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翰墨往事:林风眠执掌 南北两艺专
1925年圣诞节后,已经留法、留德6年的林风眠搭乘法国邮轮回国。他这次回国要就任国立北京艺专校长,当时他年仅25岁,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年轻的艺术学院院长。 邮轮途经新加坡稍作休整时,徐悲鸿也上船了。两人同在法国一个大学留学,并曾同时赴德,不同的是,林风眠是自费,徐悲鸿是官费,两人的性格也大不相同,艺术观念也......
-
〓 与36名中国作协基层会员畅谈文学——王蒙:生活才是创作的常青树
【新闻人物】 3月21日,春分当日,“人民艺术家”王蒙先生走进鲁迅文学院,开讲“春天一堂课”。 这天,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温暖启幕。36名中国作协基层会员在浓浓春意中“回娘家”,听一听名家的课,聊一聊文学的事。 虽已88岁过半,两鬓斑白,但王蒙先生依然才思敏捷、谈吐从容。面对基层作家聊起文学,那些过往的日子......
-
〓 思想启蒙与学术摆渡:对出版家张元济角色定位的新认识
张元济是中国最早认识到出版工作对于社会进步重要性的思想家。张元济(1867-1959)具有多种身份角色,集出版家、教育家、爱国实业家于一身。但是,张元济的身份与角色又决不仅限于这些。对张元济更多的角色身份做进一步的探论,既是实事求是之所必要,也有助于张元济研究和出版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思想启蒙者自晚清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
-
〓 听叶嘉莹先生授课
近些天与清华大学杨民教授频繁E-mail,谈天说地,更多的还是谈到读书向学。我报告近日所读叶嘉莹先生《说阮籍咏怀诗》,杨教授便说到28年前于上海复旦课堂听叶嘉莹先生授课,“京腔婉转,神色飞动,分析也入微,吟咏让人感怀”。前年在清华重逢,餐席边上“大家让让让,结果说是我年龄大一点,就坐在叶先生旁边了”。时光流转之慨,不独......
-
〓 温儒敏:像导师一样的先生
我在北大读书期间,除了导师谢冕先生外,交往最多的老师就是温儒敏教授,以致很多人都以为我是温老师的博士生,需要我解释才搞明白。而温老师也把我当作他的学生,很多事情都让我去做,比如他当年主持的“孑民学术论坛”,他都安排我去接待邀请的专家学者。他对自己的学生说:“让高秀芹去,我放心。”我越来越不敢懈怠,只要温老师交待的任何事......
-
〓 一生只做三件事
2010年10月霍先生90寿辰之际,我写过一首贺寿小诗,诗中有这样几句:“年少初闻夫子哲,长安十载始登堂。关西孔子杏园盛,陇上樊迟书囿荒。”这里的“关西孔子”喻松林师,“陇上樊迟”是自喻。霍先生系甘肃天水人,我的故乡在甘肃静宁。天水与静宁之间只隔秦安一县。1980年我考取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对“师范大学”不满意,中学班......
-
〓 高雪:为推广阅读走遍132个偏远乡村学校
2008年汶川地震后,高雪走上志愿服务之路。西部乡村儿童缺少阅读引导的现状让她深深痛心,“帮助农村儿童用书本打开世界”的理想由此扎根。十余年来,高雪走遍了重庆32个区县132个偏远乡村,用自身模范行动感召吸引2000余名志愿者,到农家书屋开展阅读陪伴、少儿故事会等读书活动1000余次,提供服务4000余小时,受益儿童6......
-
〓 为30万遇难同胞守灵—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
23年前,他立志为南京大屠杀中遇难同胞守灵,为民族历史正名。23年里,他为30万遇难者奋力呐喊,为澄清历史真相奔走呼号,为祈愿世界和平殚精竭虑。23年后,在他的努力下,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发展为闻名世界的国家级博物馆。对遇难同胞的地方悼念也升格为国家公祭,且以国家立法方式固定下来。他就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
-
〓 寻孔颜乐处 怀家国天下——何光荣的百岁人生
今年,何光荣已是期颐之寿。谈及百岁人生,他这样说:“年之高也,则资之深,资之深则阅人生之形象者众,体人生之味厚者深,则反复思考品味之天地宽矣。宽则乐道,乐道则安,安则定,定则能知其本末、先后、厚薄以及用力之多寡、深浅矣。”蒙山毓秀 耕读传家 1923年10月2日,何光荣出生于江西新喻县蒙阳乡茂冈村(今新余市渝水区......
-
〓 民国学界伯乐林宰平
当今之世,仰慕梁漱溟、熊十力、沈从文、金岳霖、牟宗三诸大家的人不计其数,而很少有人知晓林宰平。在梁漱溟、熊十力乃至张中行、吴小如等名家心目中,林宰平先生的品行值得信任和令人尊敬,是民国时期非常了不起的一位学界伯乐。发现沈从文1925年5月8日,正在北京试图通过写作闯出一条生存之路的沈从文突然间激动万分。因为他第一次见到......
