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紫砂界的七座丰碑
竹段壶 朱可心制鲍尊壶 裴石民制荷花壶 蒋蓉制仿古如意壶 顾景舟制六方花盆 任淦庭、石生刻 毛顺兴制大竹报春壶 王寅春制 任淦庭刻段泥竹节提梁壶 吴云根制 紫砂,中国的“国粹”之一。 上世纪50年初,中国紫砂业萧条冷清而致奄奄一息。从低矮的作坊里,从窑场的废墟上,从寂寞的蠡河边,一些隐逸的人物出场了,他们集......
-
〓 《启功教我学书法》出版,作者陈启智追忆恩师——“一身随意去还来”
《启功教我学书法》封面资料图片著名书法家陈启智所著《启功教我学书法》一书,日前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首次展示了从‘文化大革命’初期到改革开放时期,启功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发展,弥补了当下出版物中歌颂有余、研究不足的现状。”在新书发布会上,著名作家、收藏家姜维群一语道出本书的价值所在。 启功是当代著名教育家、国......
-
〓 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摘自《杨绛传》
杨绛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全力创作《围城》,这是40年代文坛的一则佳话。杨绛的《记钱锺书与〈围城〉》一文记述了这段故事杨绛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全力创作《围城》,这是40年代文坛的一则佳话。杨绛的《记钱锺书与〈围城〉》一文记述了这段故事:有一次,我们同看我编写的话剧上演,回家后他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
-
〓 最好的纪念是承续与进取——纪念沙孟海诞辰120周年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字孟海,出生于浙江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终身教授、西泠印社社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沙孟海在书法篆刻艺术上卓有成就。于书,化古融今,自成一格,尤其是擘窠大字,有“榜书海内第一”之誉;于印,则清......
-
〓 郭汉城:戏曲千年活力的现代标识
104岁的郭汉城先生安详地离开了我们。寿高德大的仁厚长者已然化作永恒的记忆,成为指引一代代戏曲人学术和艺术工作的精神标的。正如先生在2015年所作的《百岁辞》中所说:“清清小河水,潺湲日夜流。东西南北路,春夏秋冬求。”他终身坚守在戏曲研究领域,生命如坚韧不竭的清流,不逐浮华,不慕名利,滋养着戏曲不断扩容的艺脉,维护......
-
〓 文艺人物志·刘心武:“闲不住”让他成为文坛常青树
40后50后60后认识他,多半因为他写过《班主任》《钟鼓楼》,70后80后90后知道他,多半因为他在《百家讲坛》讲过《红楼梦》。如今,80岁的他,没有停止创作的步伐,依然不断推出新作品,尝试新的创作方式。在他看来,从生活中获取灵感和素材是最好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仍有旺盛的生命力。 作家刘心武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的......
-
〓 如何开展有效的书法教育——走近书法教育家陈忠慧
初识陈忠慧教授,见他满头银发,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话语里激荡着“责任与担当”。 在山西国学教育基地,谈及对娃娃们的书法教育,陈忠慧语重心长地说:“近年来,中国书法所依托的‘人文氛围’被淡化,传承中华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根’和‘魂’不能丢!”追寻中护“根” 翻阅陈忠慧的履历,循着他的人生步履,体味到一......
-
〓 我眼中的名人·刘兰芳:口吐莲花 艺韵芬芳
年过七旬的刘兰芳似乎比退休前更忙了。前些日子,她刚跟六位新收的徒弟一起参加完《刘兰芳·三十五年马街情》师徒专场演出,又辗转河南宝丰等地参加中国曲艺牡丹奖艺术团的“送欢笑到基层”活动。每次见面,都见她身板硬朗,风采依旧,一如几十年前初识她的样子。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正在电台热播,而我是电台的播音员。......
-
〓 王元化:文化先知 启蒙睿哲
1今年是王元化先生诞辰百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早就念着写一点纪怀先生的文字,却迟迟未能下笔。先生的慈颜善目,总在眼前流盼,一俟用思,却又犯了踌躇。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先生的学问广袤渊深,文章宏博犀利,从《文心雕龙》的文论讲疏,到黑格尔的哲学研究;从“五四”精神的历史梳理,到对于进化论思潮下种种......
-
〓 令人怀念的德炎先生
以“怀念我们的老朋友杨德炎先生”为逝世十周年追思会的主题,真亲切,也真能反映德炎先生的为人!何况,他的朋友真是“遍天下”,相信德炎先生在天之灵,也会喜欢。亲切和蔼、以诚待人,是他一生的为人之道。因为疫情,无法应商务印书馆之邀,赴京参加追思会,实在遗憾,也实在内疚。谨能撰文,以寄托对德炎先生的怀念。一我视德炎先生为大哥,......
