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见仁见智:图书畅销榜还有多少文化诚信
据报载,2013年即将结束,在图书出版界,各大书店、网络书店、读书网站、报刊等纷纷推出2013年的年度图书榜单,图书畅销榜、新书畅销榜、网络红书榜等等,可谓五花八门、形形色色。这正如多年前的音乐排行榜一般,变成了业内分蛋糕的盛宴。 对于大众读者来说,如此多的图书榜单,无疑让每一位“书虫”在挑选图书的过程中......
-
〓 书法是否进课堂应听学生意见
书法是否应该进课堂?这个问题应该先问问学生们。 1962年,郭沫若曾为《人民教育》杂志题写了一段话:“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
-
〓 恒常不变的牛津——一本书与一次游历
布莱克韦尔书店内景 《牛津画记》是饮誉国际的散文家、画家、诗人和书法家蒋彝先生在二战期间旅居牛津时完成的一部游记。作者以中国文化的博大视角,用隽永的笔触描绘了那一时期牛津的建筑艺术、自然景致和人情风貌,初读时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英国人戈弗雷·霍奇森也说:“蒋彝的文字之所以吸引我,在于他以全然博学多闻(他从未错用......
-
〓 评论员随笔:让我们向着诗歌敞开
当越来越多人能通过诗歌与最纯粹、最厚重的心灵对话,感叹美、体验真,社会生活也才能进入不同的境界临睡前,留一盏台灯,万物静默如谜,而猫在打呼噜。这个时候,读一首好诗,就像把一枚海贝放在耳边,听得到人类智慧之海最深处的潮声。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美好的体验,几个推荐诗歌的微信公共号,从“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到“诗歌是一束光......
-
〓 人才史话:“功名之累”须记取
左宗棠像 资料图片 据史料记载,清代名臣左宗棠虽然自幼聪颖,但三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尽管后来勋业卓著,左宗棠却一直因未能考取进士而耿耿于怀,生怕人家看不起自己这个“破天荒相公”。所幸,朝廷念他人才难得,劳苦功高,赐他“同进士出身”,并授予翰林院检讨职务,这才了却了他的心病。 其实,为功名所累者也不单是只有左......
-
〓 文艺新视界:微阅读可以是深阅读吗
●对今天的文学来说,理想读者没有消失殆尽,但90年代培养起来的非理想读者,也越来越少了。读者去哪儿了?一个最容易想到的答案是,被微阅读包围,并深陷其中。微阅读的增长,不只是传播工具进步带来的经济层面的问题,还是文化和文学的问题,甚至是社会学的问题●阅读的手段虽然变了,但阅读的目的并没有因此发生质的改变,阅读与我们的生命......
-
〓 文学时空:虞美人
“虞美人”,草乎?花乎?药乎?一言难尽,中国古代林木花草,芳名无数。然如“虞美人”者,纤纤草茎、艳艳红花所承载的是楚汉争霸之历史,英雄美人之情怀,则它花无记。项羽被困垓下,已是英雄末路而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罢自刎,虞姬从之,血溅垓下荒土而生草,开红花,......
-
〓 敬君因画失妻
齐起九重之台,国中有能画者,则赐之钱。狂卒敬君,居常饥寒,其妻端正。敬君工画,贪赐画台。去家日久,思念其妇,遂画其像,向之喜笑。旁人见以白王,王以钱百万请妻,敬君惶怖许听。——出自西汉·刘向《说苑》,摘自《国学宝典》之《太平御览·卷七百五十·工艺部七》齐敬君善画,齐王起九重台,召敬君画。君久不得归,思其妻,遂画真以对之......
-
〓 胡平:我的收藏之路
敦本博物馆日前在上海松江正式开馆。这是一家陈列展出中国历代古陶瓷的私人博物馆,全部展品均来自我的私人收藏,意在推动高层次的收藏和鉴赏中国古陶瓷的风尚,促进中国及海外收藏家之间的交流合作。 从开始收集瓷片算起,我的收藏之路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在农村的田野里,在河岸的淤泥中,在老屋废墟的青砖上,一片一片瓷......
