“汉学三杰”之沙畹
爱德华·沙畹(Chavannes Edouard,1865-1918)是国际汉学界公认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中国学大师,也是世界上最早整理研究敦煌与新疆文物的学者之一,被视为法国敦煌学研究的先驱者。沙畹在法国汉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前承19世纪的法国汉学传统,并使20世纪法国汉学开创了新的局面。在许......
-
〓 韩星:游走于传统与现代的国学织梦者
“我是农村娃,上学是我当时唯一出路。后来就通过参加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鲤鱼跳过了龙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对记者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当时农村的学校课程少,对外界也不了解,自己又爱好文学,抱着当作家的想法上了中文系,结果发现当不了作家。”说起自己曾经的梦想,韩星坦然一笑。进入大学,除去日常的学习,韩星也会经常作诗......
-
〓 学人小传:霍松林
霍松林,字懋青,1921年生,甘肃天水人,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教育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名誉院长。历任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
-
〓 民国风月:“民国联圣”方尔谦与周馥子孙的联缘
也许因为都是来自扬州,加之都与袁世凯有姻亲关系,又同寓居天津的缘故,素有“民国联圣”之称的方尔谦与周馥子孙四代都有交谊,且有联缘。方尔谦(1871―1936年),字地山,号大方、无隅,是江苏江都(今扬州)人。光绪十二年(1886年)考中秀才,三年后即中举。民国四年(1915年)奔赴天津,为《津报》主撰社论。方尔谦好书如......
-
〓 集贤储才 共研国史——先父邓广铭与北大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述往】 今年是我们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创立40周年。中心的建立,凝聚了多位老先生的心血,先父邓广铭也是其中一位。一 提到北大中古史中心的创立,朋友们常会想到“邓先生”。看到今天中心的蓬勃景象,已经很难想象当年的筚路蓝缕、举步维艰。大家都知道中心成立于1982年,但很多朋友不知道的是,当时为成立这一中心,......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姜亮夫在成都高师念书。某日侍林山腴先生于霜柑阁。林先生问姜近读何书,姜答读《文史通义》,但多不了了。林先生笑曰:“你还老实,读不懂是应当的,此类书如某某诗话、词话、史论、经论等等,作者可能是一生心血,而读者如君辈,则不过助谈资而已。廿四史未读过,如何能读《文史通义》,工部全集未读过,如何能读诸论杜诗之作?论史论文在学......
-
〓 程千帆:教育行业的“手艺人”
传统”与“身教”:程千帆教育“手艺”的两个关键词程千帆身上的士大夫弘道救世的精神,在南京大学1978年礼聘他来任教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南京大学来人问程千帆对学校有何要求时,历经磨难的程千帆的回答是:“我要工作,我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机会,什么条件?这就是条件。”“工作”及“服务人民”成为程千帆首要的要求,这种“明其道不计其......
-
〓 学人小传:郭良玉
郭良玉,1915年出生,2007年去世,山东巨野人。20世纪30年代先后就读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中文系。曾任清华大学成志学校、北京三十九中教师。著有《唐太宗演义》《唐明皇》《中唐演义》《严复评传》《女皇武则天》《朱元璋外传》《犁妮的童年》《平庸人生》《人生杂谈》等。...
-
〓 扈鲁的葫芦缘
资料图片 小小葫芦,平平常常,有何神奇?但是,当你遇到扈鲁,探访过葫芦画社和葫芦文化馆,这种看法会顷刻改变,你会发现,这里面有大乾坤。天道酬勤 深耕画坛 1962年,扈鲁出生在沂蒙山葫芦崖,传说八仙之一铁拐李的宝葫芦即采自此山。“我上小学时的第一幅素描作品就是画家门前的葫芦。”从那以后,他便与葫芦结缘,更萌......
-
〓 做个“田野调查派”——戴庆厦先生与民族语言学
戴庆厦先生从事民族语言学研究已整整70年了。他在少数民族语言本体研究、社会语言学、民族语文政策、语言学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的杰出贡献,使其成为语言学界的标杆人物。70年来,他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笔耕不辍,虽然现在已是87岁高龄,但仍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 戴庆厦先生对语言学的执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世事的豁达,对我等......
-
〓 从屋檐到案头,“刻砖刘”重焕生机
提到天津民间工艺“四绝”,其中“三绝”——杨柳青年画、“泥人张”“风筝魏”为人所知,但“刻砖刘”仿佛销声匿迹了,甚至有文保学者认为“刻砖刘”已经断代了。但是记者了解到,“刻砖刘”手艺其实后继有人,且青出于蓝。 走进工作坊,但见一个年轻女子戴口罩、护目镜,手持锤锥,叮叮当当,空气中弥漫着灰,她手下的青砖,慢慢变为浮......
-
〓 文坛述往:忆贤亮
张贤亮是当代中国作家中特别具有个性的一位。他当年因为一首长诗《大风歌》被打成“右派”,改革开放之后用自己一部又一部的作品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我记得最早是《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这部作品在当时我所处的《文艺报》的评论组里引起了大家的重视,一位评论家专门对张贤亮作了评述,这位评论家就是当时的编辑部主任谢永旺同志。后来,张贤亮经......
-
〓 姚锡佩:周作人购房“买契”引出的往事
在我的手头有友人送我的一份周作人购房“买契”影印件,系民国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公元1942年)“北京特别市公署财政局”发给“新业主周作人呈报置买XXX房产,座落在内四八道湾十五号”的印契。其中写明买主姓名地址“周作人,内四八道湾十一号”,购买十五号产业种类“瓦房三间,灰房壹间,共四间半”,面积“壹分玖厘捌毫......
-
〓 《过云楼日记》和《家书》中的戈鲲化
1874年,日本对台湾用兵,剑锋所指,威胁闽浙两地,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对此,史书上已经有了不少记载。顾文彬的日记和家书,从一个侧面为我们还原了当时浙东地区备战的情形,有一些细节很珍贵,特别是戈鲲化作为宁波英国领事馆的属员,及时将相关信息传递出来,为政府做出正确判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角色,打一个可能不确切......
-
〓 东方朔:嬉笑中有锋芒
提起西汉人东方朔,最为后世乐道的是其滑稽行状。司马迁在《史记》里给予他“滑稽之雄”的封号,明人吴承恩甚至把“东方朔偷桃”的逸闻写入《西游记》,使其化身为东华帝君的门下仙童。实际上,在东方朔另类诙谐的性格之下,隐藏着难得的智慧与眼界;而嬉言笑语掩不住的,又是怎样一种志趣抱负无以伸展的痛苦。要理解这点,先要从他两度自荐的故......
-
〓 “四姊”张充和女士在慕尼黑及其他
张充和去年(2015年)6月17日午后充和四姊辞世。我正在柏克莱朋友家作客。东岸的友人来电话告知,一时惘然。耳边响起她温柔叫我名字的声音,声音带着笑、带着一点点安徽口音。就在耳边,而四姊已经远行。 一1980年夏天,慕尼黑大学的鲍吾刚教授(ProfessorWolfgangBauer)到我工作的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
-
〓 读懂潘京乐——记一位皮影艺术大师
2020年8月7日,潘京乐去世。潘京乐是谁?一个91岁高龄的农民,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人说他生不逢时,20世纪90年代,民间文艺凋零,他艰难地支撑着碗碗腔皮影戏匍匐前行;等到21世纪初,民间传统文化的春天来了,他却因多次中风,口齿不灵、思维迟钝,而淡出舞台,也淡出了观众的视野。有人记得他,大概是因为199......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