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寻找诗歌的生存逻辑
“诗与远方”,似乎再一次流行起来。深夜里,一块闪亮的手机屏幕,一个声音,一首诗……大江南北的城市里,许多人开始习惯伴着诗歌入眠。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的人,可能会立即想起,打着手电、点起烛光,阅读诗刊、抄写诗歌的日子。如果把目光投入历史深处,那些大众吟诗填词的时代,更是令人感怀追思。诗歌的沉寂与再流行,宛若一道有高峰有低......
-
〓 人才史话:英才缘何弃袁绍投曹操
CFP 知人善投与知人善任具有双向互动效应,表现为求职择业的智慧与察人用人的眼光。两者若能相契共鸣,就堪称是珠联璧合了。一个有才华的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显身手,展抱负。为此,既需要一个广阔的舞台,更需要一个拥有这个舞台的明智掌门,赏识你的才艺,发挥你的能量。倘若遇人不淑,那就要及早抽身,另谋高就。否则,就是不识时务......
-
〓 旧时娱戏:纹枰上的战争——围棋
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黑白世界的围棋,在古代称为弈,雏形大约出现在夏商之前的尧舜时期。由围棋的思维方式和行棋特点来看,与古代哲学有着密切关系。古时,人们认为天圆地方,阴阳相克。圆圆的棋子和方方的棋盘,就象征着天文地象;而黑白二色棋子,也正是阴阳对立统一的体现。围棋的出现还与古代战争有关。因为围棋盘原本是用来扮演布阵、研究战......
-
〓 老记评赛:围棋要有故事
“春茧杯”第26届中国围棋名人战决赛,挑战者陈耀烨3比1战胜名人檀啸,新名人上位,中国围棋史上的名人增加到8人。 举办中国围棋名人战最初是学习日本,日本围棋名人的历史已经有近600年,他们的围棋名人战是日本国内影响最大的棋战。上世纪80年代,由于中日围棋擂台赛的缘故,围棋在国内火爆异常,上至国家领导人,下......
-
〓 代表委员手记·王涛:把“新华字典”作为国家文化品牌予以保护
人物素描:郭红松绘《新华字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白话释义和举例为特点的普及性小型汉语工具书,至今已连续出版11个版本,总计销量约6亿册,成为当代中国获得世界声誉的著名工具书。同时,《新华字典》也是外国人学习中文的具有文化标准价值的工具书。《新华字典》的编纂者和出版者投入了大量心血,适时修订维护,将《新华字典》打造成了零差......
-
〓 人民时评:让历史文物“活”起来
与其简单抱怨公众对历史、对文物不感兴趣,不妨问一问,我们是否能够“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一个是2000多年前西汉的海昏侯刘贺,一个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的王后妇好;一个是自2011年起挖掘至今的考古进行时,一个是40年前的重大考古发现……正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这两个......
-
〓 千年至美莫如诗
诗是最精美的语言,诗是最华美的乐章,诗是最绚美的画卷。诗是花前月下那一段最深情的缠绵,诗是天崩地裂间那一幕最勇敢的浪漫。诗有海到无边的大度,诗有山登绝顶的气概。诗有百花争艳、群芳尽吐的欢喜;诗有万木凋零、一枝独秀的凄美。好诗如酒,千杯不倒;好诗如茶,满口流香。 春日踏青,青芜如毯,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
-
〓 观澜:开卷有益与垃圾书泛滥
最近,国内某大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项题为“你遇到过‘垃圾书’吗”的在线调查,73.2%的受访者直言当下垃圾书很多。许多读者反映,走进书店,到处都是《人生成功必修课》、《十堂课教你成为理财高手》之类的“速成手册”,要么就是炒作得很热闹的所谓畅销书。从前都说开卷有益,如今看来,开卷未必有益了。 国人的读书状......
-
〓 古籍整理出版大家谈:新《书目答问》的第一篇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古籍整理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3年以前的成果,已经编成了《新中国古籍整理图书总目录》一书,是一部768页的巨著。近十年来,又有日新月异的变化,数量上更有惊人的发展。然而读者面临浩如烟海的古书,却不知道从何读起、选择什么版本,有一种望而却步的困惑。 十几年前,著......
