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评析:保护方言是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飞起吃人”“捉麻麻鱼”……这些地道的重庆方言、俚语,还有多少为人所知?最近,重庆市育才中学的4名高中生写下万字论文,探讨重庆方言在青少年中的认知及使用情况,并呼吁关注重庆方言的传承。这份论文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还获得了由清华大学主办的“登峰杯”全国中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复赛一等奖。8月,4名高中生将携此论文角逐决......
-
〓 文化发展亟须社会组织创新
文化领域的社会组织创新,是指丰富文化市场主体微观组织形式,特别是在政府组织与企业组织,政府包办的公共文化机构和私人兴办的营利性文化机构之间,大力发展非政府非营利性质的社会组织。 我国文化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文化建设必须与社会建设携手共进,必须借助于社会组织创新,才能克服发展瓶颈,......
-
〓 名人故居:田汉故居——国歌依然在故乡回响
田汉故居门前 谭仲池绘昨天/一个伟大的民族/昂起不屈的头/在挺进的战歌中站起/每一个音符都是疆场飘飞的旗帜/带着血的呐喊 火的呼啸/召唤着共和国的晨曦。这几句诗,是我十四年前在昆明西山聂耳墓前从心底吟出的,她表达着我对国歌曲作者的深深敬意和怀念。今年是《义勇军进行曲》创作八十一周年,我听说词作者田汉在长沙县的故居已......
-
〓 心正——古人弹琴的讲究
古人做事,是很讲究、很敬业的,做出来的东西,哪怕是一只淘米箩,不谈艺术性,至少是规规矩矩、精致坚固的;写字,即便是帐房先生记流水帐,那字也一定周正精到,毫不苟且的。至于风雅之人做起风雅之事来,比如饮茶、做诗、作画,那讲究就更多。讲究得有道理,能更好地支持主题立意;讲究得喧宾夺主了,也能横生出许多的趣味,要往好处说,这还......
-
〓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
上官惠作《中秋望月图》(局部) 庚寅(1770年) 中国嘉德供 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 ——白居易《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 作为我国当代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早在唐代就已初具节日氛围,赏月、玩月、宴饮等中秋节俗渐成规模。据刘德增《中秋节源自新罗考》......
-
〓 妙趣横生咏棋诗
棋,有象棋、围棋、军棋、跳棋等,棋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楚辞·招魂》中就有“哀蔽象棋,有六博兮”之句,可见象棋在当时已经开始在民间流行。围棋又是棋类的鼻祖,大约在公元前近三千年就已经出现了围棋。据《世本》所说,围棋为尧所造。据晋张华《博物志》中说:“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舜......
-
〓 域外听风:将尊严还给屈辱的灵魂
“我们不应该羞愧,应该羞愧反省的是那些否认历史,拒绝反省的人”最近,一部名为《鬼乡》的慰安妇题材电影在韩国热映。首映一个多月以来,已经吸引超过355万人次观影,牢牢占据热度榜首位。牢记痛苦而屈辱的历史,让“奶奶”们回家,成为很多观众的心声。影片是根据韩国慰安妇受害者证言而创作的,剧情不仅是她们痛苦经历的集中呈现,也包括......
-
〓 金台论道:警惕“精神返祖”
日前,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一位80岁的老太为了“祈福”,竟朝所搭乘的客机发动机撒了一把硬币,所幸被其他乘客发现后及时通知机组人员,硬币被全部找到并取出。这条新闻之所以令人冷汗直冒就在于,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搭乘的航班不会再次出现这样的情况。近些年来类似的场景已经屡见不鲜了,不论是殷墟遗址的墓穴还是成都宽窄巷子的普通水池,不......
-
〓 何正权:河的命
大运河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不禁想起了一年前“行走大运河”时所感受到的沧海桑田……去年7月。苏州枫桥路边的古运河静默着,看不出水活着还是死了,睡了还是醒着。我因为配合大运河“申遗”,跟随大河报团队进行“行走大运河”的专题采访,一次又一次地探访这条河流。从郑州出发,到聊城、徐州、淮安、扬州、无锡、苏州,目的地,则是京杭大运......
-
〓 文化评析:将古村落保护融入生活
近年来,保护古村落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而对于如何保护古村落,大家却各抒己见、观点不一。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歌舞剧院一级演员雷艳在提交的《古村落保护要让村民享受现代化发展成果建议》中指出,古村落保护并非只有封闭起来“绝对保护”这一单一方式,还可以用互联网思维与精准扶贫模式,让村民享受到发展成果。所谓古村落的“......
