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家:世纪老人黄绍湘
2013年5月,黄绍湘在家中阅读报纸 资料图片1937年,黄绍湘的清华大学毕业照 资料图片2006年7月,黄绍湘、毕中杰夫妇在家中 资料图片 老母亲黄绍湘百岁华诞,作为子女,心中感慨万千。百岁慈母,就像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百年岁月,如同一条流淌不息的长河。我只想从中捕捉些许点滴,以此敬献给这位世纪老人。一 ......
-
〓 天津:老城里的手艺人
一处处非遗展馆,一件件非遗实物,一个个非遗故事,承载着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彰显着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非遗,来源于生活,让生活更美好。 “风筝魏”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假期,对于国家级“非遗”项目“风筝魏”第四代传承人魏国秋来说是忙碌的。连续参加多场“非遗”文化传承活动,让年过花甲的魏国秋感到些许疲惫:“虽然累点......
-
〓 傅璇琮:一种文化史的批评——兼谈陈寅恪的古典文学研究
一陈寅恪先生是一位史学家,同时他对古典文学又有强烈的爱好。读他的全部著作,可以感受到冷静而理智的学术品格与内在的对人生的激情的融合。1953年秋他在广州,这时他早已年过花甲,又因为病目,读书写文十分艰辛,一次听人读清初钱塘才女陈端生所作的弹词体小说《再生缘》,不禁动隔代之悲,满含感情地写下了“高楼秋夜灯前泪,异代春闺梦......
-
〓 杨仁山先生小传
杨文会,字仁山,生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死于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清末著名的佛教居士。中国佛教发展到清代,已日趋式微,高僧难得,学理无新。乾嘉时期,一部分理学家,如彭绍升(尺木、际清)、罗有高(台山)、汪缙(大绅)等,对佛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大力予以提倡,被后人称为“理学别派”(......
-
〓 “布衣美学家”张玉能
我与张玉能先生相识在20多年前。大约是1997年,教育部组织编写一套供“专升本”学生使用的中文学科各门课程教材,我申请了其中的《美学》并得到批准立项。当时,根据教育部师范司的建议,我邀请同样参与了该项目申报的若干师范院校的资深学者参加编写工作,但很多人都推脱了,转而推荐与我年纪大体相当的中青年学者参与此项工作,只有......
-
〓 冯友兰的“变”与侯外庐的“不变”
侯外庐冯友兰 提要:冯友兰“文革”期间因为“紧跟”而躲过一劫,但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焚膏继晷,以惊人的意志完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侯外庐则因其刚烈而惹祸招身,被迫害致残,计划撰写的《中国思想通史补编》和更为完整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终因身染沉疴,遂成遗愿。这“变”与“不变”的利弊得失,谁能说清楚呢?从积极意义......
-
〓 为了留住地名背后的“文化根”—八旬老人十年编两万余字大窑路发展史
“每一个地名都是一段历史,可是现在的孩子们都不知道了……”第一次见到年过八旬的黄仁荣,是在江苏无锡南长街的窑群遗址博物馆里。乍一看,2006年开建的这座新博物馆与黄仁荣,有着强烈的视觉冲突。可黄仁荣却表示自己深爱着这座博物馆,是博物馆让他重新找到了自己的“根”。新博物馆迎来老顾问前面就是古运河,脚下一米宽的石板路就是大......
-
〓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杜甫如何教子
杜甫是唐代诗歌巨擘。远祖杜预,乃西晋名将,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可谓允文允武。祖父杜审言,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崔融、李峤、苏味道一起合称“文章四友”,且成就最高,被杜甫赞为“吾祖诗冠古”。父亲杜闲,曾官兖州司马。可见杜甫家族长期以来“奉儒守官,未坠素业”。 需要说明的是,到了祖父这一代,因为能诗,杜甫家族便又......
-
〓 彭立勋:以中国智慧破解“审美之谜”
【求索】 2022年秋天,对于85岁的彭立勋先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学术丰收的季节——四卷本《彭立勋美学文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为这套新书,91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美学家汝信先生写下贺词:“彭立勋教授是我国著名美学家,他长期在美学诸多重要领域内从事深入的研究,通过辛勤的耕耘劳动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得......
