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近文艺家·范小青:生活扑面而来,你想躲也躲不开
她被称为文坛“劳模”,自25岁发表处女作后,40多年里写了20多部长篇,400多部中短篇。她从苏州小巷出发,不断拓展小说创作的边界,给当代文坛带来《城市表情》《城乡简史》《灭籍记》等产生广泛影响的作品。从开始写作,她就一直聚焦现实、关注底层,总有写不完的东西。问其原因,她说:“因为我就是他们,他们就是我。” 提起......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北平的常三小馆有一种饼叫“许饼”,脍炙人口,是许地山从印度学来传授给“常三”的,故又名“印度饼”,为该馆食单上的保留节目。王世襄当年送给“常三”两副对联,其中一联云:“葱屑灿黄金,西土传来称许饼;槐阴淙绿玉,东门相对是常家。”雅好美食的名学者周绍良先生介绍这个饼的做法是:先炒鸡蛋,用铲铲碎,放在一旁备用。另起......
-
〓 今昔艺念:诗外的闻一多
安南县魁星楼(速写) 闻一多新诗社章(篆刻) 闻一多时代评论社章(篆刻) 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1899年—1946年7月15日)是毛泽东誉为“拍案而起”的斗士,他与梅兰芳是不谋而合的“蓄髯明志”,发誓“抗战不胜,决不剃去”。但他不像梅先生,只是一道浅浅的唇须,而是下巴之下一大把浓密的长须,是位历经沧桑的长者、......
-
〓 作为教师的陈子善
陈子善老师高中时的理想是“做‘无冕之王’——新闻记者”,命运却和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让他从上海到江西农村做知青,插队务农六年。好不容易回城,参加了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举办的培训班,但依然是高中文凭。而比他年长的钱理群老师、吴福辉老师、赵园老师都读过硕士研究生,王富仁老师还读过博士研究生。对陈子善老师来说,学历低是个大......
-
〓 新闻人物:黄永玉的幽默
黄永玉 资料图片记者与黄老第一次的见面是在五年前,在他的“万荷堂”。而这次,在7月28日举行的《黄永玉全集》首发仪式上,面对记者他依旧可爱幽默,不同的是这次他没抽烟斗。 首发式上,黄永玉说:“我没有什么可讲的,就因为我是湖南画家中还活着的最老的一个,所以就给我出了这样珍贵的一本书,我很感谢!”如此简短的发言让所有......
-
〓 杨建民:食书
书为精神食粮,读之可以长知识,开智慧,这毋庸说,可中国历史上,偏有那么几个痴绝之人,将书与“吃食”拉扯在一起,做出一些令人发噱的非常之举。 唐代诗人张籍,酷喜杜甫诗,恨不能脱胎换骨追随杜老前辈。一日,他拿来一帙杜甫诗作,焚烧成灰,再以膏蜜相拌,全数吃下。之后抹嘴大叫:我的肝肠从此可以改换了。不知入腹的杜甫......
-
〓 李汉秋:把根留住,还来得及
初冬时节,金黄的银杏正烂漫,记者如约来到李汉秋家中。谈及小区里成排的银杏树,75岁的李汉秋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我现在搞重阳节,标志就是银杏和红叶。不过,我没有多少时间赏银杏,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李汉秋便立志以学术研究为立命之本。“未名湖畔闪耀着的众多学术巨星,令我着迷。”他笑着说。......
-
〓 我心中的郭沫若先生——记与郭老的几次通信
我没见过郭老,却与他有过多次通信的交往。那时候,尽管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打倒反动学术权威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关于郭老的传言也各种各样,他自己也说,要把他的作品全部烧掉。可是,当我们得到他的回信时,仍然“大喜过望”。 时间如飞,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到现在,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想起四十多年前的“文化大革命”,仍然......
-
〓 资华筠:舞者 学者 仁者
2013年10月26日资华筠在家中为光明日报创刊65周年进行口述实录。宫苏艺摄 12月9日,我国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和理论家资华筠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辞世,享年78岁。她辉煌的人生中,不仅在舞蹈表演艺术上成就卓著,在理论教学领域也是硕果累累。 资华筠原籍湖南,作为中国金融学界泰斗资耀华之女,资华筠深厚的文化素养......
-
〓 一个香港编辑眼中的三大家:很现代的叶圣陶
叶圣陶《稻草人》书影做了逾四十年的编辑,在年轻人面前,往往自称为“老编辑”,这个“老”字,并不是指“资深”。“老”不一定是“资深”,“资深”不光指的是“经验”,也包含了学养、深度和厚度。说起“资深编辑”,前辈文人中,我首先想到叶圣陶。记得第一次去拜访叶圣陶老,是33年前的1979年初秋,北京香山红林尽染的时节。年逾九十......
