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海外当代汉学家见知录之三
谢和耐(Jacques Gemet),1921年出生,法国当今著名汉学家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法国金石和美文学科学院院士,法兰西学院名誉教授。作为当代法国最具权威的汉学家,他专事中国社会和文化史研究,其代表作品《中国社会史》、《中国与基督教》、《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等。他曾长期主持整个法国汉学界的工作,在其五......
-
〓 沉痛悼念儒学大师汤一介先生逝世——“一介”书生远去 家国情怀永存
著名学者、北大资深教授汤一介先生于昨晚8时56分逝世,享年87岁。昨夜凌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了这一消息,网友@s-double-bin留言说:“老先生没能等到教师节。学生也不能再当面说声:老师,节日快乐。”“作为年届八旬的老人,不以颐养天年为求,不以含饴弄孙为乐,更不以金钱、名誉、地位等为意,而是汲汲遑遑地为中国文......
-
〓 何兹全:期颐老者眼中的红尘
人生第一捱不过的,是岁月荏苒,世事苍茫。我的面前坐着一个99岁的老人,慈眉善目,笑得很喜乐。交谈不是很流畅,需要我很无礼地冲他大声嚷嚷,他听清楚了,轻言细语地回答,对比很是鲜明。被光阴浸泡得太久,渐渐会丧失时间感,老人已经不能很顺序地回忆平生,说的都是单件的事情,还时不时问身边的博士生:我是哪一年毕业的?我是哪一年进的......
-
〓 樊锦诗委员: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
还是一头干练的短发,只是白发多过了黑发,倾听其他人发言时,她时而抿嘴思考,时而从容微笑。3月4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小组讨论热烈,在会议现场,全国政协委员、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成了媒体眼中的“文化明星”。几名记者围坐在这位年近八旬的“敦煌女儿”周围,问题一个接一个,樊锦诗一一回答。“您今年的提案是什么?”“......
-
〓 叶君健:他以特殊的方式反法西斯
上世纪四十年代,叶君健在欧洲为读者签名。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又是中英文化年。7月,为纪念父亲叶君健在英期间为反法西斯战争宣传做出的贡献,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举办了“叶君健特展”。策展人、国王学院终身院士艾伦·麦克法兰教授说:“二战期间,英国国内几乎听不到关于中国抗战的消息,叶君健利用语言优势和满腔热......
-
〓 中华民族需“反本开新”——汤一介教授访谈录
汤教授认为,中华民族需要“反本开新”“我是这样看的:中华民族也许正处在一个伟大复兴的前夜,当一个民族处在一个伟大复兴的前夜,她必须回顾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吸取力量,‘反本开新‘……”这是着名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先生的论点。虽然,汤先生从不以哲学家自居,称自己不过是“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但是,他的许多“问......
-
〓 文艺人物志·王乃勇:书法工作者不能在书房里孤芳自赏
他从一个农村娃,一步步成长为多项全国荣誉加身的书法家,但他却称自己算不上书法家,只愿做一个传播书法艺术的“游击队员”,努力向乡村中小学推广书法艺术。在他看来,书法工作者不能在书房里孤芳自赏,一定要服务大众,服务社会,如此才能将书法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日前,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举办。河南......
-
〓 夜读《长城》,怀想罗哲文先生
夜静了,灯下,手捧罗哲文先生的《长城》细细读来,他的音容笑貌再度浮现在眼前。 罗老离开我们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了,5月14日,将是他逝世3周年忌日。他心系长城,关心着《中国长城志》的编撰。2007年我们邀请罗老参加编辑体例座谈会。当时,他骑自行车摔伤了腿,行动不便,但听说是《中国长城志》的会议,一定要参加。会......
-
〓 瑞典汉学第二代杰出代表马悦然——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十六
马悦然(Goran Malmqvist,1924——),斯德哥尔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汉学教授和系主任,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著名汉学家。是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也是诺贝尔奖评委中唯一深谙中国文化、精通汉语的汉学家。现为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荣休讲座教授。马悦然教授毕生致力于汉学研究,并于欧洲及澳洲的多所著名大学......
-
〓 谁在编写清末地理教科书?
张相文(1866-1933)屠寄(1856-1921) 编研一体,学术立社,此则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具有出版资质的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单位坚守60多年之信念。2010年12月,人教社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终获批准(课题批准号:10&ZD095),数百名编辑人员与国内相关高校、科研院......