-
〓 文化专论:文化泛漫化及其民生取向
文化泛漫化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随意浏览电视节目,就能看到追风、扎堆的种种“文化”:有“星光大道”的选秀文化,有“非诚勿扰”的相亲文化,有“开心辞典”的益智文化,有“一槌定音”的理财文化;还有抖落家藏的鉴宝文化、结伴驴友的酷游文化、解析病理的养生文化、“鸡汤”经典的“开讲”文化……面对这种种“文化”,不少文化人......
-
〓 人才史话:古诗文中的人才观
资料图片在我国古代,不论是在朝还是在野,都活跃着一大批文人。不仅文武百官大都来自文人,社会名流和士绅也多半出自书香世家和耕读人家。由于传统文化积淀厚重,中国文人特别推崇名誉与节操,把名节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并衍生出许多传诵千年的诗词名句。比如,文天祥在狱中朗吟的“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于谦誓言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
-
〓 寻踪·王仁湘:御筵上的规矩
清宫紫光阁赐宴图(局部)资料图片人生而守礼,礼是社会行为规范。《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揭示了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始于饮食活动的道理。在社会化的饮食活动中,食礼逐渐形成,食礼在祭祀鬼神的活动中显得庄严肃穆,在君臣老少的饮宴中显得井井有条。最严谨的食礼往往出现在御筵上,与宴者要遵守很多的规矩。在古代宫廷筵宴......
-
〓 校园·毕业季:大学校长的毕业致词
编者按 大学还有一种魅力叫情怀。本期我们刊发《青春不毕业》《岁月当如歌》两篇文章,分别摘编自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和山东财经大学校长刘兴云在2013届毕业生典礼上的致辞。两位校长以青春为名义,或是畅想未来,或是留恋过往,浓浓地将大学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大学,就是那么一段让人一生不断回望的日子,因为“无论黄昏......
-
〓 代表委员手记·王涛:把“新华字典”作为国家文化品牌予以保护
人物素描:郭红松绘《新华字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白话释义和举例为特点的普及性小型汉语工具书,至今已连续出版11个版本,总计销量约6亿册,成为当代中国获得世界声誉的著名工具书。同时,《新华字典》也是外国人学习中文的具有文化标准价值的工具书。《新华字典》的编纂者和出版者投入了大量心血,适时修订维护,将《新华字典》打造成了零差......
-
〓 人民论坛:永志不忘的“国家记忆”
二战时期有位士兵说,“没有一个战士真正从战争中幸存”。对一名军人而言,战争经历带来的伤痕尚且难以磨灭,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来说,这种伤害更是刻骨铭心。对于那场惨绝人寰的战争暴行,南京大屠杀亲历者的记忆往往跟外部世界的想象大不相同。靠在脸上抹黑灰才躲过灾难的杨翠英老人,前不久在报纸上看到巴黎发生恐怖袭击、土耳其击落俄罗......
-
〓 新论:守护好我们的语文素养
媒体人守护好语文素养这一立身之本,才能守护好新闻传播的立业之基一段时间以来,写稿机器人在媒体和资讯网站上颇为抢眼。昆明报业写稿机器人“小明”仅用1秒的时间,就“写”出了一篇100多字的稿件。腾讯网发布的新媒体趋势报告显示,2016年第三季度财经机器人写稿量已经达到4万篇。在人工智能挑战之下,媒体人恪守语文素养显得殊为宝......
-
〓 寺院图谈:法源寺
法源寺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的僻静处,寺门前没有车水马龙,甚至显得有些冷清,虽然离菜市口只有一步之遥,但却是两个世界,有一种超尘脱俗之气。法源寺是我常去的寺庙,每当走进寺内,仿佛走进佛国世界,特别是听到那琅琅的梵音声,心里特别清净,好像自己又一次得到了洗礼。而寺院内则是古木参天、清幽古朴。特别是在春天......
-
〓 诗说节气:立秋
踩着盛夏的末梢,不经意间就进入了立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季开始的节气。 早在周代,逢立秋这日,天子就会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报奏。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另外,不论朝廷还是民......
-
〓 舌尖上的国运
《鹤林玉露》中记载了一个有名的故事。宋代一位地方官从京城买了一个小妾,小妾自称曾经是蔡京府上包子厨中的一名厨师。于是这名官员就要她做几个包子,小妾却说不会做。官员生气地说,既然你是蔡京府上包子厨的厨师,怎么连包子也不会做。这名小妾回答说:“我只是包子厨中专门负责缕葱丝的人。”厨房之中居然还有专门做包子的包子厨,包子厨中......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