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龚自珍
一、时代新风气的开创者十九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封建制度走向崩溃的时代。如果说我们阅读十八世纪中叶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红楼梦》,通过其中对封建贵族家庭衰落的真实描写,已在所谓“乾隆盛世”的外表下,预感到那种“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已尽上来了”的整个封建统治,是大厦将倾、末日来临的兆头;那末到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这种封建社......
-
〓 黄宝生的梵学人生
黄宝生1942年出生于上海,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梵巴专业。1965年至今在社科院外文所工作,现为学部委员、梵文研究中心主任。著译有《印度古代文学》《印度古典诗学》梵语诗学论著汇编》《摩诃婆罗多》《奥义书》《薄伽梵歌》《梵汉佛经对勘丛书》等,涉及中印文学、诗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 2015年1月26日......
-
〓 酬唱寄友情——游国恩、萧涤非二先生交谊考
附言:自忝列费振刚先生门下,就时常听老师聊及编写《中国文学史》时的逸闻趣事。这套不无时代色彩的文学史,从主编人选、编写过程,到实施细节等等,尤其是其影响之大,已成为不可复制的绝响。作为当时最年轻的主编,费先生深度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工作。每次谈及这些往事,先生都对有机会向老一辈学者朝夕请益深感幸运,对老一辈学者之间和而不同......
-
〓 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20周年:被误解的顾颉刚先生
今年是顾颉刚先生诞辰120周年。顾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室的研究员,作为先秦史室的成员,我没有直接接受顾先生的教导,反而对顾先生产生过许多误解。这是很大的遗憾,也是我深感愧疚的。 最初我对顾先生的印象来自鲁迅的小说《理水》,还有《两地书》。觉得顾先生是一个引导青年钻故纸堆的老先生,与鲁迅唱反......
-
〓 钱锺书为何不读研究生?
晚年钱锺书被学界誉为“文化昆仑”,但以他毕业清华、留学英法的学习经历,学历背景又为何止于“学士”呢?当然,不是所有学问大家都要“博士”头衔,很多人并不热乎于此,陈寅恪即为典型。只是观照民国浓厚的留学读洋博士风气,钱锺书从清华到牛津也一直有机会取得更高的学位,但他为什么选择放弃呢?为何不读清华研究生? 19......
-
〓 从《思乡曲》到《李白诗八首》——马思聪音乐里的家国情怀
有人说,马思聪的《思乡曲》是中国小提琴第一首堪称世界精品的杰作,可与后来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媲美。然而,作为第一首走上国际舞台的中国小提琴独奏曲,今天已经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了。 马思聪生于粤剧之乡汕尾,他是在民族民间音乐的旋律中长大的。十三岁时马思聪就赴法国留学,师从巴黎音乐学院名教授学习小提琴。后来又师从名师学......
-
〓 沉思翰藻咀英华——罗国威先生与《文选》学研究
由于新材料的持续发现与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即使是在版本、旧注等传统《文选》学的研究领域,当代《文选》学研究仍取得了超迈前贤的成绩,涌现出一批以《文选》研究名家的学者。对当代《文选》学者的研究方法和范式进行个案总结,也理应成为当下《文选》学研究的重要任务。笔者从罗国威先生问学已积年,亲睹罗师在选学研究的道路上持之不懈......
-
〓 半亩荷风淡淡香——献给任中敏先生
校园的东面,有一方小池塘,俗名“牛大汪”,是过去耕牛戏水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为校园里的一道风景了。每逢春过夏至,池塘里便漾起微微荷风淡淡香。 池塘的边上有一块青石碑,上面也早已爬满青藤了。石碑上刻了些字:“国学大师任中敏先生,名讷,号二北、半塘,晚年卜居于此,是以名之。”那是1997年的5月,为纪念先生诞......
-
〓 翰墨往事:鉴藏大家吴湖帆
吴湖帆不但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一位重要画家,还是一位重要的收藏家、鉴定家,当年在上海享有鉴定“一只眼”之誉,张珩、徐邦达、杨仁恺等鉴定大家俱出自其门下。 吴湖帆(1894—1968)初名翼燕,后更多万,又名倩、倩庵,字遹骏,东庄,别署丑簃,以湖帆名世,是一位集绘画、鉴赏、收藏于一身的画坛奇才。 他的......
-
〓 史铁生:温厚的人格形象长留人间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史铁生诞辰70周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家史铁生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似乎越来越具有感召力。对于很多读者来说,阅读史铁生就是在亲近人文精神、探寻文学真谛、接受精神洗礼。为何有那么多人一直倾心于阅读史铁生?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他一贯坚持自由、真诚、纯粹的心魂写作。“为生存寻找更美的理由”:把生存这件事......
