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语:用地名标注文化
“东直门,挂着匾,隔(jiè)壁儿就是俄罗斯馆。俄罗斯馆,照电影,隔壁儿就是四眼井。四眼井,不打钟,隔壁儿就是雍和宫。雍和宫,有大殿,隔壁儿就是国子监……”这首《东直门挂着匾》创作于民国初年,是老北京小时候常哼唱的歌谣。每句唱一个地名,串起的不仅是日常生活的记忆,还有这座城市的文化历史。小到台站港场、街巷里弄,大到城市......
-
〓 肖复兴:立冬和万圣节
立冬前,从中国来到美国,正赶上这里要过万圣节。同样是冬天即将来临,同样是树上的叶子变红变黄,脚下的落叶一片瑟瑟之声。节气的共同性,让东西两半球如此相似,大自然的语言无须翻译即可人人懂得。我们的立冬,和他们的万圣节只相隔一个星期。心里便忍不住,将中西这两个节做一番比较。如今,立冬在中国已经算不上是一个节日了,而仅仅是一个......
-
〓 寻找失去的智慧
一个月前,偶然看到国学网上的征稿启示,本无意投稿,但抱着对于中国文化的无比热爱,还是忍不住谈谈对国学的一些看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又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这一次不像辛亥革命之后逐渐形成的一股反中国文化之风,当时的文人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文化展开猛烈的批判,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中国文化被彻底否定。这股反中国文化之风消灭中国......
-
〓 光明论坛·温故: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说:“最后,我引用宋代王安石的一首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闻鸡起舞,登高望远,撸起袖子加油干,继续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发,继续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发,继续向着构建人......
-
〓 新闻随笔:恢复高考四十年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峡谷,有平川,有的时段波澜不惊,有的时段卷起惊涛骇浪。1977年恢复高考,就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特殊的转折点,是一个掀起巨大波澜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其划时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恢复高考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成为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它是历久弥新的记忆,是值得珍藏......
-
〓 继承鲁迅思想找准文化坐标
今天,我们要顺着鲁迅的脉络,继续思考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建设问题。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既了解自己的传统,又能够站在人类认识的最前沿,了解世界的新变化,从而审时度势,创造出具有中华民族特征而泽被世界的新价值。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35周年和逝世80周年。作为20世纪中国最值得谈论的作家之一,鲁迅是近代中国一个禁得住反复咀嚼......
-
〓 学科视野下的乐府学
近日,乐府学会在民政部正式注册。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中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标志着乐府学迈上了一个新阶段,正在迅速摆脱20世纪的落后局面。作为学会筹办和申请人,我愿在此谈谈乐府学会的成立背景、成立过程以及学科建设意义。乐府学及乐府学会我个人研究乐府,应追溯到上世纪末赵敏俐教授开启的歌诗研究。1998年到2000年,赵老......
-
〓 温哥华来客和穿裙子的“士”—读听迦陵三十年,写于叶著六种出版之际
叶嘉莹 一、一九八六,《光明日报》上初读迦陵随笔一九八六年,对我是个特别的年份。那一年,我第一次来到大天津卫,天津从此成为我的第二故乡——这几乎决定了我也将是爱南开的;还有,不来南开,也许今生就不会认识迦陵先生;那一年,我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艺评论和杂文,这几乎决定了我此后几十年的所谓专业兴趣和谋生方式,就是与文学......
-
〓 手撕书法:指尖上的舞蹈
周而不比 (图片及标题为程志海手撕作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的兴趣就是练习书法。业余时间几乎都向“二王”、颜、柳、米、黄讨教。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迷上了手撕书法。七年前的一个晚餐聚会,在别人觥筹交错之际,百无聊赖的我,随手拿起一片纸,漫不经心地撕了一个同事的姓,大家看后竟一致叫好。受此启示和激发,让我萌生......
-
〓 传媒与社会:也谈季羡林日记的“粗口”与“真性情”
年关将近,已故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两则日记突然走红网络。一时间,《季羡林大学骂考试:混蛋教授考他娘的什么东西》《青年季羡林日记里谈愿景:多和几位女性发生关系》等标题屡见网页、报端。 “大师的日记真的这么写?”笔者在清华图书馆特藏部找到了季老题签的手写体影印本《清华园日记》,该书及另一本《季羡林自选集:红》......
