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近文艺家·阿来:做个热爱生活的“驴友”
只有在写作的短暂瞬间,他才会意识到自己在从事文学工作。生活于他,就是一场旅行,文学作品像是旅行中产生表达欲望后的副产品。行走构成了他创作的基础,形成了他创作的源泉,让他创作出《尘埃落定》《格萨尔王》《云中记》等不一样的作品。采访阿来是在一个科技主题峰会的间隙。他是那个峰会的嘉宾。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生物......
-
〓 大家·“敢为人先”章开沅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少年从文,挥斥方遒,钻研学术,寻觅真知;后转史学,孜孜以求,另辟蹊径,敢为人先。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曾言:“我一生在学术上做了两件事。一是把中国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推向世界,并把国外的研究引入到中国;二是让国际教会大学史研究走进中国,又让中国的研究走向世界。”2014年4月,章开沅于华中师范大学光荣......
-
〓 鲁迅观看蓝苹和王莹演戏
鲁迅先生看过蓝苹和王莹演戏,而且对王莹演出的扮相提出了批评。 蓝苹,即江青,人们对她的故事耳熟能详,不必多作介绍。王莹(1915——1974),安徽芜湖市人,是一位从逃婚的童养媳成长起来的电影、话剧表演艺术家、作家。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积极参加左翼影剧活动,主演了具有进步意义的影片《铁板红泪落》、《女性......
-
〓 哲人“追思”⑯:始终站在哲学基本理论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前沿
——萧前哲学思想及其贡献研究萧前,又名肖前(1924—2007年),湖北省沙市(现荆州市)人,1944年就读于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6年到晋冀鲁豫解放区北方大学文教学院学习,1947年留校工作,后合并入华北大学,曾任艾思奇的行政和学术秘书。自1950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是我国首批招收哲学硕士、博士研究......
-
〓 走近文艺家·王扶林:一部剧为什么能够重播1500多次
90岁的他,曾执导拍摄87版《红楼梦》和94版《三国演义》电视剧,这两部作品后来成为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经典,至今仍发挥着“科普”文学名著的作用。他把拍摄经典电视剧比喻成从零开始的创业,认为“如果创作者急功近利,仅把影视剧当成一门生意,拍出的作品必然没有生命力”。他建议年轻的影视剧工作者多读一点古典名著,充分吸收前人......
-
〓 学者杨镰的新疆故事
有人说,杨镰是新疆历史文化虔诚的追随者。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他平均每年要往新疆跑两三次,一生多达八十余次去那里考察和探险,年复一年,乐此不疲、无怨无悔。新疆,成就了杨镰做一名复合型学者的梦想。奇 缘1968年3月的一天,远在新疆哈密的伊吾军马场,想要在北京海淀和丰台两区招收108名初高中毕业生,到天山脚下当牧马人,......
-
〓 九十自我学术评述
一我的史学研究,有三个领域:一是中国社会史(周到隋唐),二是汉唐佛教寺院经济,三是汉唐兵制。用力最多的是中国社会史。寺院经济是属于社会经济史的范围;我研究兵制,也是从社会史的角度出发。1995年12月我去台湾,在台湾清华大学应人文社会学院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之邀为研究生作了几次中国文化的演讲,讲后出版了一本《中国文化六讲》......
-
〓 一生践一诺 终身为戏痴——追记著名戏曲理论家郭汉城
10月19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著名戏曲理论家郭汉城走完了他104年的人生路。10月25日,郭汉城遗体告别仪式将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1917年,郭汉城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县戴村镇张家弄村,从小听着绍剧与的笃班(越剧的前身)的旋律长大。一辈子都在看戏、评戏、写戏、研究戏,与戏曲的缘分伴随了郭汉城的一生。 我国......
-
〓 史家朱希祖藏书纪事
他是章太炎门下弟子,被戏称为“西王”;他是出席“全国读音统一会”的代表,在国语运动中起草的注音符号方案一锤定音;他是“某籍某系”的北大教授,先后担任国文系、史学系主任;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倡导白话文,反对封建礼教;他任清史馆的协修,获得袁世凯颁发的四等嘉禾奖章;他是声动民国的藏书大家,保存古籍,守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一......