-
〓 且说收藏:莫让乱花迷人眼
随着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的日渐丰富,收藏从过往有闲情雅致的个别人的爱好,逐步发展为大众化行为,其对象也从传统意义上的陶瓷、书画、金银、珠宝、玉器等珍稀之物,扩展至现代意义上的人类学、社会学等多门类、多领域。收藏虽然收的是“物”,但实质藏的是历史记忆,既是对先人生产生活中种种色彩的无声留存,也给现代人传承和弘扬优秀工艺及传......
-
〓 蛇年蛇趣
龙抖雄姿归大海,蛇含瑞气报年华。蛇年的到来,激起了人们对蛇的兴趣。聊天中讲蛇,短信里写蛇,还有人到动物园里看蛇。各大市场上,也出现了各种各样与蛇有关的文化年货。蛇联、蛇画、吉祥蛇、卡通蛇,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世界上的蛇,多达3000余种。大的长十几米,小的只有十几厘米。有的有毒,有的无害。有的栖息在陆地上,有的潜伏在水......
-
〓 让学习回归求知的本源
两会期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全国政协委员莫言提出了关于中小学学制改革的提案,引起社会各界热议。他认为目前的小学、初中、高中“633学制”时间太长,学生有一半时间复习应考而不是学习新知识,因此建议取消小升初和中考,实施10年一贯制直通车,每年两次期末考试。以应考而不是求知为目的,这种情况何止存在于基础教育。从近年来多地大......
-
〓 高校教师考核要回归教育根本
“讲好一门课能折算成几篇论文?”“科研是自留地,教学是公家田”——据《中国青年报》1月5日报道,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周鼎近日在一篇《自白书》中痛陈了现在高校教学、科研、职称评审中的种种弊病,戳中了高校“青椒”(青年教师)的痛点,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共鸣,也让高校“教学和科研孰轻孰重”这个老问题又一次进入公众视野......
-
〓 西出阳关故人多
第112窟南壁,舞乐(中唐)。敦煌研究院供图阿格纽(左)在第85窟进行壁画病害复查。敦煌研究院供图敦煌莫高窟九层塔。人民视觉黑暗中,一束光倏然照向前方,青绿斑驳的壁画隐约可见。光芒渐炽,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大半个洞窟跃然眼前:衣袂飘飘,线条爽快利落,这是脱胎于吴道子名垂画史却仅在敦煌莫高窟可见的“吴带当风”吧;满眼清淡......
-
〓 舌尖上的国运
《鹤林玉露》中记载了一个有名的故事。宋代一位地方官从京城买了一个小妾,小妾自称曾经是蔡京府上包子厨中的一名厨师。于是这名官员就要她做几个包子,小妾却说不会做。官员生气地说,既然你是蔡京府上包子厨的厨师,怎么连包子也不会做。这名小妾回答说:“我只是包子厨中专门负责缕葱丝的人。”厨房之中居然还有专门做包子的包子厨,包子厨中......
-
〓 “凡三往,乃见”质疑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据《三国演义》37、38回,刘备接受徐庶、司马徽推荐,共访问诸葛亮三次,前两次均未谋面,第三次才见诸葛亮的庐山真面。这一情节无疑是依据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凡三往乃见”等数句,而且一般标点为“凡三往,乃见。”习惯译为:“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笔者认为,这种标点方法有值得商榷之处。......
-
〓 说语话文:传承下来的简体字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规范汉字可以分为两部分,就是传承字和简化字。传承字是指历史上传承下来、字形没有什么变化的字,简化字则是指从群众中收集来并经过规范整理、由政府相关机构公布的字。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简体字表》收324个简体字,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收2235个简化字。我......
-
〓 古典诗歌的旧与新
古典诗歌发展到今天,从《诗经》算起,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即便是唐以后历代文人奉为圭臬的诗体——格律诗(近体诗),也历经一千四百年的风雨了。然而,今人为古诗,仍寻此旧式,除换用几个新词语外,几无新意。殊不知“一代又一代之文学”,诗亦如此:唐诗与宋诗大异,降而为元明,为明清,以至民国,诗随代而异。自新文化运动之后,古诗的影......
-
〓 代表委员手记·何星亮:民族复兴必先有文化自信
作者:何星亮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今年......
-
〓 光明论坛·温故:大邦者下流
编者按古代中国在国与国交往方面有着丰富的智慧。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引用老子的“大邦者下流”,来表达“中国愿意以开放包容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的态度。我们约请北京大学哲学系李中华教授对《老子》中的这句话进行了阐释。“大邦者下流”出自《老子》。《老子》一书的思想体系是......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