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徐可:启功先生的文化品格
启功自撰对联一九九三年,本文作者拜会启功1986年,启功为第一届教师节创作《苍松新箨图》 2015年6月30日,是启功先生逝世10周年纪念日。十年来,我对先生的思念未尝稍减。在启功先生生命的最后十几年中,我有幸长期与他亲密接触,深刻地感受到了先生人格的伟大。先生高尚的品德,时时感动着我,教育着我,熏陶着我,成为我......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董桥1999年在一篇随笔里赞赏牛津文学教授John Bayley的著作“闻不到时下博士论文那股医院消毒药水的味道,句句是学问不是学术,文字淡素之余常见拙气……”,“……是学院里老一派的饱学之士,用练达的人情世故看文学艺术”。◎荷兰汉学家高罗佩(R.H.van Gulik),以西方人而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穷毕生精力研究......
-
〓 李滨声:玩味人生九十载
李滨声 新华社记者 李琰/摄 90岁的人生怎么度过?中国漫画最高奖“金猴奖”得主李滨声用“玩味人生”四个字向世人解读人生的真谛。 6月,漫画大师李滨声迎来90岁生日。面对画界同仁的恭贺,这位被尊为“滨老”的老人连连摆手,“可别把我叫老了,我是‘90后’。”更谦虚的还在后面。90高龄的他甚至给自己下了这样的定......
-
〓 坐拥书城为汉学——追忆中国书史和文化史研究泰斗钱存训先生
《书于竹帛》书封钱存训 资料图片 春风和煦,却吹不散心中的哀伤。 北京时间4月10日凌晨,著名汉学家、中国书史和文化史研究泰斗钱存训先生在美国芝加哥因病辞世,享年105岁。 这位终身坐拥书城的老人,毕生致力于研究汉学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20世纪以来图书馆学宗师、美国东亚图书馆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
-
〓 早于鲁迅载入史册的周树人——教育部佥事如何践行文艺梦
几乎每个现代文学的研究者都曾经质疑,为什么到北京后的鲁迅要“沉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无他,工作职责之所在而已。北洋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有一项工作职责即为“调查及搜集古物”。可以说,周树人是教育部最兢兢业业的文化部员之一,作为文化先驱者,他甚至将业余时间也全部用在了工作上面。北京14年,周树人做了大量的公务工作......
-
〓 学者蔡美彪:古籍整理得慢慢地做
22日上午,从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手中接过那本薄薄的《成吉思汗小传》,88岁的历史学家蔡美彪笑得眯起了眼,像个孩子。 为了祝贺新书出版,也为了庆祝先生88岁米寿,中华书局与蔡美彪的母校南开大学联合举办了“元代历史文献整理出版座谈会”,元史学者们汇聚一堂,从这部新书说起,梳理起元代史料整理的成绩。 《全......
-
〓 也谈鲁迅的出版观
鲁迅以其犀利的目光,很能看到社会的不足之处,但他看世界的主旨还是希望社会光明。在出版方面,鲁迅尤其看它是新文化和光明的象征,希望出版成为一种向新和向上的力量。出版的基本功能与定位鲁迅的一生是为书籍的一生,还有过自己的出版活动。早在晚清的1903年,在东京求学的鲁迅就自费印行过自己的翻译作品即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后来一......
-
〓 是专家教授,也是送餐员志愿者——抗疫中的上海高校教师
“14天封控的日子,给我们留下了一段难忘的经历与回忆。”3月17日,上海大学宝山校区疫情管理模式从封闭式转为准封闭式,年近七旬的土木工程系教授叶志明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这句话。 这14天中,除了日常教学,他还为本系的青年教师开展了教育教学座谈会、示范教学课与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在线辅导,与新疆塔里木大学开展远程沉浸式......
-
〓 王蒙:不服老,做“最浪漫的事”
王蒙 CFP “我还在不停地写作,尽量抓紧一切时间。”刚从医院看牙回来的王蒙,没顾得上休息,便坐下来接受记者的采访。 再过一个多月,王蒙就80岁了。从1953年开始创作《青春万岁》至今,王蒙的文学生涯已经跨越了61个春秋,45卷约1600万字的《王蒙文集》正是岁月的见证。 “你们看,这个夏天我是不是晒......
-
〓 文艺人物志·徐辉:赋予陶土温度和灵魂
他是越窑青瓷非遗传承人,曾获中国陶瓷茶具设计大赛金奖、中国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等奖项。作为一名陶瓷艺术家,他将陶瓷与本土文化结合,赋予陶土温度和灵魂,人们似能从他的作品中听到生命的脉动。 工作台上的转子带动陶泥飞速旋转,只见一双宽厚的手轻握陶泥,时而松,时而紧,不一会儿,陶泥变成了瓶罐状......