-
〓 周越然捐书无关郑振铎
上海《文汇读书周报》曾经发表周炳辉《琐忆祖父周越然》,文中有《沉重的1957》一节,说“1957年,是颇不平凡的一年。从料峭的早春二月,到风云突变的夏天,从‘百花齐放’,到扩大化的‘反右’,在知识分子的上空,不是和煦的阳光,而是惊恐的风暴。这一年,已经年逾古稀的祖父,忽而做了两件看来异乎寻常的事情”。“第一件事......
-
〓 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说国学(其二)
王国维:天才·大师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中唯有王国维,并非师从名门,却是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者、新学术开创者,得到了“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的赞誉。王国维的研究范围横跨文、史、哲,涉及哲学、历史、考古、文学、戏曲、古文字等学科;贯通古今,著述达62种,批校古籍逾200种。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
-
〓 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朱光潜
朱光潜,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具有开拓意义。这些......
-
〓 熊十力的儒学本体论
熊十力重建的儒学本体论有如下两个特点:第一,以西学作为参照,包括亚里士多德和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乃至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有作为外缘的、离开主体客观独存的实体,或超越于主体和客体的“第一因”“主宰者”,君临万物之上的造物主、上帝。儒学本体论则相反,即反对“把本体当作是离我的心而外在的物事”,反对“凭理智作用”,向外界......
-
〓 平凡中的崇高:追忆魏老师
初次见到魏得良老师,那还是在1978年11月初的杭州大学历史系新生入学欢迎会上。当时他就给我和我的同学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印象说白了,就是一个“土”字,用夸张的语言讲,就是“土得掉渣”。我们怎么也无法想象,在堂皇气派的高等学府里,居然还有这样纯朴得像泥土的老师,黝黑的脸堂,花白的头发,刻满饱尝沧桑烙印的神态,携带......
-
〓 隋树森的治学之道:编辑也能成就大学问
隋树森(1906-1989),北京城长大的山东人,著名的元曲专家、语文专家,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辑,旧中国在国立编译馆任职。做了大半辈子编辑工作,但其鼎鼎大名却来自他一生的业余爱好——元曲研究。简而言之,就是史无前例地整理和校勘了元曲作品,并校点了所有今存元人编的散曲集,还持续对元曲创作进行了理论研究,代表作为《全元散......
-
〓 学人小传:薛天纬
薛天纬(1942—),陕西宜川人。本科及研究生均就读于西北大学,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10年退休前为新疆师范大学教授。2003年至2008年为华东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2011年至2016年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唐诗及中国古代诗学,尤重李白研究,曾任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
-
〓 云起少华山 笔墨波澜翻——“苏门六君子”之李廌
华州,自古山水名胜于天下,少华山翠绿如屏,渭河蜿蜒如带。华州古为郑国,郑桓公乃一代明君;也乃“再造唐室”的功臣郭子仪大将的家乡,此地历代学风甚盛,是宋代文人李廌的故里。李廌曾受教于苏轼,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陈师道并称“苏门六君子”,其在散文与诗歌方面均有所成就。 李廌(1059—1109),字方叔,号齐......
-
〓 未名湖·珞珈山·莫高窟:樊锦诗的人生选择
1984年1月3日,《光明日报》发表报告文学《敦煌的女儿》,介绍了樊锦诗坚守大漠的事迹,使樊锦诗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从此以后,就像“敦煌守护神”是常书鸿的符号一样,“敦煌的女儿”也成了樊锦诗的符号。从1963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被分配到敦煌,樊锦诗一直坚守在莫高窟,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敦煌,成了一代莫高人的代表。201......
-
〓 走近文艺家·严家炎:为学和做人都需要一点“傻子精神”
87岁的他,被作家宗璞称为北京大学里的“大侠”,率先把金庸的武侠小说搬进北大课堂,秉笔直书为丁玲、萧军等人“翻案”,把鲁迅小说《铸剑》归为武侠小说而与一位学者发生激烈笔战……在一次次文学论战中,他坚守着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他说:“无论为学还是做人,都需要一点‘傻子精神’,即不计利害,脚踏实地,坚守良知,只讲真话。”初冬的......
-
〓 记忆中的陈忠实老师
陈忠实老师起初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夹着雪茄,满脸沧桑,在白鹿原上眺望和沉思的凝重表情。站在他的墓前,望着辽阔的灞河河川和沟壑纵横的黄土塬坡,我脑海里浮现的,依然是他那坚毅而深邃、普通而伟大、平常而奇伟的神情。记忆中的这一瞬,是1993年春夏之交,陕西电视台为陈老师拍摄的纪录片中的一个特写。此时,《白鹿原》已在文坛引发“......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