-
〓 学人小传:洪谦
洪谦(1909—1992),又名洪潜,号瘦石,安徽歙县人。哲学家。早年赴日本、欧洲留学,师从维也纳学派主要创始人石里克,获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维也纳学派唯一的中国成员。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任教,长期担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曾任英国牛津大学新学院研究员、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
-
〓 关于祖父钱宾四的回忆——摘自钱婉约著《梅樱短笺》
作者祖母张一贯与孙儿们 在我当时的心目中,祖父钱穆(字宾四)就像是一座遥远的山,朦胧神秘看不清,阴云之下,黑魆魆的山影若有若无、时隐时现。后来,那座远方的山,因为阴云的渐渐消散,逐渐清晰起来。那逐渐清晰起来的大山,开始放出光来。熠熠的光辉,照耀的不仅仅是我,还包括一些像我一样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较早地阅读了他著作的......
-
〓 文学史上的失踪者——以朱雯为例
《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眉睫著,金城出版社 最近一二十年,文学研究界一直在提倡“重写文学史”。一些有较大影响力的现当代作家,文学史很少或根本未提及,但翻阅当年的报刊杂志,你又总是能看到他们的名字,与文学史上某某作家关系密切,甚至有传承的关系,因此关注这类“文学史上的失踪者”,对于充实文学史、传承文化有着非常重大的意......
-
〓 考古“特种部队”——青年水下考古工作者的故事
【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青年水下考古工作者】 24年前,广东崖门,银洲湖底。再强的阳光也抵达不了这里了。 两位潜水者头上的“探照灯”,深水中仅有的两个星点,随时能被黑暗吞没。 水底匍匐,摸索前进。两位潜水者,时年37岁的崔勇和他的潜伴,是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他们正调查宋元海战崖门古战场的水下遗存。......
-
〓 难忘师恩·苏培成:“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的老师周有光
周有光(右)、苏培成合影。资料照片 我是周有光先生的老学生。 1960年暑假后,我在北大中文系读四年级。那学期,系里开设了“汉字改革”的课程,讲课的是周有光先生。周先生的大名我早就知道,但见面是第一次。那时,周先生50多岁,精力旺盛,一口气连上三节,从下午两点讲到五点,站着讲,也不喝水,课间休息时搬把椅子就......
-
〓 学术巨擘,文化传人——中华书局原总编辑傅璇琮
素处以默 夜傍青灯苦读书傅璇琮,1933年11月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傅璇琮的父亲贤弼先生,早年在金陵古都的一家营造公司给资本家当账房先生,以他微薄的收入供养着一家五口人,小日子倒也过得平平稳稳,他的儿子也终于能稳步地从小学读到了中学,并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傅璇琮在家中是老大,下面还有三个妹妹。贤弼先生对爱子在学校里出色......
-
〓 大家·同心同行·跟着共产党走,才是在正道上行——我的祖父马叙伦
学人小传马叙伦(1885-1970),浙江杭州人。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早年加入同盟会,曾任北京大学教授,1945年年底组织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高等教育部部长、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任、民进中央主席等职。著有《说文解字六书疏证》《老子校诂》《......
-
〓 杜子劲与“新语文”
1950年4月17日,《光明日报》在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支持下率先创办《新语文》周刊,由杜子劲、曹伯韩、孙伏园、陈健中等任编委,成为国内最早正式使用“语文”字样的报刊。 杜子劲的文章《新语文运动的性质跟目前的任务》刊登在《新语文》创刊号上。他在文中回顾了六十年来中国语文运动的概况,认为前四十年是属于资产阶级学者所领导......
-
〓 汤一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绕着未名湖边走,不久就到了朗润园,汤一介先生和乐黛云先生就住在这里的13号楼,103室。房子灰扑扑的,一点也不打眼,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风格,走廊很大,很空旷。汤一介觉得很不错。“能够住在学校里,每天能绕着未名湖散步,很好了。”汤一介的家不大,但惹眼的是他的书房,满满的书,从地面直到屋顶。房间里还放满了兔的小工艺品......
-
〓 学人小传:熊十力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字子贞(或子真),早年更名十力,晚年自号漆园,又号逸翁。著名哲学家,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奠基人。熊十力的家乡是湖北省东部黄冈县上巴河以北的张家湾。家世穷困,其父为乡下教书先生。熊十力十六七岁即开始了游学乡间的生活,阅读明季大儒的书与维新派变法的文章。1903年,为发动......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