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梁启超与陈寅恪
1 以清华考题“对对子”而引起争议的陈寅恪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刘藏春”、“姚逃虚”,只看这两个名号,就有说不尽的含义。 元刘秉忠,字仲晦,号藏春散人,著《藏春乐府》。明姚广孝,字斯道,号逃虚子,著《逃虚子集》。“藏于春”、“逃于虚”,只看其如此自称,已知非真藏真逃,名号背后必有强......
-
〓 学人小传:宁可
宁可(1928—2014),湖南浏阳人。历史学家。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经济史、隋唐五代史、敦煌学、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47年考入北京大学史学系,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1955年到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工作,参与创建历史系。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著有《宁可史学论集》《史学理论研讨讲义》《敦煌社邑文书辑校》(......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赵无极在杭州艺专做学生时,由于在试卷上“七荤八素地涂上一个大墨团”,惹恼了潘天寿先生,给他吃了个零分。亏得林风眠、吴大羽先生作保,才没被强迫退学。⦾上世纪50年代中期,南京一所学院举办文科科研讨论会,有篇探讨最早见于《玉台新咏》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文章,作者上台报告,通过对该篇几个语词的考辨,认定作品时代不能早于......
-
〓 李兆顺:以画疗“心”
资料图片李兆顺的《荷塘月夜》被清华大学赠予比尔·盖茨收藏。资料图片在英国的泰晤士河上,有座历史悠久的波利菲尔大桥,原本是黑色的。曾几何时,一些抑郁的人常常在这里自杀。专家建议把桥身漆成绿色,此后的一年来此轻生的人开始大量减少。古时的隋炀帝曾多病缠身,御医百药无效,民间医生莫群锡只是送上一幅青绿山水画,请隋炀帝反复观赏,......
-
〓 学人小传:王泗原
王泗原(1911—1999),江西安福人。语文专家、楚辞专家,编辑家。1934年武昌中华大学肄业,在中学教国文,曾任《日新日报》和《前方日报》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教育部编审处、出版总署编审局、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兼办《语文学习》月刊。编有新中国首部工农速成中学国文课本,参编第一部以“语文”为字样的语文课本及多......
-
〓 走近文艺家·王海鸰:用家文化塑造平民史诗
她编剧的电视剧《人世间》,给观众带来了久违的温暖与感动。不同于原著小说的严肃与沉重,她将电视剧的底色调亮了,带给人力量与希望。家庭与情感是她作品不变的主题,除了《人世间》,她的作品还有《大校的女儿》《牵手》《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等。 3月1日,年度大剧《人世间》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收官。这部改编自梁晓声“茅盾文......
-
〓 山东单美华家庭:为农村孩子创建书院
单美华和丈夫李济远都是山东省高密市的普通乡村中学教师,生活在农村。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留下孩子们在家,课余时间无人看护也无处可去,经常在街头追逐打闹,存在安全隐患,甚至发生过溺水悲剧。李济远决定开办一间小图书室,让孩子们放学后来看书,既能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又能保证他们的安全,一举两得。李济远的想法得到了妻子单美华......
-
〓 骆芃芃:镌刻印章国礼的“文化大使”
她推动“中国篆刻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的作品成为国礼,将中国传统文化带上了世界舞台。她就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 印章千载驭文化,国礼方寸传友情。近日国家领导人出访时,用寿山石镌刻的中文印章多次成为国礼。印章为什么能成为国礼?记者专访了几方国礼印章的篆刻者、中国艺术研究......
-
〓 翰墨往事:费新我从善如流
1959年,费新我的右腕因关节结核而致残,功能丧失,再也不能挥笔书写。他开始尝试用左手书写,每天伏案苦练,克服了生疏、势逆、手腕迟钝三道难关,终于形成了独特的“新我左笔”风格。他的成功,与虚心接受批评,从善如流是分不开的。他的字原来学的是赵孟頫一路,流利而清秀。自从改为左笔之后,开头时他仍以赵体为主,每天都写。早上去公......
-
〓 名家偷诗
饿犬齰枯骨,自吃馋饥涎。今文与古文,各各称可怜。亦如婴儿食,饧桃口旋旋。唯有一点味,岂见逃景延。绳床独坐翁,默览有所传。终当罢文字,别著逍遥篇。从来文字净,君子不以贤。孟郊这首《偷诗》写出了偷诗的况味,一语道破唐人偷诗的天机:当诗人“绳床独坐”,搜肠刮肚下笔困难犹如饿犬啃枯骨饥馋难忍婴儿吃甜桃欲罢不能时,只能“默览有所......