-
〓 徽派宿将汪惟德
明谢肇淛《五杂俎》云:“近代名手,弇州(指王世贞)论之备矣。以余耳目所见,新安有方生、吕生、汪生,闽中有蔡生,一时称国手。而方于诸子,有白眉之誉。其后六合有王生,足迹遍天下,几无横敌。时方已入资为大官丞,不复与角。而汪、吕诸生皆为王所困,名震华夏。乙巳(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丙午(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
-
〓 杨建民:食书
书为精神食粮,读之可以长知识,开智慧,这毋庸说,可中国历史上,偏有那么几个痴绝之人,将书与“吃食”拉扯在一起,做出一些令人发噱的非常之举。 唐代诗人张籍,酷喜杜甫诗,恨不能脱胎换骨追随杜老前辈。一日,他拿来一帙杜甫诗作,焚烧成灰,再以膏蜜相拌,全数吃下。之后抹嘴大叫:我的肝肠从此可以改换了。不知入腹的杜甫......
-
〓 钱钟书谈读书
陶渊明在他的“自况”文《五柳先生传》中,有一句引起颇多关注的话:“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方法方式很多,有的人看得“僵”,便对“不求甚解”非议或曲解。其实,在另一首《移居》诗中,陶渊明还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两句,可见他对阅读,是有不同对待的。 陶渊明对阅读情形的不同表述,钱钟书也注意到了。在《管锥编》中,......
-
〓 赵晨: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
赵晨23岁时,第一次跟着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队住到村里,是考古队里唯一的姑娘。 那次的任务是对天津市蓟州区盘山脚下散布的千像寺造像开展“拉网式”考古调查。这些存续千年的造像,有的散落在村民果园,有的散落在山中荒草间。考古队吃住在村里,每日的粗茶淡饭、四面漏风的旱厕都没有引起赵晨不适,最让她害怕的是周围山坡上......
-
〓 王杰:点燃国学复兴的“星星之火”
王杰 资料图片 上课从不用课件却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请听众随意“点菜”背诵诗词歌赋这两大“绝技”使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赢得了一大批铁杆粉丝。 王杰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喜欢文史,历史考试几乎次次满分,被同学戏称为“考不倒”。齐鲁大地丰厚的文化滋养,熏陶了他对学术研究的浓厚兴趣。“大学四年,我只做了一件事,......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大约是在1942年,汤用彤找来庾信的《哀江南赋》,指着序中的一段对15岁的儿子汤一介讲:一个家族应该有他的家风,如果家风断了,那么这个家族也就衰落了。庾信写那篇文章的背景是他被梁派到北魏作聘问(外交工作),因为才华出众,被扣押在北魏做官。在这种情况下,庾信把怀念故土的意识写进了《哀江南赋》,希望自己的家风不要......
-
〓 早于鲁迅载入史册的周树人——教育部佥事如何践行文艺梦
几乎每个现代文学的研究者都曾经质疑,为什么到北京后的鲁迅要“沉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无他,工作职责之所在而已。北洋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有一项工作职责即为“调查及搜集古物”。可以说,周树人是教育部最兢兢业业的文化部员之一,作为文化先驱者,他甚至将业余时间也全部用在了工作上面。北京14年,周树人做了大量的公务工作......
-
〓 大家底蕴,不忽精微——访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孙机
因为刚刚出版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孙机先生始为更多普通读者知晓。而在考古文物界,曾经师从沈从文和宿白两位名师的他,早已因学养深厚、知识渊博而闻名。 1955年,孙机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然后留系工作,1979年又调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退休后返聘至今。在国家博物馆数十年,孙机的主要......
-
〓 2021永远的怀念(五)
彭士禄(1925-2021) 2021年3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领域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原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彭士禄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彭士禄,1925年11月出生,广东海丰人。1939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12月起先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工学院学习。1951年9月......
-
〓 傅璇琮先生的学术思想
在当代学术界,傅璇琮先生是为人熟知和敬重的学者。他在数十年古代文学研究中取得的累累硕果,久为海内外学者所瞩目。从上世纪60、70年代的《杨万里范成大资料汇编》、《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资料汇编》,到80年代的《唐代诗人丛考》、《李德裕年谱》、《唐代科举与文学》;从与友人合作的《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到组织国内数十位学......
-
〓 启功式的文人谦卑还残存多少?
有人说“认识一个人可以从一本书开始”,对此,我深信不已。每当有文化名人谢世,各类媒体上都发纪念文章无数,试图用各种方式还原或是勾勒那人,各色人等纷纷站出来赞许、表扬、评述若干,然而,我总是觉得还离那人有很远的距离。启功是我喜爱的书法家和文化名人,阅毕新近出版的《服膺启夫子》一书,启先生已经在我心目中成为老师。同样的事情......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