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甘涛与江南丝竹音乐考述
今年是我国民族音乐家、二胡演奏家、音乐教育家甘涛诞辰110周年。他创立了中国近现代第一支民族管弦乐团;作为“南胡圣手”,培养了一大批著名二胡演奏家;收集整理大量江南丝竹音乐素材,创作一系列作品,为江南丝竹音乐保护与传承作出重要贡献;集结南京地区音乐家,创立“南京乐社”;带领南京地区相关音乐家,开创南京高校民族音乐专......
-
〓 “大历十才子”如何避暑
“小暑大暑,非蒸即煮。”对于今天的我们,度过炎热的盛夏不成问题。可是穿越到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都城长安,盛夏的日子不好过。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研究表明:我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四个温暖期,其中,唐代就是最热的时期。那时的长安,夏季异常炎热。杜甫写过“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
-
〓 读史为文廿余载——陈支平教授访谈录
采访时间:2005年5月17日采访地点:厦门大学采访记录及文字整理:张先清,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研究所。(发表前陈支平教授对全文进行了审阅)编者手记:我们刚出版的《新生代历史学者访谈录》汇集了18 位学者的高论,这些学者大都是天津、北京、南京、上海、武汉的大学教授。实际上,我们也一直广泛关注全国各地的中青年史学家,陈......
-
〓 做工科事、怀人文情的“大先生”—追忆中科院院士、著名教育家杨叔子
【追思】 11月4日晚,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教育家、机械工程专家、原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 “做工科事,怀人文情”“老校长千古”“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楷模”……消息传来,这位“大先生”成为几代人共同的怀念。 “首先要学会做人,同时必须学会做事;以......
-
〓 北大校长斥敌奸
众所周知,北大是中国的文化干城,其表现牵动甚广,影响不可小觑。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无须反复权衡,也十分清楚北大校长蒋梦麟的价值,若能够拉拢他,建立“深厚的友谊”,就不难收获攻心为上的奇效。然而蒋梦麟对日方暗送的“秋波”和明示的“美意”均无动于衷。一位日本学者跑到北大来,眉飞色舞地畅谈中日文化关系,蒋梦麟却......
-
〓 吕秋逸先生小传
吕澂,字秋逸(或作秋一、鹫子),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死于1989年,江苏丹阳人,近代著名佛学居士。吕澂先生早年于中学毕业后,曾考入常州高等实业学校农科,一年后又转入民国大学经济系学习。其间,先生常随其胞兄吕凤子(著名画家)到金陵刻经处听杨仁山居士讲经、购买经书,由此结识了当时在该处任编校工作的欧阳竟无......
-
〓 毛泽东喜欢读什么书
资料图片 毛泽东博览群书,不只表现为数量大,领域多,他还注重阅读一些在特定环境中流传不广,作为革命家和政治家可以不去关注的书。其阅读视野,常常越出各知识领域“大路货”,喜欢阅读专业性很强的文史和自然科学论著,以及古代笔记和各种笑话作品这类“闲书”。在这个意义上说,他的阅读不仅广博,而且专深。 阅读范围虽然广......
-
〓 曲终水流——怀念充和四姐
青年时代的张充和 6月18日上午,我突然收到侄儿以林从美国发来的短信:“四姑于美国时间6月17日下午1时去世。”我一惊!很长时间脑子一片空白。10天前,以林才从美国来电话,告诉我他近期要去看望四姑,我还请他代问候。几个月前,我刚写了一篇忆张家四姐妹的文章,说四位姐姐走了三位,只有充和四姐还在美国。怎么能想到,如今......
-
〓 周有光:一个人的110年
1923年,周有光考入著名的上海圣约翰大学,他从静安寺去学校,坐着有900年历史的独轮车,奔向了代表现代文化的圣约翰。奔向“现代”,对一个人来说,可以在瞬间完成,而对一个国家来说,则是一段艰难的旅程。 周有光的110年,正是中国朝着现代化发展最关键的110年,历经了晚清、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和新中国至今,......
-
〓 “活字典”刘盼遂教授
20世纪50年代初,古老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里,聚集着多位非常著名的学者。他们的专业素养一流,为人却很低调,从来不会“炒作”,只知道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学生们受益匪浅。不幸的是,1957年忽然来了一场现在已是人所共知的“阳谋”;更不幸的是,来北京师大“领导”这场运动的一个大人物,是现在也已人所共知的“整人”能手,......
