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雾峰林家爱国精神的百年传承
雾峰林家以台湾五大家族中抗日最力而闻名,其中以族人林献堂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组织一系列文化抗日活动的事迹最广为流传。林家堪称满门英烈,除林献堂外,林朝栋祖孙三代人亦值得铭记:林朝栋于中法战争中抗击法国,林季商于清末民初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林双盼与林正亨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革命,这些可歌可颂的事迹代表百年来不同时期台湾人......
-
〓 傅璇琮与天一阁
在天一阁博物馆内僻静的一方,有一座名为“甬籍名人库”的藏书室,傅璇琮先生所捐赠的数百册著作即贮于此。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献研究专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华书局原总编辑。他与天一阁有着深厚的文化联系,长期来一直关心支持天一阁博物馆的事业发展,在繁忙的行政、学术工作之余,还受聘担任天一阁博物馆馆刊《天一阁文丛》的顾问。20......
-
〓 执着和赤诚的文化寻矿者——追忆著名出版家范用
《存牍辑览》立体封面范用生前在读书看报。资料图片 9月14日,是我国著名出版家范用的忌辰。5年前,为新中国文化传播事业贡献毕生的范用永远地与读者离别。由范用编撰的《存牍辑览》《叶雨书衣》和《爱看书的广告》三本书日前由三联书店出版。与此同时,三联书店新老编辑数十人举行追思会,共同缅怀这位具有大家风范的出版人。 ......
-
〓 丹青与美食
在中国艺术史上,有不少关于画家与美食的佳话。古代的苏轼,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都与美食有着不解之缘。其中,元代画家倪瓒与美食的关系尤为特殊。倪瓒是“元四家”之首,字云林,他撰写过一部《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书中收录了大约50种菜肴和面点的制作方法,其中一道佳肴做法独特,以倪瓒的字命名,被称为“云林鹅”。清代诗人袁枚......
-
〓 袁枚的养生方
袁枚是清代著名才子。他活跃诗坛六十余年,存诗四千余首,还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等作品。他享年82岁,也是古代文人中的寿星。他处世积极,说自己“八十不知老”,晚年更赋闲情逸致。洒脱乐观的性格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其养生秘诀值得后人学习。 袁枚喜养兰花,而养兰花与养生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辞掉官职后,在南......
-
〓 我的几位中文系恩师
曾在边远省份一所高校教书,20世纪80年代,有幸得到来北京大学进修的机会,于是前前后后几十年,结识了北京高校中文系几位师长。虽然我从未敢自称是他们的学生,但先生们的教诲和风采却一刻未能忘,总想付诸笔墨。几位先生的学术成果与思想精髓早有他们的高徒付诸各类报刊,无须我置喙,这里就描几笔侧影吧。谢冕老师,您咋不老?几年前的一......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朱自清在西南联大教书时对学生热情鼓励,但并不轻易称许,往往为一个问题会与学生争得不可开交。他曾风趣地对学生说:“你们不易说服我,我也不易说服你们,甚至我连我的太太也说不服,虽然民主的精神在于说服。” 西南联大数学教授赵访熊结婚之日大雨,有客曰:“天公太不作美”,潘光旦先生妙语解颐:“既云且雨,天地交泰之象......
-
〓 钱锺书的确斥责过马悦然
一、“钱锺书斥责马悦然” 多年以来,在中国媒体(包括纸本报刊和网络)广泛流传着一则“钱锺书斥责马悦然”的话。这则话虽然被广泛引用和传播,却因为引用者都不注明出处,最终成为疯传多年的“无主信息”。这种“无主传播”状态,使“钱锺书斥责马悦然”的真实性丧失殆尽,如在新浪微博中,网友“云梦子围炉夜话”就在与马悦然......
-
〓 林风眠,画从记忆中来——摘自《画未了:林风眠传》
林风眠的画恰如苏轼的书法,不是想表现自己,超过别人,而只是自己的欢喜随意所至。它表现的只是一种寂寞,一种独自欣赏世界之优美壮丽的自足的寂寞,这份孤独与寂寞正是杜甫的“渚清沙白鸟飞回”的境界。 画记忆中想画的东西1959年的6月,香港中艺公司主办了一次“上海名家画展”,其中就有林风眠的作品。香港一位地产巨商......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黄侃固狂傲,但在学术上十分虚心。黄侃在东北大学任教,某日某夜回京城,下了火车,不回家,却让儿子提着灯笼连夜赶到陆宗达家,陆以为他有何要事,心里不免紧张,他却十分兴奋地对陆说:“我在东北见到了曾运乾先生,与他深谈两夜。他考定的古声很正确。我的十九纽说应当吸收这一点。”黄与陆深谈到夜半方归。当时黄侃的“古韵二十八部......
