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春联的“老蔡”:学习中国文化,重要的是热爱
近日,借着为本报“全球共写新春联”录制视频的机会,记者采访了奥地利艺术家弗里德里希·蔡特尔。蔡特尔的中国朋友都叫他“老蔡”,走进老蔡家的客厅,仿佛走进了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墙上挂着中国传统山水风景画和书法作品,典雅的红木柜子里摆着佛像、陶瓷摆件等各式中国艺术品,其中还有藏传佛教的艺术精华——唐卡,这在维也纳这座西方......
-
〓 从《思乡曲》到《李白诗八首》——马思聪音乐里的家国情怀
有人说,马思聪的《思乡曲》是中国小提琴第一首堪称世界精品的杰作,可与后来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媲美。然而,作为第一首走上国际舞台的中国小提琴独奏曲,今天已经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了。 马思聪生于粤剧之乡汕尾,他是在民族民间音乐的旋律中长大的。十三岁时马思聪就赴法国留学,师从巴黎音乐学院名教授学习小提琴。后来又师从名师学......
-
〓 齐白石与年画
中国古代,将正月初一称为“岁朝”。文人们在此日喜欢将鲜花、蔬果、文玩供于案前,以求春意盎然、新年好运,被称为“岁朝清供”。但是,当时能在隆冬时节摆上鲜花、果蔬之类的鲜物者毕竟是少数,于是文人们便将这些“清供”之物绘成画悬挂室内,称为“岁朝图”,成为祈福纳祥的“年画”。此类画作通常以静物画的面貌出现,采用的画法也是写......
-
〓 一代才豪袁枚
袁枚撰随园三十六种三十五卷袁枚作行书四言联袁枚作花卉 著名的清诗研究专家严迪昌先生在《清诗史》中提出“袁枚现象”一词,认为袁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诗人,在整个清代所有大家、名家诗人中找不出第二个。袁枚为什么会成为一种文学现象?回答这一问题,我们不得不从袁枚本人的个性特征出发来加以解析。关于袁枚的个性,严迪昌先生......
-
〓 松风传韵:陈衡恪与李叔同的交往
陈衡恪自画像“道人姓陈名衡恪,字师曾,义宁陈伯严先生长子也。风雅多能,工诗词,善书画篆刻。中年以后,技益进,名满都下。执政教育部十年,不为俗习所溺。人以是多。之子封可,亦善画,能篆刻。”这是李叔同出家之后,为陈衡恪撰写的一篇简洁的传记,名为《朽道人传》。弘一法师为朽道人撰写小传,饶有趣味。陈衡恪在日本留学时期,除了鲁迅......
-
〓 怀念“龙学”名家汝南王更生教授
【作者简介】朱文民(1948—),男,山东莒县人,山东省历史学会理事,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理事,山东莒县刘勰《文心雕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已出版专著有《刘勰传》、《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系列丛书之一《刘勰志》,发表论文数十篇。一、前言著名的“文心雕龙学”[①]家王更生先生,于2010年7月29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一消息......
-
〓 叶嘉莹与南开大学结缘的一段过往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中国士人的崇高追求,叶嘉莹先生当是值得这样评价的。叶嘉莹先生著作等身、荣誉无数、桃李芬芳,是当代真正的“穿裙子的士”,先生之学术影响、人格魅力和荣誉嘉奖无需在此赘言。2005年,我在南开求学时,对先生只是有所耳闻,然而当我离开南开园后,才深深地感受到了叶先生的独特光芒,当初错失了许多向先生请......
-
〓 心之所善,虽九死其犹未悔——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典型印象
编者按 7月22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是在全党全国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还表彰了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 广大文物工作者备受鼓舞、倍感振奋,纷纷表示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精......
-
〓 “小室无忧”——记古籍版本学家魏隐儒先生
《从师记》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一部散文随笔集,作者刘跃进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这位著名学者以朴素自然、细腻生动的笔触,记述了数十年来个人求学与从师的经历,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感念之情,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书中总结了前辈学人的治学方法和读书经验。透过一篇篇深造有得之言向广大......
