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游走中西,且思且行——邵大箴与中国当代美术
学人小传 邵大箴,1934年生,江苏镇江人。美术史家、美术教育家。1953年考入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中文系,1955年前往苏联列宁格勒(今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学习美术史论,1960年回国并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执教。1979年参与创办了《世界美术》杂志,曾任《美术》《美术研究》《世界美术》等杂志主编。著......
-
〓 灯火南园第九楼——翦伯赞与柴德赓的交谊
翦伯赞与柴德赓都是当代史学名家,新中国成立前,未见二人有交集。新中国成立后,翦伯赞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五老”(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吕振羽)中的代表性人物,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开创者、推动者和建设者。史学家陈垣的得意门生柴德赓先是担任辅仁大学历史系主任,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又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历......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文史学家王利器著作等身,有一次,有人问他,您怎么竟然还不是国家古籍小组的成员和顾问呢?王淡然一笑,说:“欲传后世,原不待此。”王利器八十寿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一些朋友有意共同为他编辑出版纪念集,王婉言辞谢,答:“欲传后世,原不待此。” 剑桥大学本科学生中曾经有著名的“夜攀族”,即以深夜攀爬学校房顶为消......
-
〓 罗大冈:他是个学者 其次是诗人
1929至1933年,罗大冈在北平中法大学深造。有一天下午,住在同一公寓北大英语系的浙江同学告诉他:戴望舒来北平,还提起他。那时罗大冈只在报刊上发表一些诗文,但每次都用不同笔名,目的在于施耐庵说的“不求人知,人亦不知。”他也非常企慕黄仲则“独立市桥人不知,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旁若无人,悠然自得的风度。他向来喜欢......
-
〓 2021永远的怀念(六)
吴相洲(1962-2021) 2021年4月2日,古代文学研究学者、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相洲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 吴相洲1962年生于辽宁锦州。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曾任乐府学会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王维研究会会长,并担......
-
〓 千古谜团“瘗鹤铭”——孟宪章收藏轶事
《瘗鹤铭》拓本 约莫1962年前后,以买名帖好帖为骄傲的孟宪章买了一本《瘗鹤铭》拓本。三年后,1965年的一天,孟宪章又发现了另一本《瘗鹤铭》的老拓本。孟宪章花了8块钱买下了这本《瘗鹤铭》,这足以算是当时的奢侈品消费了。买下书后他又闲逛至西城一家名叫“梦雅堂”的书铺(今地处琉璃厂),书铺经理注意到他手上的《瘗鹤铭......
-
〓 笃信万有相通 徜徉天人之际——怀念我的老师张世英先生
张先生的若干弟子把先生拉进了一个微信群,名为“向张先生学习”。晚年的先生听力不济,于是,这个群就成了我们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我们一直惊叹于先生思维的敏捷和思想的与时俱进。当他在群里发声时,总是用词讲究,正如他一生的文字一样,每每令我们这些弟子汗颜。2020年9月10日的教师节,我们这些弟子和往常一样,早早发出了祝贺的微......
-
〓 呜呼!世间已无唐德刚
我心目中的文史好汉唐德刚,日前独骑瘦马,踏月而去了,享年八十九岁。那也是一个适合古希腊文化英雄的年龄,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就活到这把年纪。虽然失去了一座高山,好在,构成历史学家内在生命的,是作品,因此,山依旧矗立着。“泰山其颓”之类俗世套语,用在才思夭矫的唐德刚身上,我以为毫无必要,正如我也不会用什么“驾鹤”来表达哀怀,那......
-
〓 学者蔡美彪:古籍整理得慢慢地做
22日上午,从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手中接过那本薄薄的《成吉思汗小传》,88岁的历史学家蔡美彪笑得眯起了眼,像个孩子。 为了祝贺新书出版,也为了庆祝先生88岁米寿,中华书局与蔡美彪的母校南开大学联合举办了“元代历史文献整理出版座谈会”,元史学者们汇聚一堂,从这部新书说起,梳理起元代史料整理的成绩。 《全......
-
〓 集腋成裘终成史——记吴山先生
我和吴山先生的结缘,始于《中国历代美容·美发·美饰辞典》的编辑出版。那是2011年前后。最初是这个选题内容吸引了我:市场媚俗的现代美容理念推广类图书很多,但又有多少人会想到通过古代这条偏僻的路径去发掘寻绎美容文化的真正内涵及价值呢?由此自然而生一种亲切的信任之感。此后,又有《中国历代玩具辞典》的出版合作。在和吴山先生接......