-
〓 金星:“掉书袋”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里边的其乐融融与浓郁雅兴是很使人神往的,但再好的文章,也总会有人数落出许多的不是来。比如最近就有人揶揄董桥的文章“何止是掉书袋,简直通篇尽是书袋”。 “掉书袋”自然是有出处的,据《南唐书·彭利用传》记载,彭利用“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史书,断言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
-
〓 祝福中国梦——致2017新年
这是一个祝福的夜晚。夜晚是梦想的时分。灿烂的星辰铺成无边的星海,闪烁的星语泛起满天的星辉,浓缩成一幅夜的封面。每一粒星子认真地写着祝语,每一片星光都是灵动的签名。今夜是2016的月台,迎接我的祖国搭乘高铁飞至;今夜是2017的看台,看我的祖国换乘“神舟”,向梦的天宫翱翔。迸射的烈焰,在夜的封面狂草出一行金红色的书名——......
-
〓 做好阅读的准备了吗
岁月的洗礼和时间的打磨是验证经典的一种方式,但经典并非只属于遥远的过去,当代也可以创造出经典。不过,当下社会,经典的诞生有些艰难,究其原因,不仅在于经典的创作者,也在于经典的阅读者。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共同呈现了一部经典的普遍性价值。读者的阅读是一种主动的、建设性的活动,在这个意义......
-
〓 文化评析:别急着拆报刊亭
报刊亭是都市文化的一道风景线。无论在文艺作品中,还是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报刊亭都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因子。作为都市人,每天身边都在发生潜移默化又天翻地覆的变化。报刊亭的消失或许是其中之一。不知从何时开始,很多人不再上街购买报刊,甚至根本注意不到报刊亭的关闭与拆除,直到临时需要买一份报纸时,才发现再也找不到一家报刊亭。这样的......
-
〓 研究心得:做学问就是要“跟自己过不去”
一篇好的学术论文,一部好的学术著作,既要有深刻的思想,又要有厚重的论证,还要有优雅的叙述。深刻、厚重和优雅,是读者对学术论著的“要求”,也是作者对学术论著的“追求”。要达到这个“要求”和实现这个“追求”,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就不仅要有坚实的文献积累、艰苦的思想积累和切实的生活积累,而且要有“跟自己过不去”的劲头:......
-
〓 新闻随笔:小寒琐语
若想知道最近有什么重要的节日,看看微信朋友圈就可以了,说不定自己也会跟着成为刷屏一族。这不,公历元旦刚刚过去,农历小寒马上就要到来,早有无数指尖在忙着刷新公号了。小寒是节气名词,在二十四个节气里倒数第二。有趣的是,自从中国以公历纪年,农历小寒就被元旦分隔在新年之后。在中国人的心里,元旦只是一个时间概念,虽然也代表着新年......
-
〓 干部谈读书:读书生活引领人生航船
“吾家世守农桑业,一挂朝衣即力耕。汝但从师劝学问,不须念我叱牛声。”偶读宋人陆游的这首诗,回想起自己的读书经历,感触颇深。我出生于湖南省永州市一个农村贫困家庭,小时候父亲卧病在床,整个家靠母亲惨淡经营做手工面的小本生意支撑。瘦弱的母亲挑着上百斤面,在酷暑里、寒风中走村串巷的画面,自幼年时就深深烙在我脑海。正因如此,入学......
-
〓 风雅踏青
不知不觉,严冬离去。春,已经静悄悄地回来了。大约是在爆竹中人们举杯欢送旧年的那一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或许是立春前后,伴随着漫天春雪的翩翩起舞。(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春天的第一位使者就是那枝头寒雪怒放的寒梅。(问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李白《早......
-
〓 人民时评:铸就文质彬彬的礼乐中国
立国之道,如果不注重历史则国家无根本,如果不注重传统文化则国家无灵魂。儒学不能仅仅作为修身养性的学问,而应该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发挥其重要功能“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
-
〓 观花拾趣:牡丹诗话
晚唐诗人李商隐曾用八个与花毫无关联的典故咏赋牡丹:“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垂手乱翻雕玉佩,招腰争舞郁金裙。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诗人以“锦帏初卷”(典出《典略》)、“绣被犹堆”(典出《说苑·善说篇》)描写牡丹浓艳的色彩;以“垂手乱翻雕”“招腰争舞”(典出《西京杂记》......
-
〓 书店回来了?
实体书店又活了!在朋友圈看到那些装潢精美、文艺气息十足的书店照片,或是读到“某城十大独立书店”“寻找最美的书店”等文章,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感觉。5年前,人们似乎还在谈论“书店之死”,匆匆关张的大门、空空如也的书架让人唏嘘不已。彼时,各大电商的图书价格战愈演愈烈,实体书店的租金等经营成本迅速攀升,以光合作用书店为代表的一批......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