-
〓 朝廷之外的李鸿章——摘自《李鸿章传》
李鸿章被西方誉为晚清第一名臣,本书以独特视角透析了这位中国晚清“名人”的一生,作者运用史学方法,评价人物力求客观、公正。同时,本书辅以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让读者有机会全面了解这位大清国“糊裱匠”的真实人生。下议院的大厅里总有许多精彩的典礼场景,每天由权杖引导,在牧师和秘书的陪同下,斯皮克先生的队伍会从大厅......
-
〓 邢福义的国学研究与家国情怀
邢福义先生被誉为中国“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之一,也是国学大家。他在《光明日报·国学版》上,曾刊发文章20余篇,后连同他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结集为《光明语学漫议》,由商务印书馆2020年出版。 邢先生的国学类文章大致可分四方面内容:其一,语言学与国学的关系,如《语言研究的“向”和“根”》《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等......
-
〓 明月照积雪,夜深千帐灯——论叶嘉莹先生的“弱德之美”
一庚子盛夏,淫雨霏霏。我在京西大觉寺与傅莹大使饮茶。是日恰逢农历六月初一,是叶嘉莹先生的生日。我提到即将上映的叶嘉莹先生纪录影片《掬水月在手》,谈及这部影片的主题词“弱德之美”。大使问我如何理解“弱德之美”?彼时,我尚未深入研习叶嘉莹先生关于“弱德之美”的著述,但从字面理解,马上浮现老子《道德经》中的名言:“天下莫柔弱......
-
〓 《楼兰》情系两代人——忆杨镰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看微信,读到一篇文章《杨镰:我和新疆的六十个约定》,高高兴兴地给妹妹冯姚明转了过去。不一会儿,妹妹来电话,迟疑地问:“怎么,杨镰去世了?”“不可能!”我斩钉截铁地说。“据说是车祸,你看看下面的消息。”我一看,震惊了,不敢,更不愿相信。打电话到杨铸家,消息得到了证实。我的心一时无法安定下来。回想2015......
-
〓 2021永远的怀念(十)
刘世南(1923-2021) 2021年8月1日,著名文史专家、诗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世南在江西南昌逝世,享年99岁。 刘世南,1923年出生于江西吉安。幼年开始由父亲指导诵读古书十余年,接受正式教育至高一而止。曾先后在吉安、遂川、永新、新建等地担任中学语文教师。1979年,刘世南调入江西师范大学,......
-
〓 文艺人物志·张冀:从生活中蘸墨,书写有烟火气的剧本
春节过后,刚从老家返京,编剧、导演张冀就开始走访养老院和医院,近距离观察那些患上“老年痴呆”的人,倾听患者家属讲述至亲至爱与自己渐行渐远的故事。张冀这次采风,是为了筹备新剧本《阿尔茨海默之家》,他希望通过一家人的视角,深入探索这个疾病给家庭带来的影响。“我不想把这个病浪漫化,我想直面它的痛苦和其中涉及的社会性问题,......
-
〓 俄罗斯儒者李福清——海外当代汉学家见知录之二
俄罗斯学者接触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是从小说开始的。最早在俄罗斯出版的中国古典小说是1763年发表在《学术情况通讯月刊》12月号上,题为《中国中篇小说》,是从英国著名作家Oliver Goldsmith编的《世界公民或中国哲学家的来信》英文本转译的。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俄罗斯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以苏联时代的五十年代成果最丰,涉及......
-
〓 谢导秀的古琴守望之旅
为传承的努力1963年毕业后,谢导秀被分配到中学,成为一名音乐老师,同时兼任班主任。工作的忙碌,世俗生活的琐碎,频繁的政治运动,打破了他安静的心境,谢导秀慢慢远离了古琴的世界。毕业后几年直到文革期间,他都没能再抚琴。这对谢导秀来说,像是一场心志的考验。直到1976年,在文革中被当成封建四旧而禁止的古琴获得“解放”,谢导......
-
〓 哭傅师:谦谦君子 巍巍学人
乙未岁杪,一个寒冷的周末,学校的同事们一起在居酒屋聚饮。席间,偶然打开手机,微信中传达的消息让我震惊:傅璇琮先生于2016年1月23日下午3时去世。顿时,像室外的天空一样,心开始飘雨,酒食无味,强忍镇静。饭后归宅,一进家门,跟内人说了句“傅老师去世了”,便泪如泉涌,欲抑而不能。年近花甲,常有学界的师友与世长辞的讯息传来......
-
〓 彭立勋:以中国智慧破解“审美之谜”
【求索】 2022年秋天,对于85岁的彭立勋先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学术丰收的季节——四卷本《彭立勋美学文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为这套新书,91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美学家汝信先生写下贺词:“彭立勋教授是我国著名美学家,他长期在美学诸多重要领域内从事深入的研究,通过辛勤的耕耘劳动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得......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