-
〓 留得枯荷听雨声——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礼忠
陈礼忠在创作中。 资料图片 近日,“文心点石——陈礼忠寿山石雕刻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150余件寿山石雕刻精品,以荷塘、翠鸟为主题的创作系列,既有荔枝洞石、芙蓉石、坑头石、水洞高山石等质地温润的寿山石名品,也有老岭石、焓红石等质地粗糙的石种。在他的刻刀下,从盛夏荷塘《接天莲叶》的热烈,到初秋《池面风来》的清冽......
-
〓 走近文艺家·许渊冲:转换不同语言之美的百岁翻译家
100岁的他,毕生致力于中西文化互译工作,已经出版中、英、法文著作100多部,其中中国古代诗词几乎占到了一半,获得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也是国际翻译界最高奖“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唯一的亚洲获得者。走进百岁翻译家许渊冲的家,如同重回几十年前。屋内的简易书桌、老式沙发和挂着蚊帐的单人床,透着满屋旧时光......
-
〓 一生只做三件事
2010年10月霍先生90寿辰之际,我写过一首贺寿小诗,诗中有这样几句:“年少初闻夫子哲,长安十载始登堂。关西孔子杏园盛,陇上樊迟书囿荒。”这里的“关西孔子”喻松林师,“陇上樊迟”是自喻。霍先生系甘肃天水人,我的故乡在甘肃静宁。天水与静宁之间只隔秦安一县。1980年我考取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对“师范大学”不满意,中学班......
-
〓 孙犁作品的出版与海外传播
今年是孙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诞辰110周年。作为一位横跨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创作生命达六十余年,且在生前即被文坛公认为“文学大师”的重量级作家,孙犁及其作品不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滋养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作家和读者,同时也是考察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出版与海外传播的重要样......
-
〓 走近文艺家·洪建华:用刻刀赋予竹子另一种生命
他是国家级非遗徽州竹雕代表性传承人,用了十几年时间,凭着一腔热情和无限执着,将几近失传的徽派竹雕技艺“找”了回来。在他的刻刀下,随处可见的竹子被赋予了另外一种生命。“坚强的她在等我!”上午11时,洪建华在朋友圈晒出一张图,一根趴着长在石缝中的毛竹鞭。到了下午,这节竹鞭被他截成两寸长短的几段,他称这个过程为“断竹、续竹”......
-
〓 巢峰的出版品格
█巢峰同志是极具魅力的出版家,其特点是政治魅力和文化魅力同在。可以说,这份魅力也是那一代出版家共同的特征,即善于把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出版专业工作的实际完美地结合起来。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出版系统来了一批经历过革命战争洗礼的文化名人和干部,他们长期在不同的出版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其中不少同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上海......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刘盼遂尝从梁启超、王国维诸先生问学。刘盼遂说:梁先生家里窗明几净,大条案上的书放得整整齐齐。他谈笑风生,能使人一见面就被吸引住了。王先生则相反,桌子上堆满了书,只留下一小块地盘供自己工作。见人不知说什么。一年春节,刘盼遂去拜年,王先生半天没有话可说,最后才问了一句:“你家里有没有信来?”◎曹聚仁回忆录里讲道,三十年代......
-
〓 “昆曲清口”第一人吕成芳:传唱昆曲的美妙
吕成芳在弹奏古琴。本报通讯员 王思哲摄身着粉衣罗帽,款步姗姗地走上只有两平方米的舞台,一把琵琶、一张古琴、一副亮嗓……许多人慕名来到江苏苏州平江路上的伏羲古琴文化会馆,只为一睹吕成芳版《牡丹亭》的风采。春节期间,记者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苏州平江路,寻访这位传播昆曲艺术和苏州文化的民间艺人。吕成芳何许人也?她是一位业......
-
〓 如何做一位学者型编辑
《吕留良诗笺释》封面 资料图片●历经20年收集、整理资料 ●继承古书编纂体例●参与编辑上百部书稿 ●周末、假期都用来从事学术研究2月9日,大年初二晚上,中华书局编辑俞国林发了一条朋友圈:“静嘉堂看书。晚餐,自购菜蔬于涩谷东急超市,返宾馆,诚大快朵颐之举也。”今年春节,俞国林就是这样度过的:利用春节长假,到日本访书,......
-
〓 我所认识的吴晓铃先生
1981年,我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进入文研所古代室,研究方向是元杂剧。 进所之后,很快就知道了吴晓铃先生是研究戏曲的老一辈的专家,在元杂剧研究方面,吴先生的代表作是《西厢记校注本》和《关汉卿戏曲集》。 早在50年代,他和中山大学王季思先生一南一北就都有《西厢记校注本》出版。文研所的同事们说:......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