-
〓 来自黎巴嫩的“京剧练习生”
就在12月中,梅兰芳大剧院迎来了一场特别的京剧演出。黎巴嫩小哥李龙(Nadim Daib)经过在中国国家京剧院100天的寻师求艺后,成功挑战京剧《三岔口》中的武生任堂惠一角,完成了《京剧练习生》的首次公演,通过了他学习京剧的最终“大考”。 《京剧练习生》是中国国家京剧院与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联合打造的京剧真......
-
〓 大家·同心同行·顾颉刚:跟随马克思主义者的足迹前进
在民国学术界,顾颉刚堪称能够呼风唤雨的领袖人物。他曾听人说:“抗战前,北平流行着一句话:‘北平城里有三个老板,一个是胡老板胡适,一个是傅老板傅斯年,一个是顾老板顾颉刚。’”虽然顾颉刚自认势力远不及前两人,但他周围也有大量追随者。1943年中国史学会成立时,顾颉刚“得票最多”,“频作主席”,可谓众星捧月、风光无限。但随着......
-
〓 难忘师恩·方立天:一座高峰——追念老师冯友兰先生
冯友兰(1895—1990)现代中国杰出的哲学史家和哲学家。河南南阳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中州大学(现河南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著有《中国哲学史》、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著作。方立天 著名佛教哲学家和中国哲学史家。浙江永康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中国人民大......
-
〓 一代学人的雪泥鸿迹——读傅璇琮先生《治学清历》
《治学清历》是傅璇琮先生的自选集,内容主要是作者自著或主编之书的序跋,还有对现当代著名学者的学术成就、治学方法的研述。该书所收文章最早写于1958年,最晚写于2009年,大致记录了傅先生50余年的治学历程,雪泥鸿迹,弥足珍贵。联系傅先生的其它著述,引发我许多思考和感慨。我以为,《治学清历》展示的不仅是一个人的清历,也是......
-
〓 傅璇琮印象:其学百代者,品量亦百代
【核心提示】傅先生的学术造诣和学术境界,除了取决于他的才华与勤奋之外,与他过人的品量也是分不开的。我追随傅先生多年,对他的长者之风感受至深,也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包括如何对待学术,如何对待批评,如何对待前辈、同侪与后学,如何应对学术环境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学术开始复苏,历经30年的曲折发展,逐渐走上了正......
-
〓 徐规先生的金玉良言
虽然1998年的浙江四校(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使我的本科与硕士生母校杭州大学从此走入历史,其历史系也“城头变幻大王旗”,改名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我则可以理直气壮地混充称是浙江大学的校友,但是,我心里清楚得很,自己仅仅是浙江大学的“山寨”版。其实,我内心深处,始终是以杭州大学的......
-
〓 傅璇琮与天一阁
在天一阁博物馆内僻静的一方,有一座名为“甬籍名人库”的藏书室,傅璇琮先生所捐赠的数百册著作即贮于此。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献研究专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华书局原总编辑。他与天一阁有着深厚的文化联系,长期来一直关心支持天一阁博物馆的事业发展,在繁忙的行政、学术工作之余,还受聘担任天一阁博物馆馆刊《天一阁文丛》的顾问。20......
-
〓 “无量”谢无量
近代敢以佛语或道语称“名”之人多非等闲之辈,如熊十力、张大千、陈撄宁等,皆是一代宗师。谢无量先生亦如是。 谢氏“无量”之称,缘于何故,已无从考证,但“无量”出于佛语“无量无数无边”自不必疑。尤耐人寻味的是,谢氏字曰无量,其亦在八十年人生中不期然而然地创造了诸多“无量”。无量之缘 不得不说,无量先生的人缘极佳,其......
-
〓 梁启超缘何称“湖北为中国文化枢纽”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与政治活动家,梁启超晚年淡出政坛,潜心学术,又古道热肠,频繁赴全国各地巡回演讲,刮起了阵阵旋风。1922年秋,应著名教育家陈时之邀,他在武昌中华大学讲演时,纵论“湖北为中国文化枢纽”,震聋发聩,当年的《申报》《大公报》等全国各大报刊纷纷刊载。长期以来,学界有关梁启超的出版物,不是对此次演讲语焉......
-
〓 雷海宗的最后十年
1957年雷海宗先生全家福在南开大学历史学科发展史上,19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52年秋,北大历史系主任郑天挺先生与清华大学历史系原主任雷海宗教授,因为难以言说的原因奉命调离北京,移砚南开,南开史学从此奠基,走上了崛起之路。1952-1962年的十年,谨言慎行的郑天挺先生生活相对平坦,雷海宗先生......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