-
〓 谢导秀的古琴守望之旅
为传承的努力1963年毕业后,谢导秀被分配到中学,成为一名音乐老师,同时兼任班主任。工作的忙碌,世俗生活的琐碎,频繁的政治运动,打破了他安静的心境,谢导秀慢慢远离了古琴的世界。毕业后几年直到文革期间,他都没能再抚琴。这对谢导秀来说,像是一场心志的考验。直到1976年,在文革中被当成封建四旧而禁止的古琴获得“解放”,谢导......
-
〓 《万历十五年》出版始末
我在中华虽然做过不少编辑工作,编过不少书,但回想起来,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在中华的出版,由我经手,却是最值得回味的。最近翻检旧日书信,见到友人、著名书法家黄苗子先生一信,中说:“璇琮同志:《万历十五年》听说出版了,我还没有看见,可否设法代买一本。黄仁宇先生也好久无来信了。有空来看您。”我手中拿着这一言简情深的信笺......
-
〓 方勤:不负时代,讲好文化遗产故事
9月28日,“郧县人3号头骨”——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在湖北发掘出土的消息一经发布,迅即成为学界与大众关注的焦点。 “新时代以来,文化遗产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党的二十大代表、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表示,身处这个好时代,文博人要倍加珍惜,不负文博人的担当和......
-
〓 智海观澜:画家的拒绝
拒绝是一门学问。直截了当甚至粗蛮无礼的拒绝,会令对方难堪乃至恼怒,如果幽默地巧妙拒绝,则可以令人心情愉悦,无形中化解了被拒绝的失落与尴尬。 当代著名画家吴作人为人随和,凡朋友索画,他总是慷慨相赠,于是,便有朋友得寸进尺。一天,一位刚要过画的朋友又带来了自己的朋友,说这个朋友也喜欢吴作人的画。吴作人不接茬,......
-
〓 高手在民间·洪建华:妙刀可生花
洪建华自小就被徽州古建的雕刻深深吸引,16岁投笔捉刀,秉承徽派传统雕刻工艺至今,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竹雕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夫妻二人将挖掘、抢救、保护、传承、创新徽州竹雕视为毕生的己任务与追求,投资建设徽派雕刻博物馆,传习徽州竹雕技艺,传播徽派竹雕文化,在非遗保护传承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洪建华的作品传承了明......
-
〓 书之岁华,其曰可读——王念祥其人其书
《左图且书右琴与壶》《半坡陶鱼纹》金石为宗 初夏午后,暑气漫过街道,如约拜访王念祥先生。一开门,古朴清雅之气即刻将先前的浮躁一扫而空,室内的光亮淡而不昏,人的心也慢慢平静了下来。 初见王念祥,朴素,真诚,和蔼。几句寒暄后,在袅袅的茶烟中,他将自家书画之事娓娓道来。 1956年,也正值暑夏,王念祥生于北......
-
〓 百年王世襄:自然·自珍·自在
王世襄 资料图片 “笔畅意安——纪念王世襄先生诞辰百年墨迹展”日前在北京三联韬奋图书馆悄然开展。没有名人捧场,不设开幕仪式,免费参观。一百年前,学者王世襄在北京出生。他的友人和学生,希望用这种“王世襄”的方式表达他们对老人的思念。本色 “一件大圆领儿的老头衫,一条宽大短裤,一双松紧口鞋,手里拿着个大蒲扇,一......
-
〓 汪荣祖:叶嘉莹的诗学及其贡献
叶嘉莹手书(南开大学文学院张静提供)1981年,出席杜甫学会会议时叶嘉莹与缪钺教授(中)、金启华教授(右)合影 1943年,叶嘉莹(二排右一)与同学在顾随先生家中留影 我专治史学,虽幼年时曾得前清诗人许承尧门人吴博全先生的指点,略辨音韵,然于迦陵叶嘉莹先生博大精深的诗学,唯有管窥而已。即使是管窥,也不可能论......
-
〓 沉痛悼念栾贵明先生
...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董桥1999年在一篇随笔里赞赏牛津文学教授John Bayley的著作“闻不到时下博士论文那股医院消毒药水的味道,句句是学问不是学术,文字淡素之余常见拙气……”,“……是学院里老一派的饱学之士,用练达的人情世故看文学艺术”。◎荷兰汉学家高罗佩(R.H.van Gulik),以西方人而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穷毕生精力研究......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