-
〓 德国汉学家库恩——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十四——欧洲最早也最有名的中国古典文学翻译家
弗兰茨·库恩(1884-1961)是欧洲最早最系统介绍中国文学的德国著名汉学家,也是一位对汉学异常执着和钟爱的西方学者。为了更好地学习中文,他辞去德国驻中国使馆随员这份有着优厚报酬的工作,而靠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谋生,以至衣食不济,甚至常常受到饥饿的威胁。死时留给继承人侄儿哈图·库恩的遗产只有五个箱子和一架打字机。五个......
-
〓 学人小传:王庆成
王庆成(1928—2018),浙江绍兴嵊县(今嵊州市)人,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195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先后在中宣部、《新建设》杂志社工作;1977年年末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曾任近代史所副所长、所长,北京太平天国历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史学会秘书长、副会长。学术专长为太平天国史、晚清史。著有《......
-
〓 我眼中的名人·周有光:闻道是抗衰老的良药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生于江苏省常州青果巷。早年研读经济学,1955年奉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主要成就:主持制订《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代表作品:《汉字改革概论》《世界文字发展史》《中国语文的现代化》等。 1月13日,是经济学家、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109周岁生日,依照......
-
〓 为传统民艺奔走——杨先让的寻艺之旅
【艺海撷英】 “民间的艺术很重要,一想到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我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一定要守护好它们。” 提及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研究与传承,杨先让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名字。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培养的第一批美术家,他参与创立了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让民间艺术登堂入室;他率领考察队历尽曲折,出入黄......
-
〓 司马迁的死生棋局
可以说,从人类有意识以来,就知道有生必有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死是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也是所有恐惧的终极指向。生命只有一次,故贪生怕死也成了人的本能与本性。有意思的是,正是在明知必死的前提下,人类怀着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强烈地追求永生,并为此做出不懈努力,从古到今都不曾停歇。因为理智知道永生是不可能的事,就催生出了不朽的理......
-
〓 宇文所安:激活中国传统的“异乡人”
宇文所安 宇文所安1972年毕业于有新批评(后期)大本营之称的耶鲁,获东亚语言和文学博士学位。当时的新批评学派虽已严重式微,但它的流风余韵还是影响了在偶遇一本英译中国诗集《白驹》后即“迅速决定与其发生恋爱”的宇文所安。他对诗歌的天才感悟力,对纷繁历史表象下内在结构的洞察力,配备上新批评细读文本的理论武装,使他敢于......
-
〓 走近文艺家·刘月宁:艺术家应该关心社会、关心国家
她曾是中国最年轻的扬琴教授,国际扬琴赛事中第一位中国评委,她以扬琴为媒持续推动中国民乐传承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以艺术为依托助力青少年美育和社会公益。她的终极理想是做学者型的演奏家、教育家,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热心公益的社会活动家。她说,对人民、国家和世界心怀大爱,这应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8月14日上午10点,2021年第......
-
〓 周汝昌与顾随《苏辛词说》的故事
顾随,周汝昌的老师。 《苏辛词说》,顾随讲授艺术的自家撰为文字的一种具有浓厚独创特色与重要的代表著作;《苏辛词说》是《稼轩词说》与《东坡词说》的合称,两部《词说》,本系姊妹为篇,同时相继,一气呵成,弥足珍贵。 1940年,是日本侵略中国的第三个年头。这年的秋天,深感家园沦亡之大痛的青年学子周汝昌,考......
-
〓 书人书事:忆金开诚二三事
《金开诚文选》 金开诚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金开诚先生 1985年春天,我在欧阳中石先生处谈一部书稿,其间他突然问:“北大金开诚是什么人?”我知道他们认识,而且很熟,便说:“就是金申熊。”他说:“那太熟了,我们在京剧社……”欧阳先生是1950级哲学系学生,金公是1951级中文系的,他们都爱好京剧。曾经听金公说起......
-
〓 何怀宏:学术让我欲罢不能
何怀宏 1981年蛙鸣正盛的夜,一个年轻人却选择了自我毁灭。 当27岁的何怀宏第一次从报纸上读到苏克俭日记时,他为这位才华出众的同龄人的离开,感到深深的震动和忧伤。 “这个‘现在’不怎么好。”何怀宏写道。“人们得不到交流,感到自己的无力,连躲避、退隐也谈不上。你不是牺牲者就是从犯。没有激动,没有热情,......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