-
〓 国学缘
夜幕徐徐垂下,心灵开始放空,伴着穿透历史的埙乐,我习惯地点开了国学网去品读那些不朽的华夏经典。启蒙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还记得小时候,父亲不辞辛苦用那粗糙的双手,在昏黄的灯光下手把手的教导着我如何将柳公的......
-
〓 社会时空:梦境中的槐树与花朵
几年前我在怀柔买了一套房子。房子所在的小区生长着一种很奇特的树,苍绿的叶子与纵深的树皮,有几分像是槐树,但又不完全像,有点似是而非的味道。最可怪异的是树枝的颜色,是那种金黄的色泽,仿佛与温度赛跑似的,天气越冷,颜色越深,金灿灿的仿佛要把冬季的蓝天点燃,为北京枯燥的寒冬增添了几分妖娆。后来知道了,它叫金枝槐,是槐......
-
〓 思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长薛安克在2013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长薛安克 2013年6月19日亲爱的2013届同学们: 毕业了,祝贺你们!祝福你们! 今天,我站在这里,高兴的同时,更多的是牵挂。我是77级的大学生,当年,一张大学文凭就可以走遍天下。而今,你们却遭遇了史上最难就业年。挤在699万就业大军中,为生计、为理想苦苦寻求。此时此刻,我很想像杜甫那......
-
〓 家风家教大家谈:家教应力倡孝与俭
家风,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价值观在家庭教育上的体现和成果。无论是传统文人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还是普通百姓向往的“五福”(长寿、富足、康宁、好德、善终),反映的都是人们的核心价值观。而家训、家教则是实现这些价值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中国传统社会,因血缘......
-
〓 民俗雅绎:马与龙的文化缘
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诸多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想象出的一种神物,其实质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如今,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海内外华人大都认同自己是人文意义上的“龙的传人”。 在龙的诸多特征中,便有马的身影。 从形象上看,马头是龙头的取材参照。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头部窄长,......
-
〓 定陵:长明灯祭
明朝在位最久的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一起安葬在定陵。这定陵从万历皇帝22岁的时候开始建,一直到他28岁的时候才建成。据说用了800万两银子,工程质量极佳。 地宫深处,品字形的三个汉白玉石宝座前,各放置了一口青花云龙大瓷缸,缸内满置香油,油中漂一根长芯,浮一柄铜瓢。铜瓢和灯芯有铜管与油相通,点燃那长芯,地......
-
〓 漫话才女蔡文姬
金代张踽绘《文姬归汉图》 画家李振炎为蔡文姬《悲愤诗》所感,绘《文姬归汉图》相赠。赏画之余,想起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程砚秋曾首演《文姬归汉》,剧情非常简单,只演绎了曹操遣使者周近用重金赎文姬回归汉朝的故事。后来广东粤剧、上海越剧都排演过《文姬归汉》,但影响最深远的当属郭沫若在1959年创作的话剧《蔡文姬》。郭沫若以......
-
〓 唐诗里不死的灵魂
有人说杜甫是青铜器,沉稳、厚重;李白则是唐三彩,瑰丽而皎洁。可我以为李白更像是一派精神氛围,一脉气象,他的底蕴涂抹着唐朝盛世精神的昂扬与高蹈。李白属于我们每个人心灵底处渴求的声音。达则“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穷亦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诗歌是水性的。水是一种质态,可以渗透到每个角落,......
-
〓 刘东:汉学不是中国文化的简单复制
在如何看待汉学家的研究成果上,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误区:与中国人的认知越是相似,就证明对中国的理解越是深刻,就越是优秀的汉学家。我就曾经听到某位教授在演讲中发表了这样的论调:某某汉学家所发表的观点,是最靠近我们中国学者的观点的,这实在是难能可贵。但我从来都不这么看。正好相反,如果到美国亚洲学会的年会上开会,或者到哈佛广场......
-
〓 国学论坛奇遇记
在“先知圣贤们”纷纷预言着世界末日即将到来的2012年某天,我嘴里咬着一只陶制的大奶嘴,右手以近乎接近光速的速度,去抓一只长着数倍于身体长度尾巴的老鼠,这只可爱的小老鼠并没有被我巨大的五指山所惊吓到,而是全身兴奋地闪着红红的光影和我玩起了捉迷藏,天生好奇的我且寻且觅的顺着小老鼠的脚步,来到了一个我从未接触过的网络空间:......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