-
〓 读书者说:余冠英先生的朋友圈
余冠英(1906—1995),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朱自清闻一多俞平伯吴组缃王瑶郑振铎《冠英说诗》《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先生曾经非常谦虚地说:“我不是文学史家,我至多就是对古代文学,尤其是对先秦乃至汉魏六朝诗歌略知一二,不敢说是一个文学史家。”其实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说他是一位文学史家,一点也不为过。甚至可以说,余冠英还是一......
-
〓 学人小传:王子今
王子今,河北武安人,1950年12月生于哈尔滨。历史学家。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先后任教于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2017年被聘为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2021年获“中国人民......
-
〓 三十二年只做一件事——记日本侵华殖民教育研究者齐红深
2014年10月25日,齐红深应日本殖民地教育研究会邀请在东京大东文化大学作学术报告。光明图片他有教授职称,却没有教授待遇;他主持过5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却没有拿过研究经费;他卖掉了单位分配的100多平方米住宅,挤在一间50多平方米的临街小房里;他32年只做一件事:搜集整理日本侵华殖民教育口述历史,抢救和保存日本教育侵华......
-
〓 鲁迅“拿来”的国学智慧——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拿来主义》关于孔子立人说孔子最早提出“立人说”,《论语·雍也》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
-
〓 博学明理的国际文化使者——沙博理生平记述
沙博理 资料图片 “随着岁月的流逝,虽然我从未失去我身上的美国味儿,但我越来越感到中国是我的国家、我的家园、我的家庭。中国社会有一种从容舒适的温暖和亲切感,我希望永远不要改变。”在中国生活工作了一个甲子之多的沙博理,曾经这样表达他对中国的赤子之心。10月18日,这位老人在北京家中安详辞世,享年98岁。助力中国革命......
-
〓 季羡林:印中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在《中印情缘》一书中坦诚地谈论过自己的一些导师和同事,季羡林先生是其中之一。尽管我从来没有上过他的课,但如果就此认为他对我本人以及我有关印度和中国的研究毫无影响那就太不公道了。我在印度时,从尼大(尼赫鲁大学)老师的口中听到了他的名字,也读了一些他写的关于印中文明对话的著述。季先生被认为是中国印度学研究者中的顶尖人物、......
-
〓 老子生死时间略考
【作者简介】李健,北京元学文化院院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道商委员会讲师。老子的具体生死时间问题,至今似乎还是一个谜。尤其是道教对老子赋予了神话色彩,造成老子给人的感觉是来无影去无踪,于是有的人甚至质疑老子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对于老子的具体生死时间,笔者掌握了一点文献,现简述如下。一、老子生于公元......
-
〓 2022永远的怀念(三)
朱兆良(1932-2022) 2022年1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土壤农业化学家朱兆良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0岁。 朱兆良祖籍浙江奉化,1932年8月21日出生于山东青岛。1953年8月毕业于山东大学,1953年9月起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第八届、第九届江......
-
〓 追光文学巨匠·钱钟书:纵逸自如的治学气派为文风范
今年是钱钟书先生诞辰110周年,可能由于疫情的影响,暂时没有看到什么纪念活动,也少见专门的纪念文章。这样的平静如常,想来倒是符合钱钟书本人愿望的。钱钟书一向反对借他之名组织的各种活动,甚至不赞成研究其创作与学术。当年他在给我的一封信中,就很谦逊地表示,“拙著不足研读”,希望“别求老师巨子之书而钻仰之,勿浪抛精力于拙著,......
-
〓 “文化国宝”守护人
【新春走基层】 从福建武夷山市区向南出发,在连绵起伏的丘陵山路上驱车约40公里,就来到了位于兴田镇城村的汉城遗址。 春节前夕,在城村汉城遗址西城墙外侧,考古人员正对这里的杉树下遗址进行发掘清理。在四五米深的壕沟底部,考古项目负责人、福建博物院副院长、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馆长楼建龙正小心翼翼地对沟内的一片炭化竹编遗......
-
〓 1903年,刘师培和他的朋友圈
1903年,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似乎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大事发生,但这一年对经学大师刘师培却格外重要——正是在这一年,虚岁二十的刘师培来到上海,结识了章太炎、蔡元培、陈独秀、章士钊、林獬(即林白水)和邹容等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并很快成为至交,从此走上一条全新的人生之路。说起来除却邹容其他人都年长于刘师培,但他们却能成为......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