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追忆钱存训先生
1948年邓嗣禹、董作宾、钱存训(至左向右)在芝加哥大学校园合影钱存训据美国人文社会科学在线网2015年4月10日披露,著名华人汉学家、中国书史和文化史研究泰斗,留美学者钱存训先生于4月9日在芝加哥去世,享年105岁。由于外公邓嗣禹(1943-1947年兼任馆长)与钱存训先生曾经是芝加哥大学远东图书馆前后任馆长,对于钱......
-
〓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先达:“哲学家不是社会的旁观者”
60年传道授业,60年潜心学术。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召开陈先达从教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为这位著名哲学家的学术历程作了梳理。 “不当超凡脱俗的哲学家” 陈先达进入哲学世界有些偶然。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的他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哲学,“我和哲学,就像是旧式婚姻,先过门后恋爱”,他这样形容这段经历。他的老师多博学......
-
〓 携手同行三十一春秋——王涛别记
我们是大学同学,准确地说,是系友(我高一年级),之后工作在北京,并在同一个领域工作。从1987年来北京工作到2018年,三十一年的相从过往中,一起呆上数天不为多,一个微信点赞不为小。如今,再也见不到终生最重要的朋友王涛了!我们之所以一路走来、走近,以至成为“置顶”的朋友,许多方面胜过亲兄弟,首先是王涛深刻的思想与出众的......
-
〓 玻璃和钢铁的缠绵——摘自《神秘的东方贵族:贝聿铭和他的家族》
吴中贝氏到清末民初之际,已经是人丁兴旺的大家族了,并且在沪浙、湖广、京津诸地拥有不薄的家业资财,还建立起了方方面面的人脉关系和社交圈子。也就在此间的1917年4月26日(民国六年丁巳三月初六),贝聿铭在广州出生了,他是中国银行广州分行副经理贝祖诒的麟儿,也是吴中贝族入谱(1939年家谱)的64个“聿”字辈十五世......
-
〓 学科整合、国际化趋势与数位化时代的史学研究与教学——著名学者黄宽重先生访问记
关键词:黄宽重;学科整合;国际化趋势;数位化时代;历史研究与教学采访时间:2004年9月11-15日采访地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采访记录及文字整理:刁培俊,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本访谈记录已经黄宽重教授本人审正)原编辑手记:关注世纪之交历史学的发展和演变,似乎不能不更为留心国际、港台的史学发展动向。无论是沉潜求......
-
〓 刘晓娜:执守岛上书店三十年
刘晓娜怀揣一颗温婉执着之心,32年努力经营着一家岛上书店,积极为岛上师生、居民、驻岛边防部队服务,潜心致力于当地阅读推广事业。岛上图书资源匮乏,为了寻找读者想要的书,她每月往返于上海等地进货,经常是独自乘坐轮船,船上睡一宿天亮才抵达上海码头。图书沉重,搬运苦累,但看见读者拿到心仪的书,她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欣慰。刘晓娜执守......
-
〓 智海观澜:小和尚吟诗救命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争夺天下,与陈友谅在江西鄱阳湖大战十八年。陈友谅出身渔民,英勇善战,在一次战役中,把朱元璋打得几乎全军覆没。朱元璋抛下残兵败将,慌不择路,只身逃至一深山老林,突见前面有一古寺,急奔前去。一小和尚正在门前扫地,见朱元璋狼狈而至,便询问:“请问将军尊姓大名?如此匆匆而来,有何贵干?”太祖遭遇惨......
-
〓 饮水思源忆饶公——关于饶宗颐先生的点滴回忆
饶宗颐先生是名满天下的学术大家,有人把他与钱钟书先生并称为“南饶北钱”,也有人把他和季羡林先生并称为“南饶北季”。 饶公天资聪颖,自幼酷爱读书,其诗、文、画及目录学和儒、释、道等方面的知识、学养以及治学方法等均来自家学。他家中藏书丰富,有十万部之多,因终日浸淫其中,以至进入正规学校读书时发现老师所讲的他都已经知道......
-
〓 月下传来万枝灯——黄宝生先生的梵学人生
1960年高考发榜前夕,黄宝生先生写了一首无题小诗。诗的第一句是“今夜,我的心激荡”。第二天,他如愿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怀着一颗激荡的心,黄先生走上梵学之路。怀着一颗激荡的心,黄先生在梵学路上走过一个甲子。 六十年在人类历史中只是短暂一瞬,然而对于一位学者来说则是最为黄金的年华——从舞象之年到桑榆之年。六......