-
〓 2022永远的怀念(四)
段晴(1953-2022) 2022年3月26日,西域历史语言学家、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段晴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 段晴1953年5月在北京出生,祖籍山西。1971年进入北大西语系德语专业学习,1978年考入北大南亚研究所,师从季羡林、蒋忠新等学习梵语及印度历史文化,1982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赴德国汉堡......
-
〓 走近文艺家·梁世雄:走遍世界,最美仍是中华锦绣
87岁的他,是一个标准的学院派。几十年来,他在创作和教学上齐头并进,成为岭南画坛现代转型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被海内外博物馆及收藏家收藏,其中《珠江春晓》《云峰叠嶂映松涛》等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收藏。说起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东晓南路,当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学”。以这条南北向的主干道为界,路东是中......
-
〓 江乡春事最堪怜——也谈风流浪子柳永
正史被统治者认可,被民众熟知的的主要原因并非其真实还原了历史,而在于它能正衣冠,明事理,达到其教化民心,以贤善治理的作用。受正史一定程度的功利指向性影响,多少人被无辜地定成了反面形象。如奴隶起义首领柳下跖,惩恶扬善,却被诬以“盗跖”。如奉旨填词的白衣卿相柳永。真我为人作词,磊落坦荡行事却一生都被落拓不堪的声名所误所累。......
-
〓 钱钟书的法学功底
钱钟书先生被誉为“学术昆仑”,也是当之无愧的语言大师。其实,他对文史哲以外的学问,也有广泛涉猎。比如法学,仅从《围城》一书,就可看出,钱钟书对法学知识的了解并不肤浅。钱钟书的岳父杨荫杭还是著名法学家。 钱钟书对法理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小说所写时代的法治概况都很熟悉。他对一些法律事实和术语信手拈来,他在《围城》中写道:......
-
〓 曲中人散琴犹在
1959年年初,著名古琴家查阜西先生应各方要求,编写了一部《古琴的常识和演奏》。这本小册子言简意赅地讲述了古琴的历史、结构、装置、音色、演奏常识等,书中附有手绘图若干。这部书只刻印了几十本,当时在小范围传播、使用,以致市面上重无出现过。半个多世纪后,这个小册子在陈梦家夫人赵萝葳的遗物中被发现,同时还发现有查先生当年为赵......
-
〓 张晓凌:青藏高原上“幸运”的考古之花
【手铲释天书】 走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下简称“双古所”)副研究员张晓凌的办公室,记者就被桌上摆着的一幅画吸引。乍一看以为是太湖石水墨画,细看才发现其实是一块形状奇特石头的三个侧面素描。画面底部是一行漂亮的钢笔字:“尼阿底的万年前石叶为高原腹地迄今最早的人类活动记录……”张晓凌说,这幅画是去年......
-
〓 速写两会人物·冯骥才委员:守护文化是知识分子的天职
“今年是我当政协委员的第35个年头。”说这话的时候,天津大学教授、作家冯骥才委员花白的头发、洪亮的嗓音引起了全场的关注。在3月5日举行的文艺界别政协小组会议上,冯骥才委员是最受瞩目的委员之一,因为他提出了一个要紧的问题:知识分子何为?冯骥才委员粗略算了一下,每年有半个月在政协会议里度过,35年时间加起来便有一年半载。相......
-
〓 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其三)
学历重要吗?——陈寅恪一波三折进清华1924年10月,清华国学研究院正式开始筹建。但在最为关键的导师聘请问题上却是一波三折。人选波澜最初,时任清华校长的曹云祥本想邀请胡适为院长,一力承担研究院的院务,不想被胡适以“非第一流的学者,不配做研究院的导师”为由婉言谢绝。胡适力荐的梁启超和王国维,在国学院筹备处主任的吴宓的恳......
-
〓 无缘再听师高论——追思刘锡庆老师
1964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时,“左”风刮得正紧,五七年很多名教授被打成右派,不能上讲台,改由助教主讲。有些助教实在不行,不少同学就不去听助教的课,做出无言的抗议。但是有一位助教的课却听众踊跃,大家公认他是高水平的教授。他一米八多的大高个儿,身材魁梧,声音沉稳,高谈阔论,非常压阵。往台上一站,人挤得满满的大教室里立......
-
〓 独树一帜的文学史家——章培恒先生学术研究述评
章培恒先生以文学史家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人物”,是近八年间的事,此前几十年他以兼擅考证和阐释而进行的文学史个案研究实际上早已为中外学术界所关注,而且正是随着这种对文学史上重要个案研究的不断拓展和积累,才使他萌生了重新建构中国文学史的愿望,并进而在写史的过程中得以凭藉其实证研究和理论剖析的双翼而独树一帜。章先生今年七十岁......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