-
〓 读懂潘京乐——记一位皮影艺术大师
2020年8月7日,潘京乐去世。潘京乐是谁?一个91岁高龄的农民,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人说他生不逢时,20世纪90年代,民间文艺凋零,他艰难地支撑着碗碗腔皮影戏匍匐前行;等到21世纪初,民间传统文化的春天来了,他却因多次中风,口齿不灵、思维迟钝,而淡出舞台,也淡出了观众的视野。有人记得他,大概是因为199......
-
〓 追思·甘惜分:“我唯一的标准是学术标准”
甘惜分资料图片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引吭高歌和摇旗呐喊,却也难于沉默不语,生就一副犟脾气,继续着自己的追求…… ——甘惜分 用一个世纪的风雨,甘惜分收获了一个称谓——新中国新闻学奠基人。100年只是一瞬,但新中国新闻学却由此发端,并蓬勃发展,指引着时代忠实的记录者。 他的故事,也是新闻学的故......
-
〓 翰墨往事:“两张”之缘
▲张大千山水画作 张大千临摹石涛画作几可乱真,故初到北京时,引起京城一些画家的反感。1935年2月,北平画家谢子衡举行盛大婚礼,著名工笔画家徐燕孙抓住这次画家大聚会之际,事前在送给新婚主人的人物图卷头空白处,题上了暗讽张大千的词句:“比翼人兮,姗姗来迟,亦为子衡弟催装,此种画法,余合目可为之。而蜀客张某且以知之。......
-
〓 卞孝萱: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
人物简介:卞孝萱(1924.6.20-2009.9.5),江苏扬州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副主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唐史学会顾问、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会长、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名誉会长。著有《刘禹锡年谱》、《唐代文史论丛》、《刘禹锡丛考》、《元稹年谱》、《郑板桥丛考》......
-
〓 活成了传奇的乐黛云先生
一名女性被人称为先生,一定不同凡响。她肯定在某个领域作出了出类拔萃的贡献,且德高望重,具有独特的风范和魅力。无疑,我们的老师乐黛云教授就是这样的一位先生。当年汤先生还在世时,每次我去看乐老师,汤先生开门见到我时总是会向屋里喊一声:“乐先生,小高来了。”连汤先生都称呼乐老师为先生,可见,她的先生地位是无可置疑的。乐先生一......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民初,马相伯北上北京,联合章太炎、严复、梁启超,倡议建立效仿法兰西科学院的函夏考文苑。函夏指全中国,考文苑即马相伯对academy一词的翻译,指最高层次的学术组织。马相伯认为考文苑有责任促进整个国家的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振兴和改造,也即“内之以修立国民之资格,外以栽成有用之人才”。可惜函夏考文苑计划胎死腹中。◎许渊冲教授......
-
〓 黄裳的笔名
黄裳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记者,在戏剧、新闻、出版、藏书等领域均有建树。黄裳究竟使用过哪些笔名,连他自己都记不清。2006年,他曾在一封信中说:“旧用笔名,几近百数,难以遍忆……”(董宁文《〈我的笔名〉编后记》,《书脉人缘》,青岛出版社2019年1月版) 2022年9月,钦鸿、徐迺翔、周彬合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
-
〓 走近文艺家·洪建华:用刻刀赋予竹子另一种生命
他是国家级非遗徽州竹雕代表性传承人,用了十几年时间,凭着一腔热情和无限执着,将几近失传的徽派竹雕技艺“找”了回来。在他的刻刀下,随处可见的竹子被赋予了另外一种生命。“坚强的她在等我!”上午11时,洪建华在朋友圈晒出一张图,一根趴着长在石缝中的毛竹鞭。到了下午,这节竹鞭被他截成两寸长短的几段,他称这个过程为“断竹、续竹”......
-
〓 从屋檐到案头,“刻砖刘”重焕生机
提到天津民间工艺“四绝”,其中“三绝”——杨柳青年画、“泥人张”“风筝魏”为人所知,但“刻砖刘”仿佛销声匿迹了,甚至有文保学者认为“刻砖刘”已经断代了。但是记者了解到,“刻砖刘”手艺其实后继有人,且青出于蓝。 走进工作坊,但见一个年轻女子戴口罩、护目镜,手持锤锥,叮叮当当,空气中弥漫着灰,她手下的青砖,慢慢变为浮......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文史学家王利器著作等身,有一次,有人问他,您怎么竟然还不是国家古籍小组的成员和顾问呢?王淡然一笑,说:“欲传后世,原不待此。”王利器八十寿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一些朋友有意共同为他编辑出版纪念集,王婉言辞谢,答:“欲传后世,原不待此。” 剑桥大学本科学生中曾经有著名的“夜攀族”,即以深夜攀爬学校房顶为消......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