-
〓 走近文艺家·刘亮程:在对“家乡”的书写中抵达“故乡”
他出生在村庄,生活在村庄,村庄里的月光、繁星、草木、虫鸣等成为他写作中最重要的东西。他曾以一部《一个人的村庄》震惊文坛,被评论界称为“乡村哲学家”。在他看来,家乡是你地理意义上出生的地方,通过一条路你就可以找到;而故乡是一个心灵深处的所在。家乡需要我们离开,到了远方,获得了认识她的能力,再把她重新捡拾起来,然后她才......
-
〓 冯友兰的两年海外生活
我在抗日战争当翻译官的时候被送到美国训练中国空军的单位工作。胜利以后退役。正好那年父亲来美国,去宾夕法尼亚大学任客座教授同时帮卜德翻译他的《中国哲学史》下册。我就也去宾夕法尼亚大学用我从军以前在西南联大念的一年学历申请转学。所以1946-1947学年我和父亲住在一起。退役的时候我在德克萨斯州工作。父亲来美国时在旧金山下......
-
〓 学人小传:樊发稼
樊发稼(1937—2020),上海崇明人。文学评论家,诗人。1957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长。诗集《小娃娃的歌》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批评著作有《儿童文学的春天》《樊发稼儿童文学评论......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湖南长沙人易培基作过劳动大学校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南京国民政府农矿部长等。长沙人陈子展是易的弟子。一日,易大发议论,批评湖南人物,最后下了一句结论:“湖南没有一个好人。”语次,子展便接上了一句:“老师,这句话倒没有例外!”易氏听了,为之愕然,拂袖起而退入书房,子展乃大笑出门。 胡适素有学术民主之襟怀。当年......
-
〓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怀念王戎笙先生
【学人追忆】 2022年12月12日,93岁高龄的王戎笙先生离开了我们。他生于1929年,湖北汉川人。1952年至195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56年调到中国科学院历史一所秦汉史组,任研究实习员。1960年转到明清史研究组,任助理研究员。1966年,历史研究所成立明清史研究室,任研究室......
-
〓 考古因他而丰富 他因考古而精彩 数据张忠培:考古人生八十年
2014年4月张忠培在陕西宝鸡观摩陶鬲 图片由作者提供图片由作者提供 今年8月初,故宫博物院前院长、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度过了他80岁的生日。 他的这个生日过得像个“考古日”:故宫出版社出版了他带学生们长期研究的大型课题成果《中国陶鬲谱系研究》一书,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学生们献给他的生日贺礼《庆祝张忠培先生......
-
〓 宗文龙:传统文化出版梦
2014年3月,杭州某小区,中国国宝文化研究中心。 应门的是一位长者,身材敦实,长发飘洒,脸色红润,黑外套,灯笼裤,双睛炯炯有神,一副仙风道骨。他叫宗文龙,71岁。龙腾书海 1993年,一条消息震动浙江出版界:宗文龙辞职了! 作为浙江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宗文龙在将出任局长的热传中突然提出辞职。......
-
〓 我所认识的何兹全先生的治学道路
岁月悠忽,何兹全先生已是85岁高龄了。作为后学,认识何先生也有40年了。读何先生的论述则还早一些,40年代末,在上大学时就读过他在抗日战争前发表的关于魏晋南北朝的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的文章,50年代初,又读过他40年代写的关于魏晋兵制的文章。以后何先生的论著,多数读过,有些至少也接触到。我的认识是,何先生是一位眼界开阔而......
-
〓 庭花晚更馨——霍松林的学术贡献和诗歌成就
编者按2017年2月1日,陕西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霍松林先生在西安家中溘然与世长辞,享年97岁。霍松林先生生于1921年9月,甘肃天水市人,1937年16岁时即发表了《卢沟桥战歌》一诗,194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霍松林先生是著名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曾任重庆南林文法学院中文系、......
-
〓 意大利著名汉学家史华罗——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十八
史华罗(Paolo Santangelo,1943—)。意大利罗马大学东方学院东亚史教授,国际著名汉学家。曾任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汉学系主任,现为欧洲汉学学会理事,《明清研究》杂志创办人及主编。意大利汉学学会、欧洲汉学学会理事。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尤其是明清史研究。共出版学术专著近60部,发表各类学术文章120余篇。......
-
〓 鲁迅的艺术爱好
图为鲁迅收藏龙纹砖拓片 鲁迅的艺术爱好广泛,他对于古籍考据、校勘、编辑以及其他艺术所搜集的资料和其涉及的言论,都是非常可贵的。 鲁迅勤于校勘、辑佚、搜编的工作。他从故书中搜采出会稽先贤的著作,校订了《嵇康集》,辑录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一直到搜辑《小说旧闻钞》,都是这一部分工作的业绩。 鲁迅......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