-
〓 汤一介学术自述
一个人的一生大概会分成若干不同的阶段,其中写作生活大概也可以成若于阶段。1947年在我二十岁的时候曾在当时北平的《平明日报》上发表过两篇散文:《月亮的颂歌》和《流浪者之歌》。1949年后,开始我是北京大学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干部,忙于各种政治运动。1951年初,我没有读完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最后一学期而被调到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
〓 “中国在我眼底,中国在我墙上”
早在20世纪80年代,王鼎钧的名字,在台湾可以说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被台湾媒体称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后知后觉的我,认真关注王鼎钧先生和他的创作,始于《散文海外版》创办之初,至今将近30年。初识鼎公这以后,我邀约鼎公赐作,他多篇散文刊发于我们刊物上,后来我才知道,所有稿酬全由人代为捐赠祖国大陆贫困地区人民那是20世纪......
-
〓 何兹全:提出“汉魏封建说”的人
何兹全,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现年95岁。少年时期在北伐革命的影响下加入了国民党,成为国民党最小的党员之一;23岁时与友人一起创办了影响甚广的期刊《教育短波》;24岁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经当时的北平市市长何思源先生、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先生推荐先后留学日本、美国,并皆因为爱国而毅然回国;一部洋洋洒洒近50万字的《中国古代社会......
-
〓 我与章开沅先生的会议因缘
章开沅首次与台湾学者正面交锋 与章开沅教授结缘,乃起于会议。而后三十多年来见面最多的地方,应该也是会议的场合,从美洲、欧洲、亚洲,以迄港、台、武汉。从会议中发展情谊,在学术上后续也有联系。也蒙章先生不嫌弃后辈,让我有不少请益与共襄盛举的机缘。 这一系列会议的交谊,就某个观点来说,其实也与海峡两岸的学术互动颇......
-
〓 扬雄的“口吃”
在中国文学光辉灿烂的历史长河里,汉代辞赋创作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涌现出了以“扬马”为代表的众多优秀辞赋作家。“扬马”即指扬雄和司马相如,两人不只文学成就在伯仲之间,还具有相似的人生经历。他们都是四川成都人,扬雄自幼就推崇、模仿司马相如“弘丽温雅”的赋作风格;又都因辞赋优异而被举荐待诏汉廷,开启了为官兼文学创作的长......
-
〓 让文学与文化不分家的汉学家柯马丁
认识柯马丁教授完全是一个极偶然的机缘。那天,他应邀来到复旦,作关于先秦文学与文化方面的讲座。他的讲座很有欧美的风格特点,只用一半时间演讲,而后留出一半时间请大家提问,他作解答,并讨论。这个做法有点类似美国大学教授给研究生授课的方式。我是作为有专业兴趣的年长听众,从头到尾聆听,没有冒昧发言,这也许是局外人身份的缘故吧。然......
-
〓 学人小传:章开沅
章开沅,祖籍浙江吴兴,1926年7月8日生于安徽芜湖,2021年5月28日在武汉去世。历史学家、教育家。早年就读于金陵大学,1948年12月赴中原解放区,后长期执教于华中师范大学。1983年至1985年任华中师范学院院长,1985年至1991年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著有《辛亥革命史》《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开拓者的足迹—......
-
〓 走近文艺家·叶金援:戏曲传承切勿“五祖传六祖,越传越糊涂”
他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父叶春善是“京剧第一科班”富连成科班创始人之一。作为家传第四代京剧人,他深知传承重任在肩;作为京剧大武生,他明白武戏传承之紧迫。年过古稀的他至今仍坚守在戏曲阵地,为培养戏曲人才贡献余热。一张张有着时代印记的剧照、一个个经典的人物形象……走进叶金援的住处,浓厚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墙上《挑滑车》《长坂坡......
-
〓 范仲淹的山高水长
在宋朝的政坛中,范仲淹(989—1052)被后世当作神一样地崇拜,朱熹称他是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由于范仲淹宦海浮沉,光是在浙江就曾三任知州,故在浙江历史的时代风云中,是深深刻上了他的印记的。如果说王安石的熙宁变法是北宋政治生活中的一幕大戏,那么这场大戏在大幕拉开之前尚有一段序曲,这段序曲就是北宋历史上的庆历新政。......
-
〓 速写两会人物·樊锦诗委员:谈起敦煌就来精神
见到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委员时,她稍显疲惫,白发也比上次见面时多了些。 “最近身体不太好,很多事情忙不过来。”但一谈起敦煌莫高窟,谈起文物保护,樊锦诗又来了精神头。 最近,有几件事让樊锦诗深有感触。 第一件,今年年初,媒体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纪实,文中提及的一系列重要指示......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