-
〓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委员:民间文化确是中华文化的“命根子”
文艺界别小组会散场后,行色匆匆的委员们陆续离开了会议室。被各家媒体包围的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委员,成了会场上的主角。见到记者的时候,他像见到老朋友似的露出和悦的笑容。短发,平头,黑框眼镜,一身中式棉服,潘鲁生委员看起来像一个地道的“手艺人”——圈里人都知道,这是他在微信中的“自况”。“今年我的提......
-
〓 漆侠教授访谈录
漆侠先生,我国著名历史学家。1923年生于山东省巨野,1944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大历史系,1948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旋入北大文科研究所史学部读研究生。1951年3月至1953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自1953年至今,任教于天津师范学院(后改称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现任河北大学历史研究所所......
-
〓 王蒙:政治、文学、生活、人生
读书致敬人物:王蒙 王蒙,1934年10月15日出生,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一生读书,笔耕不辍,创作生涯与共和国历史同行,以绚丽多姿的艺术才能记录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与坚韧。今年,81岁的王蒙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作为文化名家,王蒙在每年的全国书博会上,都亲临现场,倡导读书,为推动全民阅读克尽心力。 在公众......
-
〓 姚奠中先生生平
姚奠中,原名豫泰。山西大学教授,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委员,山西省政协第五、六届副主席,九三学社山西省委主委,九三学社山西省委名誉主委;兼任中国诗词学会和中国韵文学会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山西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等职。先生为当代鸿儒,德艺弘通,集学者、诗人、......
-
〓 尚长荣:一辈子给观众当好差
尚长荣 资料图片 不用勾脸上彩,坐在面前就是一个活脱脱的花脸,聊起天来嗓音高亢洪亮,时不时还会逗个哏,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聊到兴起挥毫作书,已过古稀之年的尚长荣浑身散发着激情,没一点“腕儿”的架子,处处透着长者的智慧和谦逊。“做平常人,演不平常戏”,是他奉行多年的人生准则。 采访中,他几次说起《钢铁是怎样炼......
-
〓 学人小传:饶宗颐
饶宗颐(1917—2018),生于广东潮安,号选堂。先后执教于香港大学、新加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社长。治学领域涉及敦煌学、甲骨学、简帛学、中国古代史、目录学、文学史、书画等。在敦煌学方面,著有《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敦煌曲》《敦煌白画》《敦煌琵琶谱》等;在甲骨学方面,编著有......
-
〓 大家·同心同行:珍重先生起怒雷——周信芳与田汉
1924年的一个春日,上海哈同路厚民北里40号,紧闭的大门被一位二十八九岁模样的年轻人叩开了。年轻人身着烟灰色西服,戴礼帽,恭敬地递上名片,自称周信芳,艺名麒麟童。他略显忐忑地说明来意:想要拜见田汉先生。开门人恰是田汉,他狐疑地打量来客,即刻又好似想起什么了,“噢,您是麒麟童呀,久仰大名,前些年我还在丹桂看过您的戏呢”......
-
〓 文化传承人·姚建萍:尽显苏绣风华
姚建萍(右三)的刺绣艺术让人惊叹。 王海磬摄置身于苏州木渎古镇姚建萍刺绣艺术馆,参观者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传承人姚建萍的刺绣艺术而惊叹。仅凭一枚银针,几缕丝线,她的巧手竟能绣出流光溢彩的万千世界,美妙逼真的花卉、动物、山水绣品,尤其是中外名人肖像绣,其神韵风采更是栩栩如生。 姚建萍的故乡是苏州镇湖镇。相传这......
-
〓 《京报》“文学周刊”与石评梅的文坛往事
石评梅 2005年是原北京“人艺”总导演焦菊隐的百年诞辰纪念,《文汇读书周报》曾在“新书坊”上选刊了焦先生女儿回忆其父生前与石评梅的一段交往。原来我只知道石评梅曾与瞿菊农有过一段感情经历,从新发表的石评梅和焦菊隐的书信看,却原来焦菊隐也曾“崇拜梅姐简直到了爱她的地步”。一个“孤僻”的才女,曾经博得那么多才子的钟情......
-
〓 翰墨往事:“铁汉”李铁夫
李铁夫画作 李铁夫(1869-1952),广东鹤山人,他是我国早期留学西方的美术家,又是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先驱,素有“铁汉”之称。 他原名玉田,号昭龙,家境贫寒,在族叔的资助下于1885年留学加拿大,学习美术达9个年头。1907年李铁夫到纽约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他热恋一位名叫秋萍的华侨少女,而秋萍......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